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房医护人员脚踩“风火轮”背后,释放了哪些不为人知的信号?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ICU病房由于各科室面积大,距离远,往返耗时久,引入了平衡车作为缩短时间和节省体力成本的代步工具。这则新闻一出,网友纷纷点赞,但对于医院规划设计者来说是不是有点尴尬呢?
▲浙医二院滨江院区,ICU病房的医护人员脚踩平衡车,风一样地穿梭在走廊。
据统计,浙江二院滨江院区ICU病房在引入平衡车后,护理病人的主管护士,每天的步数基本下降了5000步。遇上紧急抢救,医护人员也不用狂奔了,踏上“风火轮”,加速救援不在话下。
对于患者、医护人员来说这种“黑科技”的应用确实带来了便利,但对于医院规划设计者来说是不是更像“黑色幽默”。这样的护理距离可以当跑道了,在ICU病房锻炼身体肯定没问题……
说的也许有点夸张,但确实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筑医台资讯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探讨,以避免同类问题的发生。
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医疗建筑设计一院院长李辉表示,ICU的关键因素在于及时有效的护理救治,所以护理距离尽量短捷应该是规划功能布局的出发点。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ICU监护区基本被隔成独立单间,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念。但前提是有护士一对一在房间门口监护,国内现在只有呼吸科ICU建议采用这种单间布局,主要是出于空气环境隔离的卫生安全考虑。
另一方面,ICU监护是一种精细严格的工作,平衡车在高速行进和静心看护之间的转换是否会产生操作上的疏漏和不连贯?紧急抢救时的人员频繁进出与高速穿梭会不会发生事故?这些不确定性都需要慎重对待。
“为了提高病人就医环境质量,采取单间形式也未尝不可,平衡车可以提高效率和减少劳动量也是一种新尝试。但如何保证行动的安全性及其可能带来的隐患,需要提前做好预案。”廊坊市人民医院基建科科长杨树强对平衡车安全性也有同样的担忧。
上海怡合天盛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大鹏表示,要控制好单个ICU规模,规模过大不便于医院管理。目前很多地方的ICU工作人员配比达不到要求,也是造成医护人员工作量大的原因。采用分岛式布局,将护士站分散设置在接近患者的区域,以此缩短医护人员的护理半径。
在医院很多地方都会涉及到人,像病房、ICU、手术室、门诊等,一个医护人员完成一件事要去哪些地方,需要哪些物品支持,这就是所谓的护理半径问题。
北京睿勤永尚建设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永青表示,现在国内医院建筑设计行业进入了一个误区,偏重于宏观研究,比如流程怎样设计才能够漂亮,怎样设计才能让医护人员到达。然而没有人关注微观,比如护理半径如何解决,距离怎样解决。
对于ICU病房、手术室这类空间,需要设计者研究护士的行为轨迹,了解护士在护理几个病人的范围内可以随时索取到需要的物品,这也是最基本的护理半径。
除此之外,设计者还要考虑一个医生管理多少张床,怎样巡查,这个距离对医生来说是否有问题。综合医生和护士管辖范围和所需物品的支持范围才可称作一个护理单元。现在病房达成了一种共识,病房半径在30米,护理在40-50张床。
董永青强调,ICU与普通病房情况不一样,护理的频度很高。国际上ICU护理单位为14-16张床,甚至也有人提到12张床,一个医生最多管理14-15张床,一个护士最多管1-2张床,这就是ICU的特性。所以ICU护理半径与它的护理单元有关,要合理布置所需库房、治疗室、污物室等。
在国内外,任何一个医疗的设置对于工艺流程的影响都取决于它的支付体系。香港澳华医疗产业集团董事长郭良说,从非建筑学的角度看,要考虑ICU病房的支付标准,具备哪些标准才可以纳入医保,这一定对病房有所要求。
从建筑学上来讲,由于支付体系对建筑的要求,以前在大陆,把众多的ICU病人集中在一个区域里就叫ICU病房,在台湾称作加护病房或者重症监护病房,都有一定的建设标准。所以一个新建建筑在ICU病房设计初期时,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集中式ICU、一种是分散式ICU。
郭良解释,无论是手术病人之后的ICU,还是IICU、EICU,甚至包括心脏内科的CCU等都集中在一起,这在中国的大型医院里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这样一来资源比较集中,对医院的运营管理和效率有较大提升。
但许多事情是矛盾的,提高了医院管理效率,对病人来说不一定方便。这种方式可能造成有的病人远,有的病人近。
另一种是分散式ICU,把ICU分开,急诊EICU就设置在急诊,心内科CCU就设置在心内科附近的地方,病人的路程比较短,但是比较分散,一些资源不太好调配。
“在去年考察的美国7家两年之内建成的医院里,他们已经把集中式的ICU取消掉了。”郭良说道。
在美国基本上可以实现住院病人的病房做正负压转换,病床的三边都留有6英尺(大约1.8米)的距离,主要供医护人员实施抢救或者维持病人生命系统的配套设备。门宽都是1.4米至1.6米,方便一些移动设备的进出。
另外,美国的病房是三区制的,面积比较大。它包括医护工作区,病人的休养区或者治疗区,还有供家属探望和卫生间等配套区域。
其实,这种直接转换的方法是从最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也是由支付体系决定的。因为在美国医院里,一个护理单元有20-25间可以转换成ICU的病房,只有符合特征的病人才可以入住,保险才会为病人报销。如果病情比较轻,会选择住在附近的宾馆里。
在美国看似每千人的病床数下降了,其实很多病人只不过没有住到医院里而已,这也是今后未来医院研究的趋势。
总而言之,从前期设计上来说,如果ICU集中设置使用,有些病人路程比较远,这是一个没办法解决的硬伤。
如果是分散式的ICU会贴近有需求的病人,路途比较短,但是整个运营成本较高,面积偏大,这主要取决于医院当时是如何设计的。
郭良建议,如果是1000张床以下的医院,仍然按大门诊的概念,以门诊、医技、住院来区分,采用集中式ICU未尝不可。如果是3000、4000张病床的医院,一定要按器官和疾病系统来作中心划分,各类的病人可以在一个小的区域里活动,这种情况采用分散式ICU比较好,使用效率也较高。
一个体量较小的医院通过增加门诊量和病床放大到千张床的大型医院,一定会从量变发生到质变,这种简单放大一定会产生致命的问题。
从目前医院最新发展来看,病房大概从二战以后,形式就没有发生过变化,因为初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避免获得性感染,一个是治疗。而美国现在在研究把病房移出医院,这样一来整个医院体系就会发生变化,这也是一种趋势。
“每间住院病房可以转换成ICU病房是最好的一种结果,也是最便捷的方式,当然成本也比较高,不知道中国医院会不会走到这样一种模式。随着今后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新的治疗手段的出现,美国研究的独立式病房产生后,医院里ICU又以什么方式存在,这可能都是我们今后要讨论的话题。”郭良如是说。
来源:筑医台资讯
延伸阅读
2018全球大学排行榜(附中国大学入选名单、医学领域各学科全球top10、亚洲全榜单)
又改了!“养老院不能超过3层”已成过去,最新养老机构设计标准出炉~
刚刚|2016~2017年度第二批鲁班奖入选名单出炉,其中医疗工程共9个
End
版权声明
筑医台资讯编辑出品
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筑医台资讯。
投稿邮箱
news@zhuyit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