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下,国内开诊所都有哪些模式?(史上最全)
近日,医疗圈被“北京协和医院取消门诊挂号窗口”这一消息闹的沸沸扬扬,再一次把“分级诊疗”推向了舆论的焦点。
❈分级诊疗,作为医改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家出台和实施了各种大招力促分级诊疗,针对目前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状,从事国家层面医疗、医政、医改的卫计委副主任马晓伟曾经说过:“国际上没有不分级医疗的国家”,“分级医疗成功之时就是医改成功之日”。然而,分级诊疗的关键又是“强基层”,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在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基层医疗发生了什么改变?又有哪些新的基层医疗模式?
分级诊疗下,中国迎来基础医疗时代
在中国医改的大背景下,国务院频发文件希望民营医院、诊所能分级诊疗落地,配置合理医疗资源,政策利好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中国迎来了基础医疗的时代。
这一切都基于政府对整体控制医疗黑洞考虑。2016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仅占GDP比重6.2%,这个比例要覆盖全民的基础的医疗保障,挑战巨大。所以,医疗改革必须在老年化倒金字塔来临之前加速!转变核心就是必须建立以医疗质量为核心即以病人为核心的分级诊疗体系!
理想很美好,现实骨感。虽然2016年,民营医院的数量已经超过公立医院,公立医院12708个,民营医院16432个。但是基础医疗发展似乎没有预期那样顺利。
据2016年最新数据,在分级诊疗和医疗体政策推进下,总诊疗人次中,医院32.7亿人次(占41.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7亿人次(占55.1%),其他医疗机构2.9亿人次(占3.7%)。但与2015比,医院诊疗人次增加1.9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下降0.32亿人次。
医改的主要矛盾在于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巨大矛盾。
一方面,医疗诊治错位,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不够,依旧有病就往三甲医院扎堆。另一方面,“重治疗,轻防预”的治疗思维模式没有完全破除,医院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治疗上,社区预防保健难有一席之地。
以病人为核心的新型医疗将成为趋势
建立“社区诊所-医院”的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同时医保从“按服务数量付费”到“按医疗质量付费”趋势转变是美国医改的核心逻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医疗改革也在逐步的从医院为核心转向以病人医疗质量为核心的系统化预防和治疗。这就是分级诊疗和以及各类医联体的核心本质。
2017年中国全面实施“按病种付费”正是这种思维转变的探索,对特定病种设定最高限价管理,整个诊疗过程全部打包付费,迫使医生转变治疗行为,以医疗质量为中心。
在大的医改浪潮中,资本的推动下,以及体制内大咖医生的投身其中的带动下,新型基础医疗有很多发展可能,从全科诊所到口腔、妇科、儿科、心血管等专科诊所,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类:
☞ 从开办主体来分,可以分为外资控股诊所、医疗企业投资诊所、民营社区诊所、医生合伙诊所。(对以上分类,欢迎各抒己见、讨论补充)
☞从社区诊所-医院一体化的体系中,可以分为基础全科和专科以及日间手术中心等新型基础医疗。(如下图)
在这项体系中,患者首先在全科基础医疗(包括社区诊所)中首诊,遇到全科基础医疗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向专科医疗、日间手术或者大型医院转诊。
他们分别可被纳入区域医联体中,其中第三方检测中心(影像中心、诊断中西)可以实行外包,在医联体中政府提供医保、居民还可购买商保降低诊疗费用,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诊疗体系。
因此,我们将就社区诊所-医院一体化的体系进行分类盘点:
1基础全科
全科诊所按品质分,又可细分为高端外资诊所、中端社区诊所、快捷诊所等。
和睦家- 高端医疗连锁诊所
概况:
和睦家医疗集团是美中互利在中国创办的医疗集团,也是中国境内第一家按国际标准设立的医疗集团,1997年进入中国,它并不是单纯的诊所医疗,又分为医院和诊所两大类,目前由三家综合性医院和10多家诊所。
定位:
和睦家的目标群众是服务于驻华使节和跨国企业的外国雇员,以及中国高收入群体,走高端医疗路线,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
融资情况:
复星集团、TPG控股
挑战:
人才成本成重头及客户资源的分化。
高端诊所的口碑、规模形成一定效应后,患者和人才吸引也是正相关的效果,医疗人才是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民营诊所的一个较大的缺口。拿和睦家的北京医院举例,最大的开支来自人力成本,约占总开支的50%。
即使医疗服务定价不菲,依旧需要在人才薪资和诊疗费用做到平衡。而源源不断地获客量才是解决人才成本的重要方法。而医生的品质和治疗质量又成为吸引客人的主要原因,维持这个循环系统,最终还是落脚于医护人才的吸引。
强森医疗-中端社区医疗诊所
概况:
强森医疗是一家社区连锁诊所,2014年在西安开了第一家社区医疗诊所,2016年底,诊所达到20所,预计在2017年底,诊所数量将达到35所。
定位:
强森医疗配有自己的社区医生。以社区为目标,以家庭为单位,以老人、小孩儿、妇女为诊疗重点,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病的诊治和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区医疗。
强森更看重整体的家庭解决方案,将家庭医生理念融入社区医疗,做到病前防治、病后治疗。
融资情况:
截止到2017年4月,强森社区医疗集团宣布完成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由启明创投和君联资本共同领投。
挑战:
医保资质获取成难题
没有取得医保资质中端诊所,诊所的获客量会收到影响。像强森这样的消费定位人群,相对于高端诊所的消费人群来说,消费承受能力有限。医疗服务是一方面,怎样最大程度转移医疗费用问题,商保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在美国,大多数诊所都与商保挂钩,在全民医保的大环境下,要中国民众加强对商保的投资,可能还需要一段适应期。
UCC快捷诊所-中低端快捷诊所
对标美国模式:快捷诊所
在美国,快捷诊所主要针对常规小病和慢性病的筛查,以片区为单位和当地的医院合作,共享病人病历,便于转诊,还为慢性病人提供长期的用药指导、预警、辅助治疗等服务。
概况:
2015年12月,华润凤凰引进了UCC快捷诊所模式,在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基础上进行改造。2017年将会达到40家,到2018年将突破100家。
定位:
UCC快捷诊所针对的是社区内支付能力不高的普通群众,通过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的方式,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环境和服务,为社区群众进行慢性病、常见病的治疗。
融资情况:
由于UCC快捷诊所成本并不高,目前仅靠华润凤凰投资
挑战:
利润空间受到挤占。
市场上新建一家诊所的成本为2000-3000万人民币,而UCC对老社区卫生中心的改造成本仅为几十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是一种低投资、高回报的投资模式。
但是这种快捷诊所模式承担的是基础医疗服务,患者基本上靠着医保报销治病,所以UCC的服务价格也有限,获取利润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
医生合伙诊所-7-11模式的连锁社区诊所
概况:
微博红人于莺从美中宜和提出辞职,转向去做面向中端用户的连锁社区诊所。她想打造一座有温度的诊所,面向普通人群,扎根社区,想7-11连锁超市那样开在社区中。
定位:
“儿科+妇科+全科”模式的中端社区诊所,管理居民健康为目标。与前几个社区诊所不同的是,于莺将要开办的连锁社区诊所面积很小,大概在200-400平方米。挂号费定价为99元,单次就诊费控制在300元左右。做到低成本高效率,让患者在家门口花较低的费用就能看普通疾病。
融资情况:
目前,于莺已经获得了天使投资,由于此类小型连锁社区诊所的成本并不高,她目前也不考虑其他方向的融资。
挑战:
如何突破人力成本瓶颈及合伙机制
社区诊所叫好不叫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好的医生资源。于莺这种模式看上去“很有温度”,但实质上如果要控制看病总额,就会对医院成本进行控制,降低药价。即使诊治小病小疾,依旧需要花比体制内更高的价格聘请优质的医生。
如何在留住人才和降低诊疗费用上平衡,是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个新型诊所的重要课题。
据中国社科院等数据,在美国,2014年,专科医生年平均收入是28.4万美元,全科医生为19.5万美元,普通门诊医师平均收费水平超过加拿大和法国的3倍。而在中国,2015年医生的平均收入才7.7万元,远远低于美国。
医生管理经营经验欠缺
但是许多医生创业虽然将过硬的技术、先进的学术理念运用到新型诊所,但是他们也有医生的缺点——不懂得管理、经营和营销。所以,如何用商业化的模式运作一家诊所,也成为他们今后的课题。
北京崔玉涛育学园儿科诊所-儿科诊所
概况:
拥有500万粉丝的崔玉涛从北京和睦家离开后,在2016年创办了自己的儿科诊所。北京崔玉涛育学园儿科诊所是崔玉涛儿科健康管理中心旗下的儿童医疗机构。由崔玉涛及其医生团队建立并运营。
定位:
婴幼儿和儿科的生长发育是崔玉涛儿科诊所的主营业务,以儿科健保为主,诊所包含了儿童保健门诊、常见疾病门诊、儿童专科门诊。
融资情况:
2016年12月,崔玉涛儿科诊所完成了C轮融资,融资金额2000万。
挑战:
儿科医生短缺
目前,儿科医生缺口至少有20万。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能配备0.43位儿童医生。一方面,国家大学本科没有设立儿科专业,只有研究生阶段才有儿科细分领域,是儿科医生短缺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现在的小孩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如果治疗失当,很容易引发医患矛盾,儿科医生工作量大、压力大。
优仕美地-日间微创手术中心
参考美国模式:日间微创手术中心
日间微创手术中心在国外很流行,日间手术已经占欧美发达国家择期手术总量的80-90%,几乎90%以上的外科手术都可以采用微创手段解决。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麻管”一体化管理是美国日间手术机构的核心。当日手术,1-2天短暂观察和恢复后便可出院,通过微创的手段减少了患者对疾病和手术本身的恐惧。
概况:
2016年11月,优仕美地落户上海浦东,成为国内首家独立日间手术中心。除了有全科、内外科等多项科室诊疗服务,最有特色成熟运作的日间微创手术中心。医院内设有CT、x射线、超声、实验室在内的先进的诊断设备,还具备高洁净标准的百级层流手术室。
定位:
日间微创手术中心主要针对常见病、简单病和多发疾病的治疗,让简单手术患者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使得大型公立三甲医院能更聚焦相对复杂的手术,与公立医院形成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
融资情况:
2017年1月,优仕美地完成数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君联资本、理成资产和正奇投资。
挑战:
本土化落地
日间手术在国内还是个很新的概念,如何让中国民众能够接受这种全新手术模式,实现本土化成了优仕美地需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医疗人才的引进和医疗质量的保障问题,只有树立诊所的口碑,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客流。
新型基础医疗未来发展
诊所作为整个大医疗体系中的细胞,只有它落地并生根发芽,才能带来稳定的长期的病源,大数据的健康管理以及分级诊疗才有可能。
作为医疗体系的最小形态,在未来医疗体系中,新型基础医疗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医生、医院和医疗相关从业人员或机构与管理机构(如医保公司)合作,为制定人群提供服务。在这个体系内,事先制定医疗支出费用标准,如果低于预先设定的费用,节约的医疗费用越多,ACO就可以拿到更多的经济奖励。
据CMS(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估计,在2012年到2015年,ACO实施为美国医疗花费节省4.7亿美元。
在这个医疗体系中,患者自由择医、信息共享。专科医院、诊所和家庭医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降低医疗费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ACO所在的医疗服务机构会将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患者的疾病预防和保健上,从而降低医疗成本,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中国的医联体与美国的ACO体系有相似之处,同政府的医联体的推手下,公立医院,诊所以及专科和政府区域医保费用的整体打包,蝴蝶的翅膀开始震动,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
“大病进大医院,小病进社区、康复回社区”成为未来医联体的一个方向。
在未来,新型基础医疗可以通过加入医联体,实现“基层首诊”,扮演这诊疗入口和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在社区就能解决常见病和康复病,需要进一步的转诊,通过数据共享的模式,让医院和医生间信息流畅对接,能全盘把握患者医疗情况,避免重复检查。
大医院确诊的慢性病,连续、持续医疗回到社区来,实现大型医院患者的分流,让三甲医院投身更加复杂的疾病治疗,释放更多医疗资源。
现在中国医改控费从本质上来说是让医疗定量。未来,医疗的费用是以群众健康为出发点,让医院回归服务本质。
此外,还可以引入家庭医生等模式,通过家庭医生对患者进行健康干预和保健教育,让医生更加注重群众的健康和疾病预防。
当然,医疗体目前还在探索阶段,民营医院是否顺利这种“公立医院利益共同体”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医疗一定是以病人利益为核心的医疗发展模式。在基础医疗变革之路上,谁在这股时代的洪流中抓住患者的心,谁就能笑傲江湖!
来源:资料来源于自媒体资料、网络
往期回顾
10年,7.89亿欧元,1000多块弧形玻璃 | 一座德国地标建筑逆袭记
End
投稿邮箱
news@zhuyitai.com
- 筑医互动 -
对于新型基础医疗模式,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请留言~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分级诊疗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