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温其东:照明企业竞争力分析

2016-09-28 温其东 云知光照明微课堂

照明企业竞争力分析

文 | 温其东


编辑手记:


号外号外,温其东老师的最后一篇照明行业整体分析连载文章今晚重磅完结啦!


先来回顾一下,上几期,我们跟随温其东老师的脚步一起探讨了:


 2016中国照明电器行业发展—产业概况篇 

中国照明电器行业发展—产销情况综述篇

不得不知的照明行业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

照明行业的发展应对之策


温老师从产业概况、产销情况、发展趋势以及照明行业的发展应对之策四大方面跟我们一起深刻盘点了照明行业的发展之路。今天,温老师将着重从照明企业作为主体的前提下来分析企业在时代浪潮下应该怎么做,才能规避风险,少走弯路。


中国照明电器行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机遇中伴随着挑战,残酷中又孕育着希望。正如查尔斯狄更斯所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



1


国际大企业现状及中国企业的位置





1国际大企业动态


PHILIPS 

近两年先后分拆卖掉了位于德国亚琛的 OLED 器件业务, LED 器件及车灯业务(即亮锐 LUMILEDS);去年则将照明业务也从皇家飞利浦中分拆出来独立 IPO 。

OSRAM 

去年将其持有的 13.47% 的佛山照明股份出售给广晟集团;今年则将其五大部门中的 CLB(传统照明及镇流器)和 LLS( LED 照明及系统)业务分拆成独立公司朗德万斯 LEDVANCE (包含北美喜万年)出售。

Panasonic 

近些年先后关闭了亚洲的多家工厂,包括上海的松下照明装置,杭州工厂,印尼的荧光灯厂和日本本土的两家工厂。

GE 

去年将其部分LED照明、太阳能、储能与电动汽车等业务整合为新的能源公司 Current;今年则斥资一亿澳元收购位于墨尔本的无线通讯和智慧照明著名厂商 Daintree Networks ,体现了其在迎接智能照明时代的布局思路。今年9月1日则宣布GE照明退出亚洲和拉美市场。

AYI 

去年斥资3.85亿美元收购了施耐德电气旗下从事室内照明的子公司 JUNO 照明;目前对 OLED 关注度高。

TOSHIBA 

和松下类似,近年先后关闭了本土的四家照明工厂;去年宣布退出刚进入一年的白光 LED 业务;今年则将在华的照明业务打包以10亿人民币高价出售给康佳照明。

ZUMTOBEL 

重整旗下品牌,上缴市场权限。旗下包括 ZUMTOBEL(室内灯具),TRIDONIC(COB、驱动和调光器),THORN(室外灯具) 和 REISS (特种灯具),以及2015年刚收购的英国建筑照明品牌 acdc 。

CREE 

作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一直受困于照明业务的低毛利率,但从2015年开始照明已经成为其营收最高业务。去年将利润最高的功率器件和射频器件业务分拆成独立公司疾狼 wolfspeed,今年将新公司出售给了其最大竞争对手 Infineon;今年和安富利 AVNET 新签署了代理协议,这已是 CREE 第五家器件分销商,推测其未来在光电器件业务方面也有策略调整。

COOPER 

整个 COOPER 工业集团已为跨国巨头伊顿电气集团所高价收购。

HUBBELL

收购了灯具公司 Varon Lighting。

SAMSUNG 

一度高调进入照明市场的三星2014年宣布退出全球照明应用市场(除韩国本土)。

LG 

今年将原本在LG化学旗下的 OLED 照明业务调整移交给LG显示管理。


从以上种种国际大企业近年来密集的调整可以看出,在中国企业大举进入 LED 照明市场的同时,国际大企业基本都在积极采取应对的调整策略,这并不是说明他们没有技术和品牌方面的优势,而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这种优势比之传统时代已不再显著,而且已经深刻地影响到自身的盈利模式,而不得不瘦身以将重心转向更加盈利的业务



2中国企业在全球的位置


2015年全球前十大照明企业中(见表十二),最后一位的 Hubbell Lighting 全年营收大约折合 85 亿人民币,国内营收排名靠前的飞乐(2015 年 50.7 亿)、欧普(2015 年 44.68 亿)、阳光(2015 年 42.58 亿)等公司距其尚有较大差距,但应该能看到国内照明企业的快速成长,一方面中国本身也是个巨大的照明市场,另一方面这些大企业也在致力于在海外开疆拓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民族品牌进入 TOP TEN 榜单。




2


国内照明企业竞争力分析



1发展的范例


在目前比较恶劣的市场环境下,依然能够交出靓丽业绩的企业主要是几大类:内销自主渠道型企业、大量出口代工型企业和专注细分市场型企业等。


(1) 内销自主渠道型企业



渠道和品牌是需要积累的,所以国内优秀的渠道型企业都算得上是老牌企业,虽然各家渠道类型各有千秋,但相同点是都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较强的生产能力和庞大的经销网络。(见表十三)
 


(2) 大量出口代工型企业



综合来看,LED 照明产品出口排名前列的企业多在传统照明时代就开始给国际大厂们大量贴牌加工,这样使得市场方面有稳定可靠的外销渠道,生产方面也由于量产镇流器的经验能够较快地向 LED 转型。(见表十四和表十五)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依靠单一大客户的企业在发展中有时不能以自身意志为转移,比如 2015 年表现出色的海莱和元晖,分别在 2016 年上半年由于其大客户 FEIT 和 CREE 的调整而增势趋缓。


(3) 专注细分市场型企业


上文已提到的有赛尔富、深圳恒之源、深圳海洋王、上海华荣、深圳珈伟、常州鸿联、广东雅江、中山光阳、中山汤石、无锡优为、上海三本等,此类企业整体规模不大,但在其所在的细分领域中已具备相当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借着这样稳定的市场回报,有利于其成长和发展。



2国内企业的类型


国内目前几万家照明生产企业,笔者将其分为三大类,即:传统照明转型企业、LED行业转入企业和其他行业转入企业。


① 传统照明转型企业


以前就从事照明产品生产和销售,在 LED 照明时代主动或被动地进行转型的企业,无论是渠道型的、出口型的还是生产型的,目前行业内具备大量营收的主要是这类企业,包括欧普、三雄、雷士、佛照、阳光、得邦、立达信、亚明等。


② LED 行业转入企业


之前从事 LED 相关行业,后进入照明应用领域。包括 LED 中上游芯片封装企业,如德豪、木林森、国星、长方、万润等;LED 显示屏企业,如三思、洲明、利亚德、雷曼等。


③ 其他行业转入企业


之前从事其他行业,和照明并不相干,因 LED 照明的蓬勃发展而进入。这些行业涵盖家电、地产、汽车、钢铁、煤炭、环保、新能源等多个领域,不一而足。



3各类型企业竞争力


① 看好大部分传统照明转型企业前景


其优势在于:


1、懂照明:更了解行业相关的技术研发、市场运作和客户需求等;


2、有渠道:拥有多年积累的国内的零售、批发和工程,国外的进口商代理商和大客户;


3、有品牌:照明品牌在终端用户那里也将是LED照明品牌;


4、有规模:生产的大规模化,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5、有后备:传统照明产品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仍然占有一定地位。


虽然具有以上优势,传统照明转型企业仍需加强研发创新,紧跟技术趋势;培育市场,拓展渠道;品牌企业要坚持做好产品,把行业引导到正轨上来;优势项目不可丢,新进项目跟着走


② 看好部分 LED 行业转入企业的前景


其优势在于:


1、 有半导体或电子方面的生产和研发基础;


2、大多具有规模生产方面的经验;


3、LED封装企业有内部供应链,具备成本优势;


4、 有一定的渠道,在某类细分市场上具备资源。


同时需注意,单一市场风险大,争取多条腿走路;加强与传统照明企业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抱团共赢。


③ 不看好大部分外行转入企业的前景


1、对照明的认识相对匮乏;


2、缺乏从事照明行业的大多资源;


3、 大多只能选择纯 OEM,自己无法把控自身的发展;


4、 行业归属感较弱,人员忠诚度偏低。


笔者并不排除个别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良好的公共关系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但也遵循先例地认为绝大多数外行转入企业在 LED 照明时代占有一席之地的难度很大。对于此类企业,笔者建议,没进来的请三思而后行,已经进来却感觉不妙的,跨国巨头三星和东芝尚可能屈能伸,激流勇退亦不失为良策。




3


结语



最后笔者想用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名言作为结尾:"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黑暗的季节,这是一个最光明的季节。"


中国照明电器行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机遇中伴随着挑战,残酷中又孕育着希望,在目前相对低迷的大环境下,也正是一个淘汰低效产能,杜绝低劣产品,肃清低端企业的一个过程。这一轮大潮过后,相信行业内那些有情怀有节操的优质企业会生存下来,继而发展下去,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


文中夹杂太多笔者个人观点,仅供分享探讨,不足之处请观者斧正。



 

温其东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 副秘书长 


注:本文章系作者温其东老师特约原创文章,为云知光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未经许可的转载,授权请联系小明(微信号:Dennis-LM)。



11月5-6日 

云知光邀您一起

探寻未来商业之光的秘密 



点击阅读原文

报名云知光首届

商业照明论坛!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