自由发言环节:王玉平、张巍、黄昱、马祎楠、李佳慧、梁培泉、熊晖
顾大夫沙龙第一期内容梳理:自由发言环节
医生、遗传学家和检测机构代表嘉宾:
王玉平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张 巍 广州嘉检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创始人&医学主任
黄 昱 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遗传系讲师
马祎楠 北大医院中心实验室副研究员
李佳慧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遗传学系教授
梁培泉 北京诺禾致源遗传检测事业部副总经理
熊 晖 北大医院小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王玉平
谢谢顾大夫!我是外行,今天来学习,说两句外行话。
首先,我觉得顾大夫工作室好像是新成立的一个机构还是一个组织,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这个事可能挺好。对顾大夫的理解,首先她工作做得好,我了解她过去特别是SCA等等这些病上做了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另外我觉得她人也很好,很聪明,做事很踏实,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一个脚印在做的这些工作很重要。
第二就是说这个顾大夫沙龙,我觉得这个也挺好,来学习了,形式很活泼,你看这么多人来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知识,非常好。另外我觉得内容安排得也很好,至少作为一个外行来讲,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
当然,今天是遗传病基因检测结果未明的讨论,我不知道下次是什么。但是我想这个话题安排得很好。基因这块,我想可能有两个词可以代表:第一个是非常重要,不光是咱们这么多人在这,从临床上病人的角度来讲,在方方面面各科都是迫切地希望这个技术能够越来越普及,让大家能够用好它。第二个,我觉得这个领域非常乱,外行看可能就看得更清楚,你们也许不觉得,但我觉得是乱七八糟。公司非常多,产品非常多,设备非常多,结果解释起来就更加多了。一个人一个说法,所以组织这么一个专题来讨论,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乱,没关系,我们讨论完了以后,大家都了解了,就能够清楚了。
我学习了好多,谢谢大家!
张 巍
第一个非常感谢顾老师跟黄老师组织,能够作为第二期我们继续讨论。第二个确实感谢我们所有在座的每个人,我下面再讲原因。第三个还是祝贺顾老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做了第一期沙龙,给顾老师鼓鼓掌。
刚才大家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确实比较乱。我先讲一下我的背景,我之前是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在国内做了一两年医生走出去的,之后在美国贝勒做了临床训练,是有临床生化跟临床分子的美国基因诊断执照,之后跟陆国辉老师在国内做嘉检医学。
我们现在真正面临的和我们大家看到的,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所在,实际上我们面临了一个临床遗传专科的诞生。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子,有问题肯定是这样子的。ACMG指南2015年出来,不是说一下就出来了,是经过我们前期所有实验室五年的工作,最后总结放到一起,最后有一个一致性的结论。
我稍微给大家讲一下,从临床角度来考虑,我们现在对于基因检测,第一点我们要分清是为病人做服务还是做科研。我在各个地方每一次讲话,都要说清楚这个。对于病人检测,我们知道现在基因检测还非常昂贵,我们希望病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数据解读上,这是我们的第一原则。科研另外讲,有科研经费,所有人都可以做。我们现在讲一下今天看到问题的所在,就是对于临床遗传专科认知的所在。
第一点,因为刚才王主任讲到了好多情况。我们临床证据链的收集是有局限性,对不对?大家看到了,我们之前还遇到一些奇怪的情况,认为做一个家系,不是的,我们说孩子是检测,父母是免费的,他们之后把舅舅放进来了。所以,临床的证据,临床指征的重新认知,有它自己的局限性、模糊性。
另外一点,我们对于临床的一元论、二元论,现在大家应该有更多认知,我们知道5-10%以上的疾病有两个或三个、四个临床明确的基因诊断,这是我们面临的临床复杂性。第二点,我们面临的就是基因组的复杂性,我们现在只能解读的是4000个基因,在外显子区里面,占我们基因组多少?0.35-0.4%,非常非常少的。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几个问题。
另外一点,大家逐渐发现,即便我们知道有一个上限,实际上我们现在用的参考基因组序列也是有问题的。我们刚才看到了大结构方面的问题,真正我们现在做测序的之后,做基因比对,可能开始是错的,局限了我们对于突变谱系认知这方面的特点。
另一方面,现在对遗传病检测的常用测序技术是150PE(150bp Pair End),是对DNA分子双端测序读长为150个碱基,这个技术本身可能对一些相关致病突变类型不能进行可靠辨别。我们现在所有做的全基因组、全外显,两年、三年之后,真的有可能完全重新测一遍,当时有一个新的测序平台出来,你可以测到2K、3K,成本更低,全部都重新做,是不是?所以,我们现在面临局限性,我们一般来讲,有限的知识、有限的技术,如何解决每天病人的问题?这时我们需要有一个界限如何来做。我们一般认为,如果作为临床医生把他的临床证据链拿出来,比如临床诊断医师要把遗传方面吻合进去,这是两方面。而且我们要听临床需求,刚才应该是王朝霞主任讲到的,面肩肱是我们在2015年回国,临床医生给我们提的最多的一个。我们在国内引进了美国跟法国的单分子FISH技术,现在做的非常好,阳性率在95%以上,给他们做了好多的工作。
另外一点,我们实际上要以临床为中心,第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送检医生,现在都要知道为什么要送检,为什么要考虑遗传病?有什么样的证据考虑遗传病?不是说有家系就是遗传病。所以,我们从临床一定要加强培训。第三个,我们要考虑遗传病,要考虑全谱一点。比方说染色体数目拷贝数、点突变、UPD,这些我们都是需要考虑到的。我们最终希望所有的技术能够为临床服务,最终要解决的是临床现有的问题。
谢谢大家!
黄 昱
谢谢顾大夫!我刚才考虑我该说什么,他们说我可以随便说说。
我刚刚特别同意几位老师的意见,我想再强调或者重复一下,第一个就是张翼老师刚才提的规范性。现在医学遗传学的咨询很重要,其实很多时候该不该做遗传检测,或者做的时候该用哪项技术经常会错。所以这个确实是临床上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指导规范给到医生,所以有时候我自己审报告或者写注释的时候会写上建议,考虑别的什么病或者考虑别的什么检测手段。但是,如果在检测之前能够有一个环节、能有一个规范,能够告诉我们流程应该怎么样,这可能会更好。然后我想借今天的题再说一点,我们一直把基因检测认为它是一个最根本的可能性,但实际上我们在解读基因数据的时候会发现,我们从科学上知道从基因突变到临床表现之间有很大的一个gap,有很大的一个暗箱或者黑洞,我们需要用其它的数据来进行填补的。临床医生能够填补的是一部分,还有其它的很多手段其实是目前没有做得很好的。
我们知道“组学”是目前很热的一个词,但是临床上其实需要更多的还是除了基因之外,提供更多相关的证据。刚刚王朝霞大夫提的病理,我觉得特别重要。我们做基因检测行业的讨论的时候,我很少见到病理的医生进来,特别是病理的检测、图像数据,病理的检测是很大的一个gap可以填补的。还有就是从基因到蛋白质、到小分子,临床现在有小分子的筛查,用串联质谱来做一些血尿代谢的检测。但是这还是不够的,所以从基因到疾病之间的蛋白质或者是小分子的组学,其实也是现在比较缺的,我也很少看到做小分子的marker的这些研究者或者相关的机构能够参与进来进行讨论。
这个是我今天想提的,如果以后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的时候,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做代谢物组学的老师来参与,可能对这个领域有更多的帮助。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顾大夫!
马祎楠
首先感谢顾大夫把我邀请过来参加这次会议!收获很多。
我是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中心的,我们实验室其实主要是在做大家后续的工作,除了做单基因病的诊断以外,还做大量的产前诊断的工作。尤其是目前虽然有一些遗传病能够治疗了,但实际上大部分还要再做产前诊断。而且很多家长选择基因诊断都想最后能够有产前诊断的空间。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面临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因为我们拿到的是各家公司五花八门的报告。我们拿到这个报告之后,我们还要对这些突变、变异进行重复,再给这个变异出一个报告。从我们这个角度上来看到底它的致病性有多大,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首先,病人不理解,我们现在也是医生推荐到公司去做了这些检测。我们在我们这儿又要重新再做一次,这个费用的问题往往是跟患者最难沟通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跟各家公司去合作,我觉得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另外,就是变异再评价的问题。我们实际上因为做产前诊断,我们对它的致病性慎之又慎出这个报告,因为涉及到后面签知情同意书,涉及到跟患者交流,到底有多大可能再得这个病,所以是非常慎重的。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都依赖于ACMG的指南。但是每个人的判定实际上都各有不同,去年我们有一个文献上说,实际上把ClinVar上面的变异再去分析的时候,它的一致性只有88%。特别是对于我们来说,特别希望黄老师和顾大夫能够做一个MDT的组织,把基础研究的人也拉来几个,把临床的也拉来几个,把我们这样的产前诊断的也拉来几个,能不能对这些变异进行再分析的过程。这样子,一个人可能判定这个是可能的,那个人判定是不能确定的,这个人判定的致病的,那么大家商量一下,有一个共同的、比较好的结果出来。
另外,就是比如像我们,我也是小儿神经的临床出身的人,对于一些基础问题的理解并不是特别全面。比如:基因编码跨膜蛋白,那么胞内段变异的致病性可能就会差一些,但是我没有时间,也没有那么大精力去每一个都这样仔细地分析,所以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支持。
谢谢!
李佳慧
各位老师好!非常感谢顾大夫和黄老师组织今天这样一个活动!
我感觉能够在今天这样一个活动里能够把临床医生,还有基因检测机构,还有遗传学界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其实大家的目的是一个,都是要共同地解决遗传基因检测的问题。具体的不谈,因为每个领域的专家都在这里。我想谈的是赵屹也参加了在协和的罕见病那个会。实际上大家,刚才在我前面这个老师也谈到那个问题,大家在解决要选哪个基因检测的时候,是这三方在一起有一个设计。那么,就是三方应该有这样一个平台,实际上来讲这个工作黄老师和顾老师已经做了,比方说2017年的10月28号,黄老师他们就召开了这样一个会,就是临床基因检测报告规范和基因检测这个行业的共识,这个是很重要的。比方刚才赵屹老师谈到的数据库,数据库里面中华人群少,东南亚人群少,其实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好事,因为越是数据少,我们在收集的时候越应该标准化。
这个问题上,实际上我很欣赏顾大夫编了一个病人怎么看病,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很重要的。2000年我就和清华大学的李衍达等老师合作过,前期数据如果录入的不好,后期用什么数据都没有用,用什么方法检测也有问题,因为数据来源就是错的。还有刚才张翼老师谈到的,他说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家系。其实不用,在前期,我认为像顾老师、黄老师组织这样的活动,我们在检测基因的时候也能这样做一个平台上为一个问题,从临床医生、从基因检测机构、从遗传学家共同先设计一下,然后再去做,这样大家就不会有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谢谢大家!
梁培泉
各位专家下午好!我不是王杰,因为他今天在南京,被大雪拦着回不来了。我们都是诺禾致源的,我代表他来给大家说一下。
刚才听到了很多专家提到遗传病检测,实际上诺禾致源目前给大家提供的就是一个平台,我们现在有全球最大的测序运营商,我们可以最快、最有效地完成大家有需求的这部分的基因检测的,不管是周期,还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很高的数据量,这样的一个平台。后续的话,实际上我们也会搭建整个自动化的生产系统,比如说我们拿到了一个样本,不管是DNA还是血液,我们直接可以很快速地完成整个从提取、建库到最后测序的过程。后续我们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的分析,实际上诺禾致源目前就在做这样的一个事情。
我能说的就是这些,因为大家都是专家,其实具体到遗传病的领域当中,我可能也没有那么专业,就是这些。
谢谢大家!
熊 晖
非常感谢黄老师,还有我的同学顾卫红教授组织这么好的一个沙龙,学习很多,也祝贺顾大夫工作室能够正式地开展。
我想说三点:
第一,我非常佩服卫红同学,超常的活力,另外就是超强的记忆力。那么多的公司她都能够一一记得很清楚,我到现在也没记住一个。但是,就是在出门诊的时候,左边是测序检测公司,右边是很多的药厂。我的意思就想说,大家都做的非常好,都非常出色,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能不能也是一样的,跟我们现在国内一样,国家都要求数据能做一些整合,临床的队列研究。那么多公司能不能做一些整合,和我们的大学、医院的平台建立一些联系,就像刚才祎楠说的,好多我们要重复做一些测序,能不能在前面就做很好的工作。
第二,想说的就是,临床医师还是最根本的,临床医师的基本功,病历的采集,家系的采集分析,体检,定位诊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即使是这样,我们没有像国外那样经过遗传的培训,所以说可能神经关注神经,皮科关注皮科,心血管关注心血管,很难从一个全面的遗传学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希望黄老师,更多的顶层设计对临床遗传学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就是MDT(多学科会诊),像国外很多有定期的临床医师、遗传、还有产前诊断、还有检测公司的研讨会,能够把很多没有检测清楚的病例从头分析。
最终要说的话,我们面对的是患有这样遗传性疾病的病人,而且这样的病人多数是没有治愈的方法,所以再有更多的检测的方法,人文、医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还是很自信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