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爸TEDx演讲-我们花20年学习以后用不上的知识有何意义?

2017-05-22 常爸 常青藤爸爸


本公众号由耶鲁大学毕业、在世界顶级投行工作多年的奶爸运营,旨在分享科学育儿知识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欢迎关注。



上周常爸受TEDxKids邀请作为演讲嘉宾参加了“趣.探索”专场演讲,在上海科技馆为几百名家长和小朋友分享了题为“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学习以后用不上的知识,值得吗?”的演讲。以下为本次演讲的文字内容,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关于学习与教育的思考与行动。




想想我们的一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差不多是20年的时间在校园里学各种知识。如果以后还要读硕士读博士,甚至可能30年之久的时间都是以“学习”为主业的。


可是,学了这么长时间,进入社会以后,开始工作了,往往发现我们所学的知识很多都用不上!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话题,我们花这么多时间去学习一些以后用不上的知识,值得吗?


我们就先说说学外语吧。学外语有用吗?


去年9月,谷歌翻译出了一个新技术——叫“整合神经网络的翻译系统”, 

这个新技术模仿人类的思考过程,实现了到目前为止机器翻译质量的最大提升。


谷歌的自动翻译质量可以说越来越接近人工翻译。很多网友测试了一下其中英互译的质量,然后惊呼:我们以后是不是都不用学英语了?!


在自动翻译硬件方面,中国的公司也不落人后,前一段时间科大讯飞推出的翻译机,据说可以实现多种语言的实时互译,对着机器说段中文,按个键,翻译机就直接把对应的英语句子说出来了。同样,许多人看到那个演示视频以后,都说:我们以后是不是都不用学英语了?!


当然,目前这些技术还不完善,人工翻译暂时还不用下岗。可是随着语音处理、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十年以后可能我们随身携带一个小型的翻译机,就能实现多种语言的同步翻译。


我们现在花这么多时间去学英语,值得吗?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部去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叫《Arrival》,中文译成《降临》。


女主人公Louise是一个顶尖语言学家,她被美国政府派去和突然降临地球的外星人沟通,试图凭借她深厚的语言学功底,去破译外星人的文字。


经过一段时间和外星人的不断沟通,她真的学会了外星人的文字——一种圈形文字。


在这种文字里,所有单词在句子里都是平行关系,没有先后概念,颠来倒去都可以,就如同一个圆圈。


从这个文字就可以看出,这群外星人的思维跟我们地球人完全不同:他们没有线性的时间概念,他们觉得“未来”和“现在”没什么区别。


听起来很神奇是不是?一种跳出时间维度的思维方式,确实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才能理解。


Louise学会了这种圈形文字以后,也神奇地开始拥有这种没有时间概念的思维方式,开始摆脱时间的束缚,思维穿梭时空,看到了她和女儿的生死人生。


这部电影非常生动地传达了一个理念——“语言影响思维方式”。而多学一门语言,就让你拥有了突破自己原有思维方式的可能,多了一个维度来看这个世界。正如查理大帝所说:“学会第二门语言,就好像有了第二个灵魂。”



有人可能会说,电影都是虚构的,不足为信,那我们来看看真实世界中的例子。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Lera Bordisky是研究“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个领域非常有影响力一位学者。她曾经探访过澳大利亚一个偏远的原住民社区,名叫波姆浦洛(Pormpuraaw)。这里的土著语言非常有意思,在这种语言里没有“前后左右”的概念,一切都是以基本方位——也就是东、西、南、北来定位。



也就是说,当我们说“你的右腿”的时候,他们说出来的可能是“你的西南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你可能会听到他们说:“有只蚊子在叮你东边的胳膊!”或者“你南边的嘴角上有颗饭粒”这种表达方式。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方位感奇佳,就算是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他们也总能很快分清东西南北。他们的方位感超过了之前科学家所认为人类能做到的极限。


Lera Bordisky教授觉得很有意思,于是她就想,语言中完全不同的空间定义方式,会不会影响人们对其他事物的看法呢?比如时间?


于是她做了一个实验,请讲不同语言的人给一组照片排序,这组照片显示的是同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这些人的任务就是按照成长的时间顺序给照片排序。结果她发现了什么呢?


她发现:

讲英语的人是按照从左到右来摆放排序的;

讲希伯来语的人是按照从右到左来摆放排序的,因为希伯来语是从右往左写的;

而最有趣的就是刚才说的这些澳大利亚的波姆浦洛Pormpuraaw人,他们的摆放顺序始终是——从东到西。


什么叫“始终”呢?就是当他们面朝南方的时候,他们的摆放是从左向右;而面朝北方时,摆放顺序又变成了从右向左;当他们面对东方时,竟然是从远处向自己的身体方向摆过来了,所以仍然是执着的从东向西!


语言对一个人思维习惯的影响就是这么直接和深远!



既然语言对思维影响这么大,那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的时候,就不能不去了解这个国家的语言。


我在去美国留学之前,曾经在韩国呆过四年的时间,所以今天我就拿韩国文化来举个例子。


在韩国工作生活过的人,都能亲身感觉到韩国无处不在的等级文化。一般来说,韩国人对比自己年长或者职位级别高的人说话,都是毕恭毕敬的。在路上见到自己的学姐学长,一般都会鞠躬问候。在公司里,两个人职位哪怕只差一级,说话的时候气场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没有学过韩语,你可能会把这种等级森严归因于“儒家文化”的影响。那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时间更长,而且韩国近五六十年来受美国的平等和民主的文化影响极深,为什么韩国的等级现象要比中国严重呢?


如果你学过韩语,这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在韩语语法里,同一句话基本上都可以有三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对晚辈、下级的,叫“半语”;一种是对平辈、同学的,叫“平语”;一种是对前辈、上级的,叫“敬语”。所以,韩国人在社交场合,常常是没认识多久,就要问年龄,这样才知道具体应该用那种语法来表达。


正因为在韩语语法里,根据对方的等级不同,要选择不同的句式;一个韩国人,从开始学说话到长大成人,长年累月地这么说话,就自然而然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一种等级观念。这也是一个“语言影响思维方式”的力证。


好,那我们回归到学英语这件事来。在翻译机器如此先进且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学习英语,或者更广泛来说,要不要学习外语呢?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作为工具的外语是可以替代的,但作为思维方式载体的外语却很难被机器替代。


掌握一门外语,让我们接触到一个更丰富更多元的世界,有助于我们突破固有的思维,多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同时,也能让我们从更多角度理解、看待自己的文化。在高度国际化的今天,这种跨文化的综合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能力,有助于我们跳脱出狭窄局限的视角,用更开阔的格局去审视当下,眺望未来。


这才是学外语的真正意义。




说完外语,我们再来谈谈大部分人觉得“学了这么多年,其实基本用不上的”数学。



学了这么多年数学,什么三角函数、立体几何,各种公式定理一大堆,工作后能记住能用上的有多少?


我原来是工科生,在大学里还要学什么微积分,线性代数,都是比较艰深的数学。可是现在我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只用上了小学学的四则运算。其实四则运算都没用全,基本上逛街买东西只需要用加减乘,连除法都很少用到!


事实上,除了少数的科研人员,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中,都跟什么三角函数、微积分之类的八竿子打不着。


那为什么数学一直都是主科,而且我们还要花这么多年学它呢?


数学这门学科,对我们的思维能力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是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第二就是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


大家还记得当年,推理过程一写写一黑板的证明题吗?




我看在座的很多家长都会心一笑!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当年大家在学校都做过吧。


类似这种要求证明“某两个角相等”的几何题很多。证不出来急得百爪挠心,真想拿个量角器直接一量,你看!这不明明是相等的吗?!


(图:观众看到题时会心一笑)


可是不行,你必须得一步一步、“因为所以”地把它给证出来,少一步都不给分,条件不充分也不给分!


你说虐不虐?



但就是这种证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是极好的训练。它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非常严谨,因为得到结论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必须是经过充分、有序的论证的。


所以,这种思维训练做多了,会让我们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分析问题、制定决策时更严谨、更有条理。


另外,数学也是高度抽象的,对抽象思维的训练非常有利。


我们说树上有一只鸟,又飞过来一只,就是两只鸟——这是形象思维。而到了数学这里就抽象成了1+1=2,只保留了量的特征,舍弃了质的内容,这就是抽象思维。


我们所做的数学题,包括各种定理、公式,基本上都是剥离了具体形象和应用场景,从中抽象出一般性的问题。所以,数学在我们看来总是很枯燥。


可实际上,正是这种枯燥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在分析事物的时候,更容易撇开繁杂的、零散的表象,穿透到事物背后,从更本质的角度看问题。


我之前在投资银行工作,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为企业建造财务模型。而建造财务模型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一个公司可能有上万名员工、数十个产品线,每个产品线都有不同的盈利模型和发展前景,我需要将这些千头万绪的信息,用几百行的财务模型体现出来,然后还要基于现有的信息,尽可能地预测这个公司今后几年的发展。



虽然这些模型本身用到的数学,仍是最基础的加减乘除,但是建造这些模型用到的抽象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则是学了多年数学训练出来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做与财务或金融相关的工作,但是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基本上在各行各业都是需要的。


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商场,我们很多时候需要去说服别人,或者在谈判中,去“寻找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痛点是什么,再用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去分析为什么你提出的方案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说到这儿,你觉得,我们学数学,仅仅是为了多年以后还记得三角函数怎么用,几何题怎么论证吗? 显然不是!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上——我们花这么多时间去学习一些以后用不上的知识,值得吗?


我曾听过有不少刚踏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在抱怨,说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在学习,最后在工作中都用不上,真正能用上的,可能都是在某个职业培训班里花几个月的时间学到的某个技能或者一些特别有针对性的知识。


这种说法就像我们吃馒头,吃了前面四个觉得没吃饱,吃到第五个终于饱了,然后一拍大腿:早知道我就吃这第五个馒头就好了,前面那四个都白吃了。


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基础学科的学习。这些知识本身固然是我们增长见识、理解世界的源泉,但除了知识的充实,最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过程中,对人的底层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这些底层的思维能力,并不拘泥于用在哪一门学科的学习上,也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人生阶段的应用上;它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地基你是看不见的,但是没有稳固的地基,你是盖不出高楼的。


最后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白做的学问,没有白吃的苦。每一种我们付出辛劳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都在增加我们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去到我们想要到达的彼岸。




        




关注公众号后,在公众号输入相关关键词,看优质原创文章:

热门文章

“初心”,看《为什么我辞掉百万年薪的工作做早教》

“智商”,看《提高幼儿智商最有效的办法》

“自控力”,看《提高幼儿自控力的五个方法》

英语启蒙相关文章

“双语”,看《双语的孩子数学好?!-儿童学外语的8大好处》

“英语启蒙”,看《幼儿英语启蒙的迷思系列》

“英文绘本”,看《史上最有心的英文绘本书单(幼儿启蒙第一辑) & 耶鲁奶爸精心研发的英文亲子阅读助手APP和绘本音乐》

金卡会员招募

“会员”《让孩子听很low的儿歌?还是用高品质的音频开启英语、国学启蒙之门?“常青藤爸爸”会员俱乐部会员招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