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时代3.5年1次疫灾,60年间人口骤减73%!魏晋士人却找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
点击 可以关注哦
张仲景出生的那一年,汉桓帝正好亲政,东汉王朝从此开始踏踏实实地走向衰落。
张仲景去世的第二年,曹丕篡汉称帝,三国历史正式拉开帷幕。
东汉王朝的195年间,共发生了37次疫灾,张仲景生活的时代就占了17次,有时平均3.5年就有1次疫灾。
用这些数字,来讲东汉末年疫情的严重性,可能不直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自述,他的家族原有200余人,自建安元年(196年)之后,不到10年时间就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百分之七十死于伤寒。
在河南南阳有一块《许阿瞿汉画像石》,该画像石的铭文告诉我们,东汉建宁三年(170年),墓主许阿瞿年仅5岁时夭折,可见汉末瘟疫之厉害。
在这样的时代,人们除了需要政治上的安定与经济的恢复之外,也迫切需要提高对疾病的防治水平。张仲景怀着慈悲之心,精研医理,济世救人。在与瘟疫的斗争中,他救人无数,还写就了一部凝聚着中国人智慧的伟大医书《伤寒杂病论》,创建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开了辩证施护的先河。作为祛疫先驱的张仲景,是在实践中成了万众敬仰的医圣。
然而,东汉王朝并没有因为张仲景的出现而击败疫灾。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即便把张仲景的祛疫之法颁行全国,也不可能奏效,因为疫灾太广泛了、太严重了。当时九州腹地,只有青州和幽州没有疫灾,其它各州都是岌岌可危。
张仲景没有分身之术,张角兄弟却钻了“无证行医”的空子,并以此为噱头,给东汉王朝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当北方瘟疫流行的时候,河北巨鹿的张角、张宝、张梁兄弟,宣称能用“符水、咒语”为穷人治病,进而向患者传授了太平道。就此,以张氏兄弟为首的太平道紧紧抓住了人心,发动了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可不是小打小闹,人数多达百万之众,还遍及全国。
当然,太平道也好,黄巾起义也好,并不可能控制当时的疫灾。相反,加剧了疫灾。
因为反抗与镇压同时存在,一旦尸横遍野,难免会加剧疫情。东汉政府初期镇压黄巾军时,皇甫嵩曾一战之下就将10多万黄巾军斩首。黄巾起义持续了20多年,攻伐不断,连曹操都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接踵而至的军阀混战,让战争中丧命的人更多。董卓之乱,使全国人口减少了一半;李傕、郭汜之乱,动不动就是“死者万人”;公孙瓒在渤海“斩首三万余级”,曹操在彭城屠杀八万人……
疫灾和兵灾相伴而生,东汉末年的人口急剧下降。张仲景出生的汉桓帝年间,全国人口尚有5600多万,到他去世的时候已经锐减到1500多万。像汝南这样的大郡,人口减少了95%……
在张仲景去世的第二年,曹丕篡汉称帝,承载着荣耀和灾难大汉王朝在阴云笼罩下落幕。疫灾和战乱消退后,人们又在“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乱世中一边活着,一边思考:再强大的王朝也会灰飞烟灭,再威武的军队也会溃不成军,再坚固的城池也会被夷为平地。什么乱离人,什么太平犬?人只不过是风中的一杆芦苇、天地间一只蝼蚁,干嘛不活出一段潇洒?
他们不再考虑经世致用,他们不再思考君子义利。那些经学道义,已是昨日敝履,“越名教而任自然”才是王道。
江山只合生名士,莫遣英雄做帝王。“竹林七贤”弹着琴、唱着歌、喝着酒、炼着丹,王羲之写着字、论着文、坦着腹、养着鹅,陶渊明种着柳、摘着菊、赋着诗、荷着锄……既然一切无常,就活出愉快的样子吧。
医圣张仲景,希冀无疾常健;魏晋大名士,期待无事率性。活着,是最简单的哲学。最聪明的人,总是发现了最简单的道理。
时光也在歌啸中,进入下一个轮回。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