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问百答说范蠡》34:范蠡的农道思想是什么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34 ——
范蠡的农道思想是什么
范蠡的农道,简单说就是发展农业的道理、道路、道术。具体点说,就是关于发展农业、增产增收、造福人民、增强国力的目的、方针、原则、途径、政策、措施、手段和方法。农道,是范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蠡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范蠡的农道思想,实质上是富民、强军、强国思想。是在继承炎黄姜尚管仲等先圣探索研究农事的基础上,在治国经商实践中的独立创造,伟大创造。其形成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担任国相时期,农道思想主体基本形成;第二阶段,个人从事农牧渔业生产时期,对农道思想进行了补充;第三阶段,“年衰老而听子孙”(《史记•货殖列传》)——全部放弃管理权颐养天年至终老前,从理论上对农道思进行了总结完善,文字上做了记述。综合以上三个阶段范蠡的言行,从以下九个方面做一阐述。
其一,以国家强盛为目的。
春秋时代,从一千多个诸侯国,到一百多个再到几十个,诸侯王争权夺利,打打杀杀,战争不断。在神州大地上,年年都有打仗。地处东南沿海的吴越两国几十年间厮杀,互有胜负。范蠡接手治理越国后,战略目标很明确,就是打败吴国,以雪国耻。当时的越国,国土不大,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国库空虚,几无军队(会稽山大战,吴越两国议和条款中,有解散越军条款),没有国力,几乎是一个空架子。犹如一只身体瘦弱的病猫,要想战胜身躯高大的猛虎吴国,自己必须要先疗伤、治病、吃饱、喝足,强壮身体,脱胎变狼变虎,才能和敌手较量。范蠡清醒的认识到了吴越两国的巨大差距,知道吴强越弱的状况,短时期难以改变,所以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20年总路线、大计划、大战略。国家制定所有政策、制度、措施,颁发的各种命令、指令等,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个大战略。发展农业,增加收成,壮大经济,富裕人民,目的是国家强盛,国力强大。目的明确,方向清楚,就能上下同心,努力拼搏。
其二,以鼓励生育为方针。
范蠡认为,“天地之间,人最为贵”。“知保人之身者,可以王天下;不知保人之身,失天下者也”。范蠡农道思想的方针是鼓励生育、繁衍人口,解决劳动力和兵员问题。为此,范蠡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鼓励生育、惩罚晚婚的国家政策。《国语•越语》载:“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tún)。”——生男孩,奖两壶好酒、一条狗;生女孩,奖两壶好酒、一头小猪。对孕妇实行“公费医疗保险”:女人生产时只要通知官府,官府会派医生很快赶到产妇家里助产接生。若是双胞胎,官府安排免费保姆;若是三胞胎,官府安排免费奶妈。在鼓励生育的同时,还推行强制早婚政策。规定: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少妇,女子十七,男子二十,不嫁不娶者,父母受罚。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政策和措施的实行,调动了生育积极性,落实了“十年生聚 ”的战略。史料记载,当时诸侯国都鼓励生育(人口由春秋战国时期的1000多万发展到秦统一时的2000多万),唯有越国政策得力、措施具体,有奖有罚,执行坚决,人口成几何倍数增长,劳动力、兵员问题解决得最好。加之“十年教训”,人口素质提高很快,为灭吴称霸,提供了人力基础。
其三,以增产谷物为原则。
范蠡认为“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故人众,则主安;谷多则兵疆。”这里所说的“谷”,是五谷等粮食作物的简称。范蠡知道,农业是经济基础,粮食是农业核心。国库有粮,人心不慌。国库空虚,供求失衡,粮价飞涨,必然会影响到各业发展,导致政局不稳。尤其是弱小的越国,生死存亡系于粮食。范蠡更清楚,人人天天都要吃饭,鼓励生育增加人口后,吃饭问题更大。在制定生育政策的同时,还制订了扩大粮食耕种面积和相应政策。一是鼓励农民开荒种地,谁开荒归谁有;二是接受他国移民,分配土地定居耕种粮食;三是颁发“免谷税令”,全国七年不收农业税。新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作物的积极性。全国掀起了耕种热潮。三五年便见了成效。范蠡作为军事家、上将军,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重要性,大量贮存粮食。他先后采取了以下行动:一是丰收之年“广积粮”,把好谷存入南山之洞。二是通过商人用高价购买吴国粮食囤集起来——虚其吴国粮食积聚(“灭吴九术”之一)。三是以越国遭灾减产越民饥困名义,向夫差借粮一万石。次年还吴粮时,把谷子煮熟,使其粒大饱满。吴王以为良种,令国人种下,结果不能出芽,误了农时,造成绝收,致使全国发生饥荒。许多吴军只好到海边、湖边捉鱼、拣水螺、海螺、蛤喇充饥。范蠡正是在吴国饥荒、吴军疲惫之时建议勾践北上反击,取得打进姑苏巨大胜利的。
其四,以多种经营为措施。
范蠡和文种围绕都城四周百里范围的深山、密林、河边、海滩,筹划建立了犬山、鹿山、豚山、鸡山、马山、渔场、牧场、盐场、伐木场、炼锡场、铸铜场、采珠场、铸剑场、手工业场等(上述不少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史料记载,越国是史上最早开辟猪、鸡养殖场的国家之一)。这样一来,不仅粮食生产上去了,手工、养殖、种植、纺织、冶炼都上去了,全国上下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在兴国过程中,一次就向吴国“进贡”葛布十万匹,还有相当数量的甘蜜、狐皮、晋竹等。近些年发现的以“越王勾践剑”为代表的兵器等物品,也足以证明越国的经济文化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多种经营中,范蠡还发展了越国的酿酒业。有资料介绍说,范蠡当年曾经在故乡宛邑学过酿酒技术,知道秘方,亲自指导越国造酒。从而使越国米酒,色如琥珀,透明澄澈,赏心悦目,芳香诱人,越陈越香,堪称上品。贡献吴国,受到欢迎。奖励产妇(见本文“其二”),全家高兴,族民争喝。以致酒业相当兴旺,税收可观。加上其他商业税收,填补了不收农业税的亏空,使王室和官吏们的薪俸得到了保证。范蠡辞官北上后,延续了多种经营措施,先后从事海产、盐业、淡水养鱼、饲养五畜、良种培育、屠宰牲畜、皮毛加工、丝绸纺织、长途贩运、房地产开发等。撰写了《致富奇术》宏著(散佚),留下了《养鱼经》专著——这也证明了范蠡在开展多种经营中,每一种他都是费心操心、能够很快增加收入。
其五,以越王躬行为导向。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躺卧在柴草上,象征着发愤图强。尝胆:口尝苦胆,以锻炼意志。意思是说,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来历。其实,卧薪,是因为入吴为奴在姑苏石室睡了三年硬石板,回国后躺在柔软的锦床上睡不着了。尝胆,是因为曾经尝过夫差的大便,总觉得口中臭味难消,吃饭难以下咽。王后忧愁,苦无良策。范蠡得知,采取了心理疗法,把猪苦胆挂在饭桌上方,饭前舔一下,满口苦味,再吃饭菜就感到甜香了。范蠡还建议勾践先睡柴草床,就能睡着了。勾践这样做后,睡眠吃饭问题得到解决。范蠡藉此,大力宣扬,广泛传诵,使全国臣民,都知道了大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发了爱国热情,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在这种情势下,勾践顺水推舟,放下君王架子,遣散王室服务人员,让其回家种地纺织。还亲自走到乡间,下地参加耕地、播种、收割,叫他的夫人纺线,自己织布,自己做饭。范蠡随时把勾践夫妇的行动,昭告全国,更进一步鼓舞了老百姓努力生产,报效越王,报效越国。勾践还经常下乡进山,救济贫苦,助残扶伤,虚心听取民众对国家的意见。全国老百姓都恨不得再努一把力,再加一把劲,好叫这个贫弱国家变成为强国富国。范蠡巧妙点拨、积极支持、大力宣扬勾践夫妇身体力行——榜样引路的做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不仅树立了勾践的大王权威,也激发了全民的劳动热情,推进了全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越王勾践躬耕这一举动,作为帝王亲民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北京有个先农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从名称就可以知道,这座建筑旨在把农耕放在优先地位。内有祭坛和“一亩三分地”。明清两代皇上,每年立春(一说二月二),先在祭坛上,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然后下到那块地里,手扶犁把,鞭赶黄牛,向前迈进。以示带头耕种,祝天下五谷丰收。跟随大臣,一片山呼,传诵全国。主政者重视农业,是源远流长的一种文化传统。如今,年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是“三农”嘛。从这一点上说,范蠡利用勾践躬行的举动,引领全国舆情,也是开了先河的。
其六,以提高农技为方法。
范蠡初到越国时,看到农民种地,就是随便把种子撒到从来没有翻过的田地里,用木棍子捣到土层下,任其生长。出不出苗,出多少苗,长得怎样,全不管的,直到结籽收获。期间没有补苗或剔苗、薅草、施肥的概念和做法。农作物的产量很低。有时还因水旱灾害和鸟类兽类侵害而绝收。范蠡担负治国重任后,想到若不改变这种落后的观念和方法,要把粮食生产搞上去,非常困难。复兴越国,20年内根本无法实现。于是,他通过引进他国农业人才,教导越国农人提高耕地、播种、间苗、中耕、锄草、施肥等耕作技术。为了使先进的铁制农具进入越国各地农田,他你还从号称“冶炼厂”、“兵器厂”的家乡宛邑,招来了冶炼人才和铸造工匠,在越国就地取材,进行冶炼、锻造,大量生产大刀、利剑、长矛等武器的同时,大力制造铁犁、铁锄、铁锹、铁锨、铁铲、铁耙、铁镰、铁刀,并教会当地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改变了当地农民的落后观念,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加之越国处于水网密布的温热地带,适合农作物四季生长,稻谷类粮食产量增长很快,从而也带动了商业、手工业、酿酒业的发展。
其七,以天象观测为依据。
史载,范蠡在修建越国新都会稽(今绍兴东南)时,将城中开挖河道的泥土,集中起来,堆成一座高46丈的龟形土山,遍植草木,在山巅建灵台,用作观察星象。堆砌46丈高人造山的壮举说明,范蠡对研究天文气象非常重视,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任天文台长。范蠡通过阅读先贤典籍和亲自观测天象,发现了粮食丰歉与天体运行的“二•六”循环关系:“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越绝书》应为“康”);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史记•货殖列传》)。意思是说,每六年一丰收,六年一旱灾,十二年有一次大的饥荒。这是他长期观察木星在天空运行和地球农业收成丰歉关系的成果。范蠡观测到,木星每十二年绕天空运行一周﹐运行至酉,称岁在金,为“穰”——大丰年;又六年运行至卯,是岁在木,为“康”——小丰年;运行至子,是岁在水,为“毁”——大荒年:隔六年至午,是岁在火﹐又为旱年。形成六年一穰、六年一旱、十二年一大饥的循环。范蠡依据这一发现,制定了三项政策:一是免去七年农业税,大丰年时再收。二是制定了“备战备荒”方略。“夏则资皮、冬则资絺(chī 细葛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三是在南山洞中建立国家粮仓,大量储备粮食。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范蠡能够发现天体星辰运行与农业收成之间的 “二•六”循环关系,以此制定政策,开创了中国官方科学决策的先例,是非常了不起的。遗憾地是,至今一些官员,还在“拍脑袋”随意决策,不断造成失误,浪费了国家大量钱财。
其八,以官府调控为手段。
农业发展起来、粮食多起来之后,如何确定稳定粮食价格,保护种粮的积极性,不至于“谷贱伤农”。范蠡采取了三个手段:一是官府指导。范蠡制订了六种主粮“指导价格”:“甲货粢(音资,祭祀用的谷),石七十;乙货黍,石六十;丙货赤豆,石五十;丁货稻粟,石四十;戊货麦,石三十;己货大豆,石二十”(《越绝书•卷四》)。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官府制定的第一个鼓励和保护农人、商人合法权益的指导性文件,是范蠡农道思想中的一个亮点。二是官府平衡。范蠡说:“物价贵贱,在于供求关系变化。要稳定谷价,就应有官府于谷贱时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意思非常明白,就是谷产品多而贱时,官府要收购存贮,谷产品少而贵时,官府要从库中拿出来,平价售出,使丰年和灾年的物价持平,保持市场稳定。三是官府干预。范蠡发现并积极运用“八•三”调控律对谷物为代表的价格进行干预。《史记•货殖列传》这样表述:“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意思是说,买卖粮食,如果每斗50钱为正常价格,那么若降到每斗20钱的话,农民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失,影响种田的积极性,导致土地荒芜,野草丛生。若是每斗升到90钱,末——商人就会受到损失,导致贸易停顿,市场萧条,钱财不能流通。无论哪方面受损,都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对粮食价格要控制在最高每斗不超过80钱,最低每斗不低于30钱,用“八”封顶,用“三”保底。使农民和商人都有利可图,以促进粮食生产和贸易,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注:有学者考证,古越国使用的是青铜戈币)。“八•三”调控律,是世界经济史上无人可比的科学概括,是中国人对世界经济理论——价格理论的重大贡献。近代我国实行的“以粮为纲”“粮价控制”,实际是延续了范蠡农道思想的产物。只不过许多人不知道来源罢了。范蠡以国家行政手段对粮价乃至物价进行调控仍,对于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九,以农末俱利为国道。
“国道”就是治国之道。“其八”已经说到,范蠡把“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看作是“治国之道也”。他在治国实践中,清醒的认识到,无人不兴旺,无粮不稳定,无商不富裕。在发展谷物生产,开展多种经营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发展商业和手工业,重视商品在国内和邻国之间的流通,做到“关市不乏”——市场交易的关税兴旺不乏。司马迁在《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八•三调控率”的实施,兼顾了农人和商人的利益,促进了生产和流通,是一个空前的高明手段。关于发展农业,上面已经说了,这里重点说一下发展商业——范蠡已经发现和运用了“市场营销规律”:一是在商品的准备上,范蠡揭示了“时用”原理——什么时间准备什么适用商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投其所好货等客,适销对路有市场。二是是在商品的存储上,强调“务完物”——质量上乘完好;“无息币”——不因货物积压而占用资金;“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容易腐败变质的货物,特别是食品,要尽快出手,不可久留,更不可等待涨价再售。三是在商品的流通上,范蠡揭示了“流水”原理,“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主张货物通过流通增值,商人在交换中获利。如何让“财币其行如流水”——像流水那样不停地周转滚动增值呢?范蠡从商品“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物极必反的辩证认识出发,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在商品价格涨到最高点时,商家要像“粪土”一样赶快抛售;在商品价格跌到最低点时,商家要像“珠玉”一样抓紧购进。范蠡在商业上的理论建树,把“农末俱利”作为治国之道的做法,不要说在两千五多年前,就是今天看起来也是了不起的,属于世界经济史、国家发展史上领先地位的。过去在范蠡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他的商业思想归于个人经商之后,其实,他在治国时,这些思想已经产生并作为国家行为运用了。只不过在他个人经商之后有所发展罢了。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越国“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号称五霸。”能够将普通人培养成把“矢石”当成“饮料”喝——笑对牺牲、不怕死亡、斗志极其旺盛的战士,非常不容易!非常了不起!前提和基础则是“国富”才能“厚赂战士”。而“国富”则是在范蠡农道思想指导下逐步实现的。
在2500多年前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环境中,范蠡的农道思想是比较全面的、系统的、先进的、实用的。其效果是富裕了人民,增加了人口,壮大了军力,增强了国力,打败了吴国。使勾践成为霸主。其光辉思想和伟大实践,对于我们这样“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至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