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突发重磅!银保监会摸底各地消费金融共债风险

网贷之家 2019-09-17


来源丨腾讯新闻《一线》、洪言微语


向多个平台借贷行为而引发的共债风险,正在将风险传导至更宽广领域——受此影响,银行业零售业务上半年或将迎来不良率高点。


4月12日,腾讯《一线》独家获悉,银保监会近日已经安排各地银保监局排查摸底各地区消费金融等在内的机构所存在的共债风险特征,并要求对当前共债风险程度进行预估。


此外,监管还要求各家消费金融机构上报共债风险对其资产质量产生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分析共债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共债风险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及对进一步加强共债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等。


根据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所谓共债,是指在多个平台上同时存在债务的现象。典型共债者的产生,往往来源于超出收入能力可负担的消费需求,进而产生借贷需求。套利投资者的出现,以及共债者将贷款挪作他用,使得整个共债风险链条变得异常脆弱。


国泰君安指出,2018年7-8月间P2P集中爆雷,引发了市场对零售业务资产质量的关注,其在深入研究后发现,银行仅是整个风险链条上的一环,其源头需追溯到较为隐秘的共债风险。本轮银行零售不良率上升,源于多头借贷产生的共债风险。当前共债风险仍在暴露期,2019年上半年或为银行零售业务不良率高点。


延伸阅读


以下内容摘选自网贷之家专栏作者薛洪言(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众号:洪言微语)于2018年12月撰文《消费金融观察:此消彼长、进退之间,银行在为互金接盘?》


2016年以来,金融机构个人贷款(图表中的住户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全部贷款增速。进入2018年,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贷款增速后来居上,超越中长期贷款(房贷、车贷为主)成为银行个贷增长的火车头。



随着银行等持牌机构大举推动零售转型,为了实现规模的快速增长,业务重心从鼓励不需要借钱的人借钱,开始转向给需要借钱的人贷款。于前者,典型的例子是拼命向按时还款的优质持卡人营销账单分期,成功率低;于后者,则是主动提高活跃账单分期群体的额度,放款规模快速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客户风险属性不断提升。


同时,随着持牌机构越来越倚重互联网平台获取用户,持牌机构与互金平台的客户重叠度也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是P2P爆雷潮后,互金平台被迫抽贷的时候,银行携海量资金入局,颇有些白衣骑士的味道。那些同时在数十家平台间拆借走钢丝的借款人,在持牌机构的大举布局中看到了希望,迎来了喘息之机。


一则传闻曾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真假难辨。


说的是一个借款者同时在20多家平台借钱周转,受P2P爆雷影响,几家平台抽贷,借款人资金链断裂,进了黑名单,去其他平台申贷普遍被拒,存量平台也开始抽贷。眼看陷入危机的时候,一家银行主动向该借款人营销信用卡,核批了几万额度,帮助借款人顺利度过危机。


这个案例中,银行接手的显然是烫手山芋。由于互金行业还不存在行业层面的黑名单共享数据库(机构层面有一些黑名单共享的尝试,如苏宁金融基于区块链的黑名单共享平台),这种现象不会少见。


如此下去,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似乎不可持续。不过,经济运转的一个悖论在于,所有那些看上去不可持续的事情,往往会持续很久。就如房价的走势,2007年前后便有人唱空,一直到2017年,才真正有了下行的迹象,期间,无数专家被打脸。


如何判断危机是否临近呢?英国前央行行长默文·金在《金融炼金术的终结》一书中曾提到,“在人们关于自身终生收入的预估得到修正之后,这就如同真相大白于天下,会导致资产价格出现突发的大规模变动,通常会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先兆”。


来源 | 腾讯新闻《一线》、洪言微语

声明 | 登载文章内容仅供传递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来源。



43家待还10亿以上的问题平台兑付现状(附名单)

网贷之家发布最新P2P评级排行榜(名单)

刘强东再度入手一家厦门P2P平台,京东决意拿下网贷备案?

网传P2P备案试点全解读:对行业、平台、出借人将产生这些影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