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Jane's Walk 2021上海︱深度复盘包容性:成为你,成为我的一天

Citipedia 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2021-09-09





2021上海Jane's Walk社区盲盒游——成为居民X的一天 聚焦“社区包容性与多样性”,设置不同身份角色居民X,鼓励参与者以新身份视角,换位体验社区设施与活动空间。


继上一篇走街复盘之后,这一期我们将结合工作坊,邀请参与活动的3位嘉宾与我们一起深入聊一聊“包容性”这个话题。本期内容主要以播客的形式呈现,下文为各位嘉宾的观点提炼,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与我们分享你对“包容性”的理解。


▲ 2021 Jane's Walk上海 工作坊



Part 1: 居民X身份揭秘


扮演身份

独居老人|带娃父母|年轻人|行动不便者|低收入者|养花/养狗人士|社区工作者

BATTLE!

本地化的国际社区vs城市里的生态社区

▲ 活动前参与者补充完善居民X的人设

向下滑动阅览

独居老年居民:虹旭虽然是老龄化的小区,但粉粉嫩嫩,没有在刻意强调“老龄”;它已形成熟人文化,老年人可以种菜喂猫,找到自己做的事,这对老年人来说很重要;但缺少能遮风避雨的活动(打麻将)空间。古北的独居老人过得很浮夸,他们负担得起护工照料,更多时间花在品红酒吃下午茶按摩针灸,和媒体报道中常见的独居老人生活状况大相径庭。


有孩子的父母:空间上两个社区都有足够儿童活动的场地;学区上古北更好;教辅业态上黄金城道更偏(昂贵的)兴趣班,虹旭更多的是应试培训机构。


中等收入年轻人:更喜欢黄金城道。一是小区有门禁会觉得更安全;二是有电梯,收快递/搬家更方便;三是年轻人下班晚,小区外店铺菜场营业时间与年轻人作息不相符。希望社区组织更多有趣的活动或市集。


行动不便的居民:在黄金城道会被牵狗绳绊倒,店铺入口缺少无障碍设施。


低收入打工者:不同工种喜欢不同的小区,比如外卖/快递员更喜欢虹旭小区,无人阻拦电瓶车,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家政人员更偏爱黄金城道富人区,偶尔蹭顿高档饭菜,时常满足虚荣心。希望建立打工者社群、分享低消费店铺、借用地下闲置空间做临时落脚点……


养狗非大陆人士/爱花热心居民:既喜欢黄金城道的高端氛围,又想要虹旭小区的生境花园、老年大学、沿街菜场小店等。希望加入业主群、发挥业主作用,推动社区更加国际化(黄金城道的标识不够友好、只有中文啦!)


社区工作者(观察员):两个社区的特点非常明显,适配于居住人群的年龄、收入、受教育水平等。包容性的矛盾点 古北在于不同国籍人士有自己的小圈子,虹旭在于长期居住此地的老年人与经常换租的年轻群体。虽然说没有必要将不同群体强行融合在一起,但希望通过一些活动,让居民可以在某个点上找到共同的兴趣或聊天话题,在社区内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




BATTLE 的结论是...

古北包容吗?

养狗人士希望宠物像家人一样自由奔跑;行动不便者害怕被毛孩子和熊孩子冲撞;打工人想要有电瓶车停车点和送货小推车供应黄金城道门店;家长们拒绝电瓶车、想保护孩子的活动场地更安全、多开些兴趣班店铺;老年人希望多开些红酒/中医店;年轻人觉得这里无聊。外籍人士有着自己的小圈子

虹旭更需要社区支持吗?

相比古北高收入的自给自足,虹旭小区更依赖社区支持。老年人没有电梯需要自己爬楼,但可以养花种菜不亦乐乎;溜娃父母担心小区内汽车碰撞,但在生境花园寻得一片自然天地;年轻人找到了可负担的房租,但在996晚归时担心无门禁不安全;行动不便者被小区外停满的共享单车阻碍了出行;低出入打工者能在小区外的亲民小店吃一口热乎饭。



Part 2 播客复盘包容性


包容性城市(Inclusive Cities)是指平等重视所有人及其需求和贡献的城市。涉及多个可以相互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空间、社会,以及经济因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1呼吁建设“包容、安全、有弹性和可持续”的城市。

——SDG Goal 11: Make cities inclusive,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 组织者与嘉宾在闲下来合作社的录音棚录制播客

为了深入探讨包容性这个议题,活动后我们邀请3位参与者一起聊一聊他们的所观所感。下文为复盘播客中各位嘉宾的观点整理,建议搭配文章一开始的播客收听。


嘉宾 | 小畅 嘉琪 邹邹

主持 | 丽雅

插嘴 | 杜杜 希希 璎珞

后期 | 丽雅 席尔瓦

场地设备 | 王越洲

-前方长文干货预警- 


1. 扮演居民X为参与者带来什么

向下滑动阅览

嘉琪:"the missing part"

与一般的徒步不同,需要非常细致地的去观察、去参与,可以体验到很多平时被忽略掉的东西。

邹邹:沉浸式体验

两个不同的社区带来一种强烈的对比,而角色扮演则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从自己扮演的身份去观察,可以有更多的体会。

小畅:从未想过的新视角

与去年相比,角色盲盒是一个令人感到惊喜的新环节。对我来说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从一个独居老人的角度去看待社区,观察到以前很多没有看到的东西。


2. 能得到真正的共情体验吗?

向下滑动阅览

小畅:不可能达到完全共情,但打破偏见

我觉得达到完全共情是不可能的,更像是平时去社区调研的状态,但扮演能够帮助更多地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看待生活场景。但通过JW的体验和观察,之前对独居老人“窘迫、弱势、需要帮助”的刻板印象被打破了。

嘉琪:预设角度,浅层浸入

角色的设定可以帮助我们带着预设的角度去观察社区,帮助我们将丰富的信息抽象成我们所关注的东西,去迫使我们尝试理解这个角色关心关注的内容。这种参与因为时间只有一天,只能是一个很浅层的浸入,而不是真正的沉浸,但仍然对帮助我们转换视角起到很大作用。

邹邹:时常会有的“出戏时刻”

抽到居民X的身份本身就带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与社区的密切程度,自身的社会背景属性会影响个体的体验。我自己在体验过程中会不自觉的代入自己的视角去拆解自己所获取的信息,但角色本身提供了不一样的角度。



3. 包容性感受

向下滑动阅览

邹邹:功能与生活的和谐共存

对于我所体验的虹旭小区,通过竖向空间(二楼)的功能叠合,把很多修鞋、修伞、裁缝等比较接地气的功能搬进了一个“光鲜亮丽”的画展的楼上,让我觉得这个城市空间的设计者,有这样一种意图让不同的生活形态可以和谐共存。

小畅:人与环境之间的包容性

除了当天workshop中讨论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包容性,其实我也更多关注人与环境的一种包容性。我想到一个概念叫做“包容性发展”,其实也要包括对环境生态保护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嘉琪:供给侧的包容性

当天一位嘉宾提到的“空间分异和居住分异是一个市场性、经济型的自然结果”,我同意这种观点。但我觉得我们的视角如果从这一结果出发,希望将已经分化的人群融合在一起,其实是一种因果的倒置,是很难解决的。我认为的包容应该是我们能从供给侧出发,提供给很多人去使用城市空间,是提供一种包容的可能性,而不是直接去干涉这个结果。

“包容性”应从供给侧提供给不同人群所需要的空间、经济支持、社会兴趣活动等,为市民提供多种可能性,而不是对不同人群分化后的“不融合”“不包容”等结果进行干涉。



4. 包容性定义开放麦

向下滑动阅览

嘉琪:为什么要讨论包容性: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被落下,这导致了不同阶层、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包容性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将已经落后的群体纳入发展体系,让所有人都能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小畅:包容应该是不排斥

定义“包容性”很难,不如从反义词“排他性”入手。可以不认同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但不要排斥。同样地,在提供城市服务时,除了提供普遍适用的选项,还能提供其他选项,就是包容性的体现。

邹邹:允许任何人反馈的机制

“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不用刻意强调包罗万象,但也不是无所作为。“包容性”应该是任何人都可以自发的做出一些举动,无论是否被采纳,但保持反馈渠道畅通,这种反馈机制,是包容性重要的一点。

嘉琪&丽雅:精细化拆解:

包容性的解决方案需要精细化拆解。作为规划师,更多的是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思考,比如在15分钟生活圈内为居民提供基本需求,这可能是一个更精细化的程度和尺度。包容性还涉及经济、政策等维度,也需要有不同的方法来适应。



5. 包容性与平等

▲公平,平等与公正的区别

向下滑动阅览文字

杜杜&丽雅

包容性设计涵盖的群体是在不断的扩展的。起初更多的针对身体上的残障人士、老龄化人口等,后续拓展到因为经济、社会、政策等因素,影响的贫困人口、教育受限人口等群体。

嘉琪

平等是政治、经济、社会的层面,而包容性是生活化的场景,是每个人的感受。

小畅:

平等是目标,包容是手段、是过程。要包容、要平等,说到底是让不同群体在获得资源的能力上相对平等。有的人拥有更多的资本和资源,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务,但最基本的服务与设施是需要我们社会来保证的。平等、包容等词语源自西方,西方文明的开始是城邦制,有神庙、有公共广场,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而东亚文明是从血缘关系、家族部落发展的,与土地的联系会更紧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我们较少讨论平等的原因之一。


其次,我国在建国时城市化率仅有10%,也就是在这短短70年进入了现代城市,容纳各种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人,大家成为“城市公民”。“公民”也带一个“公”,要有一定公平,这是我们想要达到的一个目的和结果。城市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所以现在讨论“包容性”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我们中国自身文化体系下,通过“包容”的过程,去实现所谓平等的结果。

邹邹

平等某种程度上也是“木桶效应”,补齐短板,才能达到平等,最终实现包容的结果。




6. 包容性案例:独居老人的社区

向下滑动阅览

小畅

我的角色是古北社区的独居老人。古北社区老人经济条件较好,但社区的基础服务一般,老年人生活比较孤单。相对来讲,虹旭社区的生活氛围更和谐,社交氛围更友好。所以,以独居老人视角来看,虹旭小区更包容。

这可能与社区老年人的占比有关。古北社区可能老年人占比较低,所以很难聚集在一起活动。相对来讲,虹旭可能老年人基数比较大,所以社区开展活动以老年人为主角,反而年轻人会觉得很无聊。

虹旭小区生境花园

▲虹旭小区生境花园

丽雅

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像古北这样一个看上去经济上处于强势地位的社区,它反而缺少了一种人与人之间那种不带功利性、目的性的交流机会。



7. 包容社区:归属感与社群

向下滑动阅览

嘉琪

现在很多城市都面临一个问题:我跟我的邻居不认识。一些年轻人现在公开且自豪的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短期来看,什么事情自己都能做是件好事。但是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他还有一些长期的感受不可忽视。长期孤立于人群,人就会感觉到空虚,没有归属感。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社区归属感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可能他对社区,对城市的秩序就不会自觉地维护和付出。而在有一些自住率很高的小区,居民会自觉维护社区秩序,比如制止乱扔垃圾的行为,这样会大大降低社区的管理成本。无论是创造包容性的社区,还是包容性的城市,都要让居民在此有获得感、归属感,让人们自觉的去维护邻里的秩序。


如何让不同群体相互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碰到了冲突怎么办?我认为建立“熟人社区”会使得居民之间更加包容。居民获得归属感,都认为我是这个地方的一员,会更宽容一些。

丽雅

当你把“他者”归为自己的范畴时,就会更多的去包容。所谓“理解才会有关心,关心才会有行动”。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的一个体会。在英国所有公交车都是有无障碍设施的,设施运转起来比较费时耗力的。公交车停靠时,如果有带轮椅或者是婴儿车的人要上下车,它就会有一个坡从车上面降下来。我第一次时非常恼火,觉得安排好的行程被耽误了。但仅仅一周以后,这样的人上车时,我会把我的时间包容,共享给他。所以可能我甚至不需要认识他,只需要在我的生活安排里,留出时间和耐心。

▲伦敦公交车无障碍设施


8. 社区机制和引导的重要性

向下滑动阅览

杜杜

在虹旭和古北这两个小区都有一个很开放的机制,但是参与到这个机制里面的人却比较不一样。刚刚大家提到,虹旭小区是因为老年人在这里生活了很久,才形成这样的机制。但是当时我们去跟虹旭一个老人聊天,他是新搬来的邻居,他说他能很快融入社区。说明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机制,能够吸纳不同的新群体。

嘉琪

我觉得中老年人非常的愿意去参与这些集体活动,可能是由于他们以前集体生活的这种记忆和习惯带来的。而当代的年轻人,即使你给他们创造一些场所空间,由于他本身的一些行为习惯导致他们之间没有交流倾向。比如说以前我们在同济嘉定校区,他有一个楼是给留学生做的。这个楼公共空间很多,功能性设计很强,楼道布置有很多小桌椅,但是我们发现几乎没有人在那里聊天。

丽雅

可能你光给一个物理空间是不够的,人们往往在有共同志向或者共同兴趣的话题下才会聚集在一起。

嘉琪

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社区里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时需要引导。


9. 从设计角度看社区融合

的比例、尺度

向下滑动阅览

嘉琪

社区融合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融合的人群到底是什么人群?与收入有关吗?跟人群比例有关系吗?与融合的距离、尺度有关系吗?放到一栋楼里面融合?一个小区?还是一个大的街区?

希希

我请教过我的导师(美国新城市主义的创始人)关于“贫富混居”的问题,这里把她总结一些住区混合社区成功案例(如Kentlands Gaithersburg Maryland)经验分享给大家。第一点是混居比例不能是50%对50%,可以是75% 对25%或者比例差异更明显。贫富占比相同的情况下往往会激化矛盾。融合的尺度不一定要在同一栋楼里,要保持合理的社交距离。第二点是社区不同阶层的房屋可以设计成看起来类似的立面,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觉得他们获取的资源是公平的,没有被区别对待。第三点是设计者要尽量多营造出围合式的公共空间。在这种空间下,多数人(75%)的会对少数人群(25%)有监督的作用,大家互相监督,互相管理,才能增进融合。



10. 个体与群体利益的平衡


向下滑动阅览

丽雅

作为一名交通规划师,我可以用混合交通(mix flow)这个例子来谈这个话题。混合交通的研究是为了证明,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开车的人和其他步行骑行的人在同一个街道上能够和谐共处。在这个案例里,步行骑行的人就是弱势群体,但混合交通也可以让弱势和强势个体达成一个平衡。这样的街道是包容平等的,但这种平衡需要同时通过硬性的规章制度和软性的妥协理解来达成。

▲ 混合交通的反例

嘉琪

这里牵涉到系统最优还是个人最优的问题。系统最优是一个理想模式,但是为了达到系统最优,一定有人的利益被损失,这一部分人可能就没有被这个系统所包容。

小畅

个人和集体利益平衡涉及到机制的重要性。比如对于一个国家,如何使用财政收入,是投到教育科研还是基建,是划拨给西部还是东部地区。这需要一个非常和谐的机制系统,虽然个人的利益被牺牲,但是能够让其他的个人得到平等的机会。

邹邹

这个话题让我联想到苏州河两岸贯通,一些紧邻河岸的居民区不愿意开放小区的情况。当然也有一些居民愿意“贡献”,对于他们来说这样一种获得感和价值感更重要。如果个体和群体的目标是一致的,更能够达到一种平衡。



11. 对“非主流”的包容

丽雅

我们喜欢给别人贴标签再归类,对“异类”的人,我们常常认为永远不会变成他,而产生排斥。但其实我们的身份是一直在流动的,或许在某段时间你的职业爱好是主流,但可能下一阶段,可能也会成为不那么主流的那一类。我们活动的一位参与者,给自己的角色设定就是“我是因为做建筑设计师时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而遭到报应的行动不便者”。希望大家都能意识到,我们的身份状态其实是一直在转变的。

2021 Jane's Walk Shanghai 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更希望大家对社区包容性的思考刚刚开始。欢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感谢所有组织者,合作方及参与者。其他城市的Jane's Walk 也在筹备中,敬请期待!



限量版

公益周边


需要你的支持 ❤️



组织团队

编辑 | 杨梦洁 王璎珞  李希颖  杨雪葱

排版 | 王璎珞  杨梦洁

组织 | 王璎珞 毛丽雅 易红杜 杨梦洁 杨雪葱 方丹奇 李希颖 仝祎楠 华沅 陈舒逸 王睿珺 胡尚薇 热心市民王越洲


特别感谢

全程支持:城记播客

嘉宾分享:大自然保护协会|大鱼营造

场地提供:链家地产(古北二店)

活动支持:Open Box 融·古北驿站、黄金城道步行街












爱你哟





一览众山小

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我们 | 作为独立的专业志愿者团体

秉承 | 专业理想与价值观

信守 | 非营利原则

愿景 | 帮助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注 | 城市、交通、公共空间与大数据

至今 | 遍布全球610名志愿者网络

推送 | 近3000篇原创专业译文

感谢 | 过去7年多来您的支持

欢迎 | 后台留言关键词“志愿者”了解报名







2014-2021 © 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