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回顾】高端商场内的少数民族生活实景:是反差?还是和谐?
为期两周的“羌族文化生活展”已落幕,四位羌民也已回到家乡的高山绿野之中。这次展览中尝试将古老羌族生活实景置入高端商场,在这种反差碰撞中接受到来自都市观众的各种反馈和探讨。同时,整个过程更收获了来自志愿者、艺术家、赞助商的无私帮助。是以回顾记录其意义。
* 文 末 有 彩 蛋 *
“捕梦,是追逐,但力量却来自故乡
——让故乡成为有梦的地方”
在高端商场中呈现古老羌族生活实景,看似反差,但或许为都市带来了干涸已久的思乡情怀。
在尚嘉中心的LG1中庭,两位身着传统羌族服饰的羌民抚着脸颊,高唱起家乡歌曲,长音相和,颇具穿透力,仿佛瞬间一楼二楼三楼的华丽走廊变幻为层层山峦,带人进入对川藏边境奇美风光的想象。这种反差式的协调让人联想到日本东京的神田祭,浩大的民俗游行队伍穿过三越前站商场林立的现代化街道,而所有民众满怀热情,沿路观看。我们是多么乐于看到传统民俗文化能因其本身的魅力和乐趣获得一代又一代人的喜爱和传承。
尚嘉中心亦是这一情怀的认同者、倡导者。自开业以来,尚嘉中心一直坚持推崇公益事业,此次更是全力支持羌族文化走进都市,并倡导都市人追梦故乡。此外,尚嘉中心于去年两周年之际也曾举办民间美学艺术展,将法国高级定制手工艺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结合展出,带来了让人惊艳的碰撞。
一个不断激发和汇聚公益力量的展览
如大家所知,去年10月MIN Project发起了羌族艺术文化调研之旅,这是源起,而后MIN Project携志愿者回到都市后通过多方努力促成了此次展览。
说它是一个真正激发和汇聚公益力量的展览,是因为它几乎完全由志愿者和赞助商一起共同实现:现场16个组装式多功能展架由筑竹空间独家定制设计,采用安徽宏宇竹业出品的“菁刚竹”户外竹材料,在嘉荣建设嘉兴工厂的全力支持下加班完成;现场的纺线装置由艾臣营销策划专门为羌民定制设计。7月17日晚的布展工作,则前所未有地得到五位艺术家的全程帮助而完成。展览的每个细节,每日的维护都依靠着三位志愿者的热情帮助而顺利展开。
📢📢📢
三位90后的展览志愿者有话说
“喜好阅读与禅修,希望在文化事业上有所贡献”
//思考//
在羌族文化展上,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你们办这个展览的目的是什么?”
我所理解的其中一个回答:“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第一步是将这种中国乡村文化带入公众视野,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第二步是为古老的乡村文化与现代的都市文化搭建对接的平台,让有力量的个人与组织可以加入到MIN项目里,摸索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去可持续地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没有关注,就没有行动。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意义。
而把展览放在尚嘉中心,是因为这里观展的人一般都是拥有各种社会资源的中高阶层,如果其中某些人对这文化公益项目感兴趣了,就很容易去推动项目进入下一个阶段。我们需要设计师,为羌民的工艺品进行再设计,拉近与都市人的审美距离;我们需要渠道,为羌民创作的作品提供销售去向;我们需要媒体报道,向公众传播更详细更真实的理念,提倡公平贸易原则;我们需要更多合作伙伴,无论是公司还是机构,我们需要更多力量更多想法去创新去突破。
在展览过程中,我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他们有的是设计师、手艺人、建筑师、电视台策划部经理、外交官、大学教授、摄影师、旅行家。MIN PROJECT的想法是寻找某种商业模式来帮助少数民族走出目前的文化困境。在这些观展者当中,有一些人很赞同我们的思路,也不乏有些人表示非常怀疑。
我把一些印象较深的建议摘录下来:
(原文共九条,以下摘录四条)
“我有一个策划国家民族节的方案。单独拿一个民族出来展,不如把数十个民族拿出来一起做展览,并邀请一些少数民族可以在现场面对面唱歌和教授手艺,这样的做法更能发挥媒体的轰动效应。”
“卖点绣制品,能赚得了多少钱?帮助一个羌族家庭富起来有多大意义?应该要用产业的思维去看这件事,如何帮助当地整个经济都富起来,单靠一两个产品是养不活那么多人的。”
“要把他们的创作品卖出去,一定需要品牌,最好背后还要有动人的故事。西贝餐厅是个例子,他们本来知名度并没那么火的,自从花了几百万买下了《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一个故事之后,餐厅装修时到处都放着那个老爷爷的照片,品牌文化就出来了。”
“他们的文化有什么值得保护的呢?这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他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任务,促进了其他民族发展,这是他们的贡献,现在退出历史舞台也是人类文明的新陈代谢罢了,何必违抗自然规律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比较认同上海建筑师俞挺的观点。
遗存与传统是不一样的。遗存是死了的尸体,传统是活生生的,是从历史一直沿传到现在。传统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艺术、手艺、思想、制度、习惯等等。其中,可以将艺术和手艺视作“用”,思想、制度、习惯等视作“体”。“体”是民族文化的根本。如果“体”死了,即使“用”遗存着,也不过是活死人罢了。大多的传统死去之后会到两个地方,一个是博物馆,另一个是图书馆。
所以,我们不能仅局限于着眼保留手艺,事实上没那么简单,我们要看到整个传统的全貌。如果只有手艺遗存了,语言、文化、风俗都丢掉了,这又是落得了另一个可怜的下场。经济即使发展起来了,他们的自我身份已经模糊不堪了。
//观察//
就我观察,参观者分为几类:
一类是商场或附近写字楼的工作人员,短暂休息的时候路过。这类参观者停留时间在半小时左右,但是有些会在下次休息的时候再次过来参观。
一类是逛街或抄近路时路过的,有些只是路过扫几眼拍几张照片,并没有仔细观看。
一类是看到展览相关内容特意来看的,有些是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发的图片,也有是看到微信公共号的推送,也有是自己之前看到过之后带小朋友或是朋友一起来看的。
1. 想去旅游。这类参观者一般会直接和羌民尤大哥联系,以便日后过去旅游。
2. 想了解传统手工艺。这类参观者会仔细观察纺线、织布、刺绣等过程,停留时间较长。
3. 从事时尚或文化等工作的。这类参观者是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提出很好的问题和想法,比如有个厄瓜多尔领事馆工作人员给我介绍了公平贸易的相关案例;一个瑞典人和我讲了她在瑞典学习织瑞典传统手艺布的故事;一个台湾人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像是保护花保护草,但是我们或许有一天可以成为土壤等等。
“喜好读书,喜爱与艺术有关的一切”
//情感//
从16号布展到31号撤展,“羌族生活文化展”绵延了半个月之余,昨日结束了。周末的人流不断也似乎是为展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今日一早,大家各自踏上了归程,这个展似乎就这样结束了,而实际上,就像单丹说的,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种子。
河南的郏县,四川的茂县,安徽的阳产,这些地方小而丰富,各自代表了不同类型的乡村田野文化。探访的过程中,也许只有十几个志愿者加入,还有人中途离场,而坚持下来的人,却总是会被这样的经历所影响而改变,随着时间而日益显露。对于尤大哥他们来说,应该也是同样的,在强大的城市文化前,他们显得弱小而没有抵抗能力,但是文化的相互沟通与融合,却都是会让文化发展的方式。也许有的文化注定消亡,也许有的事情无力回天,如何让他们再绽放光彩,拥有机会去展示去表达,这是对他们,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尊重。
“羌族文化生活展”项目收支公布
MIN Project的公益项目将坚持对公众财务公开
既是原则,也望监督
后记:
从6月布拉格的乡村田野调查展览到7月上海的羌族生活文化展,MIN Project逐渐从小群体活动走入大众视野。一群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能够鼓起勇气远离条件优越的大都市,持续深入相对落后贫困的乡村进行体验和调研,这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对乡村和公益的热情和专注,纯粹之心的小伙伴们时刻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MIN Project发起人——单丹
“羌族生活文化展”主办方
MIN Project由来自各行业不同背景的志愿者组成,调研落后地区乡村,结合当地自然和文化遗产,搭建和外界资源合作的平台,开发农业、手工业、建筑、民俗等方面的项目,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尽力使村庄免遭破坏和遗弃。
中国第一家致力于推动公平贸易的公益组织, 致力于以可持续的发展思路保障生产者的合理权益。
\\彩蛋//
展览摄影作品在售中!猛击下方“阅读原文”,带走一方原汁原味的羌族风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