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王雅男:去爱,去尝试
爱复旦,爱社工
好学术,系实际她全面开花,样样具到这就是王雅男也是国奖获得者的写照生活是她的梦,盈满对未来的情
王雅男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
在校期间曾荣获“复旦大学优秀学生”、“复旦大学优秀团干部”、“复旦大学研究生新生骨干培训班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
2017年6月于《社会工作》期刊上发表文章《走向治理:社会福利的理论与实践》。
研究生期间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曾在2017 Global Challenges Facing Social Welfare Polic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国际会议、中国社会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上海市社会工作硕士学术论坛、上海市社会工作硕士实务论坛等会议上进行汇报和展示,分享学术研究成果。
初见王雅男,便被被她的开朗所吸引,采访过程中爽朗的笑声一直未断过,而除了开朗的性格和对于学术的侃侃而谈,在研究生期间,王雅男曾参与过多项社会服务活动,如帮扶流动儿童打开心扉、关爱残疾人出行,而学生活动中,她的身影也从不缺乏,优秀的同学似乎身上都有一些共性,也有一些差异性,今天,就跟随小编就走进王雅男背后的故事吧。
王雅男参加研究生新生骨干培训班
2018年1月,两年半学制的王雅男将从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毕业,但她与复旦的缘分却远不止这两年半。由于云南大学与复旦大学有定向委培关系,成绩优秀的云大本科生可被派往复旦大学就读两年。因此,早在2011年大一时,王雅男就有幸成为云南大学的五分之一,同其余四名同学一起在复旦开启本科学习。她感慨地说,复旦大学也是自己的母校。
本科前两年当中,王雅男在复旦修读完成专业基础与通识教育课程,并逐渐融入社政学院的集体当中。“复旦给我的学习生涯奠定了一个基调,这种基调,决定了你以后即便离开复旦,也会显得和别人不一样。”
复旦,梦想开始的地方
与同学们共同奋战的129歌会,文科楼1024室里无拘无束的讨论,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关怀,这些点滴,成为王雅男回忆复旦岁月最不能忘怀的事情。初入大学时,她对自己的专业和身份都曾感到忐忑茫然,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她的观念在潜移默化间发生转变。“社政学院的每一位老师都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我们领悟做人治学的道理,让我们体验社会工作的美好与灵性,让我们感受学校的温暖与关怀。”梦想的种子开始在复旦生根发芽。
回到云南大学后,她梦想着能够重返这个“梦想开始的地方”,成为一名真正的“社政人”。这一次,除了幸运,还有努力,王雅男与复旦再次结缘。2015年9月6日,她正式成为一名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复旦,我来了,社政学院,我来了,”王雅男依旧记得,在学院的开学典礼上代表新生发言时,她心中油然而生的那份荣耀与自豪感。
“国际视野,中国责任,复旦精神”。这是她来到复旦参加新生骨干培训第一天时,听到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句话。从这一句话起,她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肩负民族荣光和人民期望的复旦人。
王雅男在Global Challenges Facing Social Welfare
Policy,Education,Research and Practice国际会议报告
对自己身份的新理解,同社会工作的专业精神“不谋而合”。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社会工作建立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王雅男认为,“这一专业能够连接个体与社会”,“它既能帮助我们洞察社会问题,也能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相较而言,社会工作专业有更强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在两年多的专业学习实践中,王雅男一直热爱公益活动,与不同社会人群打交道。在她看来,社会工作需要“感情”和“温度”,“而这是机器所永远无法取代的”。
理论与实践相互动
在研二的学习中,王雅男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进行汇报展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她还曾在学术期刊发表过相关学术论文。
王雅男在上海市第二届社会工作学术论坛上作报告
“要懂得用理论来解释实践,但更要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试错,从而检验和发展理论。”她这样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因而,学术研究之外,王雅男积极投身社会实践。2016年秋季,在校园骑车时她不小心被撞倒,腿伤后连上楼都需要同学搀扶,推己及人,她开始用出行障碍者的视角观察公共设施的出行便利程度。“冲破障碍,让我走进你的世界---关爱残疾人出行”梦工厂实践项目在此基础上得以产生。
冲破障碍,让我走进你的世界"关爱残疾人出行项目实践
2016年冬季,王雅男又投身“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项目—以宝山路街道为例”实践当中。受帮扶的社区儿童中,一部分是随外地务工父母迁入上海的外地儿童,一部分是面临家庭经济等问题的本地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情孤僻等心理障碍。为了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她和同学们策划了“FREE HUGS”活动,在街道上带领孩子们高喊口号,加油打气,鼓励他们敞开自己拥抱路人。那一刻,王雅男“觉得自己和小朋友都很勇敢”。
这两项活动都成为了校优秀实践项目。随后,在无障碍出行项目中,王雅男和同学们又加入科技互动的元素,在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申报该项目参与复旦大学“创益24”公益项目策划赛,并最终取得了三等奖。目前,此项目还在参与全国互联网+科技创业大赛,结果仍在遴选之中。
王雅男(右三)获得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去爱,去尝试
临近毕业,谈到职业规划时,她希望能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精神融入到工作中去。“比如,教育事业的理念,就和社会工作专业很相近,它们同样追求对个人的关怀、包容与接纳”。王雅男这样解释自己的职业选择。
“心理成就”、“心理满足感”,这是在谈到职业发展时,王雅男频频提及的词汇。她满怀期待地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状况,倘若自己能够影响孩子,给他注入一些力量,让他获得成长,那么,这会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导师顾东辉教授曾多次告诉她,教育不单是传授知识,也不只是讲授书本,而是要教养他人。对于社会工作,顾东辉老师在平日的字里行间表达着专业自豪感,“综合素质强”、“让人心态年轻”、“社会真正有需求”,这些是顾老师不厌其烦向王雅男传达的专业价值与优势。
王雅男觉得,顾东辉老师不仅是一位学习上的导师,更是一位精神上的导师。受他的影响,王雅男也开始在精神上追求“宽容豁达”、“处变不惊”,注意为人处事上的谨慎与周全。在她看来,自己的专业精神和价值观念更离不开导师的影响。
“国家奖学金是对自己现阶段实力和进步的认可”,获得这份荣誉,王雅男以自身感受鼓励学弟学妹们,要敢于去尝试,去挑战,不断探索自己,发现自己。
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也都是片面的。很多人不是被困难吓倒,而是纯粹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否定了自己。不去尝试,就无法突破自己,也就不会知道,最后胜利的会不会是自己。
”记者:新闻学院2017级专业硕士 刘郝
猜你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