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说范蠡》27:范蠡发现并运用的“八•三调控律”是怎么回事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27 ——
范蠡发现并运用的“八•三调控律”是怎么回事
上面说到范蠡主张“稳定物价”,“平粜齐物”。
以什么“标准”贱收贵售进行调控,达到“稳定”和“平粜”呢,换句话说,物价应稳定在什么水平上呢?
范蠡提出了在“八•三”之间浮动的调控律。
《史记•货殖列传》是这样表述的:“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意思是说,买卖粮食,如果每斗50钱为正常价格,那么若降到每斗20钱的话,农民利益必然受到损失,影响种田的积极性,导致土地荒芜,野草丛生——“谷贱伤农”。若是每斗升到90钱,末——商人就会受到损失,导致贸易停顿,市场萧条,钱财不能流通。无论哪方面受损,都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对粮食价格要控制在最高每斗不超过80钱,最低每斗不低于30钱,用“八”封顶,用“三”保底。在“八与三”之间上下浮动,使农民和商人都有利可图,以促进粮食生产和贸易,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范蠡提出的这个“八•三调控律”,既考虑到了价值规律在“八”与“三”之间“自发”调控的一面,又主张“官府”的“强制”,不能突破“八”与“三”。把“市场”与“计划”统一到了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商人,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达到民富国强的战略目标上。把深奥的“价值规律论”,“宏观调控论”具体化,明白化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八•三调控律”,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是世界经济史上无人可比的科学概括,是中国人对世界经济理论——市场调控理论的重大贡献。
“八•三调控律”,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粮价乃至物价的调控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范蠡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抓着了市场的“龙头”——粮食,把粮价作为控制物价的“基础价”。他认为只有在粮食的价格上“农末俱利”,才能“平粜齐物”带动其它货物、商品的平等交易,达到“关市不乏”,繁荣市场的目的。
为此,范蠡还制订了六种粮食上的“指导价格”:“甲货粢(音资,祭祀用的谷),石七十;乙货黍,石六十;丙货赤豆,石五十;丁货稻粟,石四十;戊货麦,石三十;己货大豆,石二十”(《越绝书•卷四》)。笔者摘抄到这里,禁不住为两千四百多年前的越国欢呼,有这样智慧超群的经济学家,推动这样高明实用的“治国之道”,越国何愁不能振兴。
越国正是在范蠡的治理下,不仅粮食上去了,手工、养殖、种植、纺织、冶炼都上去了,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在兴国过程中,一次就向吴国“进贡”葛布十万匹,还有相当数量的甘蜜、狐皮、晋竹等。近些年发现的以“越王勾践剑”为代表的兵器等物品,足以证明越国的经济文化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也足以证明范蠡的“八•三调控律”,确实起到了“平粜齐物”,振兴经济的作用。
从范蠡发现和利用价值规律、“二•六丰歉律”、“八•三调控律”三大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中,可以看出范蠡发展经济的主要做法是:服从国家复兴的长远战略;立足靠天吃饭的农业基础;注重实事求是的科学论证;发挥责任政府的调控作用;借助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这些做法或曰特点,对于今天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仍然有指导作用。资料介绍,美国20世纪初实行的“平价补贴”政策,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范蠡在越国实行的“平粜齐物”政策相似,而时间却差了两千多年。由此可见,范蠡主张利用国家力量平抑物价思想的光辉。
附带说明的是,笔者认为范蠡发现和利用价值规律、“二•六丰歉律”、“八•三调控律”,是1996年在研究范蠡经济思想中归纳提炼出来的,其文被收入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的《范蠡研究文集》一书中。近些年来,不断被一些专家学者引用,说明笔者的看法,得到了大家认可。遗憾地是,“引用者”并没有说明出处,好像是“引用者”自己独到的研究成果。
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