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明白!宗庆后为何总“怼”互联网+?答案充满心酸
前两天,宗庆后又在公共场合“杠”上了互联网+!这一次,他是这样说的:
「有的互联网是花钱买流量,把实体经济价格搞乱了,连成本都不够就偷工减料,就是假冒伪劣产品,这个是我反对的。」
如果大家记忆够好,应该还记得去年年底,宗庆后隔空和马云争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事情的起因是宗庆后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对马云的“五新”表态称,「我认为除了新技术以外,其他都是胡说八道!」
那为何这位72岁高龄的昔日首富会对马云和互联网有如此的“偏见”?我们不妨从娃哈哈身上找答案!
娃哈哈的“兴”与“衰”
1987年,42岁的宗庆后带领两名退休教师,靠着14万元借款,办起了一家代销汽水、棒冰及文具纸张的校办企业,自此也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转机出现在1988年,当时企业成功开发投产了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
由于营养液功效确切,效果明显,于是在市场上迅速走红,产品开始畅销全国,企业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到1990年,创业只有三年的娃哈哈产值突破亿元大关,完成了初步原始积累。
此后的十年里,娃哈哈成功跻身中国饮料品牌第一梯队,附带的,宗庆后的财富也开始快速积累。
2010年,他以70亿美元身家位列大陆首富,在当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排名第103位。就在同一年,宗庆后还曾傲娇的表示,要“再造一个娃哈哈”,并将2014年的营收目标定为1000亿元。
只不过,天不遂人愿,自2012年开始,“下坡路”却成了宗庆后和娃哈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而随着娃哈哈营收的持续下滑,宗庆后不但离他的千亿营收梦想相去愈远,其身价也出现了缩水。
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6年度《胡润百富榜》显示,宗庆后家族以112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五,财富值较上一年度的1350亿元,缩水230亿。
互联网+给娃哈哈带来的“苦涩”
回顾娃哈哈曾经辉煌的里程,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快速复制畅销品的能力和强大的经销商体系。
这种发展策略在零售业荒蛮时代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到了信息快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竞争都被无形的摆在台面上,这就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销售渠道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娃哈哈此前的优势已逐渐被瓦解。
首先,娃哈哈已成立30年,目前在市面上广为人知的大概只有AD钙奶,营养快线、王力宏代言的瓶装水,以及八宝粥。
但其实,这些年来,娃哈哈曾先后推出过300多种新品,不过,大都没得到消费者追捧。
为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因为互联网+下,对消费者来说,不仅可对比的食品品牌和品类越来越多,而且也会不断的接收到相关的信息,比如,XX品牌涉嫌造假,又比如,之前大家都爱喝可乐,但后来才发现这玩意喝多了其实对身体不太好。
久而久之,大家也就变得挑剔,如今,想要消费者再接受某个新产品,除非它能在口味、包装、健康、又或情怀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可惜的是,娃哈哈的“创新”大致是复制市场上的爆款,在独特方面做得不太够,这也注定了娃哈哈的新品难以真正打入市场。
其次,在营销渠道上,经过多年的积累,据报道,娃哈哈顶峰时期有着近5000多人的庞大销售队伍,这些人被分为省级经理、区域经理、客户经理、商超经理及扩展经理,从而确保相关产品快速推到各级经销商手上。
然而,这样的销售体系依赖的是传统食品批发市场的强大辐射能力,互联网+时代下,随着销售渠道的大幅拓宽,各地的批发市场却在日渐萎缩,娃哈哈的渠道优势也不似往日。
对此,宗庆后曾表示,「电商对我这个行业没有冲击,他们也搞不来我这个行业,也不可能替代我们......电商已经在萎缩了,没有人送货就会死掉」,显然,这段话略有“逞强”之嫌!
俗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互联网+下,宗庆后和他的娃哈哈正步履维艰,如此,他又如何能“爱”上互联网和马云?!
不过,抛开其他不谈,作为老一辈的创业人,72岁的宗庆后,依然奋战在第一线,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多元化探索的道路上屡败屡战,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依然值得我们为他点赞!
不断的试错,再不断的总结,这本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娃哈哈加油!
浏览更多文章请点击下方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