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究 | 强制性政策和自我拔高偏差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韩布新研究组 中科院心理所 2023-05-13

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这项重要民生工程,并颁布诸多管理条例,但民众的真实分类行为仍然很少,很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困境。处理不当的垃圾既污染生态环境,又危害居民身心健康。如何助推全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基于威慑理论(deterrence theory),假若人们不进行垃圾分类,也不会受到监管、惩罚或反馈,人们可能不愿实施垃圾分类行为。而监管或反馈会增加垃圾分类管理成本。尽管制定相关政策可以促进垃圾分类行为,但究竟是强制政策还是自愿政策更能促进垃圾分类行为尚不明确。

根据自我拔高偏差(self-enhancement bias),人们在感知自己和他人行为时会出现偏差,更积极地看待自己或同自我相关的事物,即倾向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都比别人做得好。垃圾分类需要全民合作参与,其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自我拔高偏差




为回答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韩布新研究组刘萍萍博士及其合作者设计了三个实验研究,招募成人和青少年被试,探索了政策(强制/自愿)和感知角色(自我/他人)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从威慑理论和自我拔高偏差的角度来解决垃圾分类这一社会困境。

三个研究重复论证了两个发现。首先,强制政策促进垃圾分类行为意愿(见图1)。同无监管的自愿政策相比,人们普遍认为,在有监管的强制性分类政策下,会有更高的分类行为意愿。

图1. 政策类型和感知角色对垃圾分类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一)
注:误差线表示标准误; * p < 0.05,*** p < 0.001(下同)


其次,垃圾分类领域存在显著的自我拔高偏差(见图2)。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倾向感知自己的分类行为意愿和态度普遍优于他人。且在某些情况下,被试认为自己分类不会受到政策类型的影响,但是他人必须在强制监管政策下才会表现出更高分类意愿。

图2. 不同感知角色下个体对垃圾分类态度的影响(研究一和研究二)


该研究强调了监管的强制性政策在垃圾分类中的关键作用,且首次在垃圾分类领域观测到自我拔高效应,为当下公民较低的垃圾分类行为提供了科学解释。此外,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为确保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有必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管强制性政策,比如明确职责来提高公民的垃圾分类行为。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174194)、中国科学院与日本学术振兴会共同研究项目(GJHZ2095)、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项目(Y9CX391008)资助。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Sustainability

论文信息:

Zhao, Y#., Chen, R#., Yabe, M., Han, B., & Liu, P*. (2021). I am better than others: Waste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self-enhancement bias. Sustainability, 13, 13257. 

https://doi.org/10.3390/su132313257

来源: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韩布新研究组 汤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