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那些历史细节
120年前的今天,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开战前,清帝国以四亿人口、总数上百万的军队和号称“亚洲第一”的海军,占据东亚霸主的交椅。开战后,清帝国却在与“后进国家”日本的初次交锋中就栽了大跟头,最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一战,中国在亚洲的帝国形象彻底崩塌,日本却因为这一战而步入强国之列,踏上侵略亚洲各国之路。
今天,中国人反思最多的是,为什么中国当年战败?怎样才能避免历史重演?
或许,我们可以从当年的历史细节中寻找教训,思考未来。
战争的细节
1888年北洋舰队最初成军时确有雄踞东亚之势,可日本蓄举国之力急起直追,短短数年内即完成赶超。
李鸿章在战后,向慈禧、光绪总结败因时,其奏折称:“倭人于近十年来,……购置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
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拥有相当多的炮弹储备,其在参加黄海海战时,虽没有带足弹药,但也尚可支撑。清、日海军战绩悬殊,就武器方面的原因而言,主要是双方炮弹杀伤力差距所致,而这种炮弹杀伤力的差距,所反映的,又是中日两国军事科技的差距。
日军人均8发步枪子弹,即击溃了清廷陆军,个中原因,固然与清军落后的军事体制关系甚大——如小川又次在甲午前7年所呈报给天皇的《征讨清国策案》所言,清廷陆军百万之众,唯防勇、练军四十万人可用,而防勇、练军乃地方部队,部署极为分散,清廷铁路建设又极差,一旦有事,难以集中调遣。
因为医疗缺陷,日军在甲午战争期间,曾发生极严重的疾疫。甲午之战,日军伤亡也主要缘自疾病,且多发生于马关和谈之后。数据来源:藤村道生《日清战争》
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这分散了国家本来就有限的财力,与现代海军集中建设、使用的要求格格不入。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对其他国家而言,英俄想要在此战争之前维持的保全中国和朝鲜的局面以及政策崩溃,远东成为了各帝国的焦点。
备战差距
日本:举国上下攒钱备战
光绪皇帝和明治天皇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1855年,日本的维新派政治家吉田松荫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日本在几十年里将上述国策一以贯之,进行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甲午战前的几年,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
清政府:军备松弛腐败透顶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1840年之后,清政府虽然开展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是,整个体制腐朽至深,用李鸿章的话说,不过是“纸糊的屋子,修修补补。”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1891年以后,北洋水师甚至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与明治天皇挤出皇室费用充实海军军费不同,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为慈禧太后过六十大寿。
北洋舰队英雄谱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h0011eqc1lb&width=300&height=200&auto=0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历史,放眼未来,吸取教训,日日维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年之声
微信号:lnzsam1053
新浪微博:@老年之声AM1053
收听方式:北京地区AM1053,央广网老年之声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广播”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