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还能做什么?之三
· 这是第5460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 ·
· 水姐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这一天太魔幻无常了,生死疲劳感再一次骤升。该怎么办?人生短短几十年,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心,让心平和一点,让每一个当下都轻盈丰盈进而深刻。上一篇写到的塞涅卡(《五十岁,还能做什么?之二》),就是追求平和、平静。他有一句名言,叫“每天就是一辈子”。前几天,何菲老师跟我说,对于自己生活的具体阐释是“每天都有干货,一天就是一生”。
是啊,每天就是一辈子,一天就是一生。
正如叔本华所说,这一力量,必须用一根无形的丝线贯穿所有事物,将那些不曾被因果链联结起来的事物,以这种方式在必要的时刻联结在一起。
我正在更新“五十岁”系列,现实在发生的舆论主角也是这年岁附近的人。说明这些人依然是社会主角。
相应的,我想到的是,若是他们的心力愿力能够重新发动,信根慧根能重新奋力,也许很多社会经济的坎都能逐个跨过。
有个朋友说,70后,目前是44岁到53岁,是人生最迷茫的第二个阶段,特别是那些45岁过了,50岁未到的人,就像下午4~5点钟的太阳,休息吃晚饭太早,又有一种近黄昏的悲。躺又躺不平,虽然卷还是有点余力,以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是心力都不足。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有心无力,有依无靠的感觉在弥漫着。
怎么说呢,70后是拿到改革开放红利最多的那一代,只要努力,有点机缘,都会小有积累,只要不太折腾,至少房产那波可以够得上。但是得到了之后,失去感也会更强。最近遇到一两个财富自由的人,可能账户里的股票基金每天都会有500~1000万的浮亏。有时候想,财富和身体,其实都不是自己的。
有一个朋友在我文章后留了一句话,说他们这一代,确实内心落差最大,内心已经负资产了。不过,好在有些人已经扛过了内心的煎熬,变得重新丰富了起来。心是自己的。
那种有心无力,有依无靠的感觉是什么呢?可能养整个家的男人特别有感触。我这几年写作可能入了一种“心道”,各地遇到的一些投缘朋友,会把一些内心的想法,平常没有场合分享的话说出来。疫情三年,很多行业遭受低谷考验,中高端中产,原来的标配是——“大平层”“两个孩子一条狗”“全职太太”“国际学校”、外加兴趣爱好和全面发展的生活底子。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多中上阶层的生活费用,十几万一个月是日常。要是降薪,甚至只有底薪,或是没有工作,那种坐吃山空感,会让人慢慢崩溃。没有人可以分担压力,因为女人也更不容易。男人女人都要有别人取代不了、承担不了的各自的课题,彼此也产生不了多少共情和同理心。即便是很深厚的感情,也不一定能够真正共情。共情和感情从来都是两个系统。问题即道场,向内求,向外修,缺一不可。
还有个朋友,一直在互联网大厂做部门主管,他说,不确定性中他一直在寻找新的自己,然后身边的朋友也是,很多房地产、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原来的精英们,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会勉强开启再创业,但他们也不知道明天会如何。原来做服装、酒店、餐饮等的朋友,也不怎么好,做高管也是难。他说,你看很多开网约车和送外卖的,都是四五十岁的原来做小老板的人,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做,总是勇敢地先做着、想着。我特别建议他,要花巨量而集中的时间,去专门研究自己三个月,找到自己的内核形成自己的行动方案。
还有,中国家庭里的父母之情,其实也很沉重,大部分老人的身体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心病,很多人表面上是有亲情和母爱父爱的,但实际上充满了很多的创伤。很多母亲都是极为善良,但里面充斥着暴躁、抱怨、执拗等等心病。而现在的孩子呢,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叛逆期问题和心理问题。
怎么度过低谷,就是自我调适,自我疗愈,自我修炼,所谓中国人的绝学是什么,就是修身,就是持续地、真实地面对自己。不要说服别人,征服别人,而是让自己有一种更高视角去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情感和问题。只有高维了、升维了,才能有同理心。也只有经历过惊涛骇浪,还能找回自己的自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真的平和和气定神闲。你看那些经历过战争年代的20后、30后们,是有这种平和感的。
高维的视角怎么来?就是一个极大的至暗时刻,不仅自己度过来了,还突然觉醒了;另外,就是上文所说的,要有自己的日常秩序,“每天就是一生”的生活结构,找到你真正愿意投入毕生热情的事,用一种每天都值得的、死而无憾的心态活着。
有依无靠,左顾右盼,你以为你能从家人朋友爱人知己那里获得依靠,其实,大部分事情和任何心境,都是自己的事,都跟别人无关。苏东坡那么爱他的家人们也不会在凌晨给他留门,所以他在黄州只能“倚杖听江声”,自己成为自己的陪伴者,等到后来在儋州,他连杖都不需要了,“放杖而笑,孰为得失”,不需要依靠,不需要凭借了,就真的能“随缘放旷,任性逍遥”了。
所以内心动作要清楚利落,从标清到高清。比如放下就是真的清空一下内心库存,点亮就是真的把至暗的内心自己点一盏灯。
另外,如果你开始计较工作生活和具体的人“值不值得”“对不对”时,你开始权衡利弊,你就必然陷入内耗。只有把自己升维看问题,才能维持心力在轻轨上独立运行,不壅不堵。你只有你自己,但你依然可以爱其他人,然后你的那个自己会更强大。
这几天的“一天一书”,我在回顾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经典系列。你说巧不巧,有的时候看书到一定阶段,已经不是“你在看书”,而是“书在看你”了。“书在等你”,你要的那些观点和案例也在等你。
德鲁克先生说,知识工作者,尤其是那些业务高度精湛的知识工作者,很可能在四十五岁时陷入一场精神危机,工作不再能让他们获得满足感,15~20年后,对行业了如指掌,然后就会陷入无聊和枯燥乏味。
管理者必须在四五十岁发展组织外的自我生活,那个不再依赖组织,不再依赖体系和他人给的晋升和鼓励。你看,你要成为自己的依靠。
德鲁克说,我们必须学习为业务精湛且年龄达到四五十岁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发第二职业。通过一些不同的事务,或至少在不同环境和机构中发挥作用,来接受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
你看,就算不遇到百年未遇之变革、大型关键时刻,按照普通人的人生而言,四十五岁就是会有精神危机的。到底该怎么办?
我还看了生理学,大脑要到25岁才在生理上成熟(枕叶-颞叶-顶叶-额叶,额叶在25岁长好),50岁,大脑就开始功能衰退。所以,45岁之前应该积累大量的知识、信息、智慧等等。
德鲁克其实是一名社会生态学者,他真正关心的是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况,管理则是新出现的用来改善社会和人生的工具。他还特别注重“自我管理”的问题。
另外非常巧合的是,德鲁克(1909~2005年)的大部分著作出版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就是他的五六十岁时期。他的写作高产时间,也是五十岁附近。人啊,开始有内核就是近40岁,然后内核成熟、更加坚韧的时期就是50岁。
你看,关于内核,他也说过,真正成功的企业家的特征不是拥有准确的直觉,而是秉持一套清晰、简洁、深刻的企业理论,不仅能够积累巨额财富,还能够缔造一个持续发展的组织。
我在另一本书中,又偶遇了百事可乐首席执行官英德拉·努伊的故事,她出身于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会计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妈妈的独特点是在吃晚饭的时候会问姐妹俩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她一直很酷,组建过女子摇滚乐队,20岁就获得了印度管理学院MBA学位,23岁到耶鲁大学获得公共及个人管理学硕士。31岁,她建议销售越来越疲软的百事可乐,收购佳得乐,出售必胜客、肯德基等等。
2001年,46岁的时候,她成为百事可乐历史上首位女性首席执行官,而且做了巨大变革,就是宣布目标性绩效管理,通过为人类和地球做正确的事情来为企业做正确的事情,提出“对你有趣”“对你有益”“对你有利”,这种“利他之心”的管理,让她变得所向披靡,只要有好的发心、意愿和决心,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时间和决心的力量是成功人士的真正秘诀。
人本来就需要博雅(liberal)和技艺(art),一个是根本认知智慧,一个是实行和应用。功能社会和绩效要求需要你去适应,对人关注可以让你提升,自我管理,可以让你在四五十岁焕发第二次生命动力,而基于时间的、跨学科的、终身的学习观念,让你保持一种每一天都一样的那种惯常性。要做常青树,就要有很多的根系。
谁的人生不难啊,生命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我们的心只能越来越笃定和平静。我觉得现在这个年代,做每一件事,就是要内心非常笃定,全力以赴,坚韧不拔,才能做到,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顺便做一下、搭个便车就能做成的。人要非常清楚自己是谁,能做什么,愿不愿意为之付出全部精力和时间,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即便短期看不到效果,并且知道还要过1~2年艰难困苦的日子,还能有恒心的,乃是生命之根在扎下去。如果不想做事,只想平安健康地活着,也是需要修心养性,平和地活着的,也是需要日积月累的静之功力的。人要有强大的底蕴,供自己“摧毁式自洽”,坚定自己,静心静气静思。
作者:秦朔朋友圈创始主编,上海作协会员,公号名:水姐;视频号:水姐一天一书实验室。代表作:《中年好友苏东坡》《苏东坡万有应用商店》。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tougao99999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qspyq_bi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