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帆课堂】张庆辉·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二)

张庆辉 云帆诗友会 2022-04-30


张庆辉

好诗到底啥模样

本讲座将与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与探讨“诗因无用才有味、好诗到底啥模样、哪一些诗不必读、也有好诗在当代、新诗旧诗血脉通、好诗你也可以写”六个小专题,囿于个人学识,讲得不一定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


二、好诗到底啥模样

        好诗有许多标准,且因人而异,不同年龄、不同性情、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喜欢的诗也不一样,同一个人,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之下,喜欢的诗也不一样。个人年轻时喜李白,其“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何等磅礴飘逸;中年后喜欢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何等沉郁顿锉。所以,哪些诗算好诗,这实在是个接受美学的问题,好诗似乎没什么标准,但,好诗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譬如,从内在品质上讲,要有真情——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要有寓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外部特征上看,要有形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最好精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什么是真正的好诗?这个话题到底怎么讲呢?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答案,我想从客体和主体两个角度展开。任何一首诗,好不好,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它必须形成一个创作和品鉴的闭环。在这个闭环中,诗是客体,人是主体。


        从客体的角度,我们把诗分为两类,古人的诗,今人的诗,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讲,古人的诗,哪些是好诗?今人的诗,怎样才算好诗?


        从主体的角度,讲两个问题,怎样才能提高对诗的品鉴能力?那就是拓展审美宽度;怎样才有可能读到更多适合自己性情和人格特质的好诗?那就是寻找对位作品。

1、从客体的角度


A、对于古人的诗


        这个很简单,唯一的标准,就是流传,流传的广度和深度,时间,是最公正的评判师,一首好诗,可能埋没于一个朝代,但不可能埋没于千秋万代,可能埋没于一个区域,但不可能埋没于普天之下。


        譬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些诗,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成为吾国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成为全球华人圈文化乡愁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说,单是一首“床前明月光”,一千多年以来,赚了多少中国人的思乡之泪?这是从流传的广度而言,凡是流传得久、流传得广的诗,无疑都是好诗,这是时间和人心自然筛选的结果。


        当然,还有一个指标,我把它叫做流传的深度——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也是被时间筛选留存下来的,但因为种种原因,它在流传的广度上,不及前边我讲到的这些诗。它在外部特征上,要复杂一些,不是那么易于记诵,但,它有饱满的情感浓度,有穿越时代的思想深度,以及,趋于完美的诗歌表达艺术,譬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富丽繁复,沉郁顿锉。历代的诗评诗论,汗牛充栋,历代的诗人步韵,不计其数,是唐代七律组诗的巅峰之作。但是,如果你自己不具备一定的诗学修养,不对当时的家国天下和杜甫的人生境遇有一定的了解,你就不一定能完全欣赏到它的妙处。因此,它的传播面会窄一些,但它在热爱古典诗词的人群、在专业诗歌研究者心目中,是经典一般的存在,极具流传深度。


        所以,我说,对于古人的诗,什么是好诗?一句话,经过时间筛选,具有流传广度和影响深度的那些诗,就是好诗,就是经典。从《诗经》《楚辞》以下,到《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宋诗,一路元明清下来,那些具备流传广度和影响深度的诗词,是我们诗词文化垫底的根,我们要尽量扩大对这些经典诗词的阅读。这个部分,大学古典文学讲得很多,是通用知识,就不展开说了。


B、对于今人的诗


        今人的诗还没有拉开时空,你没办法从流传的角度推知,你找不到最大公约数。你也没办法作纯客观的评价,前面说了,从评价的角度,诗好诗坏,无一定之规,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对2014年获得第六届鲁迅诗歌奖的周啸天先生的作品。在评价上,就有天壤之别。我们读两首吧——


        例诗第六首:周啸天先生的《邓稼先歌》(节选)


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

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


        例诗第七首:周啸天先生的《咏张国荣》


古诗虽云歌者苦,如君岂伤知音稀。

陆海歌迷共垂泪,旋见光碟涨如飞。

楼头坠絮已无语,帘外冷风继续吹。

哥哥不复为情困,万里云霄一蝶衣。


        周啸天先生的诗,王蒙先生称其“已属绝唱,已属绝伦”,但许多同行并不这么看,湖北作家方方女士表示“不知获奖诗集如何,单看这几首实在是不行。难怪一些诗人说,得鲁迅诗歌奖只有利益,没有荣誉感。”你看,同样的诗,评价反差这么大。


        再比如重庆“了体诗”。先给大家普及一下“百度百科”对“了体诗”的定义——了体诗,是指重庆诗人吴丹(笔名了人)经过长期探索后自成一体的诗歌创作式样。它是一种简单明了、短小精悍的白话古体诗,多以五言或七言为主,不苛求、拘泥于古典诗词严谨的平仄对仗,但要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内容上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片断场景,接地气,有嚼头,深入浅出,幽默风趣,雅俗共赏,积极健康,满含机趣及正能量。


        说得这么厉害,我们读两首吧——


        例诗第八首:吴丹先生的《人在旅途》


时空迷乱有点累,机场码头席地睡。

能伸能屈乃丈夫,背方触地鼾如雷。


        例诗第九首:吴丹先生的《山涧趣事》


早早辞别热被窝,雨中登山趣事多。

两条花狗林中配,一旁观战是鹩哥。


        《重庆晚报》夜雨文艺副刊开辟《了人鸟语》专栏,并且同步举办了体诗大奖赛。对此举,重庆文化界也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重庆市诗词学会会长凌泽欣表示,不是通俗是庸俗,不是民俗是粗俗,是文化垃圾。

        重庆作协名誉主席黄济人则表示,生活情趣和盘托出,雅俗共赏,纯真直率。


        你看反差多大,当然,我个人对周啸天的诗和“了体诗”的评价是,中不溜,没那么差,但肯定算不上多好。所以,因为没有经过时间筛选,今人的诗很不好评价。当然,不好评价不意味着提不出好诗的标准,那么,今人的诗,到底怎样才算好诗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具备这么几个特点吧。


        一是抒真情。

        千载以下,诗总与情相连通,无论亲情友情爱情,闺情豪情逸情,悲情怨情温情,羁旅情山水情家国情,总得有真情贯注,否则,塑料花矣。唯真性情方可为诗。


        二是铸新魂。

        无论何体,识见为先,诗词亦不例外,视野偏狭思想陈腐,虽字字珠玑,亦华丽垃圾。没有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文明主流的精准把握,无论为文为诗,终乏入木透纸之力。旧体如果不代入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观照社会生活,关注吾国吾民,则断难接续诗教传统。为此,旧体诗词,特别是时事杂咏一脉,当铸新魂,新魂者,一言蔽之,普世价值也。诗论时事,如无新魂植入,无论句子多精妙,只好怜其才而悯其识。


        三是得意境。

        深邃思想丰沛情感,于小说当藏于故事,于诗词宜隐于意境。简言之,即以若干意象入情启思。到底何为意境?花开良夜,鸟语幽林,泉枕漱石,月托东山,能造意境方为大家手段。诗论意境,似老生常谈,但往往常谈之事最难,景语情语,化之自然妥帖者,少之又少,这是唐诗难以超越的首要原因。当然,也与今之时政所导出的社会文化品质相关,毕竟,唐之自由风神及开放气度,今世亦难企及。


        四是启感。

        王国维所言“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之谓也。捕捉共感有点像捕捉灵感,虚实之间,往往“草色遥看近却无”。一首诗,一般缘事而作,句随事行,情动于衷,外感于物,物情相激,电光石火间,忽然精骛八极,通接今古,烛照人心,一些句子宛如天启神谕般出现。那些跳脱本事及具体诗境,千百年来被我们反复吟诵的千古名句,莫不具有这种共感人世人情人性人心的力量。


        为了便于理解,根据这四个特点,下面我各举一些例子吧。


        抒真情——

        例诗第十首:马斗全先生的《丧妻后返太原旧舍难耐物是人非之悲》


当日帘栊当日房,此时衾枕此时床。

半边卧我半边空,一夜怀思几断肠!


        简评:马斗全先生怀念亡妻,写了不下百首诗,所谓“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这一首虽直白,但饱含深情,以真情胜。


        铸新魂——

        例诗第十一首:熊东遨先生的《庐山》

 

不识翻成趣,幽奇自可探。

乱云飞绝壁,高鸟下寒潭。

未见心归一,空劳日省三。

万言书外事,真有几人谙?


        简评:言彭帅事,颌联起兴,颈联在沉痛中总结历史教训,尾联蕴无尽感怀。以识见胜。


        得意境——

        例诗第十二首:张庆辉先生的《山居即事》

 

一角远尘氛,禽音竟日闻。

茶同高士饮,兰向小盆分。

闲局容余子,秋怀对夕曛。

窗空谁补白,时有过山云。


        简评:山居意境情趣自在其间。


        启共感——

        例诗第十三首:杨逸明先生的《重访老宅》


小街深巷漫重游,风雨年轮几处留?

老宅欲寻翻似客,离怀易感更逢秋。

眼前饱览新添景,梦里珍藏已拆楼。

梧叶至今仍识我,飞来又拍故人头。


        简评:“眼前饱览新添景,梦里珍藏已拆楼”,写尽这个大拆大建时代游子回乡之真切共感。

2、从主体的角度


A、拓展审美宽度


        第一、无诗心则无审美。要拓展审美宽度,就要学会过一种诗生活,学会用诗心感受生活,学会用诗眼观察生活,学会用诗意提炼生活,学会用诗歌表达生活。


        诗心、诗眼、诗意都是天赋和性情决定的,“学会用诗歌表达生活”才是技术层面的。没有前三,后者只是文字游戏。有个现象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些散文很有诗意,有些诗歌没有诗味,所以,写诗的不一定是诗人,不写诗的不一定不是诗人,关键要有一颗诗心——诗心实际上就是童心,就是同情心,就是“把时间浪费在美好事物上”的闲心。


        我有一个朋友,他虽然不写诗,但他特别热爱田园生活和露营,是个特别性情的人,心中有无限美好,每次去山野露营,前一夜就睡不着觉,每次在山野之中,就像个孩子一样快乐。他虽然不一定像范成大一样写出60首《田园四时杂兴》。但我觉得从本质上讲,他就是个诗人,他有诗心,只是没写而已。


        再比如我一个热爱茶道的朋友,经常在山野之中设茶局,有一次还千里迢迢,专程到雨后的峨眉山上摆茶局,面对满目青翠,漫山云雾,衣袂飘飘,茶香袅袅。她也很有诗心,早已进入了诗一般的生活,只是没写而已。


        他们都是有诗心诗意诗眼的人,他们都能发现并在意生活中的美,都是广义的诗人。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为什么会缺少发现,那是因为缺少诗心。有人会说,现在生存压力这么大,生活节奏这么紧张,有点诗心,也被消磨得差不多了。这个不是理由,否则,什么叫“文章憎命达”?什么叫“诗穷而后工”?举个例子。


        当代有一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诗心的典型诗人——聂绀驽,在流放北大荒、女儿自杀这类极端境遇中,他仍葆有诗心,写下了不朽的作品。我们来看看他的两首诗。


        例诗第十四首:聂绀驽先生的《削土豆伤手》


豆上无坑无有芽,手忙刀快眼昏花。

两三点血红谁见,六十岁人白自夸。

欲把相思栽北国,难凭赤手建中华。

狂言在口终羞说:以此微红献国家。


        简评:这是聂绀驽先生流放北大荒,于劳动改造期间写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依然幽了自己一默。


        例诗第十五首:聂绀驽先生的《惊闻海燕之变后赠妻》


愿君越老越年轻,路越崎岖越坦平。

膝下全虚空母爱,心中不痛岂人情。

方今世面多风雨,何止一家损罐瓶?

稀古妪翁相慰乐,非鳏非寡且偕行。


        简评:这是聂绀驽先生在老年丧女之后安慰妻子的诗,沉痛中依然达观。


        所以,一定要永远葆有一颗敏感的诗心,敏感于生活变迁,敏感于四季变化、敏感于家国命运,敏感于时代沧桑,才有可能拓展审美宽度,果能如此,不写诗,也是诗人了。


        第二、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诗,不要划地为牢,不要囿于体裁,不要只看格律。只要诗味足,都值得欣赏。


        有这样一群人——只爱旧体,不喜欢新诗;旧体中,只爱格律体,不喜欢古体;格律诗中,最喜欢五律,不喜欢其它。这个口味就太窄了。


        还有一群人——类似于产品质检员,一诗在手,先看平仄、对仗、押韵,但凡稍有问题,马上判死刑,把技术当门槛,未免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诗的规范和诗的味道,其实是表和里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当然,创作时,我们要遵循一定的体裁规范,但,欣赏品鉴时,永远是诗味第一,格律(平仄、对仗、押韵等等)次之,换言之,宁愿写(读)一首技术上不足但诗味很浓的诗,也不愿写(读)一首技术上无可挑剔但了无诗味的诗。还是举例说明。


        例诗第十六、十七首:刘树勇先生的《老树画画》


闲书似看非看,俗身半倚半躺。

听着春水流去,不禁胡思乱想。


约好公司见面,墙上有张照片。

趁着人还没到,仔细端详半天。


        例诗第十八、十九首:胡荣华先生的《春深读图》


一二三四五六,已是绿肥红瘦。

与其让我痴等,不如把你引诱。


七下八上浓愁,三杯两盏淡酒。

荷塘莲子疯长,你来正是时候。


        简评:这四首诗,非古非新,说是格律诗吧,不讲平仄,说是新诗吧,有近体诗的外形。不管什么体,但有味道,这就是好诗。所以一定不要划地为牢,不要囿于体裁,而要葆有一颗纯粹的诗心,才能真正拓展自己的审美宽度。


        当然,写作时,遵循相应的技术要求,提高对不同体裁诗歌的驾驭能力,则是另一回事。


B、寻找对位作品


        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诗,许多人都说好,你就是不觉得有多好,你就是对它无感。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来,你确实还没体会到它的妙处,二来,你们之间无缘。


        余秋雨先生在讲到读书的时候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寻找与你在情感、精神上同构的那些书,他们才是你的终生伴侣。有些书再好,也可能不是你的菜,你跟它没有情感、精神上的同构关系。读书、写诗,说到底都是在寻找和发现自己,所以,不要人云亦云,而要回到内心,寻找到对位的诗歌诗友,去阅读、去交往。


        比如我,就新诗而言,对于坚、雷平阳的诗大都无感,对刘年、张二棍的诗就喜欢;就旧体而言,对相当多当代其它大家的诗无感,但对熊东遨、陈仁德、徐长鸿几位先生的诗就很有感。下面,分别选他们各一首,大家感受一下


        例诗第二十首:熊东遨先生的《敦和兄招饮天河分韵得山字是日湘天华青少杯诗词大赛启事发布》


晚来同此乐,负手看青山。

望雪颅前影,还朱酒后颜。

道从中岁悟,峰让少年攀。

松柏重崖立,留云不碍闲。


        简评:高迈旷达,大家风范。尤其颈联,师长胸襟自在其间。


        例诗第二十一首:陈仁德先生的《重阳抒怀》


风霜改尽旧容姿,一笑萧然两鬓丝。

此际草衰凝夜露,昨宵雨冷涨秋池。

飘零多负西窗烛,愚钝难工上苑诗。

富贵浮云浑不计,惟将心血铸新词。


        简评:老杜风骨,沉郁顿锉。飘零多负西窗烛,个人情;愚钝难工上苑诗,家国忧。


        例诗第二十二首:徐长鸿先生的《少年尝采薪闾山南麓此日重经不禁沧桑之感》


三十年前事岂忘,伐薪踏遍白云乡。

碧山望去松犹翠,人海归来鬓已苍。

樵路荒榛迷旧迹,牧童寒笛落斜阳。

却寻故老孤村里,枯冢听人指北冈。


        简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游子还乡,生涯浩叹。充满生命意识!庾信《枯树赋》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科技日新月异,但人性的变化不大,生命意识古今同一。


        例诗第二十三首:刘年先生的《春风辞》


快递员老王,突然,被寄回了老家

老婆把他平放在床上,一层一层地拆

坟地里,蕨菜纷纷松开了拳头

春风,像一条巨大的舌头,舔舐着人间


            简评:时代镜像,底层关注,人文情怀。

    

        例诗第二十四首:张二棍先生的《原谅》


原谅少女。原谅洗头房里十八岁的夏天的呻吟

就是原谅她田地间佝偻的父母

和被流水线扭断胳膊的弟弟


原谅嫖客。原谅他的秃顶和旧皮鞋

就是原谅出租屋的一地烟头

和被老板斥责后的唯唯诺诺

也是原谅五金厂失业女工提前到来的

更年期。以及她在菜市场嘶哑的大嗓门


原谅窗外越擦越多的小广告

还要原谅纸上那些溃疡糜烂的字眼

这等于原谅一个三流大学的毕业生

在一个汗流浃背的下午

靠在城管的车里,冷冷的颤抖

也等于原谅,凌晨的廉价旅馆里

他狠狠的撕去,一页去年写下的日记


原谅这条污水横流的街道吧

原谅生活在这里的人群

原谅杀狗的屠夫,就像原谅化缘的和尚

他们一样,供奉着泥塑的菩萨


原谅公车上被暴打的小偷,就像

原谅脚手架上滑落的民工

他们一样,疼痛,但无人过问

是的,请原谅他们吧

所有人。等于原谅我们的人民

哪怕我们说起人民的时候    

他们一脸茫然


哦。最后,原谅这座人民的城市吧

原谅市政大楼上崭新的钟表

等于原谅古老的教堂顶,倾斜的十字架

它们一样怀着济世的情怀     

从不被人民怀疑


哦。原谅人民吧    

等于原谅《宪法》和《圣经》

它们,和人民一样,被摆放在那里

用来尊重,也用来践踏


        简评:当代最好的新诗,我认为没有之一。深入骨髓的历史眼光,哀而不怨的时代批判,悲天悯人的人道关怀。一个人在多年的写作之后,如果还没有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证明他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切从人出发,一切归于人。政客们没有做到的“以人为本”,这首小诗做到了。


        这是我讲的第二部分,好诗到底啥模样。

主讲人简介

        张庆辉,男,1970年3月生,重庆云阳人,现定居昆明。曾任某都市报评论部主任,现自营传媒公司,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滇吟社社长。爱诗词,好交游,性旷达。

更多精彩专辑,参看如下链接:

【云帆诗家】张庆辉·露营诗二十首

【云帆课堂】张庆辉·吃完瓜后看看远方 ——这个时代还需要诗心与诗意吗(一)

【当代诗家】张庆辉·幸喜当湖无世态,莫言拍案有阳谋

【云帆诗家】张庆辉·未曾笔底英风减,且任颅边凛雪加

【诗事快评】“世界”之大,流量而已

诗亦有假,当不当打?

关于投稿


        1)格律诗、词、散曲、歌词、对联,不超过20首(诗:平水韵,词:词林正韵,新韵需注明);辞赋、作品评论、诗歌理论,一到数篇不等;新诗,不超过8首。文责自负。拒绝一稿多投

        2 )  稿件以邮箱粘贴+Word文档发送。五号宋体,居左排列。并注明所投稿的栏目,如【云帆诗会】、【云帆诗家】、【云帆诗友】【云帆清音】等。

        3)书法绘画作品:6到12幅供选用,要求图片清晰,剪裁完整。

        4)附文请附120字以内个人简介,生活照片1-3张。(照片以原图格式发送)

        5)投稿邮箱:

        A、caochuyang_@126.com

        B、673126620@qq.com

        C、408170812@qq.com



关于打赏


        1,打赏总额20元以内(含20元),归平台;

        2,打赏总额20元以上,作者与平台各半;

        3,打赏发放方式:作品发表7日后10日内,向作者提供打赏明细,并以微信红包发放打赏。

       诗歌高地,心灵家园。荟萃天下诗友,弘扬传统文化。推介名家精品,展示新人新作。凭家国情怀,观千秋气象;以飞扬笔墨,写诗意生活。合众力,挂云帆,济沧海……

长按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并置顶云帆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欢迎留言与转发,云帆因你更精彩

本期编辑:豆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