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裂的时代
本文全长5472字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曾经深信整个世界是趋势是大同,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最终将逐渐融合;也曾经深信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民智渐渐开启,国家必定会越来越开放和包容,最终变得自由民主。
然而这几年发生的一些遽变,却显现出跟我预想的截然不同的趋势——整个世界正在撕裂,而民主制度却成了政客用来撕裂世界的工具。
这句话我一开始写的是:“……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却是民主制度。”但转念一想,不同制度虽然各有利弊,但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出发点都是好的,不可能设计这个制度就是为了撕裂世界。其实就算是过去儒家思想的君臣制度,要是所有皇帝都能按照制度设计时的“德治”和“仁政”来治国,也坏不到哪儿去。现在各界都有很多关于制度之争、意识形态之争的讨论,但我倒是觉得没有真正意义上“坏”的制度,只有被人玩坏的制度。
设计制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就难在如何在理想主义和实际操作之间找平衡点——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是一种理想,人性的自私、短视和愚蠢则是实际操作无法避免的问题。越是理想化的制度越是容易被玩坏——因为操作起来不切实际。比方说明朝为啥搞得一塌糊涂?原因之一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设计制度的时候,把宰相的职位给废除掉了,这能够保证皇帝的高度集权,提高工作效率,集中优势资源,但前提条件是皇帝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活儿。这对于劳模朱元璋或许行得通,但你没法儿保证后世子孙个个是任劳任怨的劳模啊!结果导致了后来内阁机构的不稳定,宦官、权臣缺乏相关充分设计的制衡,把这个制度给玩坏了。
那时候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搞不下去,也是因为太过理想化。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中,信息和生产资料都需要高度集中,这对于信息的搜集、处理效率有着极高的要求,像苏联这么个庞然大物,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根本没有办法实现这一点。
民主制度或许是目前所有制度里面听起来最没毛病的一种——人民积极主动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宗旨,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使得大多数人的意志能够通过代议形式体现出来。
社会历史学上有一部奇书——《论美国的民主》,我读这部书的时候,很难想象这居然是出版于1835-1840年间著作。在那个时代,民主制度还是新兴事物,这部书奠定了许多人们对民主社会价值观的认识,比如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个人权利神圣不可侵犯。顺便说一句,当代的中国就跟书中描述的那个时代的美国很像——人民崇尚赚钱、勤劳工作,整个社会把“积累财富”视为最主要的“道德”。该书通过观察和研究美国的民主制度,成功地预言了后来的世界格局,包括南北战争、美国和俄罗斯的崛起。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民主制度大体上都运行地相当良好,而美国则是这一制度优越性最好的例证和表率,好得让许多人渐渐忘记了这一制度基于理想化的部分。
其实民主制度跟前面讲的苏联社会主义一样,要完美运作起来也有前置条件:1.人民了解政治和世界运作方式并且负责任地积极参与;2.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民主在政治文化相对简单、民族与宗教构成相对单一的小国家里面会非常好用。
花无百日红,世界又变得如此之快。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运作的方式已经复杂到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假如人民不懂世界运作的方式,就会搞出英国脱欧这种闹剧;而假如国家内不同族群的利益变得不一致,就可能会像美国一样将家庭和社会从内部撕裂。
这可不是五毛党空口胡说,而是美国人自己都已经意识到了的。前段时间在纽约时报上看了一篇文章《美国大选前,这些华人家庭为何争吵不休》,在美国的一些家庭中由于子女(年青一代)和父母(老一代)对川普立场的不同,造成了家庭内部矛盾,有些家庭甚至因而破裂。美国的民调也显示,年纪越大的人,对川普的认可程度就越高,因为川普的一些政策实实在在让他们的收入增加了;但年轻人却无法认同川普的许多行为。我一个在生活在美国的朋友告诉我,川普的很多支持者非常狂热,通常都是一点亏都不肯吃的那种人,平时看着挺正常,一遇到川普的话题,立马就会变个人。
这篇文章由于一些敏感内容,墙内看不到完整版,但有其他公号推荐介绍过
我自己以前是个讲话很冲的人,经常会得罪人。那时候有个良师益友就安慰我说:如果所有人都喜欢你,说明你是个虚伪的人;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说明你是个真实的人。
川普这个人,有作为政客虚伪的一面,也有作为个人真实的一面,每次看他的推特这种体会就会特别深——好真实、好有血有肉的一位总统啊!虽然往往是蠢得很真实。我们国内很多人觉得他是疯子,但我相信对于相当一部分美国人来说,他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要不然他也当不上总统。
既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让所有人喜欢,也没有任何一个决定能让所有人满意,政客就发现,倒不如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最大程度地讨好对自己有利的多数人,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撕裂就是这样开始的。
必须说一句:这种牺牲少数人的做法这并不符合民主的原则。就算是民主制度,多数人的意愿也应当受到一定限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益不受到侵犯。
然而事实证明,“撕裂”这招实在太好用。并且在一个国家当中,除了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的冲突之外,还有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政治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莫迪的三次撕裂】
莫迪2014年当选之后,由于搞了“废钞令”、税改等非常激进的政策,得罪了不少人。2019年是印度的大选年,那年的开局不太好。根据民调显示,2019年1月的时候,莫迪所在的全国民主联盟在民调中虽然领先,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是史上最低的,当时印度很多人都觉得莫迪会败选。
结果当年2月14日,就在大选前的两个月,克什米尔发生了一起汽车自杀炸弹袭击,造成46名印度警察死亡。随即莫迪政府显示出了毫不妥协的强硬态度,派出战斗机中队对巴基斯坦进行空袭。大家可能觉得印巴之间一直都打打闹闹,这可能不算事儿吧?但事实上这次真的很严重——这是1971年来印巴之间首次有军机越境,也是两国拥核之后的首次正面冲突。
然后谁也没想到的是,这次袭击简直是神助攻。经此一战,莫迪得到机会展示其对巴的强硬作风,因而声望大涨,在大选前的支持率猛然暴增,虽然在印巴战场上没占着便宜,却在大选中把对手打得丢盔弃甲,效果好到甚至有阴谋论认为这次袭击是莫迪自己策划的。
袭击发生前莫迪所在的全国民主联盟支持率为史上最低
这是什么原理呢?当所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人民在心理上就会渴望一名强硬的、值得信赖的领导人,来保护国家和打败“敌人”,渡过难关。所以每当一个国家发生来自外部的危机,领导人的支持率往往都会大涨,这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政治利益”。今年疫情在美国刚刚爆发的时候,川普的支持率不降反升也是这个道理——人本能地会意识到碰到危急时刻最不应该发生的就是内讧。
当民主国家的这些政客发现可以通过危机来巩固自己的合法性,那就相当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带来的结果许多人应该也已经看到了——没有危机也要制造危机。
莫迪连任之后一不做二不休,2019年8月撤销了查谟克什米尔邦争议领土的特殊地位,完全不给巴基斯坦面子,两个国家的关系在“外交级别”上降低,互相关闭了领空,暂停了双边贸易,令印巴两国十几年来努力改善的外交成果化为乌有。
这是莫迪的第一次撕裂——撕裂了印巴关系。他的收获是巩固了自己强有力的领导人形象,在选举中赢得了绝对多数的席位,获得了单独组阁权。
经过第一次撕裂,印度国内的不少穆斯林对莫迪是很有意见的,但主要受影响的是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其他人事不关己也就高高挂起了。没想到2019年底莫迪紧接着就搞出个《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接收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的难民入籍,唯独将穆斯林排除在外(详见《“每个在印度的中国人都是潜在的间谍。”》)。这种歧视性的法案顿时在整个印度炸开了,全国各地的穆斯林都涌上街头集会闹事儿,持续了好几个月。
在印度社会中,不同宗教之间的矛盾平时虽然不怎么体现,却一直都在暗地里较劲。歧视性的修正案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对莫迪彻底“路转黑”,然而很多不喜欢穆斯林的印度教徒却对莫迪“路转粉”,加深了他们对莫迪的信任和支持。
这是莫迪的第二次撕裂——撕裂了印度国内的不同宗教族群。他的收获是在占大多数的印度教信徒心目中更高的声望和忠诚度,印度诞生了一大批莫迪的脑残粉。脑残粉的战斗力有多强,大家应该是很清楚的。
而莫迪的第三次撕裂无需赘述——在边境挑起冲突撕裂了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这次撕裂可能是莫迪最成功的一次政治投机,我在访谈里讲“一石三鸟”,后来想想应该是“一石五鸟”:
转移了疫情爆发后产生的国内矛盾; 一定程度上也转移了国内闹事的穆斯林的注意力; 扫清了国内“去中国化”的阻力,获得了民意支持,为印度发展自己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铺平了道路; 给美国交了“投名状”,在经济和军事上获得了美国的支持,有望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的贸易伙伴;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权力,打着“国家安全”的名义想干嘛就干嘛。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随水文存】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图文作者:莫希智
网名随水,纪实摄影师,专注印度社会文化、喜马拉雅传统文化等主题。自2012年起深入印度社会拍摄专题,驻地印度田野调查。2018年迎娶印度拉达克姑娘为妻,目前定居南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