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样妈刚刚结束了为期两周的美国游学之旅,时差刚倒利索,就迫不及待来码字分享!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天,但是我觉得这就是一次艺术,科学探究的发现之旅。
能参加由K.art艺术中心组织的这次游学,小样妈觉得非常有幸,因为这次旅行的收获意外超出了我的个人期望。
当我们达到波士顿机场的时候,才知道本次旅程负责人是哈佛大学中国教育基金会的创始人Oldat Lai女士,她特意来为给我们接机,并且是我们在波士顿为期一周的访学之旅的领队人。
在Oldat 老师的安排带领下,我们每天的学习和交流计划都安排得满满的,从事教育事业的她,十分关心我们每一位每天的收获,同时也非常愿意分享她多年的宝贵经验和资源,给了对美国完全小白的我很多实用的建议。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有幸接触了哈佛教育学院和肯尼迪学院的教授,学习了他们带来的领袖力课程,还与哈佛、MIT的留学生进行了近距离的交流,听了最真实的分享。在波士顿音乐学院上了音乐大师课,还在当地养老院做了一场音乐公益活动。
这次的交流之旅让我深入了解到,美国顶尖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的中国的教育理念差别在哪里?它们优选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交流的信息非常多,我做了一些重点笔记,下面分享出来给大家。 哈佛校园分享会—名校需要什么的学生?
开放校区的哈佛校园里,我们十几人围坐一团交流讨论,老师说这种风格很"哈佛"。哈佛校园的草坪上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单人椅,只要你愿意就能随时随地来一场思维碰撞、头脑风暴。
天气爽朗,轻松、开放、包容的环境中,Oldat老师和哈佛毕业研究生Lucy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很多信息。我凭个人笔记和记忆转述她们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不代表100%正确,仅供大家参考。哈佛大学作为全球顶尖名校,它的包容性、学生多样性最为突出。在全校学生配比中,来自世界各地、全球不同种族、肤色的学生数都达到一定比例。哈佛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研究型学者、诺贝尔奖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领袖人才。这所全球学子梦想的名校,可能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
Oldat老师也告诉我们,东西方教育理念区别很大,西方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先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其次,做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再者,做一个有积极影响力的人。这些理念在我们中国家长看来假大空,好像特别遥远不切实际,但事实是越是顶尖的院校,就越重视这样的理念。这次行程中,老师特意给我们安排了一次探访老人院的活动,孩子们不远万里背上自己的乐器,提前练习,排练合唱,就是为了这次的公益表演。最后,大家收获了善意、鼓励、掌声、感动这些美好的体验,这就是做公益的魅力。不同学校教学目标和教学领域重点的不同,吸引的人才也不尽相同。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比较欢迎优秀的女生。我还记得在MIT博物馆的小小商店里,除了益智玩具,书籍类的基本都是有关杰出女性的书籍。而哈佛大学则更加重视学生的多样性和国际化。3.常春藤名校不一定适合所有优秀的人,选择专业比选择学校更重要常春藤名校是全球学子的梦想,但老师告诉我们名校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也有哈佛的学生发现这所学校并不适合自己,于是放弃继续就读的例子。
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可能不比一个专科院校的学生更容易找工作,而美国一些文理学院(小常春藤)的部分专业拥有全球领先技术和优质资源,这些是哈佛比不了的。我之前的认知是,名校应该方方面面都很优秀,孩子能考上就等于有了光辉的前途。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回事,名校毕业也有找不到好工作的。如果学校不适合你或者你适应不了学校,上了名校也不一定能顺利毕业。从实际出发,如果希望毕业后迅速找到一份好工作,选择合适你的、顶尖的专业比选择藤校可能更靠谱一些。虽然我们都了解美国学校重视学生的个人特长,广泛的兴趣爱好。但真正来到美国从老师和学生口中了解到这仅仅只是一个方面。曾经作为哈佛招生官的Oldat老师告诉我们,如果只是成绩好那只代表你曾经够努力,并不能说明你的其他方面。如果你有特长,钢琴考了10级但考完后放弃继续学习。你的兴趣广泛但最后没有一个是你坚持下来并且有成绩的,那也很难打动招生官。名校特别看重学生的个人意志,是否有长期坚持并且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哈佛大学一个黑人穷学生被全额奖学金录取的例子:一个单身家庭的女生,妈妈是货车司机,家庭困难,没有上正规学校。她每天跟着妈妈跑货车,同时还自学学校课程。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录取,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成绩是一方面,但是成绩之外的是她在困境中坚持的品质,这样的经历给她加了分。Oldat老师说来自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经历都很相似,才艺考级、各种比赛经历等等,但与众不同、特质突出的学生不多。除了成绩以外,怎样做到突出自己的特点,让别人对你印象深刻?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获得回报或者成绩。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只要是有意义的事即使事情再小都值得鼓励。美国大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并不需要完美的人,所以简历中50%的个人陈述非常重要,避免把简历做得完美,不能只写好的经历。另外非常重要的50%是自主科老师的推荐信,哈佛大学的推荐信系统,给推荐老师提成的问题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细节,问题有80-200多个不等,所以一定是对你非常了解且评价非常高的老师来写。在国内我们认为孩子才艺水平用考级来衡量,其实考级证书在国外高校是不看的,而且高水平的孩子比比皆是。如果要把艺术特长作为加分项,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只有获得国际重量级比赛的奖项才有可能加分。第二、如果是真的热爱,那就坚持下去,克服困难的学习经历也可以为个人品质加分。第三、用自己的特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回报或者帮助社会。7.参加夏校的加分项
现在到国外参加夏校很热门,这些夏令营能够为孩子申请大学加分吗?老师告诉我们说,如果功利一点来讲夏令营并不能直接给孩子加分,但是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文化,打开眼界,开放思维,这些方面来却是很好的。很多大学(哈佛、MIT、普林斯顿、耶鲁)都有自己的夏令营,学生可以申请,当然难度也很大,但比申请大学的比例高一些。参加这些夏校还是有一些加分项的:
说到中国孩子性格内敛,不太习惯在团队中表现自己,老师说其实外国孩子爱说话爱表达,并不一定他们的想法观点就很高大上,有多深奥,他们经常会问出一些看来有点“弱智”的问题,但老师和同学并不会取笑他们,而且很尊重和赞赏他们。
MIT留校博士分享AI机器人对未来行业的影响
在MIT的机器人实验室,我们参加了MIT留校博士--Wang博士的分享会。这次人工智能分享会上,我才知道人工智能的背后,需要大量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数据做支持。如果没有这些数据,就像建房子没有地基,根本就不会有人工智能。所以,我们担心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人类这个想法非常不切实际。人工智能取代掉的是部分单一、重复、不必要花费的人力工作,为我们带来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生活。那些具有创造力、和人类情感依附的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比如艺术类、心理类等等。互联网时代,信息变化万千,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技术知识,20年后可能已经被淘汰,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学习什么?Wang博士分享了很多她自己的想法。她觉得我们现在学习的东西,不应该只着重在某一个点或以应试为目的学习,更应该是学习一些能力: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走出舒适区挑战未知的能力。她说即使信息变化再快,只要拥有这样的能力,就永远不会害怕被淘汰。
MIT学霸分享进入名校的基本标准
在MIT博物馆对面的快餐店,我遇到一位来自MIT的二年级学生,中文流利不会写中文字的美籍华裔。他曾经就读于麻州的私立高中,被哈佛和MIT同时录取,最后选择了MIT学习生物神经学。他很好奇我们为什么来美国不去繁华的城市旅游,而来MIT参观,都想上MIT吗?他觉得MIT校园不够美观,而BOSTON这座城市不够现代繁华,他未来想趁年轻去纽约打拼。在美国一路做学霸的孩子显然体会不了我们这些中国家长的心情。
他也分享了一些考名校的经验给我,跟哈佛校园的分享差别无异:
成绩只是门槛,达标的成绩多几分少几分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个人简历:
美国名校好像都在说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品质、意志力、责任感、领袖力),但对于我们普通家长来说,特别是英语非母语的孩子家长来说,光是成绩这一项就已经非常难了,更不用谈其他。
再仔细想想,其实名校的教育理念三观是十分正确的,这些品质需要从小培养,长期磨练。如果把它作为孩子努力的目标,即使成绩达不到,孩子将来也一定不会差。
美国大学筛选学生的要求跟企业招聘人才很像,要求学生拥有的这些能力,在社会工作中也非常适用。我想我们中国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慢慢走向这样的趋势。想起可可喵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考上名校绝非人生中辉煌的顶点,而是你精彩人生的起点。最后,奉上一份Oldat老师友情提供的美国中学生的暑假书单,美国学生在暑假除了上夏校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大量的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