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丨还一半,给自然:虹旭小区生境花园探索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最生动的中国表达。


01
项目源起

虹旭生境花园是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居委会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泛境设计暨四叶草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合作的上海生境花园合作示范点之一,泛境设计暨四叶草堂有幸作为场地规划、设计及社区营造支持力量参与其中。

设计的方向十分明确——围绕生境主题展开。

Q:

什么是生境花园


A:

“兼具栖息地功能”的花园。即花园具有生境功能,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食源、水源和庇护所等生存环境;同时兼具花园属性,具有观赏、休息和户外休闲等功能,为人们提供交流和活动的场所。



Q:

生境花园五原则——大自然保护协会(TNC)


A:

| 使用本地植物

| 杜绝外来入侵植物

| 丰富植物群落

| 减少农药化肥使用

| 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辅助的食物、水源或庇护所




永续和自然的概念在泛境以往的设计中常常被提及,也以点状或面状的形式落实在各处项目中。这次完整的生境主题花园在虹旭小区得以实现,是生境在住区项目中的一次珍贵实践。

02
场地条件

本项目之所以确定为生境主题,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场地条件

虹旭小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属于典型的老式公房小区。项目场地位于虹旭小区南侧边角地,空间较隐蔽,是小区拆违后得到的一块消极空间。

场地不大,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但其三角形特征却极为强烈,三面高墙,整体显得局促锋利,并不好用,拆违后只作为临时停车场和垃圾堆放区。若按常规思路改造为居民健身活动场地,又过于靠近居民楼,难免对就近居民生活产生噪音等影响。

▲改造前场地

该地块西临园内遍植名木古树、奇异花草的上海西郊宾馆,西北方两公里处为上海动物园。而小区内部整体环境随着近几年小区更新项目的实施,已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植物资源丰富,乔灌草群落结构也较为完整。整体来看,该地块周边生态基底良好。

▲项目区位

场地内部兼具全阳、半阴、全阴的多种光照情况,适宜不同动植物生存栖息,现存植物数量不多但长势良好,尤其是一棵20多年树龄、近5层楼高的柳树。在前期多次现场调研中,陆续发现了白头鹎、乌鸫、珠颈斑鸠及赤腹松鼠等野生动物在此栖息停留。结合种种,生境主题跃然而生,期待虹旭生境环境的营造能成为野生动物栖息的一块宝地。

03
规划设计

场地面积不大,但需留出充足的空间作为鸟类、松鼠及昆虫的栖息停留场所,同时作为社区公共用地,需满足一定程度上的居民活动需求。

初稿方案的思路是以自然曲线打造整个花园,生境面积占比较大,但因空间分割碎裂而功能性不足。且八字形曲径虽方便了人的通行,但难免对南侧动物栖息空间产生过度打扰。

▲初稿方案

优化后将思路确定为“人工形态向自然原生的过渡”,更加重视居民活动的需求,加大了居民活动的面积,同时将南侧小三角完全交还给自然,作为目标物种的栖息地或停留地,不设人行空间,人只能在旁观察、学习。

▲过程稿

最终实施方案将场地平面划分为三部分:南部三角区域为自然栖息保育区,北部靠近入口及居民楼的区域为生态科普休憩区,功能分别对应“居民活动”与“生态科普”;而两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定义为人与自然互动体验区。由北向南,整体景观的设计元素由直变曲,硬化程度与色彩鲜艳度也在逐步弱化,直至完全交还自然。

▲实施方案平面

在植物设计部分,完全保留了基地内原有的乡土树种,包括柳树、构树等,并与隔壁小区桂花树等树冠相连合成整体,打造鸟类与松鼠的活动空间。另外,在新增植配时,尽量配置乡土物种,给本土生物提供食源及庇护所,包括乌桕、蓬蘲、枸骨、枸杞等。


自然科普休憩区 

场地位于小区角落,相对偏僻,为了昭示存在,入口用明亮的色块填充地面与墙面,以强烈的色彩将人群吸引过来,具有很强的标志性。

地面彩色铺装的颜色及图案来自于TNC生境花园项目的彩色LOGO。

▲入口建成效果,LOGO牌原设计为金属定制,暂时以彩绘呈现

在靠近现状柳树与北侧围墙一侧的位置设置部分木质平台,作为居民休憩活动的主要区域。高耸的柳树展示场地精神,与廊架合二为一。

▲廊架建成效果

▲保留的柳树展示场所精神

为增加趣味性,廊架设计了两种尺度,一种是正常成年人休憩的尺度,一种则是儿童尺度,打造一个小型的儿童秘密基地,彩色的通行小门与户外黑板增加了有限空间内的可玩性,也践行着团队一直提倡的“儿童友好”理念。

▲户外黑板同时成为居民留言板、生境科普板,承载多样化信息

木平台一旁设置小面积的儿童游乐场地,松填材料为软质、可自然分解的树皮,器材选用原生态的木材,如木风琴、平衡木等亲子互动设施,可吸引人气、丰富活动。同时通过解说牌、互动设施等形成儿童与自然交互的空间,得到心理与智力的自然启发。

▲简易儿童活动区


与树皮坑相接的地方是一个游戏广场,透水混凝土铺装,以彩色地绘装点,主题也与蜜蜂等动物相关,尽可能使小小的场地物尽其用。

▲游戏广场

互动体验区 

场地北侧光照较好的区域开辟了种植体验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事与园艺的需求,让孩子们亲手参与劳作与收获,感受四季变迁,知晓食物来源。

变形的“一米菜园”种植盒高低错落,以种植蔬菜为主,同时搭配香草进行多样化种植;通行空间采用经济透水的砾石,圆形汀步则以鸟类、昆虫、花草、植物等为主题,结合后期社造活动打造涂鸦汀步,增加场地科普与趣味性。



▲种植体验区

▲种植池结合座椅设计

结合廊架还设置了园艺工作台、工具箱等种植配套区域,便于社区居民操作与管理;设置残疾人种植箱,发挥园艺的疗愈功能。

▲残疾人种植箱

设置雨水收集桶承接廊架顶部雨水,可作为自治种植区的部分灌溉水源,同时展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西侧围墙附近设置小块堆肥区域,尽量展示堆肥的过程,起到消化厨余、在地处理花园废弃物及科普宣传的作用。

▲从西面看廊架及配套设施

自然栖息保护区 

该区域主要针对前期调研观察到的目标物种,综合设计其所需的食源、水源及庇护所。除必要修剪维护外尽量不让人踏足进入。

水是生命的源泉。作为自然栖息保护区的核心,水塘位于半阴半阳处,边坡平缓,坡度小于1:1,以块石与碎石垒叠驳岸,营造粗糙多孔的界面,可作为青蛙及昆虫等动物的上下通道与躲避场所;水塘的不同深度可满足不同习性动物的水源要求。岸边配植水生植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能为水生动物提供庇护所、繁殖地和食物来源。

▲自然栖息保护区,生态水塘配套鸟类饮水器,成为各种鸟类喝水、洗澡的场所

▲丰富的水生植物

为方便鸟类喝水、洗澡时不容易被天敌盯上,在水塘附近补充种植了小乔与灌木,植物冠缘相接形成鸟类出入的屏障通道。同时挑选了鸟类喜爱的食源植物与叶片宽大适合筑巢的植物丰富群落,还考虑冬季结果的植物能提供鸟类的“过冬粮”,花多浓香的植物能吸引食蜜类鸟类与昆虫。

靠近东侧的区域种植香花香草类植物,撒播野花草甸,作为蝴蝶等昆虫的食源或寄主植物,营造小范围昆虫生境。

▲野花草甸局部效果呈现

针对不同习性的昆虫营造它们可能所需的栖息地:如水塘一侧的粗砾沙地,水泥块填充石笼的环形花池,以及定制的特色昆虫箱,能提供大小、密度不同的空洞与介质成为特定昆虫的庇护所,或护其过冬。

▲多样化的局部环境


▲填充不同空洞与材料的昆虫箱,地上的落叶枯枝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藏身之所

该区域在自然保育之外,也穿插了一些自然科普功能。

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观鸟点,尽量在不影响鸟类生活的前提下增加自然观察空间。并配备专业红外相机持续跟踪记录花园建成对鸟类及其它生物的积极作用。植物吸引来的昆虫也能成为社区孩子们的自然观察样本。


场地周边三面高墙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等合作伙伴的助力下,作为动植物科普的墙绘展示面,明快鲜亮的色彩优化了立面景观空间。

▲生境科普主题墙绘

04
社区营造

本项目在执行实践中也贯彻着社区营造与居民参与的理念,从前期意见收集到后期志愿者维护管理,小小的花园创造了城市居民在家门口也能与自然亲近的机会,也使人与社区的联结在一次次的交流接触中不断加温。

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在生态友好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社区营造、自然教育等手法,让更多人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价值。

▲居民种植活动
05
后记

除常规社区更新带来的景观空间品质提升外,本项目的落地意义更在于我们利用生态规律与仿生智慧,力所能及的为城市野生动物们提供了一小块栖息地,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家门口触手可及的生态花园。

当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自然本身的价值,众多的路网、居民区、高楼、渠化的河道等早已切割原有的生境,不断挤占动物们的生存空间。本项目脱离完全的人本位,不单纯为人的需求设计,考虑人的同时,结合整个空间,综合生态调查设计了食源、水源、庇护所、迁徙廊道等,跟周边绿地形成互动,让这个空间原存的一些如黄鼬、松鼠、白头鹎、珠颈斑鸠、白腰文鸟、麻雀、黄腰柳莺、暗绿绣眼、蝴蝶蜜蜂类昆虫、两爬动物等得以不断循环生息。

更重要的是用花园的形式,不完全肆意的野能够消减公众对于杂乱空间的安全考量,丰富多样的生物多样性科普活动又能不断增加公众对于自然的保护意识。未来在城市中不断串联,由点成线到面,不断缝合城市的生态网络,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空间。



▲花园建成后观测到的部分野生动物

最后特别感谢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牵头这一具有特别意义的生境花园实施,并在设计过程中就生境部分提供专业知识指导;感谢仙霞新村街道、虹旭居委会、物业及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居民、志愿者对项目的全程支持与理解;感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及其它合作团队的努力与配合。

期待在时间的润色下,播撒的野花草籽能如期发芽盛开,种下的灌木小乔能枝叶繁茂,经过人工的维护与自然迭代,这片小小的生态系统能迎来植物繁盛、蜂飞蝶舞、鸟鸣啾啾的自然之景,而在这自然之中,更有居民朋友们自在沉浸的活动、放松欢愉的笑容。

我们相信,这样的点状生境花园,随着我们不懈的坚持实践及更多人的加入支持,将在未来连成线、连成面,真正帮助到跟我们一起栖息在这个城市中的生物们,以及人类自己。

延伸阅读


项目作为长宁区城市更新项目之一,有幸获国务院关注及表扬,详见链接:重磅!长宁这项工作获国务院表扬!

更多关于虹旭小区社区花园与城市生境的介绍,详见链接:地球日特辑 | 社区花园VS城市生境

项目名称:虹旭小区生境花园
地理位置:上海市长宁区虹古路场地面积:约450平方米业主单位:上海市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设计单位:上海泛境景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丨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合作单位: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工作室 | 庶风景观
项目主创:魏闽 博士项目团队:廖小平、丁诗意、谢文婉、李杰项目时间:2019年1月—2019年12月 摄影:李杰撰文:丁诗意、李杰
  案例推荐:
(点击图片跳转)

当湿垃圾回收遇上江南园林:徐汇区市民环保体验中心

小微更新 暖心关怀:梅陇九村“梅园”社区花园设计

乡野的秩序与精神:上海前小桔创意农场景观设计

自然之所——WWF东滩生态厕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