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日记】戛然而止的大跃进与图穷匕见的“去中国化”

随水 随水文存 2021-01-30

最近又有很多朋友来关心我在印度的情况,在此跟大家统一汇报一下印度近况。

 

 

先讲下印度疫情,我觉得印度可能真的要躺赢了。

 

目前印度累计确诊人数全球排名坐三望二,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一度登上过世界第一不过我觉得印度官方公布的数据大家可以直接忽视,印度人自己都不信。印度的官僚体系臃肿,效率低下且不靠谱。而印度人的小聪明又是天下第一的,既然统计GDP的时候可以耍小聪明把牛粪、房租都算进去注水,那么统计病例的时候就有各种办法让数量缩水。

 

就好像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有的国家自己说自己没病例没爆发,结果很多从这个国家跑出来的人在其他国家确诊,大家就知道有数据有猫腻。

 

印度的官方数据已经不是猫腻的问题,甚至连是否具有参考价值都很值得怀疑。7月29号看到有一个报道,令我非常震惊,孟买市政府(Brihanmumbai Municipal Corporation)、印度国家转型研究所(NITI Aayog,大致相当于发改委)和塔塔基础研究院(Tata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TIFR)七月初在孟买位于市区、东郊、西郊的三个社区取了6936个血清样本进行新冠抗体检测,这三个社区覆盖了180万人口。检测结果显示,来自贫民窟的样本有57%含有Covid19的抗体,非贫民窟则是16%


 

抗体就意味着这批人已经感染过了病毒,然后在轻微症状甚至无症状的情况下就痊愈了。在一段时间内,这些抗体携带者对病毒都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然而这也意味着,实际感染的人数是官方确诊的N倍。

 

孟买的人口大约在2000万左右,整个都会区可能有3000万多,我们就按2000万算吧;贫民窟人口约42%,我们算40%那就是800万;这个报道里说贫民窟样本有57%抗体阳性,我们算50%那就是400万。这样推算下来光是孟买贫民窟的人群就有400万人已经暴露并感染过病毒了,而这些人都可能曾经参与过病毒传播。

 

孟买市政府贪天之功为己有,市政专员表示:这要归功于市政府对病毒的努力遏制,积极采取隔离措施,这些策略被证明行之有效。贫民窟中57%的人产生了抗体,这至少可以提供两到三个月的保护。并且由此可以估算出新冠病毒在印度整体的感染死亡率只有0.05-0.1%,这是印度政府的重大胜利。

 

这种自相矛盾光速打脸的发言,简直深得川总精髓。群体免疫这么好,死亡率这么低,那还采取措施干嘛?

 

但是疫情全球死亡率的普遍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通常来讲死亡率的统计比确诊人数相对要靠谱得多,人都直挺挺在那儿了,想赖账比较难。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还曾经用死亡人数来估算真实确诊人数。目前那些重灾区国家,确诊人数明显比死亡人数上升得要快得多。美国确诊一百多万的时候就死了10万人,现在马上五百万了也只死了16万人,对此我个人两个猜想:

 

  1. 病毒在演化。从演化的角度来看,成功的病毒并不是最致命的,而是能够感染最多的宿主的。一下子把宿主弄死的话,病毒就没有机会继续传播了,所以现在大范围传播的都是致死性相对比较弱的毒株。
  2. 天气有抑制作用。呼吸道疾病的爆发一般都有季节性,现在是北半球的夏季,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早些时间,德里也进行过血清样本检测,样本量21387,有四分之一的样本检测出了抗体。8月1号到5号期间,德里进行了第二次采样,在11个地区搜集至少15000个样本,采样标准18岁以下占25%,50岁以上25%,18到49岁之间占50%。我很期待看看这次的检测结果。
 
印度的人口结构本来就比较年轻,有免疫力上的优势。所以印度索性放弃了防控,跳过了疫苗研发,把整个国家变成了抗体培养皿,直接考虑起了群体免疫的可行性,昂首阔步走在群体免疫的最前列。虽然“群体免疫”是否成立目前还是未知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提前吹响胜利的号角。
 
身在印度的我,表示很无奈。大环境如此,只能尽量小心,少跟外人接触,争取等到大多数人都熬出免疫力了,病毒自然消失。当然,也说不定我早已无声无息地感染,又无声无息地痊愈了……谁知道呢。
 
 


再来讲下印度跟中国的敌对问题。
 
前阵子印度禁了59款中国的应用,我最初以为只是从谷歌商店里下架,结果没想到印度政府动了真格,在防火墙层面上进行了限制。后来腾讯宣布配合印度政府停止了对“印度微信用户”的服务,不少朋友担心我用不了微信,纷纷发消息过来看我是不是还活着。首先,“印度微信用户”指的是用印度手机号注册的用户。第二,印度全国上下对微信的禁用并不同步,有些地方不能用了,有些地方只是功能受限。
 
我们南印度这边山高皇帝远,目前还没有遇到无法克服的技术障碍,家里的宽带也算给力,但流畅度和稳定度跟以前比有所下降。公众号很多操作要扫二维码,往往得扫好几次才能过,有几次登录不上公众号还真有点儿担心就此人间蒸发;手机上的订阅号助手也经常会抽风无法刷新。
 
真正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中印之间有业务往来的人,我印度朋友如今只能在WhatsApp上联系,假如我回到中国用不了WhatsApp就意味着会跟他们失联。当然,如果真的想要联络肯定有办法,只是会麻烦很多,增加了联络成本。
 
59个应用封禁之后,听说第二批名单里又草拟了275个中国应用,包括吃鸡。我都不知道咱们中国在印度影响力已经这么大了,有这么多应用可以禁。我不算是个手机重度使用者,之前的59个应用里,除了微信我其他都没用过。

然后又听说莫迪宣布了要禁止印度学校把汉语作为选修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只能说,莫迪如今铁了心要“去中国化”,无论是文化层面还是物质层面。
 
 
我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会在印度旅行一段时间,第一次来印度的时候我感慨了一下:中印真是彻底不同的两个国家,无论在文化上还是物质上都没有任何的交集,如果在印度看到任何我们熟悉的东西,一定是从欧美进口的。需要说明的是,我最早去的都是北印度的穷地方,在样本考察上有一定偏差。
 
后来我每次去印度,都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我记得当我头一回经过孟买地铁站的地摊看到中国血统浓郁的各色小商品时,还感叹了一下义乌制造的强大渗透力。从昆明飞加尔各答,也总会看到很多印度“水客”,曾经还有过一名水客让我用我的免费行李额度帮他托运一个包(我事先检查了那个包,塞得满满的都是服装)。就这样,我眼睁睁地看着印度从很难找到“中国制造”,到满大街都是“中国制造”。
 
而这一切,前后也就不过五年吧。这个速度快到印度人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市场的半壁江山就已经被“中国制造”占领了。

 
对于中国来说,这只不过是在第三世界开辟的一个新市场;但对印度来说,却是对本土制造业的重大侵蚀。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本来就没有自己发展制造业的打算,印度则不然。
 
我记得1990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人一方面追捧进口品牌,一方面又担心进口品牌会伤害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被这种纠结的心态困扰了很多年:我们想支持国产,但对国产品牌的质量又有很多疑虑。不过那个时候,进口品牌占据的主要是高端市场,再加上国家通过关税进行调节,还是在中低端市场给国产品牌留下了大量生存的空间。
 
印度人面对的情况可就麻烦了——高端制造业有日韩欧美的品牌,中低端制造业突然间被中国制造给占领了,自己的民族工业夹在中间毫无战斗力。印度又是价格敏感型的客户,高端市场的份额远不如中低端,再加上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准每年都在见长,价格又在年年下降,考虑性价比的话,在某些领域大有垄断之势,比如机电、化工、基建。
 
印度这几年经济发展势头是挺猛的,但产业结构不太健康。印度长期以来,服务业(第三产业)占的比重都太高。中国2016年时候服务业比重才第一次超过50%,而印度有将近六成的GDP都是服务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都很高,但人家已经完成了工业现代化,有了基础和底子,相当于内功根基;印度工业底子差,身子虚,服务业就成了花拳绣腿。
 
莫迪一上台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决定要给印度好好补身子,练好基本功,所以他的一些经济政策都是针对发展制造业的。比如“Make in India”计划,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制造业,目标要把印度转变成全球设计和制造中心(Glob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Hub)。

 
“全球制造中心”圈起来要考——原文里Hub这个词用得很巧妙,Hub是集线器的意思,虽然是中心,但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因此在解释上可攻可守。就算做不了全球的中心,可以做区域的中心。
 
但问题是不管是全球还是区域的制造中心,都已经被中国实锤了。印度想要做“中心”,那肯定得先把中国给挤掉。疫情最先在中国爆发的时候,印度国内上下一片欢欣鼓舞摩拳擦掌,认为这是取中国而代之的天赐良机,对中国全球供应链的地位虎视眈眈。
 
打铁还需自身硬,印度显然有点虚,国门大开跟人硬刚那是送死。莫迪去年宣布退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其实很有自知之明,签了这个协定就相当于把印度送进斗兽场。前段时间边境冲突中有印度士兵阵亡,印度马上找了个台阶下,说之所以退出是因为“不考虑加入任何中国主导的贸易协定”。其实对“印度制造”来说,中国并非唯一的威胁,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莫迪一直以来也坚持抵制和欧盟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在莫迪的计划中,印度要成为“世界中心”,得先关起门来练几年功,于是出台了各种关税壁垒来自我保护。既然现在没能力把中国从国际上挤掉,那就先把中国从印度国内挤掉,所以第一步就是用“印度制造”取代自己国内的“中国制造”。几年搞下来之后,有些东西的确实现了国产,比如一些电缆、阀门、小家电、太阳能热水器等等。
 
除此之外,莫迪深刻意识到了“要致富先修路”,拨了很多钱搞基建,包括修高速、高铁、机场。我在泰米尔纳德这边确实看到了基建成果,这几年修了不少高速。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像泰米尔纳德那么顺利,印度第一条高铁项目于2018年启动,截止到2019年底征地只完成了40%,大多数印度老百姓坐不起高铁,自然也看不到高铁带来的长远地区经济效益,根本不愿配合政府。
 
经济计划实施取得成效之后,莫迪就有些膨胀了,2019年先是公布了一个100万亿卢比的基建计划,然后又立了一个flag:到2024-25财年实现5万亿美元GDP的大目标!
 
作为参考,印度2019-20财年的GDP是2.85万亿美元,五年翻一番的节奏。得了,大家都别干活了,去印度买股票吧,这收益率赶上高利贷了。
 
我突然感到有些熟悉,这不就是印度版“大跃进”嘛?莫迪的种种发展计划,都需要同期三倍左右的速度和效率才能完成,他是认真的吗?这么高的强度难道就不怕把下面的人逼成陈胜吴广吗?
 
然而这场雄心勃勃轰轰烈烈的印度“大跃进”才刚刚开始便因为疫情爆发戛然而止。
 
 
莫迪什么都要跟中国较劲,一看中国爆发疫情后的封锁行动奏效,他也立马搞了全国封锁。这么大一个国家上上下下停工停产,可十四亿张嘴等着要吃饭,有多烧钱可想而知。印度政府又是出了名的穷——不是哭穷,是真穷。
 
有人肯定要说,印度不是整天高价买军火嘛,政府明明就有钱得很。这其实是中国媒体在酸印度,军火对印度这种内忧外患不断的国家是刚需,就好像中国当年勒紧裤腰带也要搞两弹一星。放眼整个世界,1.有大量购买军火的需求和实力;2.没有自己制造的能力;3.别的国家肯卖给它,满足这仨条件的国家一共就俩:印度、沙特,土耳其和埃及勉强算半个。印度政府每年财政赤字超预算,只好印钞补洞寅吃卯粮,所以印度通胀率非常高。
 
印度式封城封了两个月之后疫情没控制住,政府先扛不住了,宣布重启经济,因为再封下去经济就该崩溃了。
 
印度政府没那么多钱发给老百姓让他们去花去刺激经济,唯一能做的就是降息,鼓励人民借钱、花钱。然而在这种大形势下,消费降级不可避免——大家都对未来的期望不确定,原来打算买新手机的不买了;打算买车的也不买了;本来一个星期喝三升牛奶,现在只喝一升……这样一来,商店里的东西卖不出去,卖不出去的话那些制造商就要亏钱,亏多了免不了裁员倒闭,然后更多的人喝不起牛奶……好不容易扶持起来的制造业特么就完蛋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那咋办?市场需求已经缩减了,而这紧要关头中国还在往印度倾销商品,“去中国化”势在必行——把中国商品彻底赶出去,把机会留给印度企业。
 
问题是这样做的阻力很大,中印贸易经过这些年的合作发展,印度在各个领域对中国产品有非常大的依赖性,就算印度不喜欢中国,也逃不过食髓知味的“真香定律”。一下子“去中国化”会动太多人的蛋糕,需要花大力气建立一个成本更高的供应链,也会极大损害印度消费者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如果印度市场不能“去中国化”,印度就永远没有独立自强的机会。
 
民主国家由于制度上的限制,国家政府的权力很有限,可哪个当权者不想要让政令畅通无阻的权力呢?所以某些民主国家首脑就一直在想办法钻空子,寻找巩固自己权利的办法,这几年他们似乎找了制度的漏洞,那就是“国家安全”。在“国家安全”的名义下,人权、隐私、个人利益,甚至某个群体或阶级的利益,统统可以牺牲。川总这几年把这一招练得炉火纯青,莫迪在一旁也看会了。
 
从五月份开始,中印发生了边境冲突,我一开始就跟许多人想的一样,认为这是印度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因为在疫情爆发这种节骨眼上搞事情,显然有违常理,这是唯一的合理解释。最近我开始觉得,中印的边境冲突很可能就是印度自编自导的“珍珠港事件”,为的就是可以打“国家安全”这张牌。后来的抵制“中国制造”、提高关税、限制中资、禁用中国应用等措施,不是冲突的后果,而是冲突的目的。在“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的论调下,莫迪政府突然之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力。用苦肉计来扫清了舆论和民意的阻力,“去中国化”的意图如今图穷匕见。
 
印度和中国,目前处于事实上的“贸易战”。
 
只是这场“贸易战”打得有些尴尬,更像是印度的独角戏,所以中国这边的提法是“贸易摩擦”。2019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5156.3亿人民币,占到印度总进口的14%,但只占到中国总出口1.6%。“去中国化”对印度的影响远比对中国更大,印度“去中国化”如壮士断臂,对中国来说只是擦破点皮。
 
美国跟中国打贸易战,一个是世界第一大进口国,一个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说起来势均力敌谁都占不了便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印度跟中国的贸易战,那是杀敌一个自损八百。大家不要笑印度傻,这可是印度国家传统——非暴力不合作。以前为了赶走英国人,甘地号召印度人民集体罢工,不要帮英国人干活,认为印度经济陷入瘫痪英国人自然就走了。至于老百姓会不会因为没工作而饿肚子,甘地不予考虑,为了“伟大的事业和理想,牺牲必要且必然。快一个世纪过去了,印度人依然没啥长进。
 
印度的“去中国化”怎么听着倒像是一个“自杀式任务”?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简单。莫迪有勇气在国家摇摇欲坠的时候铤而走险,跟背后美国爸爸递刀子脱不了干系。既然美国铁了心要跟中国脱钩,肯定不能“裸辞”,印度就是美国找的“下家”。本来疫情爆发后,印度首富安巴尼(Mukesh Ambani)的资产每天缩水,结果四月份突然拿到了谷歌和脸书的投资,身价暴涨。
 
安巴尼就是那个10亿美金盖私宅、3亿美金嫁女儿的超级土豪,是真正意义上的富可敌国,他的信实集团上一财年的营收6.59万亿卢比,占印度GDP的3.2%,贡献了总税收的5.3%。
 
前些天安巴尼高调宣布旗下的信实Jio公司(Reliance Jio)正在自主研发5G方案,从零开始印度制造,明年可以实现部署。有国内媒体扒出内幕说印度5G是组装5G,核心部件是从索尼爱立信进口的,然而我并没有在外网上找到这条信息的确切来源;安巴尼却特别强调Jio自研5G可以跟华为、索爱相媲美,甚至取而代之。对于这两边的说法,我都持保留态度,仅供大家参考。
 
经过这几个月莫迪一顿操作猛如虎,2020年第二季度印度居然实现了18年来的首次贸易顺差。但是,下降最多的却是能源和黄金,原油进口降幅55%,黄金降幅77%,这意味着两件事:1.印度整个社会停摆;2.非必需品消费大幅萎缩。很难让人认为这样的贸易顺差是一个好兆头。
 
从根本上来讲,中印两国之间的矛盾有且只有一个——竞争世界制造中心这一生态位。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两个国家都有14亿张嘴等着吃饭。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客观条件上具备潜力与中国竞争的国家,疫情的爆发加剧了印度对这一生态位的渴望,认为可以在全球秩序混乱的情况下趁火打劫一把。印度和美国组成经济战略同盟刚好上下夹击中国,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响当当——美国负责技术密集型产业,印度负责劳动密集型产业,瓜分全球市场。这俩国家都恨不得中国立马从地球上消失,要不是因为有核武器威慑着,早就爆发热战了。
 
埋汰印度和美国的话,网上已经说的够多了,虽然我也认为这俩国家目前看来不怎么靠谱,互为猪队友,但还是绝不应该低估他们的联手。前有狼后有虎,中国接下去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在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利益分配方案出现之前(或许永远都不会出现),中美印三个国家注定无法和平共处。
 
我这样的在印华人,是最不愿看到的就是中印交恶。我去年还幻想中印若能联手,抵抗美国的经济霸权,必将无往不利;如今明白中国才是印度人眼里的“霸权”,站在印度的主观立场上来看,具有先发优势多快好省的“中国制造”也确实是他们民族工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往好了想,这是因为中国人太能干,不遭人妒是庸才。
 
在这时代的大浪潮下,无人能独善其身。
 
 

参考资料: 

Swagata Yadavar: 57% of Mumbai slumdwellers were exposed to Covid, developed antibodies, finds sero survey (29July, 2020)

Alok KN Mishra: Delhi: Second sero surveyfrom today, 15k samples targeted (1 Aug, 2020)
Jio 5G Solution Announced, Testing to Start in India as Soon as Spectrum IsAvailable (15 July, 2020)

吴小燕:2018年中国与印度双边贸易全景图(2019-7-15)

观察者网:去年中印贸易突破6300亿元,贸易顺差占比超六成(2020-01-14)

快科技:印度自研5G实际是诺基亚爱立信零部件组装(2020-07-23)

搜狐新闻:进口急剧下降,印度出现18年来首次顺差(2020-07-17)






图文作者:随水


纪实摄影师,专注印度社会文化、喜马拉雅传统文化等主题。自2012年起深入印度社会拍摄专题,驻地印度田野调查。2018年迎娶印度拉达克姑娘为妻,目前定居南印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