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书推荐|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2017-09-27 爱读书的 河北大学青年




笔记

PAGE1

作为一个有志于写作的人,捧着这本摄影集,我感到一种深深的羞愧——大多数时候,我总是耽于幻想,试图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故事,或者发明复杂高超的技艺,却连对周围世界最起码的观察都没具备,连对最普通也最有力的生活本身都视而不见。


第一次知道王福春,是在一部关于中国铁路的纪录片中。他曾在列车上做过检车员工作,后来成了铁路系统的一名自由摄影人。这个朴实、冷静的拍摄者,用他的镜头默默地记录下在南来北往的火车上所看见、所遇到的最日常、最真实的一切。“十几年来,我北上漠河,南下广州,西奔格尔木,东至上海......乘坐列车上千次,行程十几万公里,拍摄近万张底片。”他为这组在火车上拍摄的照片取名为“火车上的中国人”。因为这组摄影作品,王福春扬名国内外,曾获得了众多有分量的摄影大奖。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对摄影本身纯粹的热情和最初的那种质朴。


这组照片的拍摄时间大都在90年代,黑白的画面和许多不再常见的物件,加强了它们的年代感。那时的火车车窗还能打开,人们可以趴窗而入。那时不仅过道和卫生间,而且坐席底下、行李架上都可能会挤满了人,车厢里充满着比现在的普通列车更浓密的泡面味、香肠味、瓜子香、袜子臭、汗酸味和地板湿气等掺杂在一起的混合气味。


大多数人乘坐火车时,更关注的是窗外的风景,对周围的人几乎漠不关心。而王福春镜头的焦点始终是车厢里的人。似乎在他眼中,人,是更加丰富、更值得捕捉的另一种风景。翻看这本摄影集,我感到每一个画面都需要驻留目光,才能对画面中的一切看得更仔细、更深入。尽管所有的照片都只有简单的时间和车次,没有附加一个词语或句子作注释说明,但他的每个镜头都每个镜头都耐人寻味:



一个衣裳洁净的女学生在中铺拉起二胡,上下铺的男女青年都好奇地伸出头来欣赏。一对甜蜜的爱人只露出头,他们正裹在温暖毛毯里、含情脉脉注视着彼此。一个含着奶嘴的小孩熟睡在母亲的身边。一个妈妈用八宝粥空瓶给直立在座位上的赤裸而漂亮的小男孩装尿。一个瘦削的男人站在末节车厢抽烟,若有所思地看着火车一侧的树木,笔直的铁轨延伸至灰蒙的天空。在一米宽的门口的狭道中,一家四口人挤睡在地板上,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却是满足的表情。在同样的狭道中,两个穆斯林跪在毯子上,在虔诚地做祈祷仪式,一如在清净无垢的寺庙之中。一个老和尚(普陀寺九十二岁的老方丈)正在给一个女子把脉,为了避免与女子直接的触碰,他的手上戴着一副洁白的手套。最令人过目难忘的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他双手紧抱在胸前,一张满是波浪状皱纹的脸像蜷缩在大衣和绒毛帽子之间,他的目光由于寒冷、孤独或不为人知的痛苦往事而含着一种深沉的哀伤。



除了画面的人物和场景,我也惊讶于这种拍摄本身。显然,大部分的照片里的人都没有丝毫刻意摆姿势的痕迹,许多场景是偶然的、转瞬即逝的,有的场景一旦错过肯定就不会再重复,他每一次又是如何神速而从容地捕捉住?他在抓拍之前是不可能有时间进行仔细构思的。我想更为可能的是,他在长久以来的拍摄中培养出了一种超乎常人的敏感度,能在目击到某一场景的瞬间就迅速地按下快门。奇异的是,这种看似偶然的抓拍,仔细去审视,在构图、光影、层次等方面的处理,却并不缺乏应有的专业性和艺术感。很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一张上下两层的火车楼梯处的照片:照片的下半部分左侧是一个扶窗站立的男人,透过挡板的方形玻璃是另一个坐在下面车厢里的男人,照片下半部分沿着楼梯与上半部分连接,右侧是两个坐着的男人,左侧是一双搭在上面的光脚丫;照片上下左右的结构布局均匀,而且还有纵深感。

在王福春的镜头下,人们的面孔,大多数都单纯而平静,和现在地铁里人们焦虑、冷漠的面孔相差甚大。不少照片中的小孩都是赤裸的,他们身体在黑白底色下显得尤为明亮。乘坐火车出远门虽然拥挤、疲惫,但在当时应该还算是一件比较新鲜的事情,不少人都是第一次。那时也还没有手机和平板电脑(照片中刚出现大哥大、还有一台罕见的带天线的小电视),人们在火车上除了吃东西和睡觉,没有其他消遣的方式,就会主动和周围的人一起聊天、打牌、打麻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单纯、距离也很亲近。除了车厢里的人,他的镜头还会对准车窗外的人,比如在火车停靠某个小站时,那些一拥而上的小商贩,他们提着竹篮往车窗里递东西,从他们的表情和穿着能看出,这些大都是生活在铁路临近的质朴的农民。此外,在这本摄影集中,有两幅最具视觉震撼力的大场景:一幅是冬天哈着白气的人群乌泱泱地拥向进站口,另一幅是扛着大包小包拼命挤向狭小火车门的队伍。让人联想到每年春节返乡和回程在这片大地上进行的惊心动魄的大迁徙。

王福春的摄影是一种珍贵的纪实摄影,他冷静的镜头所记录的,不仅是车厢里的普通老百姓的旅途生活,而且是改革开放后人口密集地流动所呈现出的人生百态。他将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收容到镜头里,有的场景随时过境迁会永远地消失,有的场景则依然在继续重复下去。他所记录的,是一种真实发生的历史,翻阅这些黑白的画面,让人感到如同在观看一部大时代的无声影像,令人眩晕,令人赞叹。


罗佐欧


个人简介:

罗佐欧

男,广西人。毕业于河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

文化发展出版社文学编辑。作品发表于《中国文化报》、《中国妇女报》、《图书馆报》、《郑州晚报》、《青岛日报》、《贺州文学》等。


图片来源:王福春《火车上的中国人》

文字来源:罗佐欧

排版编辑: 河北大学新媒体运营中心 王艺扬

责任编辑: 河北大学新媒体运营中心 杜昕桐


往期精彩:

你以为我们在百团招新?真相是……

刚刚,微信换成“中国版”图!

你的Flag,被所有人Diss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