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张晔:从南阳河水边到复旦
实验室成果参展工业博览会
张晔:
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2015级博士生,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曾获得复旦大学陆宗霖奖学金、相辉奖学金和优秀学业奖学金等,并连续三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成果曾获得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生金奖(全球8人,亚洲地区唯一获奖者)、陶氏化学可持续发展创新奖特等奖、第二十一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发明创新一等奖,并荣获复旦大学第七届研究生“学术之星”。
张晔的研究方向是高性能的柔性纤维状能源器件。截至目前,张晔已经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6篇,影响因子总计高达425。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包括1篇Nature Rev. Mater.,6篇Angew. Chem. Int. Ed.,1篇Adv. Mater。研究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4项已经授权,2项已经实现专利技术转让。
见到张晔是在一个雾霾天的晚上,风很大,我和她约在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的先进材料实验室楼见面,那里也是她日常工作的地方。没见到她之前,我查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一张照片让我印象深刻,是她获得“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优秀博士生金奖”的时候拍的照片。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她的笑容。
进到先进材料实验室楼,我往办公区域看了看,都是一个个小隔间,需要更换衣物入内,很像是那种好莱坞电影里面在遭遇怪物之前科研人员各司其职的实验空间。面对这样的氛围,我对张晔的想象也就顺其自然地滑向了“身穿白大褂,表情严肃认真,说起话来一丝不苟的科研工作者”的方向,但当我站在和她约见的地方,看到门口走进来一个身材可以算得上娇小的女生的时候,我感到了意外,这样的意外也伴随着轻松和喜悦——她穿着一件驼色的风衣,里面是印有“复旦大学”字样的T恤,她见到我很自然地笑了,对我说:“你想喝哪种咖啡?”
失败了,那就再想想
张晔的家乡在河南南阳,四面环山,她家就在中间的那个小盆地里面。她喜欢有自然风光的地方,这对她来说很重要,而她家门口的那一条河水,既是家乡的一条水源,也是她思想开始生长的源头。她小时候常常去河边玩,观察河边的人,有时候还会捉弄河边的人。“所以你其实算得上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我这样说。她点点头,又笑着,眼睛眯了起来,“我站在上边,看到有人放羊,还会去捉弄他,看他被我弄到了,我就觉得很开心。”那种独属于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在贯穿着她生长的始终。即使现在她仍然觉得思想的自由是很重要的,想象力和灵感是很重要的,不仅对于生活而言是这样,对于科研来说,更是如此。
但走到现在,光凭感觉是肯定不够的,谈到科研工作,张晔表现出了科研工作者该有的那一份认真负责,如果我问关于科研的问题,她不会像回答生活上的问题上那么随意,她会停顿、会沉思、会仔细地解释。她说:“灵感当然是需要的,而且也是很重要的,突然有灵感的时候会觉得好开心,但是一个灵感失败了,那就再想想,有一个新的了,又会很开心。”就是这样反复的过程,可是在她的表述当中,我却丝毫没有看到因为如此的反复而带来的麻木的痕迹,她是兼具弹性和韧性的,有的人只是一根弹簧,但她是一张蹦床,始终保持着冲击之后持续的创造力,以及在这份创造力后面,牢牢扎根于她心中关于理想的美好。
图为张晔在实验室开展实验
“科研,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社会”
到目前为止,她已经发表了学术论文36篇,影响因子总计高达425,研究工作两次被Nature亮点报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4项授权,2项实现专利转让。她的其中一项发明创造已经投入到了产业化之中,这个发明简单的来说就是纤维状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可以拉伸弯曲,像可塑性非常强的丝线。
而她坐在我面前,这么向我简单地说明着:“(这个东西可以让)以后我们穿的衣服都变成电池,吸收太阳能,创造能源”。这样的电池和以后未来会快速发展的穿戴式设备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对于她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自己发明创造投入生产更令人兴奋的事情了,现在的她常常往返于上海和安徽,那边的工厂正在将她的发明创造进行产业化,产品的方向不仅限于可穿戴的衣物,也许会放到空间设计里面,也许还会放到电子产品里面,说不准未来哪一天,我们每天接触的东西,就带着她生命里流淌的科技基因。
张晔获得MRS金奖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为了鼓励和表彰博士生在材料等相关领域完成的优秀研究成果设立金奖(Gold Award))
去了安徽之后,她给我发来两张照片,但却不是工厂里面庞大的生产线一类的画面,而是山,而是水,而是船,而是划桨的人——眼里的画面,是心灵的放大。在和张晔对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心里也始终坚持着对美好未来和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
首先,她认为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讲求“诚实”,“不能你只做了80分,但是却被吹到了150分,这个是不可以的。”她认为做科研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宁愿在下一次的机遇中继续努力,也不能在这一次的结果里夸大成绩。
其次,她觉得科研工作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人类服务的,对于她来说,研究,发明,传播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在那之后的被肯定或者被借鉴都是无比正常的事情,她心中没有自私的念头,或者说“自私”在她心中,没有意义。“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做这些事的话,就很无聊了啊。”这又让我想起那个在南阳河水边无忧无虑玩耍着的少女,带着她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去观察一切,然后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创造出了属于她自己的天地。
“我和彭老师也会经常‘吵架’”
还有一件在她心中很美好的事情,就是她的导师彭教授。张晔所在的课题组是彭慧胜课题组,“彭老师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也是个很好的人。”她说,“遇到彭老师可以说是我走到目前为止最幸运的一件事。”我问:“你会和他争论吗?”她说:“争啊,经常吵啊,讨论得太认真就忘记了身份。”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高质量的“吵架”当中,不仅使张晔的实验进一步往前发展了,更使她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有一次一个别的老师来问我问题,我说完答案之后,那个老师说:‘你和彭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她说完这件事,又是无拘无束的笑容,我想这就足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深厚,又是多么简单质朴了吧。
在张晔心中,真理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地争论当中产生的,她说哪怕知道自己是错的也没有关系,因为只有不断交流才能产生新的可能。此外,她也向往自由,说道她心中的自由,不是自由自在,而是“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发声,听到更多的声音。”她在乎这个世界,在乎社会,在乎人类,更在乎人心。她放松又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如同她生活中的爱好,画画一样,色彩流转之间,万物生长。而她的未来,就像她喜欢的居里夫人一样,不会离开科研,更不会离开做好一件事的那份纯粹。她即将从复旦毕业,而我始终祝福她,希望她心中那份纯真和身上那份认真,不管走到多远,都能像南阳河水一样,丰沛地流向我们的东方。
那么最后,张晔的笑到底是怎么样的?你不用去想象这个,你需要去想象的,还是她那个依山傍水的家,小时候的她从家里面跑出来,跑到河边,看着河边开的花,兴高采烈地告诉这个世界:“是春天来了。”
猜你想看:
为我校盛情老师投票!“2017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开始啦
复旦人在国外 | 王家明:体验伯克利式的“Diversity”
我们复旦见 | 复旦2018年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须知和复试初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