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孩子该不该背诵古诗词!
枣妈说:儿童到底该不该背古诗?和其它问题一样,其实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之所以最近又在谈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枣枣在数学课上背《木兰辞》。
枣枣小时候是没有背过任何一首古诗词,原因是因为我坚持不理解的东西不需要孩子背诵。这篇关于孩子究竟该不该背诵古诗词,是我在知乎上找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回答。一本好书,抛出一个问题,正反两方面阐述出优势和劣势,最终怎么选择是留给读者自己来思考的。比较长,耐心阅读。
1 学诗是好事。
我以后一定会教孩子读诗。不仅仅是古诗,好的西诗、新诗我也会给孩子读。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我自信我能选出适合孩子读的,我也能引导孩子读懂。读诗的好处很多,功用不凡,所憾这样的功用仅仅用背,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没有像现在这样学诗也写诗了,根本看不到这一步。
2 学诗是好事,但学诗不等于背诗。
背,在这里只是机械的记忆。譬如不懂得某一句的意思,家长本身也不具备理解的能力,而逼迫孩子背会,只是心心想着,以后长大了会懂。
很多人长大后,确实是反应过来了这诗美在何处,所以就出现了本楼的许多答案,觉得这样的方式是有用的。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效率极其低下的学习法。相当于给了一个复杂的迷宫,让一万个人去走,有二十个人走出来了。这二十个人说这个迷宫太简单,有代表性么?剩下的人还在里面兜兜转呢。
中国家家户户父母都让背诗,广泛的样本中,有极其极其小的概率出现顺利走出迷宫,这部分人对诗有了很好的理解,学会读学会写。剩下的一小部分人,跌跌撞撞算是走对了路,这部分人其实对诗是迷迷糊糊的,云里雾里,看到了一鳞半爪,以为自己懂了可以走出来了,但是其实是不够的。
我觉得,如果教孩子诗,得自己有走迷宫差不多走通的功夫,或者可行。科学的体系的学习法,要胜过跌跌撞撞把孩子扔在迷宫里。
3 学诗是好事,但强迫学诗不是好事。
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将家长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譬如以前在知乎看到的一个问题,说我孩子以后不喜欢动漫那该怎么办。这样的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发展到极端,很多家长让孩子背诗的原因,甚至来自于所谓的乖儿子给叔叔阿姨背个诗。
诗教,最可贵的点,不在于文字,在于性情,在于原生的感动。这种体验的获得,一定是自然的,而不是强加的。如若用强,几乎必然会抹杀孩子对诗的兴趣。我见过亲戚家的孩子背不会陆游的示儿,被罚不能吃饭眼泪汪汪的事迹,大家自己想想看吧。
我上个月,给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做家教,这个小朋友,就是个反噬的典型。
这个小朋友,家里很有钱,爹妈都有公司,孩子妈妈是个工商管理学博士,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小时候就给上了个国学班。这个国学班,让孩子学会了背《三字句》、《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但是没有教孩子写字,人家的教育理念是习字不必太早。
看到这儿,大家肯定觉得这个小朋友太厉害了,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这么多。但是殊不知,自那之后,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学了。连写字也不学。现在三年级升四年级,一篇五十字的日记写不利索,很多基本的字都不会写。更重要的是,他敢平时不写作业,考试不写卷子。我给孩子辅导作业,头都大了,说什么都不写,哄也不写,凶更不写,反正我就是不写,写一个字就要走神半天,逼的急了就拉下脸,要不就哭。
好玩的是,孩子会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会背慎终追远,唯独不知道是啥意思。空有一肚子的文言文,有用么?等他长大了回过味来就好了,我可以呵呵么。三年级考试不写作文语文考48分,说以后?
4 学诗是好事,不是无用之事,但不是必须之事。
学诗无用之论,也是矫枉过正了。人文社科的东西,论【用】,本来就是最傻逼不过的事情。有些学问的用处,不在于能不能帮你为稻粱谋,而在于潜移默化。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功用,并不一定就一定要来自于什么。诗可以陶冶性情,不假,但是必须是诗才能陶冶性情,这就是抬杠。有很多不识字不会读诗的父母,培养出了道德高尚,性情高洁的子女。而许多书香门第,反而出了不孝子。
教育子女,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却不能不尽心。任何简单粗暴的方式,都不会是好方式。
以上夜小紫 回答
小时候因为家庭的原因,背了好多古诗。爷爷在一边写书法,我在一边背。唐诗宋词诗经都有,当时大多都不知道什么意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啊?“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作者在感慨什么啊?一头雾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就更不用说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我操,来了人为什么不敢问啊?不懂……很多都是这样,当然“鹅鹅鹅,曲颈向天歌”“鱼戏莲叶东西南北中”之类除外。多数都是一知半解,多亏了韵脚,让不懂事的小孩子也能对诗词朗朗上口。
不理解有没有用?当然有用,对于小时候的我们来说,绝大多数都是未知的。诗词是一个通向未知世界的美的入口,让你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让你知道除了过家家和超级玛丽,还有一些等待理解的东西。
几千年的时间,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市井小民,数不尽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人总是会死的,过去的人和事,美的不美的,都会消失掉吗?
于是剩下了古迹、文物、典籍、史书、书法,剩下了神话传说,诗歌。
被历史沉淀下来的美,总是有它的特别之处的。
诗中有大美:随便找几段,不用翻译,只看字面,感受一下。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红泥,绿酒,阴天,白雪。
酒是水做的,泥是火中的土,屋外是冷冷的天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真是绝啊!
再来!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春闺梦里人。
今宵勤把银烛照,相逢犹恐是梦中。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孩子也有接触美的权利。
当然要注意方法,方法不当,几首下来,会让孩子对几行对仗工整的文字产生反感的,得不偿失。
“我去,又要背啊!%>_<%”
要循循善诱嘛。“爷爷在一边写书法,我在一边背诗。”
被历史沉淀下来的美,总有它的特别之处的。
这种熏陶几乎是终生受益的。
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我长大,有了自己独自出行的能力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到距家数千里之遥外的远方。
有的时候真的只是为了一句总在大脑里回响的一句诗。
想看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冬天跑去哈尔滨
想看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跑去甘肃和新疆。
想看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跑去乌衣巷。
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跑去泰山。
想看看飞流直下三千尺,跑去九江。
感谢有诗。
“儿童背古诗”,不仅是当下顺理成章的事,据我了解,在古代就是,在很多外国也是。
第一 古诗词不一定非要理解。
看到这句话大家可能觉得奇怪,其实不奇怪。古诗词提供给我们的,最主要是“感受”,然后才是知识、道理等。大家想想我们的课本,关于古诗词的学习目标,用的词往往是“鉴赏”“品味”“感受”,而非“学习”“分析”。答主本科是中文系的,保研时的第一志愿是“古代汉语”,到现在很多古诗词我不看注释依旧不能理解(当然,可能是我本人水平比较弱,不代表其他中文系的人也如此)。
对于古诗词,最重要的,也就是感受。
第二 背古诗词并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现在用,更是为了以后用。
小时候理解不了的东西,长大了说不定可以理解;小时候用不到的东西,长大时候可以用到。你不可能在你想要追姑娘的时候,才开始背情诗;也不能在离开家乡时,才开始背乡愁时。许多知友的答案都谈到了小时候所背的诗词对自己成年后心态的影响。
第三,为什么要背诵?因为古诗词是很好的语言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的“诗”并非现在“诗”的含义,而是指《诗经》。在孔子那个时代,各国在进行外交活动,有从《诗经》中“断章取义”来进行外交辞令对话的习俗。
不过,假如把这句话里的“诗”当做“诗词”来理解,却恰好符合当近的情况。
古诗词的语言优美、凝练、精致,其中蕴含的诗意也给给人以美的享受。许多词语可以为我们在口语或者写作中所用,古人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等,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这些,必须要通过背诵,而非简单的浏览阅读。
先给出回答:应该提倡儿童背古诗。并且我认为,小孩子的“背诵”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既然选择生小孩子,那么 41 37208 41 15287 0 0 1694 0 0:00:21 0:00:09 0:00:12 3317小孩子的家庭教育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简要说说我的两点看法:
1 美学气质的培养
刘禹锡有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讲的是王、谢家族的没落。王导、谢安家族曾是东晋文人的最高典范,王谢子弟有着极高的自豪和极好的品位。
当时的皇帝是司马氏,皇帝希望把女儿嫁到王家、谢家,结果遭到拒绝,理由是“门不当户不对”,意思是,你是皇帝又如何,没品位就是没品位。这是何等自豪的世家文化啊。
宋朝是我最喜欢的朝代,因为它的美学气质非常好。宋朝美学气质的主要来源是南唐和后蜀,说来有点惭愧,客观地讲,南唐文化比后蜀文化发展的更好一些,比如李煜的词。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提到,北宋文人,尤其是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苏轼这几个在朝为官的政客,他们能够很好地平衡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做到进退不失据。而宋朝文学也是讲究“平淡天真”四个字,这是和“虚妄夸大”相对的。
前几天和某丧失同学说起贾宝玉和薛蟠,都是一个腰部以下的叛逆,但一个是风流,另一个却是下流。究其根源,丧失一语道破:“分寸”问题而已。我觉得这个看法很有见地,因为有了分寸,才能做到进退不失据;因为有了分寸,才能平淡天真;因为有了分寸,才能富有而不轻浮,才能淫邪而不粗鄙,才能文雅而不酸腐。
2 生命经验的领悟
展开之前我先卸点儿私货:个人非常喜欢诗词修养比较好的男生。一方面是觉得,聊得来、蛮开心;另一方面是觉得,如果将来小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有诗词修养的部分,爸爸妈妈一起给小孩子说诗说词,比妈妈一个人要好太多。
言归正传。
但凡对诗词研究稍有深入的人,都会遇到一个词:诗无达诂。意思是,对一首诗而言,不存在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解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大部分的诗词是需要人们用生命经验去作注解的。而人生是一段漫长的体验,爸爸妈妈没办法一直守护着小孩子,所以需要早早地给小孩子埋下种子,只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会“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比如春天里带着儿子去踏青,看见燕子在天上飞来飞去,爸爸也许会和他说“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生死流转,凡事皆有前缘,你看小燕子这么喜欢你,大概你上一世是一只小燕子哦;妈妈也许会和他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时不我待,要懂得珍惜眼前人哦。
比如儿子和心爱的姑娘分手,悲伤得不能自禁,爸爸也许会拍拍他的肩膀,给他说“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从今往后,可以深情,可以多情,但是不要滥情哦。或者直接甩给他一盒冈本,“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能用性解决的就不要用感情解决,世界其实很简单;妈妈也许会带他去茶楼小坐,给他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妈妈当然希望儿子可以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是该哭的时候最好能够痛痛快快地哭出来,做人应当从容而坦荡,不管怎样,在表达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时,不要觉得羞怯。
比如儿子考试考砸了,很沮丧,爸爸妈妈也许会一同笑着跟他说“明代暂遗贤…何须论得丧”。
以上匿名用户回答。
我十分赞成儿童背古诗。不过年纪不要太小,比如5岁之前背的东西很容易忘记,而且对于古诗的理解几乎为零,还不如让孩子去玩耍锻炼锻炼身体,结交一些发小什么的~在我看来,小学时期是背古诗词(想来觉得古诗和词是应该一起提的)是最佳时期,这个时候记忆力好,学习欲望强,而且学习压力小,时间相对宽裕。
好吧,我就是小时候背古诗词的受益者。母亲是中学语文教师,总是要求我背古诗词。当时自己十分贪玩,而且很叛逆,对于母亲要求我背古诗这件事情十分反感。不过,最终拗不过母亲。曾经在一个60多天的假期背了80多首古诗,数量不算多,但是在五、六年之后,依然记得大部分古诗。在背诵的过程中很多地方懵懵懂懂,有的情感感受不到,多年之后在某时某刻突然想起了那句古诗所蕴含的道理,突然感觉与作者有了交流,那种感觉令人兴奋。
小学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语文课的痴迷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语文课向来都是我最喜欢的课程,无论是识别生字词,还是朗诵文章,抑或是阅读写作,我都十分擅长。在初中和高中时,自己的数学成绩曾经波动很大,但是语文成绩一直很稳定。也正是语文成绩给了我很大的信心,高一时成绩曾经倒数,后来的崛起最先也是开始于语文。教过我的语文老师都十分喜欢我,高中时很多人在语文课上做理科试题,不重视语文。而我却认认真真听讲,因为,语文老师真的很优秀,课讲得真的很好。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一个不错的学习媒介。今年去大明湖,周围人说的都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而我满脑子都是高中语文老师讲过的郭沫若写李清照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好吧,这是对联不是古诗词。
现在踏上了程序猿修行之路,语文课两年没有上过了,对于语文课有无尽的怀念。自己平时会写一些小东西,尤其是在内心比较纠结烦闷时。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这一切都源于当初母亲5点多钟把我从床上揪起来让我背古诗的日子~
以上桃喵喵回答
回到问题,容我修改一下问题,把这个问题扩大一点。既然问了为什么,不妨再说说应该怎么做。
首先说说为什么?
主体是家长,而孩子们是在家长的指使下去背的。所以我们需要去分析家长的动机。当然,有一点是孩子本身的动机。
一 继承传统文化。
二 父母的愿望,希望把自己的愿望延伸到孩子身上。就像周迅的家长希望周迅做一个作家,取鲁迅的迅为名,可最后周迅还是当了演员。
三 继承家族事业,国学世家,书香门第的确存在。父母当医生,子女当医生的不在少数。
四 单纯想让孩子多学点东西,培养兴趣,陶冶情操。
五 的确有炫耀的因素。不少媒体报道某某孩子几岁能背多少首,家长十分骄傲。
六 孩子自发的想去了解。
而从文本上看,则是诗词这东西,不得不说有时和儿歌有所交集,且逼格更高,在家长看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像家长往往会让孩子学钢琴,而非学口琴。这是风气所致,利益所趋。可《唐诗三百首》,从来不是儿童读物,这一点毋庸置疑。儿童版本的诗歌集没有挑选出适合孩童的诗词,而父母大多也没那个辨别能力。大家错得厉害。到如今,读完过《唐诗三百首》的,也只是少数。
为什么已经说完了,现在说说我对怎么做的看法。
我的结论是:除了第六点,父母给与支持,其余几点,一、二、四不可取,第五点情节十分恶劣,第三点不可强求。
我们要知道,背诗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小时候学习绘画、钢琴等有着本质区别。
区别何在?有两点。
其一,学习钢琴绘画将来有用,不仅是兴趣,可以用于生活各个方面,甚至求生。而诗词不能。
其二,小时候背古诗词,和学习钢琴等有个最大不同在于,学习钢琴绘画,必然是有专业的人士指导,而背诵古诗词等,几乎没有。
这样的后果在于虽然动机很好,但动机论不可取,小时候背古诗词,大多数人不但不能明白其意思,其实是在曲解。比及当今国学热,亦是,实际上并非是在传承文化,反而是一个曲解、破坏的过程。
而且钢琴、绘画等,有一个准绳。弹钢琴时,弹错了键,是很明显。绘画,画得好不好,也很明显,技巧成熟不成熟,很明显。而背诵古诗词,没有一个准绳,容易导致人们自以为是,造成许多误会、曲解,这其实谈不上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而是在喝倒彩。
想想当下各叶公对纳兰容若与毛爷爷的态度,便可知一二。
诗词是有门槛的,有人也许说:“不需要做到多专业,我们业余爱好。”但业余,从来不代表没有门槛。业余依然是有门槛的。绝大部分人,业余的门槛都没有跨入。比如玩个英雄联盟,你玩到白银分段算是业余吧,你至少也得玩到30级才算是会玩吧。这也是业余,但依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玩。
玩游戏如此,诗词更是如此。
现在是有国学班,但当下的大环境。国学热是畸形的,很少有国学班是成熟的。所谓国学,是一个艰难的学问,不似钢琴、绘画等,人人都可以教,好多中文系的教授,也不敢说自己能完美的传授国学。
之所以有这么多国学班,不过是市场的驱动罢了。像檀作文所办国学班一样好的,鲜矣。其余国学班曝出的丑闻还少么?
不说其他,就说一些中规中矩的,无选择的教《弟子规》,这就是弃明投暗啊!教国学中糟粕的东西,不加以选择性,就是在误人。
现在还有多少人有这种谬误,以为学国学就要学国学的全部,国学里什么都是好的。或者还有多少人不能分辨出国学中的糟粕与精华?
(PS 国学班收费挺贵,能够长期支撑孩子去学习国学的毕竟是少数,那少数,也要视情况而定,要认真考虑才把孩子放进去,这样做比较好)
诗词也是如此。
想法很好,继承、发扬,学知识。可动机论不可取。结果往往是曲解、谬误。
在知乎,我们几个对诗词了解且入门的同好们大多都经历过一个过程。就是在长大后接触了诗词知识,完全推翻了以往的常识。可以说古典诗词这个异类,和绝大部分想的不一样,真正的诗词一道,和人们想象的是两码事,如果要从现在开始学习诗词,我可以说,大多人都要完全推翻以往的常识重建。要知道直到如今,我们还在不停的刷新自己的常识。
至于有人说很多人长大后对诗词的共鸣来源于儿时所学。这说明你到现在阅读诗词的量很少,也不精。就像我现在在英语系,对物理的共鸣也只能停留在牛顿三定律的公式等小儿科上了。连洛伦兹力怎么计算都忘得一干二净。
还有一点,诗词这东西,的确大多数不是小孩子能理解的。诗人们从自己的阅历、经验、人生感悟等等之中,挤出那么一点精华成了诗,很多成人都未必能领会一些诗歌的好处,何况小孩子?
诗词是需要系统学习的,而且门槛并非那么低。
而儿童读物中的诗词书籍,并没有着意挑选适合小孩子阅读的篇章,一股脑的塞给小孩子。把九九乘法表和微积分都放在了小孩子面前。小孩子记住了微积分的公式,能理解么?又有什么用呢?
最后我想说说,孩子兴趣的培养,强求不得,虽然也有强求成功的,但毕竟太少。很多时候不免弄巧成拙,反而让孩子产生厌恶感。现在讨厌文言文和古诗词的也不在少数。
父母没有权力去强求孩子应该往哪方面发展,这是对他人人生道理的剥夺与限制。
哪怕是那种书香门第,也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
人生道路上,兴趣的选择往往不是一蹴而就,作为家长,应该尽可能的去尊重孩子的选择,而非遏制,甚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至于陶冶情操,小到四五岁的小孩子,知道情操是什么吗?陶冶了有什么用?既然学不到什么甚至造成误解或者成为叶公,有什么用呢?
大部分家长,说学了这样对孩子有好处,学了那样对孩子有好处。他们在培养孩子前是否有一个完整的目的和计划,是否经过谨慎的考虑,是否有长远的目光,都未必。有好处,好处在哪儿?很多家长或许是没有认真思考过的。而培养到什么程度,以什么为目标,我想大多数是走着瞧罢了。这样就想赌博,很可能误了孩子。
还是那句话,注重孩子的选择。而且不一定要从小就选择。有很多人的兴趣是进入青春期后才开始自我修养的。
而且有的时候,过于干涉孩子的兴趣,反而会让孩子生起厌恶和逆反的心理。有多少人小时候被强迫去钻某事儿长大了厌恶万分。
且不能认为培养哪样就要拼死向哪样发展。这一点大家都懂,比如我就不是学中文的。
匿名用户回答。
以上内容摘自知乎。
这些文章也许你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