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学风 | 像一支船队扬帆远航:化学系李富友教授课题组
在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中,有这样一支队伍:
他们利用交叉学科的平台优势,建立并发展了上转换发光活体成像、检测等生物应用方法,推动了该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
他们像一支船队一样,导师如舵手,团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在学术的大海中扬帆远航。
这就是主要从事发光材料及其生物应用研究的复旦大学化学系李富友教授课题组。
化学系李富友教授课题组全家福
近年来,李富友老师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科技部“863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他引16000余次。2014-2016年连续入选Thomson Reuters(汤森路透)公布的全球“Highly cited Researchers”(高引用科学家)名录。近三年来获得第四届“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4)、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4)、“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2014),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除此之外,作为一位团队导师,李老师同样带出了一支优秀的队伍。
团队导师
李富友、冯玮
博士后
汪枭睿、徐明、袁薇
科研秘书
戴黎、吴惠芳
博士研究生
曹聪、周晓波、史逸冰、薛萌、
顾昱颺、邱晓忱、刘青昀、程胜名、
孔梦涯、刘亚伟、李振华、贾倜、
陈锐、苏显龙
本科生
周倩雯、刘禹来、吴娜
科研天地任翱翔
课题组刚转到生物成像领域时,面临着大型仪器设备缺乏的困难和成像探针的开发探索等诸多难题,李富友老师和组内研究生共同改造商用仪器设备,开始了全新的“上转换发光生物成像技术”研究。科研团队逆流而上,在“上转换发光成像技术”研究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推动了上转换发光领域的快速发展,成为光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
团队的成绩得来并非一帆风顺,要知道在2008年之前,这个方向在国际上几乎是空白,从新材料开发、成像仪器搭建到动物成像应用,背后都是团队成员的凝心聚力和攻坚克难的无畏精神。
今天,课题组运行着总价值上千万的各类高端仪器设备,已经足以满足日常实验需求。相比往日,优越的资源和平台更可以让学生在科研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而团队师生的感情也在日夜的共同奋斗中更加深厚。
为了全面提高组内同学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李富友老师、冯玮老师和组内同学经多次讨论,还精心设计了新型的组会模式。组会包含多个模块的创新:
会议流程方面,如诸多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会议一样正式,为了锻炼同学们的临场发挥、课题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还由组内同学轮流担任主持人;
组会汇报方面,汇报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实验数据,而是要把握课题的进展并加以总结,针对大家的提问,还会在下一周组会上快速反馈;
记录总结方面,组会还特地安排了记录同学,将组会内容整理成文档以便学习和留存,潜移默化间也帮助大家养成了严谨的科研习惯。
精雕细琢,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培养是导师从事科学研究、创造新价值、回报社会的过程,学生是需要认真雕琢的‘有灵魂、有思想的艺术品’。”李富友老师这么认为。
指导研究生,就应该尽力将自己对科研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科研的能力,还应该经常与学生探讨正确的生活观和世界观。李老师在课题组里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只要他在办公室,就欢迎学生“打扰”,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能得到及时的指导。
面对近二十位学生。李老师非常关心他们的规划与科研想法,并很注重因材施教。说起毕业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如数家珍。他们的个性差别比较大,有的缺乏干劲,就需要老师费心敦促,比如毕业的某位在课题组待了近十年的曹师兄,思路灵活却缺乏钻研到底、深挖课题的韧性,李老师对他会严格要求;还有慢工出巧匠的学生,比如毕业去美国做博后的余师姐、去苏州纳米所做老师的李师兄,李老师常说对他们要保持十足的信任,即便一两周看不出课题进展,但是耐心地指导鼓舞下,最终课题的研究结果往往非常引人注目;谈起很早就破格晋升为教授的赵师兄,李老师说他非常善始善终,在毕业的二三十个博士中,他是唯一一个无论大小,把所有做过的课题全部整理成文章发表的学生,这个优点得到了李老师的肯定,更是不时讲出来以鼓励组内现在的学生学习。
时光流转,课题组的新老成员不断更替,而不变的是李老师对待学生如子女的真情。10月适逢中秋佳节,又是新生入学伊始,两位导师担心有同学不适应环境或想念家中父母,特意邀请整个课题组的成员,老生带新生,去李老师家中一起包饺子,从调馅儿到压皮,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看着饺子在沸水里漂起,学生们招呼着要捞起来,但是李老师笑着说,煮饺子要三起三落才是熟的,你们的人生也要这样子,经得起沉浮才能成熟。平时对科研要求很严格的李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和蔼可亲的一面宛如至亲。吃完饺子,童心未泯的李老师带领大家打牌、游戏,玩至深夜才不舍地散场。
李老师对于学生们的殷切期望,是短短数语难以说清的。从东北到广州,从内地到海外,在数不清的科研机构中,都活跃着从李老师课题组毕业的青年学生,秉承着从课题组一脉相承的科研精神,并凭此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国家做出贡献。
合作和运动的哲学
“团结合作,课题组才能发展地更快更高更远。”李老师在组会上讲过一个稻草的价值的小故事。路边的稻草就是一根普通的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相同;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如果我们自身能力有限,那么就与高水平的同学增进合作,共同学习进步,这也是提升自己课题价值的好办法。这种合作的思维使课题组凝成了一支锐意进取、齐心协力的团队,也促成了团队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广泛合作。
李老师的“运动哲学”也非常实在。“只有锻炼好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出现在科研比赛中。”
每周六下午,是李老师课题组十多年来固定的“羽毛球时间”,两位导师只要有时间,就一定会和学生一起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竞技比赛。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课题组的学生倒也因此在学校和院系的多场羽毛球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名次。
在李老师看来,他将自己定位为一名“舵手”,带领着一支近20人的学术船队扬帆远航。眼下他们的目标是将荧光生物成像技术运用于手术导航。从科研取得成果到成果转化,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要敢于仰望星空,又要坚持脚踏实地。李老师将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力克重重困难,创造更多成果。
2017年5月,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工作正式启动,由各院系推荐1支研究生导学团队参评,共有来自全校文、理、医21个院系的21支导学团队参评,各参评导学团队总结并提炼了各自导学团队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好的做法,并集中展示。经过评委综合评定,共有10个导学团队荣获2017年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11个导学团队荣获2017年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特色奖,3个导学团队荣获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评选学术海报展示活动最具人气海报奖。
导师与研究生所组成的导学团队在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学团队,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更能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导学团队文化传承与和谐的导学团队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往期文章:
校风学风 | 一起变成大树: 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团队的成长姿态
校风学风 | 润物细无声、教学两相长:数学学院应用偏微分方程导学团队
校风学风 | 格物致理,大道至简: 物理学系低维复杂物理体系课题组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