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心理所

其他

第三届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大会第四轮通知

一、大会主题实施心理咨询师水平评价,促进心理服务业规范发展二、会议组织单位(一)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二)协办单位青岛市城阳区卫生健康局(三)承办单位瑞阳心语三、大会时间及地点(一)时间2023年9月12日-9月15日(会期四天),其中12日为会前工作坊,15日为会后工作坊。(二)地点青岛鑫江温德姆酒店(青岛市城阳区黑龙江中路220号)四、大会组织形式及邀请专家本次大会由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和工作坊(会前工作坊、会后工作坊)三部分组成,只有现场参会方式,没有线上直播。(一)大会联合主席赵国祥
2023年8月28日
其他

第三届认知与发展心理学青年论坛通知

第三届认知与发展心理学青年论坛我们正生活在心理学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心理学研究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揭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影响机制,在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咨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心理学发展,尤其是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为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将于2023年8月28日-29日在心理所举办第三届认知与发展心理学青年论坛。论坛包括专题报告、圆桌讨论、所内参观、人才政策介绍以及人才洽谈等内容,将深入探讨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的经典问题和前沿科学问题。期待此次论坛汇聚国内外的学术新星,展现青年学者的学术实力,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诚挚邀请所内外和国内外的优秀青年学者参加这次论坛。这不仅是一次分享和探索新知识的机会,更是一个促进科学研究、拓宽研究视野,与其他优秀青年学者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期待在论坛上与您相见!会议组织结构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承办部门:心理所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心理所人事处日程安排2023年8月28日(周一)心理所南楼9层报告厅直播链接:https://www.douyu.com/9935942023年8月29日(周二)心理所南楼9层报告厅直播链接:https://www.douyu.com/993594报告人及报告内容简介屈青青报告人简介:屈青青,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2023年8月17日
其他

第三届中国心理咨询师职业发展大会大会通知(第三轮)

一、大会主题实施心理咨询师水平评价,促进心理服务业规范发展。二、会议组织单位(一)主办单位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二)协办单位青岛市城阳区卫生健康局(三)承办单位瑞阳心语三、大会时间及地点(一)时间2023年9月12日-9月15日(会期四天),其中12日为会前工作坊,15日为会后工作坊。(二)地点青岛鑫江温德姆酒店(青岛市城阳区黑龙江中路220号)四、大会组织形式及邀请专家本次大会由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专题报告和工作坊(会前工作坊、会后工作坊)三部分组成,本次大会线下召开,同时线上直播。(一)大会联合主席赵国祥
2023年8月12日
其他

加强基础研究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新闻联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顶层设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攻关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一批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近日,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传来好消息,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超过800颗,这一数量是自其投入运行以来,国外同类型观测设备脉冲星发现总数的三倍以上。从落成启用到正式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中国天眼,勉励大家要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牢记总书记“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嘱托,科研团队依托FAST三年半的观测数据开展原创性研究,实现了国外团队用20年的数据积累才完成的科研工作,探测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基础研究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和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连续4年超过6%。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育种、脑科学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我国部署了一批前沿基础领域的重大项目,从科学源头和技术根部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迈向新征程,我国基础研究的根基越扎越深。今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继续支持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促进基础研究领军人才培养和重大成果产出。“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将进一步优化建制化体系化布局,强化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选题方向,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创新生态。从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到距地400公里轨道上的中国空间站太空实验,从万米深渊的载人深潜到世界屋脊的青藏科考,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甘坐“冷板凳”,在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创新之源。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23年7月24日
其他

研究 | 长期音乐经验通过促进大脑“年轻态”来保护老年人言语加工

人类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老龄化过程。因为老化常伴随多种认知障碍,所以开发有效的干预方法来延缓老化并揭示其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应对老龄化的挑战具有重大意义。已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在噪音环境下的言语知觉能力普遍下降,而音乐训练能够增强老年人在嘈杂环境下的言语知觉能力,提示音乐训练能够对抗老化。但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尚无研究系统揭示音乐训练经验对抗老化、保护言语加工的神经机制。为回答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杜忆研究组近期开展了一项功能磁共振研究,首次证实老年音乐家采用两种相互依赖的机制“功能保持和功能代偿”来延缓其在噪音环境下视听言语知觉的老化。该研究成果于2023年4月26日以封面论文刊发于Science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研究 | 幼儿叙事言语产生中停顿策略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publication.https://doi.org/10.1044/2022_JSLHR-21-00542来源: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2023年2月9日
其他

研究 | 我国15-24岁青少年中20岁左右外貌焦虑水平最高

外貌焦虑在国内外青少年中非常常见。已有研究发现,外貌焦虑不仅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和自尊等存在关联,还是躯体变形障碍和进食障碍的风险因子。然而,已有研究较少关注青年群体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外貌焦虑的发展模式和性别差异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葵等开展了一项研究,招募了国内4919名15-24岁的中学生和大学生,通过心理问卷测量的方式评估他们的外貌焦虑和消极情绪水平,以及BMI和消极情绪对外貌焦虑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从青春期到成年早期,外貌焦虑水平在20岁左右最高。此外,结果还发现性别、BMI和消极情绪对外貌焦虑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①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外貌焦虑,但差异主要集中在安全行为上(如购买服装或化妆品掩饰自己的“缺陷”);②BMI和女生的外貌焦虑水平呈正相关;③消极情绪可以分别解释男生中17.5%和女生中14.5%的外貌焦虑变异。该研究首次发现外貌焦虑水平在15-24岁青年中的变化趋势。由于20岁以前,外貌焦虑水平持续上升,提示预防青少年外貌焦虑应在青春期早期及时展开,并针对男生和女生设置不同的策略。此外,干预过程中应纳入应对负性情绪的策略。心理所硕士研究生刘爽爽为论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心理所副研究员王葵。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Journal
2023年2月7日
其他

研究 | 基于社交媒体语言表达开发心理幸福感感知模型

积极心理健康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心理幸福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然而,民众的心理幸福感测量很难大规模实时评估。社交媒体的流行使非侵入性方式感知和了解在线用户的心理幸福感成为可能。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语言表达建立心理幸福感预测模型,并通过心理问卷测量的方式评估社交媒体对真实幸福感数据的预测能力。研究共招募了1427名线上用户,使用Ryff
2023年2月3日
其他

研究 | 疼痛高频振荡信号的特征及其功能意义

已有研究数据表明,全球20-4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虽然疼痛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能够警告人们远离伤害,但是持续或复发超过3个月的慢性疼痛会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和心理困扰。为了找到有效缓解疼痛的方法,迫切需要对疼痛及其神经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探索疼痛的生物标志物(如神经振荡信号)将有利于客观评估疼痛、开发新的疼痛疗法和准确预测治疗反应。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胡理研究组开展了一项系统综述和元分析研究,考察了人群(健康人/病人)、疼痛类型(短时/长时/慢性疼痛)、疼痛刺激类型(伤害性激光/电刺激/热痛刺激等)和疼痛刺激位置(左侧/右侧/双侧)对疼痛高频振荡信号(Gamma-band
2023年2月1日
其他

研究 | 情绪-行为分离模式和快感缺失能够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中长期结局

情绪转化为动机行为的失败可能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发生发展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减弱的情感体验,在即时性和期待性情绪体验中都有表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表达也有所减少。这些神经心理和情绪缺损(即情绪-行为的分离)与阴性症状关系密切,是治疗的主要障碍。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NACN)实验室的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团队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障碍患者均表现出愉快体验的降低和动机的缺乏,但三种精神疾患的情感-行为分离模式有所不同。尽管陈楚侨及其团队以往的横断研究支持了这一分离模式和阴性症状之间的关系,但很少有研究采用纵向追踪的方式来考察情感-行为分离模式、愉快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长期临床和功能结局的预测能力。为弥补这一不足,陈楚侨与香港大学副教授Simon
2023年1月31日
其他

研究 | 污名化经历加剧抑郁症患者疼痛感知

抑郁是一种产生多种负面结果的常见精神疾病。以往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往往不仅要忍受抑郁症状带来的痛苦,还要面对“精神疾病”标签所带来的污名化的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约有76%的精神疾病患者报告自己受到了中等到很高程度的污名化影响。可见,污名化是抑郁症患者的常见经历。污名化经历可能影响患者的抑郁症状,而且抑郁症状往往与疼痛感知相互影响。因此,为了探究精神疾病相关的污名化经验是否直接影响抑郁症患者对于疼痛的感知,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孔亚卓研究组联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石川开展了合作研究。研究使用了事件回忆的范式考察污名化经历对患者自我报告的疼痛和诱发性疼痛感知的作用。研究者在研究一中要求抑郁症患者描述其过往因自己的抑郁症而遭受污名化的经历诱发污名感受,来考察这些过往的污名化经历对自我报告疼痛感知的作用。污名化组的患者报告了更大的疼痛灾难化,包括过度思考和夸大,可以预测与疼痛相关的心理困扰。这些结果表明,污名化经历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疼痛灾难化感受,并带来更多与疼痛相关的心理困扰。之外,研究还发现抑郁症状可以中介污名化经历对疼痛评估的作用,抑郁症状越严重,污名化对患者疼痛感知的影响越大。研究二通过对患者手臂施加热痛刺激以产生诱发性疼痛,发现具有污名化经历的患者疼痛阈值显著高于非污名化组,即患者更不容易感受到疼痛。然而,对于阈限上的疼痛刺激感受却更强,表明在患者回忆起他们因抑郁症而遭受耻辱的经历后,热刺激诱发的疼痛感增加。图1
2023年1月18日
其他

研究 | 语言产生中语义与语音加工共享相同的认知机制

人们对当前信息的加工会受到以往经验的影响,语言加工也不例外。研究表明,语义或语音相似信息的加工会促进或抑制当前的语言产生。当语义相关的图片相邻呈现时,图片的命名速度会加快,而当语义相关的图片间隔多个无关图片时,图片的命名速度会减慢,表明语义促进效应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而语义抑制效应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学界一般认为,短时程的促进效应源于语言加工的激活扩散机制,即在语言加工中,不仅目标项被激活,其语义相似或语音相似项也会被激活,因为语义相关或语音相似项已被激活过,激活导致的残余激活量使得随后对这些图片进行命名时,对其激活更容易,反应时间更快。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兴珊研究组的青年特聘研究员屈青青及同事在2021年的研究中考察了语音相似抑制效应及其加工机制,并提出语言产生中语音相似性的抑制效应可能源于竞争学习机制,即每一次命名反应均对词汇层和语音层之间的连接产生轻微而持久的改变。在图片命名后,目标项与其语音层之间的连接得到加强,而语音相似项与其语音层的连接被减弱。由于语音相似项的词汇层与语音层之间的连接已被减弱,因此随后对其的反应速度变慢。那么,语义加工作为语言产生的核心加工过程,是否与语音加工共享相同的认知机制?激活扩散机制以及竞争学习机制是否共同作用于语言产生中的语义加工与语音加工?为探索这一问题,屈青青及同事在一项最新研究中采用连续命名范式(continuous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研究 | 言语理解中存在对语音信息的预测

哲学家克拉克提出,“大脑在本质上是一个预测机器”。根据当前情境和言语信息,对将要出现的信息进行预测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智能。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遇到一方话音未落,另一方已经猜到对方想要表达什么的情况。无论是日常生活经验抑或实验证据,均表明人们能够对言语信息进行预测。当前,关于言语预测的一个关键研究问题是语言预测内容,即人们能够预测哪些层级的语言信息。目前研究揭示,言语理解中存在对句法、语义信息的预测。但是,关于语音特征能否被预测研究较少且争议较大。为了考察人们在言语理解中能否预测语音信息,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兴珊研究组的青年特聘研究员屈青青及同事在一项最新研究中采用视觉情境眼动范式,以汉语作为研究材料,开展了两项实验研究。汉语可以更好地分离语音与字形信息,以考察更纯净的语音预测效应。实验一考察了汉语言语理解中的语义和语音预测。实验中,被试听到含有高预测性目标词的句子,例如“要放学了,我把铅笔盒和本子装进了书包里准备回家。”在预测目标词出现前2秒,屏幕呈现图片刺激,图片刺激包括一个关键物和三个干扰物。关键物包含以下条件:目标物(如“书包”)、语义相关项(如“橡皮”)、语音相关项(如“梳子”),以及作为基线条件的无关物(如“漏斗”)。在此过程中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实验预期,如果在预测目标词呈现前,被试已经更多注视屏幕中的语义相关项、语音相关项,表明被试预先激活了目标词的语义和语音信息。研究结果发现,与无关物相比,被试更多地注视语义相关项、语音相关项。更重要的是,这种注视偏好开始于被试听到目标词之前(见图1)。结果表明,被试在目标词呈现之前预先激活了目标词的语义、语音信息。实验二采用新的实验材料以及更短的预视时长(1秒)开展了重复性验证实验,结果重复了实验一的语音预测效应。上图:实验一、实验二实验条件下注视比例图。蓝色线表示目标物条件,黄色线表示语音相关项条件,红色线表示语义相关项条件,灰色线表示无关物条件,横轴表示预测目标词呈现时间(时间0代表预测目标词开始呈现),纵轴表示注视比例,误差线表示标准误;下图:实验一、实验二预测时间窗口内实验条件生长曲线分析图。横轴表示预测目标词呈现时间,纵轴表示经验逻辑转换后注释比例,曲线表示模型拟合情况综上所述,该研究考察了言语理解中的预测内容,揭示了言语理解中对下文语义与语音信息的预测,该成果有助于加深对预测内容与加工机制的理解,将为构建更完整的语言理解模型提供科学证据,为自然语言处理和语言类脑智能提供重要启示。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771212)、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62061136001)的资助。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Journal
2023年1月1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研究 | 怀旧倾向在成年初显期的发展规律

stability)描述的是随着时间推移,某一特质在某一人群中所处位置保持相对不变的程度,可以通过跨时间的重测相关系数(test-retest
2023年1月12日
其他

研究 | 默认网络的社会语义功能与非语义功能共存现象

全脑分析结果图中HSHL、HSLL、LSHL、LSLL分别代表高社会困难、高社会简单、低社会困难、低社会简单条件图3.
2023年1月10日
其他

研究 |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失眠的患病率较高且与认知障碍存在关系

失眠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经常发生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困扰着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已有研究发现,健康人群的睡眠和认知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而精神分裂症又通常同时表现出失眠和认知缺陷的症状。因此,研究者推测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失眠的患病率较高且和认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张向阳研究组招募了957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男性630例,女性327例)开展研究。研究采用自我报告的问卷收集人口统计学、临床和失眠症数据,同时使用阳性和阴性综合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病理症状以及成套神经心理状态评定量表(RBANS)评估患者的认知表现。结果显示,20.2%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报告有失眠症状(193/957)。精神分裂症伴发失眠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症状得分均显著高于非失眠患者,RBANS总分、语言、注意力、延迟记忆得分均显著低于非失眠患者。回归分析显示,女性、PANSS总分高、失眠类药物使用与失眠独立相关。图1.
2022年12月30日
其他

ESI快报 | 精神病学与心理学领域热点论文2022年第6期

ANALYSIS?”,第一作者为奥克兰大学心理系的Virginia
2022年12月23日
其他

研究 | 儿童与成人视听整合脑网络的差异

阅读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是建立视觉字形和听觉语音之间稳定的对应关系。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个体对视觉和听觉信息的整合将逐步成为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并最终实现流畅阅读。研究者将个体把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差内呈现的分别来自视觉和听觉通道的信息有效整合为统一、连贯的知觉的过程定义为视听整合。视听整合能力在儿童阅读技能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阅读水平密切相关。视听整合缺陷也被认为是导致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Yang
2022年12月14日
其他

研究 | 物质使用障碍患者的成瘾行为与精神病理学和人格特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DOI:https://doi.org/10.1007/s11469-022-00976-x来源: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研究 | 多领域综合干预能提升认知障碍高风险老年人的认知功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痴呆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老年人群体。目前尚缺乏治疗老年痴呆的特效药物,且针对认知障碍的非药物干预方法单一。因此,如何维持和促进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从而延缓和预防老年痴呆,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最近的研究发现,约有35%至55%的痴呆病例可以通过消除潜在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如低教育程度、高血压、肥胖、缺乏体育活动、抑郁和社会孤立等)来预防。这些风险因素涵盖认知、饮食健康、体育锻炼、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为认知障碍的多领域干预提供了思路。目前,欧洲已经完成了几项大型的痴呆预防多领域干预研究,但这些多领域干预研究在提高认知能力或减少痴呆发生率方面的效果尚无一致结论。因此,虽然观察性研究提示了多领域干预的潜力,仍然有必要开展更多的干预性研究来证实其有效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干预研究报道。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老年心理研究中心李娟研究组在北京开展了一项基于社区的多领域干预的群组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改善认知高风险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通过和朝阳区疾控中心合作,研究组在北京市朝阳区10个社区筛查出60岁及以上的认知高风险老年人209名,以社区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的老年人接受为期9个月包含冥想、认知训练、运动和营养指导的多领域干预(具体干预设计见图1),对照组没有接受任何特殊处理。图1.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研究 | 开发Think-Aloud fMRI研究范式并刻画静息态自发思维的大脑表征模式

level-dependent)值以构建神经水平的RDM。3)最后,研究使用RSA在三个全脑神经水平上探究了静息态思维流的大脑表征模式:体素水平(全脑探照灯分析)、区域水平(采用Schaefer
2022年12月5日
其他

研究 | 蓝斑-齿状回神经通路是促进阿片戒断记忆消退的潜在调控靶点

人和动物都具有对厌恶性事件形成记忆的能力。厌恶性记忆能够促发个体在面临类似情景时产生回避行为,这对生存至关重要。这些记忆具有可塑性,可随时间、环境、经历等发生更新与修饰。然而,顽固的厌恶性记忆可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如阿片戒断带来的负性记忆可诱发强迫性用药行为,构成阿片成瘾的病理基础。已有研究显示,“提取-消退”模式下的行为干预可带来相较于单纯消退训练更加稳定的记忆修饰效果。这给人们带来两点启示:1)记忆提取是连接已形成的记忆与记忆消退的关键枢纽;2)提取后进入不稳定状态的记忆更容易被修饰。但是,多项研究也提出了“提取-消退”模式修饰记忆的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原有记忆能否被有效提取并活化可能是影响后续消退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隋南研究组的科研人员开展了一项研究,试图鉴别出一条参与记忆提取过程的神经通路,并验证对其调控是否可以改变“提取-消退”模式下的记忆消退效果。对于这条神经通路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理解记忆修饰与更新的脑机制,也将为阿片戒断记忆的消除提供策略。研究发现,蓝斑-海马齿状回(LC-DG)神经通路的激活是阿片戒断记忆提取的必要条件,特异性光激活这条通路可以有效促进“提取-消退”模式下的记忆修饰效果,促进戒断记忆的消退。利用事件相关神经元活性标记策略,研究进一步阐明,LC-DG通路激活显著提升了消退过程齿状回记忆印迹细胞的激活数量。并且,印迹细胞集群的再激活数量与记忆消退程度呈正相关(图1)。此外,采用神经元钙离子成像及化学遗传学技术,研究证实了新异环境暴露可通过激活LC-DG通路促进记忆的“提取-消退”进程。图1.
2022年11月25日
其他

研究 | 交往焦虑的社交网络语言表达特征分析及识别建模

0.76)。该研究证实了基于网络社交媒体数据的交往焦虑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为考察青少年的交往焦虑状态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治疗提供科学基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Frontiers
2022年11月23日
其他

研究 | 甲基苯丙胺成瘾患者伴发反社会人格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

该研究受中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ZD02021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00848,
2022年11月21日
其他

研究 | 承诺与代际传递能促进家庭垃圾回收行为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资源分类回收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促进人们的资源分类行为”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受到国内外很多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在心理学领域,承诺(commitment)策略,即“请人们承诺将实施某种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基于“助推”的环保行为干预策略。然而,以往研究发现,该策略只能影响有限人群,很难大规模实施推广。此外,鲜有研究关注承诺在儿童群体中的效力。承诺策略是否可以成为促进儿童与其家庭垃圾分类与回收行为的有效策略,有待考证。为探究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韩布新研究组副研究员刘萍萍及其团队成员开展了一项面向儿童及其家庭垃圾分类与回收行为的纵向现场干预研究。研究共招募180名二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首次将承诺与教育活动、抄写和代际学习这三种策略进行创新结合,探索了承诺与基于承诺的联合干预措施对儿童及其家庭回收知识和行为的影响。研究使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采用四种干预方式(签名承诺vs.教育活动+签名承诺vs.教育活动+抄写+签名承诺vs.教育活动+抄写+代际学习+签名承诺),在基线期(11周)、干预期(6周)和干预后期(11周)三个阶段,测量了儿童的承诺率、干预前后的回收知识准确性,同时测量了家长在干预前后的垃圾分类知识准确性以及自我报告的分类回收行为(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通过对可回收物的称重,测量了真实的分类行为,增加了结果的生态效度。在干预后期结束后,对8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单独电话采访,以探究干预策略的长效机制。图1.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研究 | 空间情境调节性别知觉

人们对于视觉刺激的知觉加工高度依赖于其所处情境。一条灰色长裙,当它挂在黑色长裙旁边时,看起来更接近白色;但当它挂在白色长裙旁边时,却显得更接近黑色。这反映了空间情境对视知觉的影响,表现出同时对比效应。除颜色外,同时对比效应已被证实广泛存在于线条朝向、运动方向等低级视觉特征的加工中。与此相对,视觉刺激所处的时间情境同样会改变人们的知觉。适应后效就是一种被广泛探究的时间情境效应。但与同时对比效应不同的是,适应后效不仅存在于低级视觉特征,也存在于高级视觉特征的处理中,包括面孔情绪与性别等。例如,长时间观看一张女性面孔会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对随后呈现的性别信息较为模糊的面孔知觉为男性。已有大量研究借助于低级视觉特征加工,揭示同时对比和适应后效在行为表现与认知机制上具有相似性。那么,类比适应后效,同时对比效应是否也存在于高级视觉特征的知觉加工?如果存在,基于高级视觉特征的同时对比效应又具有哪些特征?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蒋毅研究组的科研人员采用同时对比范式,通过4个实验探究了面孔和生物运动性别知觉是否受到以及如何受到同时呈现的空间情境性别信息的调节。如图1所示,研究者在屏幕中央将呈现测试刺激,同时在其周围呈现情境刺激,首次证实了同时对比效应同样存在于性别这一高级视觉特征中(图2实线)。即对测试面孔或生物运动的性别知觉会偏向与外周性别相反的方向(实验1)。例如,当外周呈现男性面孔情境时,人们会倾向于将中央的测试面孔性别知觉为女性。借助模型拟合,研究者发现基于抑制机制的计算编码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实验中观测到的性别同时对比效应(图2虚线)。而在情境和测试刺激之间引入500
2022年11月7日
其他

研究 | 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会快感缺失个体社会奖赏期待加工中的异常神经模式

社会奖赏加工能力的异常存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会快感缺失个体,且会导致个体社会互动以及社会功能的障碍。因此,对于临床和亚临床群体的社会奖赏期待加工研究,将为针对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但是,此前针对精神分裂症谱系的社会奖赏期待研究大部分局限于行为学研究。目前尚不明确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在社会奖赏期待加工中是否存在异常的神经加工活动。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陈楚侨研究组近期开展关于上述人群社会奖赏期待相关神经机制的针对性研究。研究分别招募23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7名健康对照组,37名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和50名对应的健康对照组被试,进行社会延迟奖赏任务态磁共振扫描。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左额内侧回激活降低,并且表现出左额内侧回与左侧顶叶区域的负性功能连接。而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在社会奖赏期待加工过程中,则表现出左侧额中回激活的异常增强。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社会脑网络中小脑-颞叶功能连接的增强,而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则出现社会脑网络中左侧额叶区域功能连接的增强。综上,该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亚临床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均在社会奖赏期待加工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异常神经加工活动,且这些神经活动与现实社会网络特征的关联强度上存在减弱现象。当前研究结果将极大促进对于精神分裂症谱系社会动机相关神经机制的了解。此项研究得到了江苏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Philip
2022年11月2日
其他

研究 | 严超赣研究组研发可实用的阿尔茨海默病脑影像深度学习判别器

MCI)患者的结构影像样本,进展为AD的MCI患者被预测为AD的概率(65.2%),是未进展的MCI患者(20.6%)的3倍以上。此外,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研究 | MnSOD Ala-9Val多态性调节锰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关系

促氧化物和抗氧化物之间的不平衡被认为是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的许多退行性疾病认知障碍的病因。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是清除线粒体中超氧自由基的一线抗氧化酶,在机体抗氧化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发现,MnSOD活性及其Ala-9Val(rs4880)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然而,MnSOD活性及其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仍缺乏研究。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张向阳研究组招募了234名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32名健康对照开展研究,旨在探讨MnSOD活性、MnSOD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研究 | 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动态功能连接异常

ReHo),且动态功能连接部分中介了局部脑区活动与阅读的关系,揭示了动态功能连接、脑区活动与阅读关系的内在机制。最后,研究发现左侧额下回的动态功能连接与灰质(gray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研究 | 甲基苯丙胺成瘾患者伴发抑郁症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

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是物质成瘾的一种典型的并发症,述情障碍可能预测了物质成瘾患者抑郁症状;也有研究发现,对药物的渴求与成瘾者的抑郁症状显著相关。但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抑郁症发病率少有报道,且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也尚未可知。研究者推测,述情障碍、药物渴求可能与甲基苯丙胺成瘾者并发抑郁症相关。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张向阳研究组招募了585名甲基苯丙胺成瘾的男性和203名健康对照组开展研究,旨在评估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抑郁症发病率和相关因素。研究收集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和甲基苯丙胺使用的数据。同时,研究使用迷你国际神经精神病学访谈(M.I.N-I.)评估抑郁症,使用药物渴求问卷(DDQ)评估甲基苯丙胺成瘾者的药物渴求,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评估被试述情障碍的程度。结果显示,中国甲基苯丙胺成瘾男性的抑郁症患病率为16.58%。在甲基苯丙胺成瘾男性中,患有抑郁症的被试的药物渴求和意向、负强化、DDQ总分、识别感受困难、描述感受困难和TAS总分均高于未患有抑郁症的被试。此外,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识别感受困难得分和负强化得分是导致甲基苯丙胺成瘾男性患抑郁症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甲基苯丙胺成瘾男性的抑郁症发病率(16.58%)明显高于中国健康人群的抑郁症发病率(3.99%)(Ren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研究 | COMT Val158Met多态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障碍性别差异的作用

精神分裂症的性别差异在发病年龄、病程、症状、治疗结果和神经系统异常方面受到广泛关注。就临床症状而言,男性患者表现出较早的发病年龄和更多的阴性症状,而女性患者表现出更多的情感、偏执和周期性精神症状。在工作记忆、解决问题、语言和视觉学习等多项认知任务中,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缺陷比女性更严重。然而,精神分裂症异质性特征的性别差异的潜在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已有研究结果显示包括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
2022年9月30日
其他

研究 | 个体化和群体性范式诱导方式产生怀旧情绪的镇痛效果差异

怀旧是一种对过去包含情感的渴望感,是一种与自我相关、苦乐参半但主要是积极的社会情绪。已有研究表明,诱发个体的怀旧回忆不仅可以缓解热痛,还可以缓解慢性疼痛,使人们更能耐受机械痛。尽管这些研究为怀旧的镇痛作用提供了初步证据,但没有区分怀旧情绪对不同刺激强度的镇痛作用,也尚不清楚不同诱导怀旧情绪的方式之间是否有所不同。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孔亚卓研究组和蔡华俭研究组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诱发个体产生怀旧体验,检验不同的怀旧方式对不同强度热刺激诱发的疼痛是否都具有镇痛效果。研究一采用依赖于个体自传体记忆等亲身体验的个性化方法,在疼痛感知前后测期间,通过事件回忆任务诱发个体产生怀旧状态,考察在后测中,个体对热刺激的感受是否存在镇痛效果。结果显示,个体回忆完怀旧事件以后,相对于中性事件,在低强度和高强度热刺激诱发的疼痛评定都降低,即没那么疼了,起到了广泛镇痛的作用(图1)。图1:(A)
2022年9月28日
其他

心理所研究对比成年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听时间加工能力

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患者均存在感知觉加工的异常,而视听时间整合窗的异常增大,意味着个体觉察跨通道信息时间不同步的敏感度下降,被认为是两类疾病的共享特征。然而,前人研究往往关注单一临床群体,对于两类患者在视听时间加工能力方面的异同表现所知甚少。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陈楚侨研究组先前的一项研究考察了儿童青少年期高功能孤独症患者和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视听时间加工能力,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时间整合能力的异常具有“情境特异性”,只出现在包含言语信息的实验条件下;而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时间加工能力缺损则是跨感觉通道类型、跨刺激类型而普遍存在的。但在这项研究中,两个临床组是各自独立招募的,组间差异的比较也只是事后比较,其结果可能受到不匹配的人口学特征的干扰。此外,视听时间加工能力在儿童青少年期快速发展并成熟,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患者对感觉信息的时间敏感度在成人期表现如何也有待进一步探究。因此,陈楚侨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针对成人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患者的研究。研究招募了43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5名高功能孤独症成人患者以及48名与临床组人口学信息匹配的健康对照。实验任务包括单通道时序判断任务,以及非言语和言语版本的视听双通道同步判断任务。研究结果发现,相比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视听时间窗均异常增大,但他们的单通道时间敏感度无显著缺损,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难以准确处理跨感觉通道信号的时间(不)同步性。高功能成人孤独症患者则在所有任务中都与健康对照无显著差异。结合陈楚侨研究组先前儿少群体的研究结果,视听时间整合窗异常增大可能是不同年龄和疾病阶段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同特征,而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的视听时间加工能力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追赶”上同龄者,进入成年后达到正常状态。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的资助。文章已在线发表于
2022年9月27日
其他

研究 | 强制性政策和自我拔高偏差对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

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这项重要民生工程,并颁布诸多管理条例,但民众的真实分类行为仍然很少,很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困境。处理不当的垃圾既污染生态环境,又危害居民身心健康。如何助推全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威慑理论(deterrence
2022年9月20日
其他

合作研究 | 动机与愉悦和表达减少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两个潜在因素

阴性症状,如愉悦体验能力下降,动机缺乏以及对相关社会互动的表达情绪反应能力下降,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和功能结果密切相关。然而,这些症状通常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目前阴性症状的起源、机制以及潜在的因子结构仍不清楚。
2022年9月7日
其他

研究 | 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存在跨评估工具的稳定性

阴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心症状,同时,也是患者临床以及功能结果的重要决定因素。阴性症状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病理学,共包含了动机缺乏、快感缺失、社会退缩、言语减少以及情感迟钝五个子症状。然而,目前为止,阴性症状的内部因子结构尚未得到清晰的阐明。在临床实践中,研究者通常会采用多种评估工具来测量阴性症状,包括自评问卷以及临床访谈等。如果过往的研究结果达到了“评估工具测量不变性”,那么将会给阴性症状的因子结构的效度带来重要的证据支持,但是,目前尚缺乏相关的研究证据。另一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五个子症状之间的“领域特定的一致性”也未被探讨过。为了探讨上述研究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NACN)的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利用网络分析的方法考察在不同评估工具下所测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子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评估工具中阴性症状子症状的“领域特定的一致性”。研究采用了简明阴性症状量表(BNSS)、阴性症状自评问卷(SNS)和阴性症状评估量表(SANS)分别对20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SANS和BNSS所测量的阴性症状的不同子症状在网络中出现较大程度的交杂,而SNS所测量的不同子症状则是自行聚合在一起。SANS的注意缺乏症状处于网络的边缘位置,而SANS的快感缺失-社会退缩症状和SANS的情感迟钝症状则表现出了最高的网络强度。更重要的是,BNSS的五个节点在SANS和SNS的节点中起到了一个“桥”的连接作用。BNSS的情感迟钝和SANS的快感缺失-社会退缩症状也表现出了最高的桥强度。总结而言,研究结果支持BNSS可能是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临床访谈与自评问卷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该研究发现也表明在桥中心度网络中存在领域特定的一致性,支持了NIMH关于阴性症状的一致同意中所提出的“测量工具不变性”。这项研究是与香港大学Simon
2022年8月31日
其他

研究 | 心理所研究发现社会快感缺失个体社会脑网络关键节点联结的功能连接与现实社会网络存在解离关系

社会快感缺失是指个体从社会互动中体会到快乐能力下降的现象,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阴性症状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在社会脑网络特征及其与现实社会网络特征的相关关系上存在减弱现象。但是,已有的大多数研究采用感兴趣区的方法,未能有效探究脑功能连接与现实社会行为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陈楚侨研究组近期开展一项研究,在35名高社会快感缺失水平个体和50名低社会快感缺失个体中探究静息态社会脑网络关键节点。研究结果表明,两组被试中均发现以右侧杏仁核、左侧颞极以及右内侧额上回为社会脑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在高社会快感缺失组中,左侧颞极所联结的社会脑网络功能连接未能预测个体的社会网络特征,而其他未与左侧颞极联结的功能连接则增强了与社会网络特征之间的联结强度。这些研究发现,在一个包括33个高社会快感缺失个体和32个低社会快感缺失个体的独立样本中得到了验证。由此表明,研究发现的社会快感缺失个体中社会脑网络功能连接与现实社会网络特征关系存在解离现象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当前研究结果对于开发与社会快感缺失个体社会功能缺损相关的非药理干预治疗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此项研究由江苏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以及Philip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研究 | 人格调控汉字书写加工的神经机制

书写是人类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在交流、阅读发展与知识获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书写笔迹的个体差异明显,蕴含了丰富的个人特质信息。人格因素被认为是影响书写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例如笔迹分析就是基于书写特征与人格关系的测量技术,已有上百年的应用历史。但是,传统笔迹分析依赖专家主观判断,缺乏实证研究证据。因此,书写与人格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尚具有较大争议。为探究汉字书写与人格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毕鸿燕研究组开展了一项合作研究。与传统的静态笔迹分析不同,本研究采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全面记录了书写动态过程的脑活动,并采用大五人格测验测量人格特征。研究发现,在群组水平上,人格的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水平与书写过程中左侧运动前区与右侧额下回的激活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图1),提示人格特质调控书写中的视觉-运动转换与执行控制加工。为进一步明确这种相关的特异性,研究者进一步考察了人格特质与画图和文字识别两个控制任务脑激活的相关,发现人格与这两个任务脑激活没有显著相关,这表明人格尽责性与书写脑活动之间的相关具有领域特异性。图1.
2022年8月8日
其他

研究 | 有童年创伤史的甲基苯丙胺成瘾者认知损伤更严重

maltreatment)指18岁前发生的躯体虐待和忽视、情感虐待和忽视,以及性虐待。潜在易感性理论(The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研究 | 冰毒成瘾者风险决策的认知机制

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属苯丙胺类毒品。吸食冰毒是一种风险行为,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理解冰毒成瘾者的风险行为及这种行为背后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冰毒成瘾者的风险决策行为,从而为预防和干预冰毒成瘾行为提供依据。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的青年特聘研究员饶俪琳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教授袁逖飞、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明明合作开展了冰毒成瘾者风险决策及其认知机制的研究。该研究中,冰毒成瘾者与健康被试需要完成仿真气球冒险任务(图1)。仿真气球冒险任务是风险决策研究中用来测量风险行为的经典范式。在实验1的过程中,被试点击鼠标左键吹气球,气球越大,被试获得的奖励就越多;但是随着气球逐渐增大,气球爆掉的可能性也越大,一旦气球爆掉,被试将无法获得奖励。实验过程中被试可以随时点击鼠标右键收钱。实验2的任务与实验1类似,区别在于被试在吹气球前,冰毒相关图片会先呈现1000ms,同时被试吹气球的过程中冰毒图片也会作为背景呈现。为了探索冰毒成瘾者风险决策的认知机制,研究使用数学模型对被试的行为数据进行拟合。图1.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研究 | 冰毒成瘾者的亲社会决策特征

国家禁毒办近期发布的《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148.6万名(同比下降17.5%)。其中,滥用冰毒人员79.3万名,占吸毒人员的一半以上。众所周知,毒品滥用不仅给个人的生理、心理造成巨大伤害,还会引发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全国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因此,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李纾研究组青年特聘研究员饶俪琳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袁逖飞、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明明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从冰毒成瘾者社会功能的角度出发,探究其亲社会行为的异常,以期为戒毒工作提供科学参考。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比较了冰毒成瘾者和健康被试在一个独裁者博弈变式任务中的表现。实验1的任务是一系列二择一的选择(图1),每次选择包含两个金钱分配方案,每个方案是给自己和一个陌生人分配一定数额的金钱,被试需要在两个金钱分配方案之间做出选择。实验2的任务与实验1相同。但是,每次在被试看到分配方案之前,会先看到与冰毒相关的图片。为了深入探究其内在机制,该研究使用漂移扩散模型(Drift-diffusion
2022年7月7日
其他

合作研究 | 社会规范对中国大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显示,截止至2018年,我国15岁以上吸烟人数超过3亿人,占世界吸烟者总人数的近30%。从青少年时期到大学生阶段,我国烟民人数占比从3.2%陡然上升至超过40%(《2018中国卷烟互联网消费者白皮书》,
2022年6月10日
其他

研究 | 阴性分裂型特质预测付出-回报失衡情境中的奖赏动机缺损

付出-回报失衡是指高努力付出与低奖赏回报之间的不平衡,比如当一个人认为他付出了更大的努力,但获得的回报却不成比例地减少,这种失衡对个体的日常功能很重要。已有研究表明,高分裂型特质个体更有可能感知到付出-回报失衡。此外,这些个体的灰质体积减少和静息态功能连接改变都与付出-回报失衡存在相关性。然而,付出-回报失衡与奖赏动机之间的潜在关系目前并不完全清楚,尤其是付出-回报失衡对奖赏动机的影响在不同分裂型特质亚型中是否存在差异尚不清楚。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陈楚侨研究员、黄佳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探究了付出-回报失衡在多大程度上与奖赏动机有关,以及不同分裂型特质亚型是否对付出-回报失衡与奖赏动机之间的关系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研究招募的843名大学生在线完成了中文版分裂型人格问卷、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以及动机和愉悦感自评问卷。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探讨不同分裂型特质亚型对付出-回报失衡与奖赏动机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付出-回报失衡能够预测奖赏动机缺损。然而,不同的分裂型特质亚型表现出不同的调节效应。具体而言,阴性分裂型特质对付出-回报失衡与奖赏动机的关系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而阳性与紊乱性分裂型特质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综上所述,该研究表明分裂型特质亚型不同程度地调节了付出-回报失衡与奖赏动机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在亚临床人群中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改善奖赏动机和目标导向行为的重要性。Fig.
2022年6月7日
其他

《自然综述-心理学》发表心理所陈楚侨研究员关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理论模型以及临床应用的综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一系列认知以及社会功能的损伤。近期的研究发现,阴性症状(即动机缺乏、快感缺失、社会退缩、言语缺乏和情感淡漠)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以及功能结果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然而,现如今的传统治疗方法对于改善阴性症状的效果甚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阴性症状不仅仅存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未来有发展成精神疾病的风险人群中,阴性症状类似的行为也同时被发现存在于一般人群中。但是,目前对于阴性症状的起源及其背后的机制却了解甚少,可见,对于阴性症状的各个子症状进行兼具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将极大地推进开发有效的早期识别和精准干预的手段。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目前有关精神分裂症的现象学和神经生物学水平上的多个核心研究发现,从阴性症状的概念的不断进化,到阴性症状最新的干预手段的发展,进行了重点论述。更重要的是,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整合在临床和亚临床人群中的研究所发现的和阴性症状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研究者们同时提出,阴性症状表现出了一个独特的“
2022年5月31日
其他

研究 | 视觉唇动信息促进噪音下言语感知的神经机制

日常对话中,往往遇到的并不是理想的听觉环境,或大或小的环境噪音会不同程度地给人们听清对话带来难度。然而,听力正常者在极度嘈杂的环境下,也能一定程度理解对方要表达什么。这得益于在日常交流情景中,人们不仅仅靠耳朵去听,还会靠眼睛去捕捉并理解信息。视觉信息中对理解帮助最大的无疑是说话人的嘴唇运动,经过唇语训练,甚至仅仅靠观看说话人嘴唇运动也能完成交流。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院重点实验室杜忆研究组开展了一项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扩散加权成像(神经突起方向离散度与密度成像neurite
2022年5月24日
其他

《自然·通讯》 | 心理所合作研究揭示重力环境塑造人类生物运动知觉

两百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诞生于地球,历经漫长的演化,适应地球环境,在此繁衍生息。然而,人类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息。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正从地球走向太空,对浩瀚宇宙的探索从科幻小说走向了现实。近年来,中国载人航天科技取得了长足进展。有朝一日,星际旅行或将成为可能。而在此之前,阐明离开地球环境对人的生理及脑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而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太空环境,是科学家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太空中,受失重影响,包括肌肉、骨骼、心血管在内的生理系统会发生显著改变,以往研究在此方面已累积了较多成果。相比之下,失重对人类的认知加工以及脑功能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未知。在最近发表于Nature
2022年5月21日
其他

研究 | 怀旧情绪的神经机制

“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在日常生活中,这类音乐时常能引发人们的怀旧情绪。怀旧(Nostalgia)是一种对过去经历的情感性怀念,心理学家将怀旧定义为一种自我意识性的情绪,这种情绪有时是苦乐参半的,但大部分时候是积极的。怀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绪,人们每周都会产生数次怀旧体验。怀旧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容易被引发,比如歌曲、影片,儿时的物品、突然涌现的回忆等,都可以让人们体验怀旧的情绪。过去二十年,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怀旧对个体有很多积极的作用:既有利于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可以让个体感受到社会支持,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爱与联结,缓解负面情绪和疼痛等。近年来,研究者开始从社会认知神经的视角探讨怀旧的神经机制,但是相关领域仍然处于起步且亟待发展的阶段。为了阐明怀旧的神经机制,为后续社会认知神经视角下的怀旧研究指出方向,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蔡华俭研究组近日发表文章,基于现有的行为和认知神经研究,提出了怀旧的神经模型(图1)。图1.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研究 | 动机与快感缺损而非表达缺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障碍的重要成因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脑神经发育障碍。患者表现出一系列广泛的精神病性症状,显著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以及思维过程。目前针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仍主要基于患者是否出现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但已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最终功能结局主要受到阴性症状的影响,例如快感缺失、动机缺乏、表达缺损等。过往研究在考察阴性症状与社会功能的关系时,仅将阴性症状作为一个总的概念维度纳入分析,然而,阴性症状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阴性症状的两因素模型,即包括动机/愉快感缺损和表达缺损两个维度,得到了最近研究的支持。因此,这两个维度是否对社会功能存在各自独特的影响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澄清。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神经心理学与应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陈楚侨研究员及其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采用网络分析的方法,从“症状维度”和“症状条目”两个层面,对26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和社会功能的网络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采用了阴性症状临床评估访谈、阳性和阴性症状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阴性症状以及其他精神病性症状,采用社会和职业功能评估量表测量患者的社会功能。研究结果显示,基于“症状维度”与“症状条目”两个层面上所估计出的网络呈现出相对一致的连接模式;在控制了药物副反应、病程和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动机/愉快感缺损与社会功能紧密相关。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其他症状,动机/愉快感缺损能解释更大比例的社会功能变异。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动机/愉快感缺损,而不是表达缺损,在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且强调了动机/愉快感缺损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结局的潜在干预目标。此外,陈楚侨研究组目前正在进一步考察,这种关系模式是单独存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还是在其他表现出类似快感缺失、动机缺乏和表达缺损的精神障碍患者中(如重度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也同样存在。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和黄乾亨基金的资助。文章已在线发表于Schizophrenia
2022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