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杭州有一碗甜酒酿,走过了72个年头!

2016-07-31 杭州发布

93岁的朱宝南从21岁开始卖甜酒酿,一卖就是72年。今天,读城杭州微信公众号带你走进这一碗甜酒酿背后的故事。


一喊就是72年


93岁的朱宝南不出摊了。


午后时分,老余杭接近40℃高温,朱老爷子躺在藤椅上,一把15年前的电扇,“呼呼呼”吹着他入睡——换作在去年这个时候,他可能还刚推着板车,沿着曲折的弄堂,收摊回家,大汗淋漓。


“哎,甜酒酿——”像卖着白兰花一般的婉转调子,朱老爷子在老余杭的老街和新区,一喊了就是72年——这种再熟悉不过的江南腔调,有人听出乡音,有人看出沧桑。


而就在半个月前,一个90后的“毛头”小伙子,帮着这位90多岁的老爷爷,卖起了酒酿——走街串巷的吆喝声没了。


手艺和营生

朱老爷子的酒酿,甜得全靠手艺。


“21岁那年,我就开始卖酒酿了,”朱老爷子说,“这活是我舅舅教的,后来出师了,他开一家店,我也开一家店,都在老余杭街上。”


那时候的甜酒酿,不用碗盛,而是用一种叫“钵头”的陶瓷罐头,现在朱老爷子还留了20多个“钵头”,算下来,也有50多年了,一个个被洗得黝黑发亮而又光滑。



半个月前朱老爷子走街串巷吆喝时,用的还是这种“钵头”。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糯米,中间被挖了个手指粗的小孔,不时有发酵的泡泡像精灵般冒上来,路人一招手,朱老爷子就把板车靠边停稳,等别人“呼噜呼噜”吃完,“钵头”还回来,就收五块钱。


很多小时候吃过他甜酒酿的老余杭人,现在都做爷爷了,但说起这碗甜酒酿,“这是小时候的味道,没变”——不过,满城吆喝的营生,总是辛苦的,一天能卖多少,全看运气。像大风大雨的时候,朱老爷子还是会照样出摊,只是卖不了几“钵头”。



还有一个问题似乎更加严重,朱老爷子今年都93岁了,每天推着上百斤的板车上街,别人看着都觉得颤颤巍巍——就在去年,他听说中泰石鸽那边生意好,就推着板车去兜生意,在凤凰岭的一个下坡没拉住,摔倒了,还好人没什么大碍,但迟了两个小时回家,急坏了家里人。


甜酒酿更甜

中午,90后郭劲超背了个保温箱,出了店门。


这一趟,他要穿过半个老余杭城,去观音弄附近的朱老爷子家,拿做好的甜酒酿——半个月前,他在网上看到朱老爷子这么大把年纪,还要每天推个板车出摊,顿觉心疼,就帮忙“兜”下了这单生意。


说是生意,其实小郭自己并不赚钱,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天来回跑6公里,把甜酒酿拿回自家的烧麦店帮忙代售——在拿到甜酒酿后,小郭会先把钱,预付给朱老爷子。


朱老爷子看着小郭每天跑来跑去,也心疼这位“毛头”小伙子,“小郭,你可以卖6块钱一份,也赚点差价”,但小郭不肯,“爷爷你卖多少一份,我就卖多少一份,反正我有店面,拿来卖卖是方便的。”


这碗有着72年历史的甜酒酿,早已名声在外,现在有了固定的售卖点,生意更好了,“基本拿来就卖光,最多一天卖了60多份。”



和朱老爷子以前满街吆喝卖“钵头”相比,的确多了不少——半个小时后,小郭回来了,100斤左右的身板,背着30多斤的保温箱,后背衣服上印满了汗水,一进店门,箱子一放,就迫不及待拉开了一听冰可乐,“这两天天热,做得不多,今天就30多份吧。”


“哎,甜酒酿——”如今老街上少了这声婉转的调子,但被拿到店里售卖的这碗甜酒酿,倒是更甜了。


余生与酒

不再出摊的朱老爷子,现在把很多时间留在了家里。


趁中午时候,朱老爷子还要午睡会儿,一台21寸的电视机,放着电视剧《解放》,他醒来之后,还要再看一会儿。


“小郭把东西拿走啦?那我下午又要做甜酒酿了”——一斤糯米,做四“钵头”甜酒酿,是他70多年来拿捏的标准,“做多了,就不好吃了。”


光卖甜酒酿这么个辛苦的营生,朱老爷子每个月大概能赚1200块钱左右——现在放到小郭的店里售卖,可能还会赚得多些。另外,朱老爷子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退休工资,“够花了,等我搬不动那个蒸米桶,就不做甜酒酿了。”


前几天,专门有位杭州的“食客”,赶到了老余杭,吃了碗朱老爷子做的甜酒酿,还说要给他装台空调,怕他热坏了,朱老爷子知道后说:“现在已经很好了,在家里不出摊,已经不热了。”


只不过偶尔时候,朱老爷子还会走到巷子口,像老朋友一样抬一抬板车的两个把手——抬起来了,“咯噔”一下,他忘记车轮早被他自己上了锁


文字/杨蓥晖

编辑/王佳

版式/郭礼


点击一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杭州神曲 | 4号台风 | 西湖牌手表

重大投资 | 双拥模范城 | 杭州巡视工作

大热天来一碗冰凉的甜酒酿,好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