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南阳人董作宾主持发掘安阳殷墟,为甲骨学奋斗一生

风行卧龙 辑 文化影响力 2022-03-29


在清朝末年的1899年,
金石学家王懿荣
在中药店发现了甲骨文,
这“龙骨”上的刻纹
直接把汉字的历史
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

▲王懿荣 


作为目前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被发现了120周年啦!

洹水安阳名不虚,
三千年前是帝都。
就在近日,
“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安阳正式拉开帷幕!

此时
南阳人董作宾
的名字熠熠生辉
他主持了殷墟发掘
他为甲骨学奋斗一生……

▲董作宾 


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字彦堂,号平庐。1926年在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学院任职。董作宾知识渊博,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建树,尤其对甲骨学与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有着划时代的贡献,是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8年10月,董作宾到安阳首次策划和实施了对殷墟的科学发掘。同年12月,董作宾率先到河南大学作专题报告,介绍殷墟甲骨文发掘的重要成就。1929年秋,在殷墟遗址第三次发掘结束之后,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在殷墟发掘问题上产生了争议,双方在傅斯年、董作宾等的协调下,解决了纠纷,并达成了让河南大学师生参加殷墟发掘的协议。其间,傅斯年也在河南大学演讲,引起师生强烈反响。

▲殷墟第一次发掘开工,全体工作人员。前排左一董作宾(南阳人),左三何国栋;后排右起:赵芝庭、王湘、张锡晋、郭宝钧(南阳人);王湘前立者张守魁;余为工人及驻军。


▲民国十七年秋,殷墟第一次发掘,董作宾(右)及李春昱测量绘图


▲民国十八年十月七日,殷墟第三次发掘,开工时拍摄。后排左起第四为董光忠,左五李济,左六董作宾;后排右一为王湘,右二张蔚然;前排右起第五阎佩海,前排左三霍凤东,左四刘金声


1928年至1937年殷墟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九次发掘,先后8次主持或者参加了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对殷墟的科学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也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1931年11月开始,河南大学教授马非百、张邃青、朱芳圃及史学系学生刘燿(尹达)、石璋如、许敬参等赴安阳加入了殷墟发掘队伍。刘燿和石璋如等参加了此后11次殷墟发掘工作,他们后来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考古学家。


殷墟的发掘,拉开了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的序幕,董作宾也被誉为“殷墟发掘第一人”。


1933年,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创立了后来被长期使用的甲骨文断代体系的“十项标准”和“五期”说,被公认是中国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提倡历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结合,是殷商年代学研究的先驱。鉴于董作宾对甲骨学的贡献,学界把他与罗振玉(字雪堂)、王国维(字观堂)、郭沫若(字鼎堂)一起合称为“甲骨四堂”,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

▲罗振玉(左上)、王国维(右下)、郭沫若(右上)都没有田野考古发掘的经验,无法利用地层知识断代,只能算“室内考古学家”,所取得成绩也就相对有缺憾。而董作宾是亲自参与过8次安阳小屯村殷墟挖掘的甲骨学者,所以其取得的成就在另外三位之上。


资料来源:河南日报、董作宾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澎湃新闻等

往期回顾

南阳考古学家徐旭生发现了“最早的中国”!
南阳“国保档案”,24个点图文并茂,找齐啦!
南阳方言不土气,抠掐明白也是个技术活儿
南阳带“营”字的村名,暗藏着怎样的历史?
李贤:明清以来南阳最大的官,力挽狂澜为于谦平反

    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