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文化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蠡学研究”专栏,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几近完人。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1994年7月在《新剧本》发表六幕历史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以“商圣“头衔的第一人。 《百问百答说范蠡》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分条析理,旁征博引,古为今用,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征得先生同意,本号“蠡学研究”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以飨读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36 ——
范蠡辞官经商的原因,通行的说法是,他在帮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看出勾践为人长颈鸟喙,妒功嫉贤,“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生怕“狡兔死,走狗烹”,才急流勇退,流亡到齐国,“变名易姓”经商。后来,功臣文种被勾践赐死更证明了这一点。“避祸”,固然是生死存亡大事,但依范蠡之谋,和勾践周旋,未必就是死路一条。如果他纯粹是为了“避祸”,完全可以到深山老林隐居,啥事也不干,反正已经功成名就,用不着再去劳累奔波了。再者,范蠡到齐国后,齐国君主曾经想聘他为相国,说明范蠡在齐国已经有了社会地位和影响。勾践本事再大,也不能把手伸到邻国去杀一个达官贵人。何况,勾践也是聪明人,他不会因为范蠡一个人搞坏齐越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尽管他内心是要消灭齐国的。这就是说,范蠡一到齐,即已出了虎口,生命已经没有危险,如果愿意做官,完全可以靠声望吃老本做下去。但范蠡没有做,很快把齐王送给他的“相印”交还了。范蠡一辞再辞,说明他是铁了心不再做官的。他的官职不可谓不大,从政经验不可谓不丰富。为何下决心把官辞了,总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这一点,太史公注意到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范蠡帮助越王勾践雪了会稽之耻后,喟然自叹,七条治国之策,只用了五条,就使越国转败为胜。治国既然管用,何不用来富家呢?由此可见,范蠡是感到自己的本领在治国上已充分施展,政绩已到顶峰,官位已经封顶。再干,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和刺激性了,才决定完全退下来的。既然在用武的战场已经显出了英雄,何不在用钱的商场,再显一番英雄呢?因此,范蠡的辞官,不是消极地逃避,而是积极地进取。是“四十而不惑”后的冷静思考;是“怀才要遇”的强烈自信;是把握自己当机立断的英雄壮举!范蠡辞官经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他“追求成功”,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人格上的独立。治国已经成功了,想试一试治家能不能成功。用现代的话说,他想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范蠡那样的智者,不会不知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即使有“巨万”(亿万)两黄金,也带不到坟墓里去。他要的只是“巨万”表示的“成功”,成功带来的心理满足。因此,范蠡把治国的成功,延续到治家之中,在一个全新的商业领域,开辟出了一个致富的全新天地,一直奋斗到年老体衰,终于完成了“成功试验”,在治国治家的双重辉煌中,给世人树立了一个“成功榜样”。笔者以为,这才是范蠡辞官经商的根本动因。笔者认为,范蠡的辞官经商,是追求,是拼搏,是思想的解放,是阵地的转移。这一脱俗之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只要看一下,今日“官本位”之牢固,精兵简政之难,就可以想见,范蠡的行为,确实是“划”了时代的。从这一点上说,探析范蠡辞官经商的原因,不是没有现实意义的。补记:二十世纪90年代,党政机关干部、国营企业职工辞职或停薪留职,从事商业经营、投资办厂活动,被称作“下海”。“下海”一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来自一出戏。20年代在上海舞台上演出的一出戏《洛阳桥》。说的是清朝有个姓蔡的状元要为家乡建一座洛阳桥,在建桥过程中当桥墩突然打不下去时,听到老百姓的“海龙王不同意,所以卡壳”的议论后,就贴出一则布告:“兹为我乡建造'洛阳桥'……今拟委派一位能下得海去的人与龙王面洽架桥事宜……”两个衙役在酒馆里找到一个名叫“夏德海”的醉汉,谎称找到了“下得海”的人。几天后,夏德海被带到海边,灌醉后扔到了大海里。后来,人们就把稀里糊涂地或冒险地去干某种事概称为“下海”。二是来自俗称词义。人们对商人从事的行业有“商场”、“商海”之称。“下”字有屈就的意思,下海的许多人员原本是政府机关人员,他们放弃“旱涝保收”的就业体系而从事风险较大的商业行为,体现了一种勇气。故而“下海”泛指放弃原来的工作而经商。三是来自范蠡。范蠡当年辞官后乘船“下海”北上到了齐国,经商致富。有人认为范蠡之后,凡辞去公职从事经营活动的就叫“下海”。范蠡是中国历史上下海经商的第一人。
往期回顾
《百问百答说范蠡》序:范蠡研究的先行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35:范蠡治国治家的七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