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丫头讲诗史】第三辑·乐府
林丫头讲诗史
第三辑·乐府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开场白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师友们好,林丫头在上海继续为您讲述诗史。倚坐在青玉案边,身著汉服,摇着绢宫扇,手捧汉书,此时此地,内心如这初秋的明月一样,清凉中带着一丝丝暑热,外面秋蝉吟声似远又近, 红藕香残,银烛初燔,清秋共谁踏,我与诸君一起开启记忆之门,一睹两千年前的汉朝,去聆听那悠远的清商曲,秋风辞......
讲述之前呢,容我先理一下封尘的时间。
公元前1066年以前,诗歌的起源时期
前11世纪-前6世纪,周代的诗选《诗经》
前4世纪,楚族已经具备产生大诗人的各种条件
公元前343年-前278年?,屈原出生到去世,期间《离骚》成为楚族的诗歌《楚辞》的代表。后有唐勒,景差,宋玉诸子。
前256年,周亡
前222年,楚亡
前207年,秦亡
前202年,项羽战死,刘邦统一中国。开启了四百年汉帝国时期。
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中: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这便是汉乐府的开端。汉高祖刘邦是楚人,喜爱楚声,他的《大风歌》就是用楚声演唱的。那什么是今天我们所讲的汉乐府呢?乐府是古时的音乐行政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就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在武帝之前呢,汉乐府都注重的是宗庙的乐章。比如高祖时期的《昭zhao容乐》《礼荣乐》等贵族的祭歌。这些贵族的乐章,大多与周秦有关。再比如文帝时期的《四时舞》,景帝时期的《昭德舞》,都是宗庙的雅舞。
说到高祖的《大风歌》,不觉让人想到英雄项羽的《垓下歌》,现也简单把这个故事串讲一下。先前讲了前202年,项羽战死,这位西楚霸王在与竞争者刘邦的较量中,兵败自杀。自杀之前呢他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当时夕阳照水,白“骓”空嘶,面对心爱的 “虞”,悲歌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此事见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班固的《汉书 陈胜项籍传》所录中稍有不同,其是“歌数曲”。我国在《汉纪》《史记》《汉书》中记录的歌词都相同。在日本流传的唐土本《史记》中多了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威势废 威势废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悲歌表达了一个曾经所向披靡,立于绝顶的英雄一下子坠入失意的深渊的悲哀之情。这首歌呢,宋代朱熹在他的《楚辞集注》卷一中赞曰:“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丫头也曾细细读过项羽本纪,史记虽有很多小说的成分,但也是为项羽的不幸而几度伤怀,命运,有时和个人的力量和努力通通无关,项羽穷途末路,谢绝了乌江岸边的亭长,自绝江干,长歌当哭,这首绝唱应该算是项羽纪中的高潮,令古今无数人为之喟叹。丫头也曾写过一首相关的词附录如下:
虞美人·书斋对雨读项羽纪
江东又是秋为主,深院芭蕉雨。闲翻旧事惜重瞳,一卷楚歌幽怨马嘶风。
英雄意气同诗在,今古情无碍。解怜犹似霸王妃,痴绝三千弱水待君归。
说完这个故事,我们继续,西汉乐府的扩充和发展是在武帝时期,《汉书》(卷二十二)《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
“乐府”确切的说应该是具有官署和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的双重意义。需要明确一点的是,注重贵族乐章的职守在先秦已经存在,《周颂》可证。汉武帝时期,除了注重贵族乐章外,也吸收了很多民间作品。
当时收集的作品,总数难以考证,《汉书》(卷三十)《礼乐志》记录,有一百三十八篇。里面最多的是《周谣歌诗》七十五篇。《毛诗 那序》中郑笺说:礼乐废坏者......乐师失其声之曲折。曲折呢就是乐歌抑扬顿挫往复之节。在《河南周歌诗》、《周谣歌诗》中均另有“声曲折”,清末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解释“声曲折”为“即歌声之谱,唐曰乐府,今曰板眼”。在汉朝,大规模的收集民歌,“歌声之谱”应该就是李延年等人的工作了。
乐府的组织,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武帝时,乐府令下设三丞。又据《汉书·礼乐志》所言,至成帝末年,乐府人员多达八二九人之多,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音乐机构。其中专职有专唱和专奏各地土乐的人,比如邯郸鼓员二人,沛吹鼓员十二人,齐讴员六人等。机构如此庞大,涵盖了当时黄河,长江流域,诗声虽然已经失传,但当时精彩盛况我们应该可以想象。我们的祖先是智人,而不是北京的山顶洞人。三千年前我们的智人祖先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载欣载奔,创造了礼乐,创造了辉煌的精神文明,我们后辈真真需要把古典文化刻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的文化信仰。
闲言少叙,在武帝以后呢,乐府又继续存在了一百年之久。在公元前7年﹐到汉哀帝时期,下令裁撤乐府官,诏曰:“其罢乐府官;郊祭乐及古兵法武乐,在经非郑卫之乐者,条奏,别属他官。”对于这一史实,有“罢(停办)”、“省(精简机构)”两种解释。《汉书》(卷十一《哀帝纪》)中说:
绥和二年三月(1),成帝崩。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谒高庙。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六月,诏曰:“郑声淫而乱乐,圣王所放(1),其罢乐府(2)。”
(1)放:弃。(2)乐府:主管音乐的官署。罢乐府事,详见本书卷二十二《礼乐志》。
《汉书·礼乐志》明确记述:当时的乐府员工,经过裁减,余下47%,并入太乐机构。晋﹑隋间﹐有“太乐乐府”之名;《隋书·音乐志》郑译乐议讨论“三声并戾”﹑“三声乖应”问题,前称乐府,复称太乐,可见这一时期乐府与太乐仍为同一机构。唐代在太乐署之外,无乐府之名,另设教坊与梨园。此后就不再有乐府机构的设施。从史料中看,哀帝是极其反对乐府采集民歌和土乐的工作,但保管贵族乐章的工作是认为“不可罢”的,所以到东汉,还创制了贵族乐章,比如光武时期的《云翘舞》,明帝时期的《大武舞》等。当时哀帝下令采集民歌的工作停止,但后来我们在世存的《乐府》中有很多东汉的民歌,尤其在《相和歌》《清商曲》内,对这些保存民歌的人的功劳,我们应该感谢。让我们感受了当时民歌的腔调和韵味以及民族风情。
在两汉四百年中,贵族乐章和民间歌曲并存,按篇名考证近三百曲,今存三分之一而已。北宋的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他的书中把乐府分为十二大类,算是最为合理的。将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按照陆侃如先生的书中,应该删去伪托的琴曲和与《杂曲》重复的《近代曲》,第三删去不入乐的《杂歌谣》,杂歌谣是乐府的原料而不是本身。第四删去《新乐府》。剩下的八个类别中,《相和》《清商》所分的小类,《清商曲》现存始于晋,汉辞已经不存在了,《乐府诗集》中所收《相和》中,有一部分确是汉《清商》。
汉乐府八类分为三组。贵族特制的乐府,比如《郊庙歌》;外国输入的乐府,比如《鼓吹曲》;民间采来的乐府,比如《相和歌》等。关于贵族特制的乐章,自《周颂》以来,历代都有,其中高祖时期的《房中祠乐》受到了《诗经》的影响很明显,比如“德音孔藏”“受福无疆”等句。还有一些乐府风格近《楚辞》。《汉书·礼乐志》谓汉武帝定郊祀之礼,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其目多以歌之首句为名。以用于郊祀天地。以后历代王朝的这类歌辞,大都沿袭汉代之旧。这里面讲到汉武帝和司马相如,我们再理一下这段历史。汉武帝以前的时期,即公元前100年以前的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古代,武帝以后,到唐宋之交,约公元900年前后,是中国的中世。按照欧洲历史的分期方法这么说吧。汉武帝时期,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时。我们看看后人如何评论汉武帝的,朱熹:武帝天资高,志向大,足以有为。末年海内虚耗,去秦始皇无几。轮台之悔,亦是天资高,方能如此。
毛泽东: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积极进取的武帝有多首作品传世,其中清丽隽永,笔调流畅的《秋风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附录如下:
秋风辞
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武帝曾命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司马相如的传记见《史记》列传卷五十七、《汉书》列传卷二十七上下。相如四川成都人,好读书,学击剑。因慕战国时代赵国宰相蔺相如的为人,故取名为相如。大家知道,在儒家的五经中,诸子书中,都以政治问题为主题,恋爱记录的很少,其中勉强有爱情的体裁也就《诗经》和《左传》吧,但这两部书中记录的都是合法婚约之内的或青春期的爱情故事,即使《左传》中的记录也是把私通的感情作为非难的事记录下来的。但《史记》中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恋爱故事以传记形势记录,还是第一次。司马迁用一种肯定的笔调叙述并非夫妇的男女因爱情而燃烧生命之火,这种崭新的视角,暗暗的显示了时代转变的一个特征。在整个《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两篇:一篇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仅此即可看出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列传文笔中却有小说性质的成分。传记中说,当年司马相如侠骨柔情,有一天在卓王孙家做客,一起赴宴的有一直很器重他的临邛县令,酒酣之际,县令置琴,请相如弹奏,卓王孙家里有一个叫文君的女儿,已经出嫁,但是新近成了寡妇,住在娘家,文君被相如的优雅风度和美妙琴声所动,这天夜里,两人就奔赴成都。后来在临邛市开了一家酒店,生意红火。后来武帝有一天读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惊为古人,恨不得与作者同时。武帝身边一个管猎犬的官,他是蜀人,向武帝奏道,是他同乡司马相如所作,武帝大喜,召见相如,被任命为“郎”,从此后混在了武帝身边。后来的《汉书》中完全照搬《史记》列传,据《史记》徐广注,司马相如卒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即武帝即位后的第二十四年。
《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现存《子虚赋》、 《天子游猎赋》、《大人赋》、《长门赋》、《美人赋》、《哀秦二世赋》6篇,另有《梨赋》、《鱼葅赋》、《梓山赋》3篇仅存篇名。据史料说当时司马相如弹的就是《凤求凰》歌辞,因《史记》未载此辞,到陈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始见收录,并加序说明,唐《艺文类聚》、宋《乐府诗集》等书亦收载,故近人或疑乃两汉琴工假托司马相如所作。《凤求凰》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以及他的其他作品,在形式上多继承了《楚辞》的传统,《子虚赋》是极度促进辞赋文学修辞性的作品,作品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精选,完全清除了《楚辞》里残留的简单的用词。相如辞赋的修辞,已经是臻于完善的境界。前面我讲过文学历史的高峰,屈原第一浪漫高峰,之后诸多峰中,司马相如再起一峰,如他繁冗而瑰丽的赋一样傲然独立。武帝时代,以司马相如为中心,出入儒学,风尚游侠,修辞性的语言开辟了新的时代,后来中国中世的文学史多延续此条道路一直发展着。《子虚赋》中优美的词句就不列出了,师友们请闲暇细读。
乐府《郊祀歌》受《楚辞》的影响很容易看出,很多受《楚辞》影响,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吸收再创作。
下面我们再说一下舞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二)分《舞曲》为两种。雅舞、杂舞之后又附散乐,因此舞曲应为三种。雅舞用于郊庙朝飨,多是词臣所特制。杂舞出自乡俗,如《巴渝舞》。散乐是戏剧的雏形,因为有动作,故郭茂倩附于《舞曲》之后。汉雅舞共有八种,比如《武德》《五行》等。汉杂舞共五种比如《巴渝》《槃》等。现存的杂舞有两种,《公莫舞》《铎舞》。汉散舞现存《俳pái歌辞》。
汉乐府第二组是外国输入的乐府,包括《鼓吹曲》与《横吹曲》。
《鼓吹曲》见《汉书·叙传上》:“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1),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旧唐书·音乐志》说:“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鼓吹本军旅之音,马上奏之。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可证汉曲来自北方。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羣臣。短箫铙歌,鼓吹一章耳,亦以赐有功诸侯”。
“鼓吹”有三种意义,第一广义的涵义包括《鼓吹》《横吹》;第二种涵义,专指外国乐之箫笳者。第三种是最狭的涵义,指“鼓吹”“骑吹”两种。现在我们所谓的《鼓吹曲》,则专指第二义。汉乐府第二组中除了《铙歌》十八曲外,余之都不存了。
流传至今一百首左右的大抵是无名氏的作品中,有一组是“短箫铙歌”南朝 梁 沉约《梁鼓吹曲十二首》诗序:“鼓吹, 宋齐并用汉曲,又克庭用十六曲, 梁祖乃去四曲,合日时也。更制新歌以述功德。” 宋朝姜夔 《圣宋铙歌鼓吹曲十四首》诗序:“臣闻铙歌者, 汉乐也。殿前谓之鼓吹,军中谓之骑吹。” 《铙歌》十八曲都是以第一句中的词语作曲名的,比如第一首《朱鹭曲》,它的歌辞是:朱鹭(鱼以乌路訾邪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之)吐将以问谏(《宋书》作诛。后人诗词中有提到,如南朝 梁元帝 《鸟名诗》:“复闻《朱鹭曲》,钲管杂回潮。” 唐代陆龟蒙 《和寄毗陵魏处士朴》中:“溪籁自吟《朱鹭曲》,沙云还作白鸥媒。” 李白的《战城南》中“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也是从汉曲中得到了启发。总的来说,汉铙歌中很多篇炽烈,和《诗经》有质的差别,较《楚辞》又有明显进步。比如《巫山高》,虽然用了很多不明了的语言构成,作为羁旅之悲哀的诗歌,应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汉乐府第三组是民间采来的乐府,包含《相和歌》《清商曲》与《杂曲》,采集的工作,始于西汉。在三组中,民间乐府的时代最迟。从表面上看,应该全是西汉的作品,其实不然,《相和》《清商》中时代多难考,可考的,东汉多余西汉。《杂曲》作者全是东汉人。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三种,也叫相和三调。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相和歌的主体《相和曲》原有十七曲,,除去已亡的两曲和无辞的两曲,《宋书》中合为十三曲。初期的相和歌称为“徒歌”,主要是指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晋书·乐志》载:“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徒歌”进一步发展,成为清唱加帮腔的形式,称做“但歌”。《晋书·乐志》载:“但歌四曲,自汉世无弦节,作伎最先倡;一人唱,三人和”。又有《乐府·古题要解》载:“乐府相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这里的“谣”指的就是“徒歌”;“讴”指的就是“但歌”。
相和歌中《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质朴的自然民歌,几乎在后来的选本中都存在。在杜甫所作的《杜鹃》中: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开篇四句就是拟《江南》后四句的。读《江南》这首汉乐府民歌,我们很容易想起《庄子·秋水》篇中一个有名的故事,不禁感叹它们所表现的美感经验是如此相似。故事说,庄子和惠子这一对好抬扛的朋友某日在濠水边游玩,庄子说:“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真是快乐啊!”惠子诘问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反驳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过后他又申明:“我知之濠之上也。”这一场争论,从逻辑上说,庄子分明是诡辩。因为同样作为人,惠子能够懂得人类的情绪和鱼类是无法相通的;但他的错误,却在于拿理性的逻辑来衡量感性的活动。关键的话庄子已经说了:他是从濠水之上、即自我的感觉中体会到鱼的快乐的。《沧浪诗话》(卷二)以为此诗“全不押韵”,黄节(《汉魏乐府风笺》卷一)引《大招》以证“西”“北”相叶,恐非。黄节曾于1917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专授中国诗学。对先秦、汉魏六朝诗文颇多精当见解。黄节的代表作《我诗》:
亡国之音怨有思,我诗如此殆天为。
欲穷世事传他日,难写人间尽短诗。
习苦蓼虫惟不徙,食肥芦雁得无危?
伤心群贼言经国,孰谓诗能见我悲!
尾联最见心性。
下面我们再讲《清商曲》,郭茂倩《乐府诗集》,把清商曲分为《吴声歌》、《神弦歌》、《西曲歌》、《江南弄》、《上云乐》、《雅歌》六类,前三类保存了部分南朝民歌。苏武《诗》之三有:“欲展清商曲,念子不能归。” 后来见朱自清《中国歌谣·南北朝乐歌中的歌谣》中说:“清商曲中,歌谣最多。” 清商乐在曹魏的时候非常兴盛,曹操的儿子帝王都迷好清商乐舞。曹操、曹丕、曹植等依照清商三调的乐曲节奏填写了很多可以歌舞的诗歌。《魏书》说曹操“登高必赋,乃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魏时期的诗歌创作,在乐府歌诗的影响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在三国诗史中再讲。
《清商曲》在汉乐府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南朝时的乐府中《清商曲》已经特别发达,但是在汉朝已经是备受瞩目的乐府了。可惜古乐失传,无从详考,但古诗中提及乐府者,大都只提《清商》便可证明清商曲在汉乐府中的重要性了。比如 汉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清商随风发”;比如曹丕的《燕歌行》“援琴鸣弦发清商”;宋贺铸词中“月华歌调转清商”等等不尽细数。
接下来说说 《杂曲》,《南齐书·王僧虔传》上说:“朝廷礼乐多违正典,民间竞造新声杂曲。” 《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一》宋郭茂倩题解:“杂曲者,历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欢乐之所发,或忧愁愤怨之所兴;或叙离别悲伤之怀,或言征战行役之苦;或缘於佛老,或出自夷虞,兼收并载,故总谓之杂曲。”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把杂曲称为古辞,分十二曲。
从汉以后,“乐府”的范围渐渐扩大,凡是可被之管弦者,均可名《乐府》。到了宋元,看到他们很多词曲集都借用“乐府”之称。如赵长卿的词叫作《惜香乐府》,贺方回的词叫作《东山乐府》,马致远的曲叫《东篱乐府》等等。还有一些不入乐的诗,其著作也称作乐府,比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元稹的《新题乐府》十二首等。后来郭茂倩将这些汇总称为“新乐府辞”收入《乐府诗集》篇末。由此可见,汉之后的乐府界限非常混淆。看看冯班的《钝音杂录》中的这段话可谓说的清楚明白。他说《古今乐府论》:“总而言之,制诗以协于乐,一也;采诗入乐,二也;古有此曲,倚其声为诗,三也;自制新曲,四也;拟古,五也;咏古题,六也;并杜陵之新题乐府,七也。古乐府无出此七者矣。”又 “乐府至有明而丛杂,出奴入主,三百年来迄无定论。《钝吟杂论》中乐府诸论,折衷群言,归于一是,果有别裁伪体者,将不河汉斯言也。”
从先秦现实主义‘思无邪’的《诗经》到《楚辞》的浪漫主义,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相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感情,到汉代歌谣开始了充分的解放。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些都是收到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这段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这两首诗歌都是叙事长诗,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的艺术成就,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明人胡应麟《诗薮》中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古代诗史中出现的一些帅哥美女,才子佳人,给本节课增加一些趣味。若说浪漫的诗人,从古到今不胜枚举,但作为诗歌山峰的确是屈指可数。第一位立于巅峰的可谓屈子(61/62岁),不敢想象,屈子著南冠,操楚声,忧郁的眼神吟诵着《离骚》,四野西风飒飒,芳草离离,画面太美,孰敢听闻。之后四大美男之一的宋玉(约76岁)携着《九辩》,汉代的俊伟之士淮南小山们各禀才智、东方朔(61岁)、王褒(39岁)、刘向(71岁)等人一一走来,或潇洒,或豪放,江河万古,谁又是池中之物。司马迁(约58岁)捧着二十五史之首的《史记》坐在一座高高的史山之巅,嘴里念叨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另一位潇洒帅哥司马相如(61岁),配着宝剑,衣袖翩翩,风流倜傥,真正是异方殊类,立于另一座高峰之上,或仰歌长啸,或对月弹琴。当司马相如34岁左右,司马迁出生,当司马相如去世时,司马迁差不多31岁,司马迁给司马相如写传记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之下写的,可想而知,两位天才,惺惺相惜,跨越千年,今我也一叹,惜哉惜哉!还有一个才子不得不提,我讲课内容中多引用他书中怎么说,那就是博雅的班固(62岁),利用约20年左右的时间写成了《汉书》,他坐在另一座山头,捧着《两都赋》,盛赞东都洛阳之美,我想除了他慨叹京华之美,他对司马迁的感情又如何呢?
这么多山头都被帅哥占据,而此时却有另一些美才女在水一方,形成了另一道美丽的风景。文章操行俱美的班昭(72岁),曾整理其兄《汉书》、完成八表、有传播汉书之功。
另一位是性情女子卓文君(54岁),在明代人胡应麟论及汉魏间夫妇俱有文词而最名显者,首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参见《诗薮》外编卷一。卓文君大胆的追求自由爱情,敢在封建社会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这一举动,点赞。
还有一位隐居深宫的班婕妤(46岁),那年那月那日,明月之下,宫门之内,您可否听到有女在芭蕉树下吟叹:“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关上乐府,我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已经忘了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吴越之地,江南水乡。回过神思,今天的作业还得布置下,嗯,这期课后作业,请细读《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子虚赋》《两都赋》《二京赋》,除了增长见识,会给您积累一串串美丽的词珠。
下一节课我们讲中代诗史的三国诗,欢迎师友们聆听,下周同一时间林丫头与您不见不散。谢谢!
主讲人简介
林丫头,本名徐晓帆,自号依依卿云。耽诗词,喜古筝。于诗主张人诗合一,情境先得。隐听花榭习诗。
参看林丫头更多作品:
欢迎关注山海诗韵合作公号“云帆诗友会”
感谢您抽出
欢迎留言与转发,山海诗韵因你更精彩
本期编辑:林丫头
欢迎关注云帆合作公号“山海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