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朋友”画廊刷屏,一场5小时的公益奇迹 | 热点导写

2017-08-30 小编止啦 壹图壹材




 

昨天,一个叫做“小朋友”画廊的公益项目在朋友圈刷屏了。点开链接,里面是一幅幅美妙奇异、如来自另外世界的画作,而最打动人的或许是画作下面的作者介绍:自闭症、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脑瘫……参与者只要捐赠一块钱或者输入任意金额,就可以“购买”下这些别样天才的画作,将作品保存到手机中,同时捐助某公益项目,帮助这些“小朋友”。


截止到当天下午16:50,活动显示已达到1500万的筹款目标,参与捐款人数达581万人次。打开此前H5链接显示已经捐满,网友无法再在此页面上进行画作购买。





 35幅画背后的故事 

《迷幻朋友乐园》来自26岁的秀洁,根据介绍秀洁患有智力障碍。从她的画作来看,颇有毕加索的风格,而她通过这幅画向我们展示了她充满童真和幻想的内心世界。

《热气球的冒险》来自28岁的小龙,他患有脑瘫。他描绘了热气球飞过丛林的场景,仿佛透过这幅画表达了他渴望冒险或者有冒险精神的那一面。

《斑驳的风景》来自26岁的晨阳,她患有精神障碍症。我们通常看到的再普通不过的树林,在她的眼里却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这幅画也反映了她热情的内心世界。

《春之月》,来自22岁的捷麟,他患有自闭症。这幅画的介绍是:暗夜里,天空又再涌起密云,月桂树压低了月亮,萤火虫举着灯火,护送着疯狂生长的草丛秘密。从这幅画的介绍,似乎表达了即使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开心,但他的身边有庇护或保护他的人或地方。

……


华南师范大学视觉传达的某学生说:“这些画的质量非常高。尽管还比较稚拙,但每一幅幅画构思独特、造型夸张、色彩斑斓,这些小孩子用奔放的创造力、强烈的私人符号形式,向人们表达了他们眼中的世界。看完了深受感动。


这些画作共计35幅,均来自“无障碍艺途WABC”,一家2010年创办的主要为智障以及有精神障碍人士提供免费艺术课程的机构。创办者苗世明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专业,他要“让每一个人去感受艺术的治愈力量,让每一个地方都有原生艺术的绽放”。



苗世明和志愿者老师会到社区的阳光之家教脑部残障群体画画,发现几位有思想、画得比较好的学员就邀请他到工作室去画。偶尔,还会带学员们到植物园去写生,这让基本上不出门的学员们兴致勃勃。


他至今记得,初到上海时,满大街寻找愿意合作的社区。每天吃的不是葱油拌面就是蛋炒饭,出门只能坐公交。每天临睡前都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明天无论如何也不干了!但第二天醒来,仍然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WABC西安工作室成立,目前已在全国10个城市成立了工作室


项目慢慢做起来,社区阳光之家和一周开7天的工作室,每次免费为10~20名学员提供各种画画所需要的材料。为了维持运转,大苗每天为了筹款,媒体宣传、活动设计、项目申请忙得脚不沾地。


刚开始他想把学员的画做成卡片,却苦于找不到支持者,“他们都觉得我这些东西没人愿意要”。倔强的大苗,决定自掏腰包生产第一批产品。


抱枕、杯子、盘子都是艺术家们画作的衍生品,这些衍生品也让这些艺术家们的家人及更多社会公众认识到他们的价值


就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WABC走过了8年,在全国10座城市建立工作室,用画画搭建起1000多位脑部残障人士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小朋友画廊”的爆红,虽然是WABC的工作人员所料未及的,但这并不是次意外。


除了WABC和腾讯方2个多月的精心制作、策划,腾讯乐捐,微信支付,语音植入,H5技术流畅刷屏,无缝对接,更重要的是,WABC始终如一的八年深耕。


“八年沉淀的力量是无法忽视的,鬼知道他们熬过多少苦才赶上了这个风口,给一个亿都不多。”有网友留言。


 此次“最美刷屏”的灵感来源 


这个公益日的灵感,其实就是来源于在英国“红红火火”了很多年的“rednoseday”(红鼻子日)。



不同于国内面对公益慈善的沉重氛围,英国的“红鼻子日”的基调更加欢快,通俗点说就是英国版的“欢乐喜剧人”。


各界人士在奇数年的三月份都会盯着一个滑稽的红鼻子在电视上进行喜剧表演,还会有dj在电台进行24小时直播,甚至连霍金曾经和带上过“红鼻头”加入这项举国同庆的盛典。节日当天还会有很多人带上红鼻头走上街头,收集捐款资助给需要帮助的人们。



除了直接捐出善款,人们还可以参加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募集,比如自己做饼干、烤蛋糕然后售卖,最后所赚收益就是为红鼻子日所募集的善款。



自1988年首次红鼻子募捐活动以来,“喜剧救助”已经募集了超过10亿英镑的善款。


之后伴随着推特、Ins等社交网络的野蛮生长,越来越多的公益活动开始同社交媒体结合起来。比如红极一时的冰桶挑战,最先就是起源于美国波士顿学院前棒球手在网络上发的活动。


 移动互联网支付,打开了做公益的新方式 


用户每购买一副自闭症儿童的电子画作,就相当于向腾讯公益平台上的“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进行了捐赠。


这和移动互联网支付的崛起密切相关,在没有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切是不可想象的。现在,人们几乎都有微信钱包,一副明艳的画、柔和的配乐,触发了人们的感动和行动。


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爱心兑现,甚至可以截屏、二维码分享传播至朋友圈,形成一种良性的传播效应。


电子支付的崛起成为了中国公益事业突破捐款入口的最好工具,微信支付的便捷和普及更是成就了这次此次活动的成功和刷屏级的现象。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表示,“过去人们一般认为,公益慈善离普通百姓很远,各个基金会的主要捐赠也大多数来源于大企业、大慈善家。而现在人人都可以参与公益,人人都可以成为受益者。”



互联网轻轻地推到了慈善的藩篱,公益成为了每一个人都能接触的事情。此次腾讯公益将画作定价为一元,亦可自定义价格,更加拉低了慈善的门槛,并且能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展现出自我对公益的关爱和支持,也是造成此轮刷屏的重要原因。”


尽管伴随着对画作一片赞美之声,有不少网友发出质疑:迅速增长的善款去向何处?是否会用到这些“小朋友”画家身上?但相关责任方快速给出回应,消除了大家的疑虑。


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组织传播负责人吕涛:“所有善款用于“艺术疗愈”事业,比如购买画材、用具、老师,都将用于这些。因为目前我们的疗愈课程都是免费的,每周五天课,有的城市还会有七天课,包括我们会为他们举办画展,所以最后整个善款会回到“艺术疗愈”的教育本身。我们是想通过“艺术疗愈”来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表达能力,让更多“小朋友”借由这个平台发声,用自己的才能去做社会融合。


腾讯公益公关部负责人秦川:“有关项目后续的善款使用情况将会在腾讯公益平台上进行定期公示,接受所有公众的监督和询问(查询路径:打开微信,我-钱包-腾讯公益-个人中心-捐款记录)。用户若关注了“腾讯公益”微信服务号,也会收到善款执行明细情况的及时推送。



新视角热评


赞赏之余,要避免将精神疾病浪漫化

 

在“小朋友”画廊的作者中,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小朋友”,他们有的十几岁,有的二三十岁,但是他们始终没有“长大”——“长大”意味着适应社会秩序,能够独立圆熟地生活,但因为各种精神病症,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他们的画作也缺失正常世界中的秩序和逻辑,但也正因为这种缺乏,仿佛蕴藏了更为巨大的奇幻力量,在现实世界之外,通向更为神奇的内在宇宙。

 

像“小朋友”画廊这样的作品展示为精神病症的援助打开了一种新的方式。虽说依然有募捐的性质,但是它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即被援助对象成为了审美价值的创造者。我们花钱购买的,不是同情心的达成,而是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我们从捐助者变成消费者,而这些精神疾病患者也就从被捐助和同情的位置变成了价值的创造者。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纵使是精神疾病的患者,也一定有自己特别的天赋和秉性。艺术,给了这种天赋显形的机会。

 

但是将病人放入艺术家或天才的位置,这种转变背后却有将精神疾病神秘化,浪漫化,甚至还带有猎奇的性质,对精神疾病怀有一种超越性和先验性的期待。曾有作者以纪实访谈的形式讲述了一些哲学家甚至先知式的精神病人,比如有人描绘自己看到的四维空间,有人对世界的存在有超验的哲学思考。


这本书成了畅销书,但其真实可靠性一直伴随争议。——因为尽管书中展现了精神疾病患者的世界可能有更辽阔、更深层的空间,但是面对病,毕竟要回归疾病本身。拂去面纱,它意味必须直面痛苦和挣扎。(张林)

 


/ 粉丝留言板 /


你被“小朋友”画廊刷屏了吗?随便说一点什么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