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荒山野岭变“金山银山”!高中教师见证佛山扶贫力量!

佛山发布 2021-08-29



开栏语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佛山全力以赴投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战。佛山发布联合佛山市扶贫办、佛山市援藏援疆办、佛山传媒集团佛山新闻网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百张笑脸 逐梦前行”系列报道,讲述佛山与对口帮扶地区携手奔小康的故事,展现佛山使命与担当。


漫步在云浮市郁南县平台村综合种养小区,遥望山头上的现代化肉鸡养殖棚,冼志达如数家珍:“2017年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200亩的荒山,佛山扶贫工作队进驻平台村后,就逐步把这个荒山变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平台村属省定贫困村,由佛山市教育局帮扶。而平台村驻村第一书记冼志达则是来自佛山市第一中学,是高中物理高级教师,曾任高三级长。对于扶贫,他是一名新兵。然而扶贫和教育,在他看来异曲同工。



荒山野岭“枯木逢春”

贫困户养鸡啄开“致富门”


正值晌午,烈日当空,冼志达就迫不及待地领着记者去看看平台村的综合种养小区。


猛烈的阳光笼罩山头,把漫山芳香樟照得油光发亮,白墙钢架的鸡棚架设有青蓝色太阳能电池板,错落分布在山头。村民沿着新整修的水泥路,冒着暑热上山,开始午后的劳作。


很难想象,这里三年前曾是一片枯死的砂糖桔树和坑坑洼洼的泥巴路。


俯瞰云浮市郁南县平台村综合种养小区


“枯木逢春”背后,是佛山帮扶的力量。


2017年,佛山投入资金,在荒山上建鸡棚,架太阳能电池板,种植芳香樟,开发了一条“党建引领、种养结合,农(业)光(伏)互补、立体增收”的产业扶贫路径。


“鸡的粪便和饲料处理后可以给树林供养分,太阳能电池板的电力能给种养小区和当地电网供电。”冼志达说。


三年耕耘,占地200亩的种养小区已初具规模,种有芳香樟约100亩,年发电量达200多万千瓦时,年饲养肉鸡约45万只,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建立了“郁南县好平台种养专业合作社”,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现了有劳动力贫困户的帮扶产业全覆盖。


龙金燕在平台村综合种养小区办起肉鸡养殖


村里的贫困户龙金燕是种养小区项目的一大受益者。从前,她是砂糖橘种植户,但黄龙病令砂糖桔凋敝,加上她患有慢性病,需长期医治。一家四口的生计全靠丈夫外出打工维持。


冼志达等扶贫干部针对龙金燕的家庭特点,帮助她申请了省专项扶贫资金5.5万元及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办起了温氏肉鸡养殖项目。


龙金燕指着鸡棚里的投料线、环控设备说,“这些都是企业提供的专业设备,还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时来做技术指导,鸡都是保底包收的。”


2019年,龙金燕所办的鸡场,出栏肉鸡超3万只,纯利润达10万元,成功实现脱贫致富。


在她的带动下,家里的侄子也办起鸡场养殖,有的贫困户也到在种养小区做工,一天工钱100元。


    

千字感谢信暖人心

中学露天饭堂变爱心饭堂


今年中考前夕,平台中学初三学生莫茵琪一封寄往佛山市教育局的信让人倍感温暖。


莫茵琪所在的平台中学是一所乡镇中学,全校800多名学生,却只有一个20多平方米的小食堂,大部分学生们打饭后只能站或蹲在露天空地上进餐。


“一部分同学只能在四面透风的通道上搭上几张桌子或站着吃上几口饭,如果碰上风吹雨打,同学们只能就着‘风雨’吃饭。”莫茵琪在信中写道。


学生蹲着吃饭的一幕深深刺痛了冼志达,“我本身是一名老师,也是村里的第一书记,看到学生们的用餐环境,内心真的很不好受。”


平台中学在修建新食堂以前,学生只能蹲在露天空地上用餐


冼志达向佛山市教育局申请来8万元饭堂建设经费,加上当地县政府出资的2万元,一个配有瓦顶和座椅的饭堂成功在今年4月搭建起来。


学生复课返校后,坐在宽敞明亮的新食堂里用餐,满心欢喜。“夏有遮阴处,冬无刺骨寒。”是他们真实写照。在得知食堂修建的捐资来源后,孩子们给新食堂起了一个名字“爱心食堂”


为感激这份爱心,莫茵琪手写了一封千字感谢信。她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得到了你们的帮助,在现阶段,我不知道用什么、用何种方式回报你们。在我看来,好好读书就是对你们最好的回报。”


7月中考放榜,茵琪考取550分,成绩名列前茅。


学生们在新修建的食堂里用餐


平台中学学生莫茵琪手写的感谢信


用心用情扎根基层

高中老师见证贫困村脱变


在校教书时,曾任级长的冼志达就是他人眼中的“严师”。这份雷厉风行的干劲一直保留在他身上。


今年2月,接到上级关于为初三、高三贫困学生提供平板电脑的通知后,冼志达马上行动,当晚将资料上报。3月2日上午9点,平板电脑到达郁南县平台镇上,他第一时间驱车取回,并于当天下午2点前送到了贫困学生的手上。闲时,这名高中高级教师就会回归“老本行”,上门为学生辅导功课。


冼志达上门为学生辅导功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教书育人的教师到扎根基层的扶贫干部,冼志达认为教育和扶贫颇有相通之处,都重在转变思想、改变意识。


平台村位于平台镇中心,外乡的车辆不时会为宁静和美的村落增添些许繁华气息,让人感受不到这是一条省定贫困村。随着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帮扶在平台村全面开花,危房得到了改造,村内公共服务条件得到了改善,平台村于去年10月成功脱贫,逐渐向美丽乡村转变。


而更大的转变,发生在一户户贫困家庭中。


村民莫大叔家庭近年突遭变故,70岁莫大叔与68岁的老伴要拉扯2个孙女1个孙子,其中最大的才上四年级。五口人靠低保和扶贫资金度日。莫大叔自言压力很大,但党的政策和社会好心人的捐赠让他看到希望。他说,自己无以为报,只希望好好教育好孙子孙女,让他们长大后能对社会有贡献。


村民珍姨的儿子和大孙女在外地谋生,她靠着补助在家照顾小孙女和患有渐冻症无法上学读书的孙子。坐在村子协助改造重建的房子,乐观的珍姨依然能握着记者的手,笑着说:“我这辈子真的很苦,幸亏有好心人的帮助。”


上述两个记者走访的家庭,虽然困窘,却没有丢掉生活的希望,这离不开扶贫干部的日夜关心与联系


“冼书记,有空来我家喝茶。”冼志达带着记者走访在平台村内,沿路的街坊总会与他亲切地打招呼、拉家常。


“村里的贫困户,我基本都能叫得上名字,工余时间就是到处去走访。”冼志达用接地气的方式,快速拉近自己和平台村民的距离。


“贫困不是单一的,有个人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我的目标是尽自己所能,能帮多少就帮多少。”冼志达说。


在一次次走访入户中,这名佛山扶贫干部扎根基层,以行动践行“一个也不能少”的扶贫承诺


冼志达(右一)与村干部(左一)走访贫困户


百张笑脸系列作品



佛山发布编辑部

策划:李琳、温爱霞

记者:梁淑梅、梁焯贤

摄影:容铸华


来源:佛山发布、佛山新闻网

编辑:梁焯贤

校对:刘燕君

给佛山扶贫点个赞吧!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