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年级滑坡现象”太可怕,背后原因终于被我找到了!

木噔噔 枣妈和恺摩
2024-09-07

枣妈宠粉送礼持续中,在本文评论区加数字(1-100)走心评论《60天优美句段篇积累》3册,共有3个名额哦!(留言和中奖规则请戳→枣妈宠粉抽奖活动说明


终于暑假了,我家小男生“大起大落”的三年级算是圆满结束了。


期末成绩出来后,基本可以做个小总结:


我们读公立小学,三门主科里最稳的是数学,期末99;英语考试一如既往简单,100分;语文是料想之中的“弱项”,93分,丢分在了阅读理解和语文基础,谢天谢地作文没跑题。



和我之前担心的“三年级滑坡”相比,这个成绩算是还好。但和一二年级相比,孩子的语文阅读、写作,其实是慢慢往下滑的趋势。


最近,我仔细研究了一下“三年级滑坡”现象,总算搞懂了为啥孩子会出现阅读滑坡,在这里分享一下,也给一二年级妈妈提前避避坑。


传说中的“三年级滑坡”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的教育自媒体里,“三年级滑坡”很早之前就特别火。大概意思就是:


一二年级孩子都能轻轻松松考100分,但一到三年级,孩子之间立刻拉开差距,有的人只能考70、80分。


对于一二年级的家长,“三年级滑坡”仿佛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迟早落在自己头上。


但问题是,大多数媒体其实并没有说清楚,“三年级滑坡”到底为什么出现?以及可以如何避免?


本着谨慎的原则,我还是跑去外网查了一下来龙去脉,在这里分享给低年级的爸爸妈妈们:


如果追根溯源,这个概念其实是“四年级滑坡”(fourth grade slump)。


这个术语是由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家、作家和读写能力研究员珍妮·S·查尔(Jeanne S. Chall)创造的,她是美国最著名的阅读专家之一,从1971年开始研究至今还在影响着美国的阅读教育。



而且,原始的论文主题,其实是针对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学者发现:


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孩子,9岁、13岁、17岁的阅读测试得分,都要高于条件较差的孩子,并且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大,有的甚至是永久性的。


他们的研究就是为了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以及为什么它们如此持久且如此普遍?


所以,他们对30名儿童进行了5年的跟踪研究,从他们2年级、4年级、6年级,一直跟踪到7年级、9年级、11年级。


结果发现:

3年级之前,儿童学习阅读的重点多数在于字和词目的在于会认、会读、会写,以及知道这些字词是什么意思。


3年级之后,阅读的重点开始转变为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而其他的科目,也会越来越多地用大量、抽象的书面文本来呈现。


也就是学习阅读通过阅读来学习的转变。


为什么三年级滑坡的重灾区是阅读?


下面的解释虽然来自国外研究,但他们发现的也是“语文”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也适用于我们的孩子。


01 他们读不懂抽象的词语


研究发现,词汇量越丰富的孩子,阅读更轻松、更愉悦,获得的成就感更强,阅读量也就越来越大,促进词汇量进一步增大,形成良性循环。


而词汇量匮乏的孩子则想法,阅读能力会滑坡非常厉害。



原因就在于,越到高年级,阅读的内容就有更多抽象、文学、不太常见的词语,如果孩子在低年级时接触得太少,那肯定不知道什么意思。


什么是抽象词语?


随手拿了本《万物》杂志来看看,“下丘脑、松果体、杏仁核”以及“细胞、大脑皮层、梦境”,这些词语是我们日常对话中极少用到,但是深度阅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的。



再举个文学类的“抽象词汇”例子,下图是《追风筝的人》中的一页节选,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抽象词汇就有:幅员、峰峦、萦绕、罪恶



如果孩子平时涉猎的书很少,或者很单一,没怎么见过这样的词汇,那么等他们在语文阅读中遇到一篇挤满了抽象词汇的文章,结果只有一个:大脑死机


为什么?


因为人在学习的时候,大脑有一个叫做“工作记忆”的区域,来临时储存正在学习的内容。但最大的问题是,工作记忆的区域很小,如果一下涌入全新的内容,会挤不下,类似电脑CPU使用率达到100%,大脑会一下子死机。



如果你也想体验一下大脑死机的感觉,很简单,来一起读读下面这篇神经科学的论文。是不是字都认识,但内容读不懂?


这就是缺乏抽象词汇的孩子,在做语文阅读题的感觉。



一旦孩子在阅读复杂文本的过程中,频繁遭遇大脑死机,那一定会痛苦万分,没有一点成就感。


久而久之,孩子“读不懂”的次数越多,认知上的疲惫就越强,对自信心的打击也越深。在他们内心,自己就是语文差、阅读差的人,再努力也不会变好。


于是,他们越避免去阅读这类材料,就真的会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


在研究中,那些读不懂抽象词语的孩子,就比正常的标准落后了整整一年。到7年级,这个差距扩大到了两年,而到了11年级,阅读成绩甚至还不如4-7年级的水平。


02 阅读文本量变大变深

比如这是2年级的语文阅读题,字大行稀,内容都是直接在文章里找,不用过多思考:


再看3年级的阅读题目:文本更长了,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越来越少,开始考察孩子对整体文章和内在逻辑结构的理解,需要自己总结语句来回答。



4年级的阅读题目,难度又上来一个level,基本没有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题目。除了继续考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还要求自己做出总结并从作者的角度来换位思考。



从2-4年级的语文阅读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如果孩子的课外中文阅读,没有从3年级开始涉猎字数更多、字词句更书面、题材更文学的内容,几乎一定会出现滑坡——


理解不了文章在说什么,抓不住内在逻辑,看不透内在隐喻,读不懂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更无法自己有所感悟,并用同样书面的语言写出来。


03 他们缺乏广泛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面”——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人工智能等等各种领域的知识。


背景知识,甚至有时候比阅读能力本身更重要。



曾经有一个研究,要求一组初中生(其中一半阅读能力强,另一半较差)阅读一篇有关棒球比赛的文章。


结果发现,那些具有一定棒球知识,但阅读能力较差的读者,得分反而更高。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背景知识。


上面说了,从3年级开始,语文阅读的文本就是往更深、更抽象的层面走了,开始涉猎更多的文学类、政史类、科学类题材,如果对背景知识毫无了解,理解力一定会打折扣。


比如这篇5年级的阅读题:


如果没听说过中国近代史上圆明园的故事,就完全get不到作者震撼在哪里?也不知道“八国联军”到底是谁?对圆明园做了什么?


一旦遇上需要探讨文章背后深意或者作者用意的题目,一定会抓瞎。




所以,“多读书拓展知识面”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很虚”,不知道拓展到哪里去了,对孩子有什么实际的作用,那么通过上面的内容,应该就明白了——


多阅读,其中一个“功利”的作用,就是拓展孩子的背景知识,让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但不滑坡,而且会越读越强。


我家的“三年级阅读滑坡”惨痛教训


根据上面的3个“三年级滑坡”原因,我大概知道我家孩子问题出在哪里了——阅读偏好太单一,导致不熟悉的题材,缺乏抽象词汇量和背景知识。


他的阅读,有很强的偏好性——学龄前热爱绘本的他,小学后却渐渐不爱读虚构类故事,我买了很多获过奖的中外儿童文学,他都是浅浅翻一下就放下了。


虚构类的输入,最多也就是很短的寓言故事、小学生报纸上的豆腐块文章,以及在故事APP上听来的故事音频。


所以,文学类阅读总体特点就是:篇幅短,内容幼稚、浅薄,视角很“儿童”。

相比之下,非虚构类的阅读占比就相当多了。


他最爱读的是科普杂志、科普漫画,每次收到《万物》、《好奇号》这样的杂志,都是第一时间抱起来看,还拿到学校去和同学一起读,很快就读完了。



还热爱B站上的科普视频、纪录片,的确掌握了很多科学类的抽象词汇和背景知识。


站在现在的角度上,他的阅读已经明显“瘸腿”了,文学类可能已经远远落后,而科学类还算超前。


一二年级的时候,这样的阅读偏好丝毫影响不到语文成绩,也完全看不出问题,经常考100分,给了我一种“语文很好”的错觉,所以就从没想过要干预一下。


但一到三年级,语文阅读和写作中,频繁出现文学类的题材,就成为了他丢分最大的地方。


比如下面这篇:




这篇文章,是非常有画面感的一篇。如果经常看军旅题材的小说,或者涉猎过抗日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几乎可以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随着叶圣陶的笔触,身临其境地体验一番军事训练的日常。
更重要的是它的时代背景。如果之前读过叶圣陶的文章,对他有个大致的了解,就应该推算出,1894年出生的他,在“中学阶段”大概应该是1907年前后。这时候,中国正在发生什么?
对中国近代史有了解的人应该就知道,最大的背景是1900年开始打响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在这个战争的大背景之下,“军国民教育”应运而生:
从国外环境看,中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的外患状态。
从国内情况来看,要让更多人学会自卫,形成“举国皆兵”的制度,所以蔡元培提出了这个教育主张。


虽然,上面这道题的题目还算简单,但如果是五六年级的孩子碰到这篇阅读文本,题目很有可能会结合此时的背景知识来出。


那么,像我家孩子这种,极少主动阅读文史类书籍,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了解甚少的学生,一定会吃大亏。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希望孩子在3年级不要出现阅读滑坡,最好提前做到这些事:



01 丰富孩子的书面词汇量


从小学开始,亲子共读、音频等内容,就可以不用再那么幼稚了。可以选择性地增加一些适合孩子的报刊、杂志、科普书、文学书,里面的词汇量比我们的日常用语更加抽象和书面。

孩子不理解没关系,因为结合完整的段落、文章和故事,孩子一般都会猜出这个词的意思。而那些实在生僻的词语,一般都会出现在科普书里,都会有专门的含义解释。

有的孩子可能会比较抗拒这类的阅读材料,一个办法就是,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像添加“辅食”一样慢慢地让孩子适应。

比如孩子喜欢恐龙,那么除了图画科普书,还可以找来纪录片、恐龙百科全书、恐龙未解之谜等等的书,把更多的词汇量“喂”给孩子。


02 拓展孩子的背景知识


务必要做到领域广泛,千万不要孩子爱看什么,就只看那个领域的书。

如果孩子不爱看某个领域的,不要心急,可以先从动画片、科普视频入手,先把孩子的兴趣勾起来,然后从亲子共读、逛博物馆、参加相关主题夏令营等多种活动,让孩子对这个领域越来越感兴趣。

那么这时候,再一步步地,难度从低到高地引入这个领域的书籍,孩子总能读进去一点的。

像我家孩子,特别不爱看历史,那就先让他看《如果历史是一群喵》。暑假已经刷了很多集,非常爱看,从里面的极简历史大概知道中国曾经发生了什么,也对某些历史片段的细节产生了兴趣。

↑ 1-7季全集资源文末获取~

这时候,我再把之前买的历史书拿出来,他就完全不抗拒了。有了兴趣,就有了自觉阅读的可能性。

03 跳出阅读舒适区


有的孩子读儿童文学,就只爱看带注音的、带图画,内容省略掉非常多的极简版本,字多点、图少点的版本,一翻开就放下了。

这是因为这么多字,让他觉得自己挑战不了,所以不敢去读。但家长肯定不能放任他们一直待在阅读舒适区,一定要把他们“赶”出去。


可以参考经典书籍《朗读手册》里的方法——选一本书,像婴儿时期读绘本一样,一字一句念给孩子听。

就是这么简单的方法,已经被很多家庭证明,可以让孩子对所读内容产生兴趣,主动拿起书来阅读。

如果书的篇幅很长,不要担心,就把它当做一个长线工程来做。一本书一星期读不完,那么3个月、半年呢?

如果用半年时间,和孩子在愉悦的亲子共读氛围下,读完了一本完整的儿童小说,那么对孩子的积极影响,肯定大于他自己读10本简单的图画书。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分享啦。如果你也有提升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也可以私信枣妈入群一起分享~

先别走!文末福利来啦~

本篇文末“点赞+在看+留言”后,截图到【枣妈和恺摩】公众号后台即可免费获取《如果历史是一群喵》1-7季资源!



加小助手入群
超大量的资源分享!


添加枣妈小助手
抱团入群不迷茫!
-往期精选-

让娃放下iPad只想看书的宝藏百科杂志,它来啦!

中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提分攻略,这些方法简直绝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枣妈和恺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