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少数人”,让我们看到了特殊人群的食品需求
作者:Yanyan
在危机到来前,没有人能想到可以毫无预料地和“危机”如此接近。
儿童退烧药告急、奶粉告急......疫情之下,特殊人群的物资短缺成了紧急且重要的问题。
3月29日,饿了么App面向上海紧急推出“应急特需”服务,表示接受独居老人、孕妇、婴幼儿、残障人士等重点人群的申请,尽全力支持购药、物资配送等特别紧急需求。
饿了么“应急特需”板块
图片来源:饿了么截图
而除了药品,人们在饮食上的需求,并不是只要满足普通人的吃喝就可以。比如疫情期间,很多有过敏、糖尿病、乳糖不耐受等疾病或身体反应的人群,在饮食上也有特殊需求。
比如微博上,就有人为甲基丙二酸血症家庭急求某款特医奶粉,在疫情互助平台上,也不乏有患者家人寻求特医食品。万幸的是,通过爱心接力架起了“爱的桥梁”。
甲基丙二酸血症家庭急求某款特医奶粉,最终得到解决
图片来源:微博@奕鸥、罗百竹
而对这些平时很少被关注的“少数人”来说,他们不仅仅需要活着,也需要保障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这让我们开始思考,有哪些特殊人群的需求是应该得到重视的?企业和社会应该如何更好地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
特殊人群,也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食品
在我们盘点各国应急食品文中写到,对于突发危机的囤货,美国国土安全部提醒民众:如果家里有婴儿、老人,或是对特殊食材过敏的患者,人们还需要根据各人的特殊饮食需求以及身体状况,准备合适的食物。
而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不少专门针对特殊饮食需求人群而推出的食品。
我们挑选了目前市面上几个常见的食品品类,来聊聊这些特需人群,需要怎样的食品?
1、特膳食品和特医食品
特膳食品、特医食品、保健品......这些食品概念本文就不提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特医食品属于特膳食品的一种,但需要通过注册,且需要医生指导。新《食品安全法》将特医食品、婴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归为特殊食品,在我国是按特殊食品进行严格管理的一类食品。
其他特膳食品则可以针对健康人群,比如专门针对运动人群,或是针对孕妇及乳母推出的食品。
此外,特医食品与其他特膳食品都不是保健品,是不能宣称功能的。
根据亿欧数据,从2017-2020年9月,主要针对婴儿的特医食品整体占比较高。
而近两年,特医食品赛道的动作也越来越多。
前不久,澳优旗下高端牛奶粉品牌「海普诺凯1897」推出了其首款特殊医学用途婴儿无乳糖配方食品“稚舒”,专门针对的是0-12月龄乳糖不耐受腹泻婴儿。在无乳糖配方外,还含有40+种营养。
海普诺凯1897
图片来源:澳优
此外,圣元、伊利、贝因美、飞鹤等乳企也都有特医食品通过注册。
2、特殊人群专研食品
还有一类食品在市面上也越来越常见,它们虽然被归为普通食品,但是为了特殊人群专门研发的。
比如已经获得两轮融资的糖友饱饱,据品牌介绍,它主要是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不含蔗糖、面粉和淀粉”的功能性主食、零食、益生菌和营养素等产品。
据报道,糖友饱饱推出的控糖面包在天猫上线2个月,累计卖出了100万袋,目前可以达到月销量4000+。
糖友饱饱控糖面包、挂面
图片来源:糖友饱饱天猫旗舰店
除了吸引糖尿病人群之外,因为低碳水的特性,糖友饱饱还吸引了一部分减肥人群。
3、日本UDF食品
日本是公认的人口老龄化国家,因此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视,也很早就开始了针对老年人的饮食研究。
日本介护食品协会提出了UDF食品(universal design food)的概念,主要包括根据进食难易而设计的食品。
根据硬度、粘度等指标可分为易咀嚼、用牙龈可压碎、用舌头可压碎和不需咀嚼四个等级,老人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也方便医院和老人福利机构进行管理。
在日本,专门印有UDF标志的食品,就是经过日本介护食品协会认证的特殊食品。目前,已经覆盖了面包、米饭、水饺、羊羹等多种品类,入局者也包括朝日、味之素、丘比、龟甲万等食品领域巨头。
磨碎的香蕉、糊状的鱼肉蔬菜
图片来源:味之素、朝日
据面包邮报报道,2009年,日本烘焙企业Takaki Bakery就曾推出了一款UDF面包,据悉,这款面包可以用舌头压碎,适用于老年人和其他咀嚼能力较弱的人,也可作为幼儿食品。
可用舌头压碎的面包
图片来源:Takaki Bakery官网
疫情之外,特需人群也带来了新的蓝海?
在疫情下,我们提到特殊需求人群,通常会与保障、关爱、责任等词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群人,也支撑起了巨大的蓝海市场。
首先,国民营养正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也为市场带来的动力。
从社会层面看,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专为特殊需求研发的产品可以满足特需人群营养需求,同时还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减轻医疗、保险负担,因此受到了多方推动。
国务院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等政策,明确提出开展临床营养行动。
以特医食品为例,《2030年国民营养计划》中强调要:“推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治疗膳食的规范化应用;进一步研究完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准,细化产品分类,促进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和生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世纪坛医院胃肠外科主任石汉平曾在采访中指出:“荷兰整个国家仅口服营养补充一项即可节省18.9%的治疗费用,美国4000万住院患者的研究发现,得到营养支持的患者住院时间可缩短21%,住院费用减少21.6%。”
其次,对企业而言,这些隐形的“刚需”也带来了充足的市场空间。
虽然相对大众需求而言,这些算是“少数”,但一方面中国人口基数大,少数也可以成为多数,另一方面由于是刚需,购买频率高。
以乳糖不耐受为例,近些年越来越多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属于乳糖不耐受人群。据《2021中国奶商指数》报告:调查显示,约1.9亿国人自称有乳糖不耐受症状。
无乳糖牛奶
图片来源:伊利天猫旗舰店
1999年发布的《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综述论文中就曾指出,3-13岁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87%。而乳糖酶缺乏则是造成乳糖不耐受的原因。
再以糖尿病人群为例,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糖尿病报告》称,2014年全球有4.22亿人(或人口的8.5%)患有糖尿病,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截止2021年,中国患糖尿病人数已达到1.4亿。
2021年中国糖尿病病例数为1.4亿(1,000s指以千为单位)
图片来源:IDF糖尿病地图(第10版)
而如果身边有糖尿病人应该都知道,为了维持血糖的稳定,糖尿病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管住嘴”,需要科学合理地控制饮食。
然而,无论是乳糖不耐受还是糖尿病患者,他们也想拥有好好喝一杯奶、好好吃一顿饭的权利。因此,无乳糖牛奶被推向市场,专为糖友设计的面包、面条也越来越多。
而在中国,患有不同疾病或是有特殊饮食需求的人群还有很多,他们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食品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市场潜力。
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也要打通“堵点”
在特殊时期,物流成了最大的“堵点”,而开辟“应急通道”、求助妇联、基金会等成了主要解决方式。
比如针对“特殊宝宝”的需求,科露宝集团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了一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专业低敏婴幼儿辅食。
但这远远不够,有网友表示,特医奶粉在平时购买也不容易。而这一现象代表了,即便是在日常情况下,满足细分人群的特殊需求,目前还有很多“堵点”。
以特医食品为例,从企业端来看,有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市场机会,但专业程度很难跟上,比如目前有能力入局特医食品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药企、乳企、保健品企业;
从渠道端来看,圣桐特医总经理曾指出,渠道对特医食品的认知问题主要体现在:不想卖、不会卖;
从消费者端来看,人们有需求,但对特医食品品类尚未形成全面的认知,且品牌和产品没有建立信任。
而品牌要如何打通“堵点”呢?
首先,专业化、标准化。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也制定了相对完善、严格的认证机制,而企业则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研发上,并吸引更多专业的营养人才。
其次,细分化。日本UDF食品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针对于不同症状程度,企业也可以推出不同等级的食品。再比如,对于不同类型的过敏人群,可以推出不同的产品,如美国许多健康食品商店和超市都在提供并标明无麸质产品,对于特医食品的未来发展也提供了参考方向。
此外,销售渠道需要多元化拓展。
特医食品的渠道分为院内和院外,一方面,随着特医食品越来越专业化,未来将可能以更明确的身份进入院内渠道,支持临床营养。
另一方面,一些特殊食品经营示范店正在出现,在其货架上,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都有各自的销售专区,并有专属标识牌。
广州某特殊食品经营店
图片来源:广州市场监管
再看销售端,特医食品也需要提高人们的认知度、信任度。随着互联网发展,或许特医食品有望打通线上医疗服务与特医食品的闭环,通过正规医疗渠道获得特医食品购买建议,消费者也更能建立起对品类的认知。
总而言之,要想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并尽快推动市场快速、健康地发展,需要政策、监管部门、企业的合力。
解放日报表示,疫情之下,独居老人、重症病人、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特困家庭等群体是“沉默的少数人”,他们的生存情况牵动了人们的心。
特殊人群群体庞大,他们的需求也值得被关注,我们希望,在疫情之后,这些人的生活难题也不会被忘记,不要等疫情到来时,才被想起。
提示:
/ FBIF食品微信群 /
让专业的人聚在一起,15w+食品人已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