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还是“孩子的问题”?——新教育小学家校笔记之一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山西运城国际学校 | 南明教育旗下学校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按:这是2012年初次做校长时的家校笔记。那时候,正值家校关系建立的初期。事实证明,理性的互动,能够创造出信任的氛围。今天翻出旧文,与我的老师们分享。媒体请勿约稿,这组文章曾发表于《班主任之友》杂志,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初做校长时的那批家长,不少都是我的微信好友,保持着良好的互动,也经常讨论孩子教育的问题。谨以此旧文,纪念我们一起度过的愉快的日子,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晚,收到一位家长的QQ讯息,说班主任老师建议停掉孩子的某个课外班,因为孩子上课外班时非常不听话,所以家长想了好久,觉得这件事应该和我沟通一下。
这个家长,不是那种胡搅蛮缠的家长,而是跟我有过交流的很少的我认为很好的家长之一。她对学校的理念是非常认同的,对班主任工作也非常支持。开学不久,她就曾发讯息给我,想要捐赠图书给班级。因此我明白,这事儿,她肯定郁闷了。
我认识这孩子,知道他让老师很头痛,但在没有深入地了解过相关背景之前,不好回复家长。不过,作为所谓的学术校长,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
1.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
2.课外班老师、班主任、家长(其实更应该包括孩子)各自如何思考这个问题?(即,是什么样的背景促成了他们形成这样的思考?这种思考遮蔽了什么?)
1
显然,这个孩子在课外班上的纪律问题,不是第一次了。碰巧,在我跟家长讨论这事的时候,课外班老师在群里进行了反馈(这是我们学校的优良传统,每天艺体组都会就各班情况如实公开反馈):
今天**课反馈:今天孩子们的能力让我大吃一惊,真的很棒,出乎了我的想象……(详细反馈略)就是****班的***,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班主任能和他的家长好好说一下,别让他上课了。根本不想学,还招惹其他的同学。我说他的时候,他还满不在乎,甚至冲我翻了白眼,这在我眼里是不可饶恕的……气死我了……
课外班的老师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本能地(而不是专业地)是维护课堂秩序和自己的权威。这孩子屡次破坏纪律让她恼火,更严重的是,类似翻白眼之类的行为,让老师感觉受到了冒犯或者说挑衅。所以,她采取了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眼不见,心不乱。
她把讯息传递给了班主任,包括带有强烈情绪的建议。班主任正头疼,因为这孩子前面处于进步之中,这一两周退步了。课外班老师对孩子的印象与班主任对孩子的印象相吻合,所以导致班主任没有对课外班老师的讯息和建议进行沉淀反思,而是在十分忙碌的情况下采取了最简单的办法,把皮球踢给了家长。
家长当然知道自己有孩子在学校里有些不遵守纪律,也很无奈。但当老师采取了这种措施解决问题的时候,家长肯定不舒服。家长找我,心里肯定也是纠结的:
1.孩子在学校里出现纪律问题,老师应当认真教育,毕竟这是你的工作和专业(没错)。
2.孩子为什么出现纪律问题?难道不也是因为老师的无能?你的课吸引不了孩子,孩子自然就会出现纪律问题,你为什么不反思一下自己,提高一下课堂水平呢?
3.不想得罪老师。万一老师心里不痛快了,拿自己孩子撒气怎么办?所以,生气也得忍着。
4.既然老师不让上课外班,咱就不上,上外面的课外班,没准教得更好,何必在这里受气?
一旦家长存了怨气,孩子很容易直接地或暗示性地受到影响。有人撑腰以后,孩子就会觉得不是他的错,至少他只有部分错误,于是,对抗老师就显得更加理直气壮。家长和老师,都会影响孩子的理解方式以及行为方式。
以上的思考方式,都属于消极思考。特征是:
1.归咎于他人(包括孩子)。
2.以取消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简化、推卸、转移……
2
消极思考很容易走向相互指责,这种指责当然通常不是公开的,但心里是这么想的,或者潜意识里是这样理解的。
家长会指责老师:孩子送到学校,你作为老师就有义务把他教好,你教不好,就是你的失职与无能!
这话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家长忘记了另一套逻辑:
1.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或一对问题家长,小学尤其如此。而且多数时候,家长意识不到自己是问题的根源。
2.老师面对的压力很大,孩子越来越难教了!老师每天面对的不只是你的孩子,而是二十多个孩子。而老师为问题孩子支付的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情绪成本、专业成本),是正常孩子的数倍。有的孩子,甚至能成为老师的梦魇。
3.老师有义务尽可能地教好你的孩子,但老师并不负有无限责任。就是说,没有任何教育法规要求,老师必须把问题孩子教好。法规只能规定,老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一点,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性质和复杂性决定的。
老师会指责家长:你在家里是怎么教孩子的?人家孩子怎么没有你的孩子这么多的问题?我为你的孩子要额外付出许多精力,但收获的不是感激,反而是抱怨!
这话也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老师忘记了另一套逻辑:
1.你的职责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孩子已经是“英才”了,要你做什么?
2.抱怨孩子和家长,不是一个老师应有的专业反应。想想看,有没有医生抱怨病人:你为什么生病?
3.孩子在学校里出现问题,无论根源在哪里,老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责任人和协调者。“第一责任人”意味着你可以指导家长,可以请求配合,但不可以推卸责任。
这种相互指责的结果,是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博弈。而且,坦率地说,在这种博弈中,家长很少会胜利,因为博弈本身会伤害孩子,而只要孩子受到伤害,家长无论获得怎样的外在的“胜利”,其实都输了。
有些聪明(其实也是无奈)的家长,会选择走曲线,包括贿赂教师以获取对孩子更多的关注(即教师注意力资源的寻租化),更注重沟通技术,让老师心里既舒服,又能解决问题。有些聪明的教师,也会选择拿捏家长,以减少麻烦,或赢取更好的生存。新教育小学从一开始,就努力地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3
回到开头的问题,在这一事件中,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老师和家长总是纠结于孩子是不是要继续上课外班,但问题的实质不是孩子上不上或者应该不应该上课外班,问题的实质是孩子一直存在纪律问题。不让孩子上课外班,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恶化问题的办法。不上课外班的理由只能是:孩子兴趣转移了;老师教得不好,孩子感觉到学不到什么东西;等等。我跟家长开玩笑说,那么孩子在正式课堂上如果一直存在问题,是不是你就会用转学的办法来处理?
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坐下来讨论的是,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校联合起来应该做哪些工作?
不回到问题的本质上来,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终,会将解决问题变成制造问题的过程。在这里,尤其重要的是,要将任何具体的问题,放在孩子生命成长的大背景下来思考。
但这只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如果进一步追问:“问题孩子的实质是什么?”
或者,究竟是“问题孩子”,还是“孩子的问题”?
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教育的一处关键:麻烦的是孩子,还是问题?新教育实验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麻烦的是问题,而不是孩子。孩子只是问题的直接受害者,家长和老师,是问题的间接受害者。将问题与孩子剥离开来,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原则。
不成熟的老师,对问题孩子的直接反应往往是讨厌,厌弃,甚至憎恶。尤其是有暴力倾向或涉及早熟问题的孩子。成熟的老师,也往往是能采取一些措施控制和改善这种状况。但一个成熟的新教育老师,第一反应应该是悲悯,是对这个孩子的爱,更多的爱。这种爱的本质,是“仁”,是对生命由衷的关怀,是恻隐之心的延伸。孩子的问题会伤害别人,但同时也在伤害他自己,你首先将孩子理解为受害者,这一点至关重要。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地结成同盟。不只是家长和老师的同盟,同时也是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同盟:让我们一起面对,好吗?
新教育小学的老师,都非常爱孩子。如此辛苦地工作背后,这份爱是非常关键的支撑因素。就像《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中波迪小姐所说的:
“老师不是要爱学生才能拿钱的。给人钱叫他为了这些钱去爱你,做—不—到!爱学生与其说是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如说是一笔额外的奖赏。”
在新教育小学,从一开始,我们就如此地看重这笔奖赏(而不是家长的贿赂)。
但是,这种爱只是源头,它本身需要丰富和发育,需要由本能的爱丰富为专业的爱。老师爱孩子,不只是因为孩子可爱,不只是因为孩子依恋和信赖自己,当孩子不断地为自己制造麻烦甚至伤害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爱孩子,这才是真正的爱。并且,这种爱是专业的,它包含了教师极深刻的教育学领悟。
这六年的相伴中,注定会遭遇无数的麻烦和伤害,这些会刻入生命中,会让老师疼痛。但没有这种刻写,就没有老师和学生(其实也包括家长)的深度编织,教育,也会沦为技术,而丧失应有的意义与尊严。
4
我们(老师、家长、学生)常常会被一些东西遮蔽,从而无法看到更真切的真相。这些东西包括:
1.处境与立场。我们的处境与立场,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屁股决定脑袋”。
2.自我辩护。生命惧怕被否定,从而我们倾向于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解释。
3.情绪。旋生旋灭的情绪是最难于控制的,就像蝴蝶效应,先是一阵轻风,最终酿成飓风那样的灾难。因为,有时候我们不断地用大错误去试图掩盖小错误,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彼此支持的家校环境,并不源于“沟通”,沟通只是润滑剂,强调沟通本身是对沟通的异化,异化后的沟通,往往会肯定彼此生命中的负面因素,而企图遮掩、回避、交易、彼此阿谀……
彼此支持的家校环境,源自爱、信任、对家园般的学校的肯定、以实际行动体现出来的彼此支持,以及,价值观。或许最重要的是,对一切问题的思考,总从反省自己开始,积极地谋求解决之道。在这种环境下,纵然家校之间有误解,有冲突,也会很快地自我修复并变得更为密切。
所以我期待家长,是积极、坦率、不掩饰,但对老师充满了信任与尊重。你要相信,退一万步讲,哪怕老师这次误解了,在漫长的交往中,一定能感受到家长的支持与善意。
所以我期待老师,同样坦率坦诚,同样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让自己更具专业性。只要有爱,不怕犯错,不要轻易抱怨家长或讨好家长,而是真正地一天天地显现自己的专业进步。
所以我期待我们的孩子,在这种充满了爱与反思的环境中,也成为一个有爱,有担当,有反省的人。
有了这一切,就不必担心孩子。孩子最终会变得优秀,这是这所学校的必将实现的承诺。只是,不必太着急,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