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果然是北京急救中心救护车的选型,就是有料!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first aid),具体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的最初目击者(first responder)首先给患者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院前医疗急救包括急救医务人员进行的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 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进行的医疗活动,其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并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将患者送往医院急诊室。
院前急救工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实力和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救护运送观念也发生着转变,现场抢救、监护运送已成为现代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救护车这一医疗救护运载工具也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完善,并已成为现代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救护车发展至今,已从简单的运输工具转变为以 “流动的医院”或“急救站”为基本模式的运输工具,是医务人员抢救危重患者的活动场所、是“浓缩的医院急诊室”。
1、北京市自然环境状况
(1)北京辖区面积16410.54k㎡,山地占总面积的62%,平原占38%,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但冬夏季节较长,冬季低温可达到-16℃左右,夏季炎热,城区气温最高可达到38℃左右。
(2)北京地区行政划分8个城区和10个远郊区县。常住人口2170.5万人(2015年),自然增长率0.81%、死亡率5.4%。城市老年化程度(60岁以上)已达301万人,占总人口的14.6%。有关专家测,2025年北京将完全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口将达到30%。
城市道路拥堵,狭窄胡同遍及全市各角落;远郊区县区域面积广阔;山区道路复杂,突发的水灾、泥石流、雪灾等自然灾害都对救护车的技术性能和适应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2、北京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任务
(1)对院前的伤患者进行现场急救和运送。要求120接到呼救电话或其他方式的信息后,救护车要立即出动,医护人员要随车前往,并尽快到达现场。在进行现场急救后,应迅速安全地将患者送到就近适合的医院。根据北京情况,呼救伤患者中一类是生命有危险的患者,如急性心肌梗塞、窒息、大出血、昏迷患者等,称为危重患者,约占 10%~15%,其中要就地进行复苏抢救的特别危重患者不足 5%;另一类是病情紧急,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如骨折、急腹症、普通外伤患者等,占呼救患者中的大多数,在进行简单现场处理后,就近送到合适医院或特约医院治疗。
(2)对各类突发灾难受伤者进行现场急救,如水灾、火灾、地震、自然灾害、特大的交通事故等,要求现场救护并组织合理分流运送。
(3)国家大型会议、体育竞赛等重要活动的医疗保障。
(4)负责患者的转运工作,满足患者对交通工具的需求。
世界先进国家院外急救主要以英美和德法2种模式为主,具体如下:
(1)英美模式是世界院前急救的主要模式,现场急救工作主要是以急救员为主。
(2)德法模式主要以社区私人医生、消防队的军医、护士以及SAM U 紧急救援系统职业的医务人员为主。但院前危重患者的出车率只占15%左右,大部分院前出车还是以转运患者为主,所以院前也配备了相当数量的医助或急救员,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救护车内的医疗设备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从事院外急救工作的人员结构和救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不一样,救护车的配置也不同。
(3)对比分析
英美模式院外急救处理患者不是医疗行为,只能将患者迅速送到医院,所以对救护车的要求虽有国家标准,但现场救治的医疗设备配置较少。而后者因是专业的医务人员在现场从事抢救、治疗工作,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相当于医院的急诊室,这种模式对急救人员有严格的准入标准,且分工明确。救护车也是以抢救患者为主,法国救护车内布局零乱但实用,便于医务人员操作。德国和北欧救护车高于欧盟救护车标准,医疗舱布局设计人性化,且工艺细腻,特别是医疗舱电路系统设计非常规范,可兼容多种仪器的用电需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救护车内的医疗设备在不断增多,而英美模式的救护车内,医疗设备布局变化发展缓慢。世界发达国家救护车的发展趋势为:
①设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安全舒适性和医疗舱布局的科学性,以方便抢救患者。
②选择基型车时,与汽车技术水平发展同步,保证了救护车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③改装救护车选择材料时,注意环保性和工艺的先进性。
④标准化的救护车电路系统,满足急救设备不间断供电的需求和漏电保护装置安全可靠。
⑤发达国家救护车一般使用期限为6~8年,所以车型较先进。
院前急救任务要求快速到达伤病员身边, 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将伤病员安全转移到医院继续救治,目的是最大限度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治疗打好基础。救护车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十分重要,是院前急救工作三要素之一(通信调度、救护车、医疗急救)和院前急救工作的基础。
1、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院前急救工作是社会福利事业,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且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在考虑救护车配置工作中不能脱离实际的情况。北京作为首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9年北京人均GPD为9000美元,又因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这都给急救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要求院前急救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作为世界大都市,国际友人、大型会议都需要有医疗作保障,同时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年增长以及社会老龄化等问题, 救护车应满足各类人急救用车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道路情况多样化,既有高楼大厦,宽畅的道路,又要考虑穿插城市各个角落的胡同通行能力,这些情况对现阶段院前急救救护车的技术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安全可靠,更要操作灵活、舒适平稳,同时还要医疗舱符合院前急救患者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于1975年制定并公布了第1个国家救护车专业标准WS2-188—1975,至今已连续修改数次。最新的国家标准对救护车作出了明确的定义,救护车是用于紧急医疗服务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的机动车辆。特别是国家卫生部2008年在借鉴欧盟救护车标准的基础上,公布了全新的救护车标准(WS/T292—2008)。根据我国医疗卫生系统发展的状况,可将救护车种类分为普通型、抢救监护型、防护监护型以及特殊用途型4种。
北京市卫生局和市交通公安管理局于1978年联合发出《关于救护车使用的规定》的通知,在2004年又重新修订了原规定,并已执行。其中更明确规定了救护车只能用于抢救、转运患者,不得挪作他用,同时还对救护车的医疗设备配置给予了明确说明。
2、救护车选型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关于选型的前瞻性,本人认为应从5个方面考虑:
(1)选择基型车时应注重车辆的技术性能,具体为:①技术性能应先进,以保证救护车在转运患者过程中的可靠性。②安全可靠性。院前急救是争分夺秒的工作,车速快是救护车的特色,没有可靠的安全,不但救不了患者,还可能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其他人伤害。 ③适应性。适应城市的道路情况并兼顾胡同的通行能力。
(2)在救护车选型工作中:①要充分注意到救护车是以患者为中心这一要求, 在车辆的技术性能方面要满足急救的需求,突出它的舒适性。②救护车应方便急救人员在车内操作医疗设备,抢救监护患者,同时医疗仪器、药品配置、固定方式应标准化。③要注意在有限的空间内保持医疗舱空间的最大化,以便于急救人员抢救患者,并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国内汽车车型一般在10~15年左右换代更新,在救护车选型工作中应注意选择较新的基型车。
(4)院前急救工作直接服务于市民百姓和国际友人,以抢救危重患者为己任,特别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它体现了首都和政府形象,是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为北京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院前急救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应具有性能可靠的救护车辆,首先掌握的原则是选择国家机电产品公告中的产品和国家检验检疫局进口汽车目录中的车型。
多年急救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推荐系列化车型便于管理、维护和使用,在救护车选型方面,高档抢救监护型救护车以德国奔驰系列产品为主; 抢救型救护车以日本丰田新款海狮系列和新款福特全顺为主;普通型救护车以上海汇众伊斯塔纳(MB-100)产品为主;急救摩托车以济南铃木和浙江春风产品为主。为解决城市道路堵塞,急救摩托车可以最快赶到患者身边,赢得最佳抢救时间。婴儿救护车用于新生儿的现场抢救、监护转运工作。
(5)为保证各类灾害事件现场救援指挥和应急医疗救援工作,根据北京市地理环境、易发生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类型的特点,筹建应急救护车队。车型包括:
①移动指挥中心: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地点多变、环境复杂、通信条件不确定,特别是远郊区,常常因通信质量不好,甚至通信中断,不仅不能将现场信息传输回指挥中,现场的信息沟通也比较困难,造成领导之间、抢救人员与领导之间、抢救人员之间,以及与现场其他抢救人员之间的通信非常困难,从而限制了领导对现场情况的了解和果断的决策,给控制事态发展和组织抢救带来困难。为此,急需筹建“移动指挥中心”。该中心以视频、音频和文字为采集手段,以卫星、微波、超短波通信为传输手段,集 话音、图像、数据资料实时传送于一体,各级领导可以在现场研究问题和进行指挥的全天候指挥。
②大型医疗物资供应车:此车配有100名伤者的抢救仪器和医疗物资, 发生大型突发事件时可在现场进行必要的抢救和现场检伤分类。另外,也可作为大型会议和活动场馆的救护保障工作。
③全地形越野救护车:北京三面环山的特殊地形,为应对水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全地形越野救护车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车型,特别在冬季下雪、结冰的气候时,该车也可自如完成日常急救工作。
④防护型救护车:专门用于突发疫情和传染患者的抢救、监护转运工作。
3、救护车选型的标准
根据北京急救中心总体发展和市民的急救需求,并结合2008年奥运会急救任务,救护车转型应以抢救监护型救护车作为首选。同时,根据北京市城市交通道路情况,对车型的要求应进一步细化,在保证危重患者的现场救治的同时,又要考虑城市胡同的通行能力,对抢救监护救护车外型应分为标准型和小型2种,医疗舱配置应一致。他们都应执行现行的国家救护车专业标准,并严格执行国家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及国家强制执行机动车的相关行业标准。主要技术要求:
Ⅰ、机械性能
救护车在机械性能、基本技术要求方面应不低于国家汽车专业标准中的高级轻型客车的最高限值,同时还应满足安全、可靠、舒适、操作简单以及快捷的基本要求。具体为:
(1)正常工作条件为海拔3000m以下,气温在-20~40℃。为了保证病员医疗安全,救护车应具有防电磁干扰措施。
(2)在车辆加速性能方面,车速从0km/h加速到100km/h不大于20s。
(3)在车辆制动方面, 应四轮安装刹车防抱死系统(ABS)、加速防侧滑系统(ASR)和电子稳定系统(ESP)。
(4)最高车速不低于 130 km/h。
(5)平顺性。车辆平顺性应符合《客车平顺型评价指标及限制》中对高级轻型客车的限制。
(6)救护车外廓尺寸。标准型长宽高不大于5.6m×2m×2.6m;小型不大于5.0m×1.8m×2.13m。同时,救护车外廓尺寸和汽车厂家车型总质量及轴截质量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7)发动机的尾气排放要符合北京市环保局规定的国家第四阶段的排放标准(相当欧四标准),柴油发动机车型尾气排放要符合北京市环保局规定的国家第三阶段的排放标准。
(8)电气系统。为保障车辆安全运行,医疗舱内220V/240V电气系统中的电气性能应符合《交流工频移动电站通用技术条件》中的Ⅲ类电站的性能要求:
①蓄电池和发电机。救护车应装备附加蓄电池,在附加电池装置中做到车辆停驶时使用电瓶和启动电瓶自动断开。
②线路中应安装过载保护器。在使用电瓶正极出线处安装专用熔断丝盒, 然后经熔断丝盒后拉出供救护车专用设备接线柱,以保证附加用电设备过载后熔断丝能自动断开,同时发电机应适用所有配电系统的供电。
③救护车专用功能的电气系统应该与行车供电系统分离,保证重新启动发动机所需要的电能。
④220/240V电路应该具有最大30mA的“接地漏电保护装置”或独立变压器保护。如果仅有“接地漏电保护装置”保护,插头附近应该有标记,注明“注意! 只能连接核准的插座。 ”并且标有电压和交、支流电等明显标记。电源需加装防护盖。
⑤当救护车怠速状态时,发电机必须恒定输出指定发电机电流的40%。
⑥救护车电气系统至少应包括如下4个子系统,具体为:汽车本身所需的电气系统、汽车内外固定装备的供电系统、医疗舱辅助设备的供电系统和通讯设备的供电系统。
在安装医疗设备供电线缆时,不得更改原车的供电系统,需要连接时应从电瓶桩头连接开关。
(9)通讯系统。救护车上通讯系统应符合当前国家相关的规定,在行驶期间应用的车载通讯系统应该永久地安装并与外部天线连接。在电磁方面它们应兼容,要求在车辆上具备专用无线通信终端,实现以移动通讯网络为通讯平台,采用多种承载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以实现随时获取数据信息的目的。
①防火设施。车厢内结构及装饰材料的防火性能应符合国家《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的要求。
②紧急出口。除了车门外,医疗舱应该还有一个出口,允许患者和工作人员撤离。
③医疗舱。车厢至少有2个开在医疗舱的舱门,分别布置于车厢末端及右侧面。
④车门安全系统。具体包括:不用钥匙能从里面锁门和开门、使用钥匙能从外面锁门以及开门和从里面锁门和使用钥匙能从外面打开。
⑤装载区域。救护车后门开启高度:最小1900mm(在救护车满载时,从地面到完全打开的后挡板的最低点);装载角度(担架)在大 16°(装载角度应该尽可能低);装载高度(担架)担架上有或无患者时,担架扶手中心不应高于地面825mm。救护车自重加上不巩固设备时,地板最大高度或地面上担架组件不应该超过750mm。
Ⅱ、医疗舱尺寸
长度:从医疗舱后门内缘向内测量长度不小于2700mm;宽度:医疗舱安装药器柜后,侧座椅与担架床之间不少于300mm的自由通道;高度 :医疗舱地面 到车内顶高度不低于1750mm。
Ⅲ、医疗舱的布局、医疗设备的设置及安装原则
(1)医疗舱的整体车身、侧面、前后端和车顶应完全封闭,使车辆在各种环境下性能稳定,防止外部噪音及粉尘进入车厢内。封闭层必须是防虫、防霉、阻燃、无毒和不吸水。车身内部应阻燃、易冲洗、消毒,并不易变质、变色。
①医疗舱的长度包括患者头前部500mm(从担架床头部边缘至前隔板或医疗柜的距离)的无障碍距离空间(前折叠式座椅计算在内)。
②医疗舱座椅应符合人身力学原理。 侧长座椅宽:445mm,高:450mm。
③医疗舱、担架及座椅设有安全带装置。
④装有担架固定装置及铲式担架固定装置;推抬自动折叠上车担架,在医疗舱左侧地板上装有可拉出和可倾斜的担架平台,易于装载自动上车担架(必须提供上车担架出厂产地及牌号)。
⑤医疗舱内均为过度软包装圆角装饰。内部表面没有尖锐的物体,所有医疗设备的挂钩、托架应紧贴舱壁安装,周围有保护措施,储物柜的材料应防水,并方便清洗和消毒(不得用地毯、布面和纤维)。
⑥医疗舱布置安装要求。医疗舱固定的医疗设备和消耗品安放位置,根据其相应的重要性及便于医务人员使用的原则安排。有关清理患者的呼吸道、呼吸、吸氧和负压吸引的设备应安装在离患者担架床头附近的位置。心电监护、输液装置安装在便于医务人员操作的位置。医用消耗品、药品、器械、工具等安放在相应的封闭橱柜和抽屉内。所有的医疗设备、消耗品及各类器具都应有固定设施, 防止在车辆运动时对患者造成伤害。
⑦抽屉安装定位装置不但不能自行打开,而且还应该装备带有安全锁的可封闭的药品室(或抽屉)。
(2)医疗舱内设有完备密闭式的供氧系统,满载情况测试至少存储和供给20L医用氧气,带快速接口和湿化瓶。
(3)医疗舱装有急诊箱、便携式麻醉机、呼吸机、心电监护起搏除颤仪的固定装置,侧墙安装大显示屏血压计,并装有电动吸痰器。
(4)应利用担架上方尽可能高的位置,安装密闭式输液固定系统,至少安装2套垂直固定输液器械。位置可以选在担架的两端,每个输液固定最少承受5kg,能够容纳2袋液体。
(5)医疗舱内应配置有效的固定消毒装置紫外线灯。
(6)通风系统。救护车静止时,通风系统应该每小时最少提供20次换气循环。
(7)医疗舱照明要满足医务人员在车内抢救患者需要患者区域不小于300Ix,控制开关有效可靠。
(8)医疗舱内固定系统。携带任何物品(如医疗设备和物品)应该“适当固定”,当向前、向后、横向或垂直方向的加速度为10g时,防止被抛出去,当达到这种力时,人或物品移动的距离应该不会危及救护车上人员的安全遭受这些力后,所有物品应该没有锐利的边缘,不危及救护车内人员的安全。伤病者、担架及其担架或组件上的任何物品可移动的最大距离应该不超过150mm。不需借助救护车未携带的设备就能使车中所有的人安全转移出救护车。
(9)洗手池。救护车医疗舱内应在适当的位置装配有流动水的洗手池,并且污水不外流(流动水容量不少于10L)。
(10)污物容器。 医疗舱内应设置固定(大)和移动(小,锐利器)密封的带有一次性带封口的污物袋的污物容器。
(11)空调系统。医疗舱的冷暖空调应能独立运行,医疗舱和驾驶室的开关可分别控制,性能应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适用于北京地区的气候。
为规范我中心院前医疗服务,对抢救型救护车和普通型救护车的医疗设备的配置标准做如下规定:
(1)抢救车配置设备如下:①多功能:除颤、监护、起搏仪(器)。②心脏泵。③便携式电动呼吸机及其呼吸系统疾病抢救相关设备,具体包括:喉镜、气管插管包、人工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吸痰器(电动、人工动力)以及供氧装置及其与呼吸机连接的配套管道系统。④心电图机(微型)。⑤快速血糖检测仪。⑥干式急性心肌猝死/心衰诊断仪。⑦输液及其配套装置(含加压输液和调节器)。⑧外伤抢救及其配套设备,如:绷带、止血带、无菌手套、三角巾、小夹板(多型号)、颈托、脊柱固定架、敷料、止血钳、手锯。⑨诊箱及其各种抢救药㈩品。 ⑩上车担架(雪佛兰车)。⑪铲式担架。
(2)普通救护车配置:①多功能除颤、监护。②心电图机。③供氧装置(便携式、车载式)。④呼吸系统疾病抢救装置:喉镜、气管插管包、人工气囊、面罩、口咽通气管、吸痰器(人工动力)。⑤快速血糖检测仪。⑥输液及其配套装置。⑦一般外伤抢救及其配套装备,如:绷带、止血带、无菌手套、三角巾、小夹板(多型号)、颈托、脊柱固定架、敷料、止血钳。⑧诊箱及其各种抢救药品。 ⑨车式担架铲式担架。
来源:医疗卫生装备
作者:王铁民、李巍,北京急救中心; 刘统新,天津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筑医台编辑出品
——END——
筑医台
筑医台公众号,专注于医院建设行业,内容涉及医院工程建设、医院设备配置与管理、医院运营管理、医院专业学科发展、医院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目前已累计分享医院建设行业干货上万篇,深受广大行业伙伴的认可和推崇。添加筑医台小助手:(微信号:zhuyitai)第一时间获取筑医台最新线上线下活动信息,包含精彩知识分享、专家微课、筑医台沙龙、筑医台微信群活动等。获取干货:在“筑医台”微信公众号回复数字“5”,干货送到手(每周持续更新)扩大人脉:在“筑医台”微信公众号回复以下数字即可加入重磅人脉圈
0. 获取加入医院建设行业学习交流微信群信息,根据提示加入相应微信群
{【医院建设精英会】微信群,【新建医院设备规划】微信群,【医院建筑设计师】微信群,【医院后勤信息化】微信群,【医疗PPP项目】(医P圈)微信群,【医院建设项目管理】微信群)}
6.加入“中国节能产业联盟”7.加入“中国医院基建管理者俱乐部”
9.加入“医疗PPP发展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