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戆边洋子”到“老边洋子”——致青年节

随水 随水文存 2023-05-24

点击图标可收听喜马拉雅主播【如梦2017】朗读音频


本文全长6600字

先解释一下这个题目:“戆边洋子”是上海一句骂人的话,大意约等于“傻X”,纯贬义;“老边洋子”这个词的感情则比较复杂,没有特别明确的褒贬色彩。中老年上海人经常会用“老边洋子”来自嘲,表示自己年纪大折腾不动了,有时也会用来形容某人老谋深算。我承认这两个词都比较粗鲁,但一时半会儿似乎找不到更贴切的词能够表达出我这篇文章中所需要的相关感情色彩,所以就这么用着吧。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朋友A跟我说了一件关于我们一个共同朋友B的事。话说A平时会去某乡村社区进行志愿培训辅导,B从A这里听说了一桩乡村社区未成年少女被性侵生子的事件,当即义愤填膺打抱不平,在既没有对事实调查清楚、也没有跟A商量的情况下,就自作主张发起倡议要拉着A一起署名成立社区女性公益组织……A顿时被这种雷厉风行的风格给吓到了。关键在于这样一件牵连甚广、隐情颇深的事情,B纯属道听途说,甚至没有搞清楚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因而写出来的倡议书内容亦是张冠李戴、含混不清,不免有些感情用事。

我听罢之后颇为感慨,想起自己早年曾做过一件十分类似的事情。我在2008年前后热衷于户外徒步,活跃于当时混迹的户外俱乐部论坛。大家对户外圈子可能会有一种“男女关系混乱”的刻板印象,户外圈子确实是一个荷尔蒙特别旺盛的地方,毕竟二十来岁的年轻男女一起上山下海朝夕相处,不但很容易看对眼,户外的艰苦条件也挺能考验一个人的本性。我得承认见过有些人出来玩户外的目的不太单纯,时常听闻婚外情、一夜情,但也确确实实有不少正经搞对象的。我有很多好友都是当年玩户外时认识了另一半,结婚生子相伴至今。

当时我们户外俱乐部有一对小情侣正是一起出去玩认识的,那男的看起来有些吊儿郎当,很快把女的肚子搞大了;两个人没领证结婚,却把小孩儿给生了下来。后来有一天,有个朋友在MSN上发给我一张那女的被打得鼻青脸肿的照片——听说是被那男的给打的,又听说那男的在女的怀孕哺乳期间,跟别的女生勾勾搭搭……

我其实跟他们俩不大熟,总共就一起出去玩过一两次。但我当时看到那张照片之后,一下子血气上涌,千万头草泥马从胸中奔腾而过——是可忍,孰不可忍?!未婚生子是你们俩的事跟我没关系,孕期出轨也是你们俩之间的事跟我没关系,但对于家暴我却觉得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一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在所谓“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我觉得自己“责无旁贷”要曝光这样的恶行,给当事人以震慑。于是我当即在俱乐部论坛上写了篇倡议——标题我还记得,名为《为XX做些什么之倡议》——毫不顾忌他人隐私,把我听说的那些事写了出来广而告之,并呼吁大家切莫坐视不理,务必动员一切可动员之力量锄奸扶弱。

然而写这篇所谓“倡议”之前,我的全部信息来源都是道听途说,既没有跟当事人沟通过,也没有仔细核查过事实及隐情;那篇东西发在论坛上之后有好几个跟当事人比较熟的朋友私信我,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我听的其实只是一面之词,并不了解整个事件的全貌……然而我十分固执,坚信既然那男人已经动手了,就绝不会冤枉他,活该他被曝光出来让人唾骂。

那两位当事人事后便都从圈子里销声匿迹了,我也不知道后续是如何发展的,可谓不了了之;这么多年来玩户外的朋友聚会过许多次,那桩“家暴”往事甚至从未被人提起,连我自己也几乎忘却……直到这次A告诉了我关于B的事之后,我突然想到自己当年也曾是这样一个意气用事、嫉恶如仇、打抱不平的青年。B现在的年纪就跟2008年的我差不多大,正是血气方刚时,这让我觉得非常能够理解B。

然而按照今天的眼光,我却又无法认同B现在,以及自己当年那种鲁莽、多管闲事的做法。特别是回看2008年的自己,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戆边洋子”——我跟人家又不熟,干嘛去替人家强出头?这种人家的家事,谁能说得清楚背后有多少隐情?尤其是试图动用“舆论力量”这种行为,更是显得幼稚好笑。折腾得动静那么大,却根本没帮上任何忙。


这还只是我曾经诸多的莽撞行事之一,回想自己十几二十岁的青葱岁月,“戆边洋子”的言行简直罄竹难书。

我从2005年就开始日常在网上写博客,至今在外网上仍有存档,偶尔会为了找某些东西打开看看。那时候的博客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流水账日记,但也算是忠实地记录了自己当时不少真实的言行想法。每每读到那些文字,都让我恨不得找一个地洞钻进去——天啊!那时候我也好歹23岁了,怎么会如此中二幼稚、不知天高地厚?怎么会有这么多蠢到无可救药的想法?概括来说就是愤世嫉俗、心智极不成熟,又自私又自恋,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当做一切行为准则的标杆,而且还好为人师。比方说当时有一个女生,因为跟我说她夏天坚决不能晒太阳,于是我就觉得她很做作,把她拉黑了——可真正“做作”的人难道不是我嘛?

现在回想起来,我实在很难想象为啥当时还会有人愿意跟我那样的“戆边洋子”做朋友——事实上那段时期我也确实没什么朋友,活在自己自以为是的小世界里。带着这个疑虑我曾经去问过我当年仅有的几个朋友,我说,要是我现在碰上当年的我,只怕是一脸嫌弃理都不想理,你怎么会愿意跟我做朋友的?人家客气地表示因为我那时候就有“满满的才气”——可是从自己当年的所言所行,才气我是真的没看出来,只有满满的 “错气”(上海话,意为讨厌)。


早在2021年我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怎么会有人愿意跟那时候的我做朋友?


就着这个话题,我又跟A进行了深入的探讨。A说自己年轻时候也是个暴脾气,大家都是从那个冲动、任性的年纪过来的,性格都曾经发生过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过我俩还算幸运,通过某些际遇修正了自己的一些性格问题,并摆脱了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这里所谓的“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指的是我们会在某些时候不自觉地重复父母的某些行为模式,然而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我们自己在童年成长过程中十分厌恶却又不得不忍受的——简单地说就是:很多人长着长着,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A认为我们这一代人(70、80后),大部分人的原生家庭都不算好,父母给我们的,只是他们认为的“好”,而不是我们想要的“好”;但这也不能说是父母的问题,而是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现象,不懂得要如何去表达爱。但是呢,现在的人有些过于强调原生家庭的影响,分析一个人的性格时开口闭口“原生家庭”,可能是近年来的许多外国影视作品中剖析人物性格成因,都会回溯其童年经历。A说,一个人如果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有很多毛病,或许可以甩锅给原生家庭;但假如都活到四五十岁了还有很多问题,那就得要自己找原因了。因为人在成年之后,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修复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我还蛮认同A的观点,因为我自己有着切身体会,“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经历过一场深刻的蜕变,如何能够意识到自己过去是个“戆边洋子”?

我这个人的自我成长轨迹特别清晰——从初中起就开始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2006年之后更是文字和照片的双重记录,我的大部分人生节点都可以通过查找记录精确到某一天,所以我才能把许多事情记得如此清晰。(详见《四十而立,归来仍是少年》)回看自己早年的博客,虽然2005年的时候相当不堪入目,但在到了2007年之后,心智水平便有了极大的提高,可能跟那段时间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有关;2010年的辞职,让我彻底走出了自己用图书、文字构建的三点一线(公司、健身房、家)小世界,我曾把“诗和远方”过成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也曾经历过不堪回首的人生低谷,终于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体验中开启了一个快速成长期(详见《十年祛魅(上)一蓑烟雨任平生》);2016年前后遇到的一系列变故更是使我脱胎换骨、与原生家庭和解,性格再次获得修复乃至重塑。

我觉得吧,大多数人或许不会像我那般彻头彻尾地改变,但人的性格必然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毕竟性格这玩意儿深受代谢水平、激素水平、甚至是某些药物的影响,老中青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性格显然迥异——年轻人可不就更容易冲动嘛!除了生物性的自然规律之外,工作技能、阅历等方面的积累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酿造质变——见过大风浪大世面可不就更沉得住气嘛!


我在2016年的时候,曾在一位摄影大师的工作室开过课,专讲照片管理。那位大师是“真·大师”,不是那种在公园里拍丝巾大妈的“老法师”。他一个题材一拍就是十几年,开过国际影展,有相当的江湖地位,我能到他那里开课,也是通过别人介绍。

相比大师,我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在他那里开课之前当然得要先去拜码头自我介绍一下。大师问我搞摄影多少年了,我告诉他十年。大师说,摄影到十年的时候,正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时候。我当时心里一惊,简直切中命脉,真的非常符合我当时“意气风发”的状态——搞了十年摄影,并以摄影为专业,经历了上万小时的浸淫,在摄影作品方面,无疑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在摄影技术方面,各种技巧都实践过,不同时代的器材都会用,基本上不存在知识盲区,无论问我什么摄影相关的问题都能说得上一些;在摄影理念方面,熟知摄影发展史及各种流派,已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想法……的的确确就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听大师这么一说,我猛然意识到,原来大家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都大同小异,我现在的心态被人家拍了几十年照片的大师早就拿捏得死死的——大师自己恐怕也是这样过来的。

这种情况在各行各业各领域都是类似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态——不懂的时候喜欢装懂,懂一点的时候急于显摆;越没钱越要打肿脸充胖子,越是强调什么越缺什么,越是缺什么越是迫切要证明自己有什么……装模作样糊弄外行或许没问题,但在懂行的人眼里有时难免就会看起来像个“戆边洋子”;而真正的“老边洋子”往往都低调谦逊、人狠话不多。

比方说我们摄影圈子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用徕卡相机的主要有两种人,一种是不懂摄影的,还有一种是懂一点摄影的。”——这句话主要用来嘲讽某些人不会拍照却喜欢拿徕卡相机装逼。徕卡用户往往两极分化——极少数的高手,以及大多数的土鳖。我曾经碰到过有个土豪女学员学摄影,一上来就跑去摄影器材城跟人说要最高级的相机,搬了一套徕卡旁轴回来,用了两三月之后问我们为什么她拍的照片都是糊的——她压根儿都不知道徕卡旁轴需要自己手动对焦


当然,“戆边洋子”并不一定就是水平差层次低爱显摆,一些特立独行、不符合传统价值观取向的人,也会被称为“戆边洋子”。早年的我两者兼而有之——既喜欢显摆,又自以为“与众不同”,堪称“戆边洋子”中的战斗机;而最近这几年,我虽然在专业水平上没啥长进,却觉得自己有些特质越来越像“老边洋子”。

第一个变化是低调。我二十多岁时个性颇为张扬,做什么都想要引人注目;而如今却最好自己是个隐形人,不要被人注意到,这样让我感到更为自在。比方说去年我买完车以后,马上就有朋友说,你这种车是只有“老边洋子”才会开的。我一开始不服气,后来观察了一下发现真是这样……我承认我在选车的时候有个主要标准就是低调,因此偏好大众、别克之类让人不会想看第二眼的稳重商务品牌。

这种低调在我公众号的运营上也有所体现,我既不给自己做推广,也不主动在其他平台转发自己的文章。知名度会成为一种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写作的自由度。当一个人立于聚光灯下、被睽睽众目所凝视,恐怕很难保持自己的真实与自然,

然而由于身份使然,我终究在某些时候还是会被关注到,低调不下来——因此我的第二个变化是越来越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变化最早发生在对摄影的态度上,玩摄影的前几年,我就像大多数新手一样迫切需要得到别人的点赞、认可;在被那位大师“一语道破天机”之后,我的心态也随着发生变化,渐渐不再以“摄影师”进行自我定位,也越来越少地公开发布自己的照片——归根结底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技能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固有属性,而不再是附加光环,并不以自我定位或他人评价为转移——就好像之前几年我会把“印度女婿”、“印度奶爸”当作自己的人设光环,但现在这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属性而已。并且当摄影师进入到观念摄影的阶段后,摄影作品会日益偏离大众主流审美(大众喜闻乐见的照片一般称为糖水片、沙龙片)——说白了就是能看懂的人会越来越少。既然普通大众的意见已经没有办法帮助我继续提高,我也不需要大众的褒奖来建立自信,自然也就不会在乎他们说什么。

写公众号方面的“不在乎”则是另一种情况。关注我的人多了之后,我发现不管表达什么样的观点,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详见《随水究竟是个印吹还是印黑?》、《没有人能让所有人满意》)。有人觉得我印吹,有人觉得我印黑;有人觉得我左,有人觉得我右;有人希望我多谈时政,有人希望我别谈时政……我在试着理解这一现象的过程中发现——赞美我的人,或许只是刚好跟我相信同样的事情;批评我的人,也或许知道某些我所不知道的事情。许多时候大家只不过是所处立场不同、知识体系不同……就好像同样的化学试剂,碰到不同的物质会起不同的化学反应。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我就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褒贬,无论赞美或批评我都不会往心里去。我公众号评论区里通常都会把正反立场的评论都放出来——这些评论对我来说所代表的是这个世界上立场和知识体系的多样性;由于不同的自我认知构建,每个人眼中的世界其实都是不一样的。人类的上限有多高,下限就能有多低,不妨都给大家开开眼界,看看不同的“化学反应”。

从前学佛,一直觉得“六度”(ṣaḍ-pāramitā,也叫“六波罗蜜”,指菩萨修行所需具备的六种品质)中的“忍辱”(kṣānti)十分难修——人怎么可能忍受别人的误解、中伤、诽谤而无动于衷?如今我意识到,其实这样去理解“忍辱”本身就已经错了。“六度”中的“忍辱”并不需要去“忍气吞声”——当你理解了世间各种荒唐事的底层逻辑之后,大部分时候就能理解那些对你的误解和中伤的根源,从而释怀,从而无气可忍、无声可吞。有了这种不受外界干扰的稳定心态,保持自己的真实便如水到渠成。

总之,成为一个“老边洋子”最核心的体验大致如下——首先,心中的波澜越来越少,处变不惊,荣辱不惊;其次,会下意识地避免用主观上的“好坏对错”去评价人或事,而是试图去理解其存在的原因。假如我现在再遇到2008年的“家暴”事件,无疑会表现得“冷血”得多——但“冷血”不代表无动于衷,而是会用更多的角度来审视事件的全貌,避免偏听偏信,不急于妄加评论。

但我绝对算不上一个典型的“老边洋子”,这个词在上海话里还有“老于世故”、“精于计算”等意味,这些东西恐怕是我永远学不会的,因为我仍保留着某些“戆边洋子”的特质……


我跟B还有一个共同朋友C。在更早的时候,我曾经跟C说,有点担心B的理想主义。C对我说了一句话——

“世界永远需要理想主义者,还有浪漫主义者。”

我无法反驳。然而理想主义者也好,浪漫主义者也好,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戆边洋子”气质——他们会为了追寻某些没人知道能否实现的梦想,或者坚守某些不确定是否有意义的事情,不计代价地倾注自己宝贵的心力,甚至奉献自己的毕生;他们常会承受各种讥讽、不解和嘲笑,成为某些人眼里的“戆边洋子”。

事实上,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主义的“戆边洋子”——过去、现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是。

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来教我如何将公众号变现、如何收割流量、如何用视频来迎合当下的快餐文化……我只是无动于衷,继续用动辄上万字的文章刻意保持着与“大众”的距离。这些年来我变了很多,也有很多没变——我依然心直但不再口快,依然特立但不再独行;依然喜欢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但不时要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依然拒绝与现实妥协,但总算不必完全妥协也能养家糊口了。在许多时候,我依然像从前那样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说自己认为正确的话;我总觉得越是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大环境,反其道而行的坚守越有其价值和意义;这种坚守的价值自会由时间来证明,何必理会当下人们的风言风语。(详见《为什么我不开备用号》)

所以我大概就属于那种——“老边洋子”的外壳下,包裹着“戆边洋子”的内核;外壳可以换,内核改不了。

我觉得吧,世界需要“老边洋子”,世界也需要“戆边洋子”。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老边洋子”代表着理性、现实、秩序,“戆边洋子”代表着感性、梦想、自由,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两者的平衡。就好像伊隆·马斯克那样的人,既有商业投机者的精明,又有梦想家的浪漫。人不能没有理想,也不能不顾现实;世界不能没有秩序,也不能没有自由。假如没有“戆边洋子”做一些别人不愿做的事、说一些别人不敢说的话,我们将永远都无法突破自己的边界;但如果没有“老边洋子”维护世界的边界,那么世界必然乱了套。所谓“朝气”,可能正是人们敢说敢做敢犯错,因而能够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谓“暮气”,大概便是大家都变得太过稳重世故明哲保身,对理想主义、自由主义的“戆边洋子”变得越来越不包容……

这样想来,年少轻狂也并没有那么不堪;随着年岁渐长马齿徒增,越来越心如止水,反倒觉得热血的少年心性才更珍贵。“成长”事实上是一个很沉重的词,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做出大量放弃和妥协,只为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外面的世界。尽管年轻时曾如此冲动、幼稚、鲁莽、无知……却是出发的起点、初心的见证。所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想绝大多数人,都是从那样的起点磕磕绊绊一路走来的吧;但有多少人,还能继续坚守着彼时的初心呢?

若初心常在,则无畏老去。




作者:随水


随水究竟是个印吹还是印黑?

2021-05-10

为什么我不开备用号

2021-09-10

没有人能让所有人满意

2022-04-05

四十而立,归来仍是少年

2021-03-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