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个平均88岁的中国老头儿,打破4×400世界纪录!跑着,我就还年轻!

2017-07-31 老年之声


▲李心、苏朋学、范兆木(左起)站在赛场边。受访者供图



苏朋学90岁了,身子骨健朗。每回出门,别人说这老爷子看起来最多70岁。他咧着嘴笑,好像白白赚了20年。他头发、眉毛全白了,背有点微驼,除了双腿静脉曲张,身体没大毛病。


去年,他召集老伙伴李心和范兆木做军师,准备干件大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4名85岁以上的老人,参加2016年世界老将田径锦标赛,打破85岁组4×400米接力赛的世界纪录。


这几乎不可能。在他们这个年纪,很多人不是坐在轮椅上,就是躺在病床上,早就向生命这个庞然大物缴械投降了。苏朋学也知道,80岁以上,能走的都没几个,甭提跑了。


他们不服老,可年岁这东西就是邪乎。跑接力这事儿,放在十几年前,轻轻松松,但现在,却像一场大冒险——找人、组队、报名、参赛,每一步都比想象中艰难。


李心有时候也怀疑,“我们年纪大了,想要做点事情,这是阿Q精神吗?”


▲苏朋学在2016年世界老将田径锦标赛赛场上。受访者供图


“不行,我得出山”

拿金牌,破纪录,苏朋学一辈子有这样的执念。


年轻时,他在北京市电信管理局工作,是电报大楼里当年几个发报最快的电报员之一。二十来岁时,正赶上50年代国家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全民健身,热火朝天。他是北京市长征长跑队和铁人三项协会的成员。1982年起,就曾代表中国到国外参赛。参加过的比赛和拿过的奖牌,数不清了。


2003年,老伴儿半身不遂,卧床不起,苏朋学被困住了——四个孩子都忙,他得待在家里给老伴儿做饭、喂饭、喂药、打扫卫生、推着她出门遛弯。去楼下跑跑步都成了奢望。


他眼睁睁看着每年世界老将田径锦标赛的世界纪录被刷新。当年赛场驰骋、能拿金牌的酷老头,要在家里憋成糟老头了。


“不行!我得出山。”2012年,距离85周岁还有五个月,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参加当年的世界老将田径锦标赛,打破85岁年龄组1500米的世界纪录,此前的纪录已经维持了二十多年。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以前长跑队的伙伴李心和范兆木。李心做事耐心,适合当陪练;范兆木擅长“搞情报”,可以帮他整理参赛选手的信息和资料。


两人答应了。李心比苏朋学小7岁,他知道什么叫“想得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李心年轻时是空军报话员。朝鲜战争时,看着战友们执行飞行任务,他也向往天空。报名选飞,身体条件不达标,没选上。当年,他在日记本上立下誓言“锻炼身体”。


转业回到北京,他被分配到北京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检验科工作。每天上班前,绕着东直门、建国门、复兴门、西直门跑,用现在的话讲是“刷二环”,22公里。


上世纪80年代,他5000米跑过17分27秒,北京市第一名。有过两次出国参赛的机会,一次因为组织问题,一次临时生病,都没去成,之后,状态巅峰期悄悄溜走了。


他还惦记着飞行梦。退休后,加入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经过滑翔伞的初级培训,好不容易体会了一把在天上的感觉。但想要进一步考取等级飞行证书,得自己买伞具,一套两万多,他当时的退休金一个月只有500块。他写策划书,找公司,拉赞助,都没成。飞行梦真成了梦。


这些年,他每年都去航空协会交100块钱会费,换来一张国际航联邮票大小的印花,贴在会员证上。到2016年,已经集了19张。


有人问他,年纪大了,没有伞具,参加不了训练,交会费换张印花有啥用。李心每回都眼睛死死盯着一个地方,语气笃定:“你可能会说这不是阿Q精神吗?但这就说明我没放弃。总有一天……”他说不下去了,他也说不清,总有一天,会怎样。


▲李心年轻时候获得的奖章。在上世纪50年代,这是健康的标志。新京报记者张维摄


范兆木出生在1940年代,1998年,他和苏朋学是第一届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各自年龄组的跳高冠军。对他来说,帮助苏朋学,是重温峥嵘岁月——“金牌得主再聚首”。


三人班子一搭成,赶忙给苏朋学做了一回测试。结果显示,他1500米能跑7分11秒。大伙儿高兴坏了,和世界纪录就差8秒,进行技术改进,破纪录这事儿有戏!


不过,当年,没能破成;第二年苏朋学老伴儿过世,又耽搁一年。时间越往后,这事儿越难——衰老不可抗拒,以微妙的方式施加它的威力。苏朋学发现,同样跑1500米,刚开始和世界纪录差秒,再后来差分。这中间的差距,叫衰老。


“岁月不饶人,自然规律。人老了,一年不如一年。”他说。


很多事情再不做就来不及了。2016年年初,他出个主意,既然单人项目不行,那就试试团体的?范兆木整理的世界纪录资料显示,85岁组4×400米的接力赛,世界纪录已经保持了8年多。


三人一拍即合。


“就是要证明‘我行’,活着有用”

找到队友好像比破世界纪录还难。


苏朋学想到了1984年在龙潭湖参加的北京市老年人春节长跑比赛。那场比赛要求老年人55岁以上,到2016年,这些人刚好都符合年龄要求。


他翻箱倒柜找到一份当年的体育工作简报。一看,傻眼了。前十名的名单里,他是第一名。剩下的9个人,5个去世了;有一个前些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没三年也去世了;剩下三个,情况不明。


苏朋学想到了以前一起训练的孙桂本。年轻时,孙桂本在东城区副食公司搞宣传,是长跑队队员,退休后参加过不少比赛,90年代还被评为北京市职工体育积极分子。


孙桂本是1928年生人。过了80岁,还有一头茂盛的花白头发,除了牙掉光了,身体也没毛病。


2005年老伴儿去世后,孙桂本一个人住。老人家常觉孤单,自己给自己安排节目。


苏朋学联系上他时,他是拒绝的。2008年以后,他再没参加过比赛,每天去地坛体育场跑5圈,只图强身健体,对比赛没什么兴趣。“这么老远,还要坐飞机,我害怕;而且出国一趟,得好几万块钱呢。”


“要破纪录,为国争光呢。”苏朋学强调这次参赛的意义。


这句特别受用。孙桂本决定了——去。


在那天的记事本里,孙桂本写上:“对我这个年龄来说,能出国去看一看,这是极佳的机会。要参加,就一定要拿牌,否则就甭参加。”他还做出决定,一是暂时不找保姆了,每个月可以节省3000块钱;二是彻底戒烟,当天就把半盒烟碾碎、扔进垃圾桶。


▲苏朋学和老伙伴在小区楼下训练。新京报记者张维摄


联系王志勇则相当顺利。没等苏朋学把话说完,电话那头的王志勇就说:“想去想去!”


王志勇以前也是长跑队的队员。1924年出生。前几年,当年一起在人定湖公园跑步的老伙伴们,生病的生病,过世的过世。他老伴儿有心脏病、高血压。三个孩子又都上班忙。正愁没人和他玩。


不过他已经谢赛好多年了。81岁那年,他以4小时48分27秒的成绩跑完北京国际马拉松,捧到了国家二级业余运动员的证书,已经算是给体育生涯画了句号。他从没想过,到了92岁,还能和老伙伴并肩作战。


最后一个人是苏朋学委托大连老将协会主席刘日福找到的。刘日福是大连市体育场场长,受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委托,每年负责带队参加世界老将比赛。


刘日福留意到上海的一个老将,最近几年,已经连续出国参加了5次比赛,应该没问题。


他叫汪锦标,上海人,1931年出生。汪锦标比其他三人年纪小,跑得慢。但也没有更好的人选了。


见证了整个组队过程的纪录片导演骆冠宏觉得鼻酸。“老年人最害怕别人说他没用。这是一个尊严问题,这几个老先生不断去挑战自我,就是要证明‘我行’,活着有用。”


▲2016年10月25日,四位接力赛选手第一次聚首。受访者供图


“我跑着,我就还年轻”

2016年10月25日,苏朋学、汪锦标、王志勇、孙桂本和其他队员一起,登上了香港飞往珀斯的飞机。


从北京的盛夏等到珀斯的暮春,三位北京的老伙伴跟上海的汪锦标第一次见面。在酒店外的空地上,四位头发全白、牙齿也掉光的老人,学习接力赛规则。起跑,从同伴枯树枝一样的手里接过接力棒,颤巍巍起步,再交棒……


跑5000米那天,下着小雨,有风,天微凉。起跑时太快,孙桂本右腿二次拉伤。拖着右腿走下跑道时,他身体发冷,心里更冷。


苏朋学着了急,“我叫你来跑接力赛,老爷子您怎么又来个拉伤?”孙桂本比谁都难过,提高声调说,“腿没断不是吗?不就是拉伤?爬我也把它爬完!”


他放弃了后面几天的项目,贴膏药、吃消炎药、热敷,养精蓄锐,只为接力赛那天。


接力赛前两三天,王志勇跑100米时,也是起跑太快,拉伤了。


苏朋学觉得心里七上八下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凑够了人,人也到了澳大利亚。没想到,能不能齐齐整整参加比赛,还没定数。


好在,孙桂本恢复快,王志勇伤得轻。


2016年11月6日下午3点,四人准时出现在起跑线上。站在终点延长线上的李心,为他们掐表,手心冒汗,比自己参加比赛还要紧张。他心想,能找够四个人,站在珀斯赛场的起跑线上,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发令枪打响,第一棒是汪锦标,2分22秒95后,二棒孙桂本起跑,再过1分55秒94,接力棒传到了王志勇手中,再有2分17秒96,苏朋学最后冲刺。


8分35秒23!


▲2016年11月6日,汪锦标、孙桂本、王志勇、苏朋学(左起)领取4×400米接力赛金牌。受访者供图


“苏老,破了!”李心颤巍巍跑到终点线上,一边搀扶苏朋学,一边喊着。怕他没听到,又重复一边。苏朋学喘着粗气,也重复着“破了破了”。


孙桂本戴着墨镜站在一旁,耳朵有点背,没听清他们在说什么,但他从他们的表情中读到了结果。


他们都没觉得自己老了。


孙桂本说,年岁就像股票代码,股票质量怎么样,和代码没关系。身体好坏和年岁也没关系。“很多人一天无所事事,活着就是为了吃和睡,这叫行尸走肉。没有目标没有追求,早就老了;我跑着,我就还年轻。”


苏朋学打算在100岁那年,再去创跳高世界纪录。汪锦标说他要跑到90岁、95岁,和老伙伴一直跑下去。


▲回国后,李心把掐出世界纪录的秒表计时器封存。新京报记者张维摄


“神奇老人”招募令来啦!


您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神奇”呢?

那就快来加入“神奇老人”的队伍吧!


只要您充满活力、积极乐观

热爱生活,有一项“神奇”的技能

或是能歌善舞,或是能书会画

只要您想把您与众不同的

老年风采展示给大家

就联系我们吧!


详细情况,点击详见: “神奇老人”招募令来啦!只要您敢来,我们就敢要


如果您觉得自己够“神奇”,欢迎关注“老年之声”微信公众号并给我们留言,介绍一下您自己和您拥有的特长(如果有照片就更好啦),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小编会主动联系您!


我们同样欢迎您推荐周围的亲朋好友等等,他们“神”起来,很多年轻人可比不上哦。


如果您文采飞扬、擅长写作、拍照和拍视频,欢迎您给我们供稿,把您或身边“神奇老人”的经历记录下来,发送给我们。来稿发送至邮箱laonian@cnr.cn。






为您 推荐




本文转自:新京报(略有删减,记者:张维、编辑:苏晓明、校对:陆爱英)


编辑:白晨 // 责编:李雨楠 // 监制:曹畅

版权声明:本文已注明来源,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敬请及时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