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付优:主讲70场公益讲座是种怎样的体验?
付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博士生,2016年度博士生讲师团“明星讲师”。在复旦老年大学、静安老年大学长期担任传统文化主题讲师,开设《见字如面:漫谈传统书信的礼仪、人情与文化》、《古人玩什么?——谈谈中国传统游艺》、《端午节的传统民俗、娱乐和艺术》、《历史的三国与演义的三国》、《西游记是如何成书的》等课程。曾代表博讲团参加浙江义乌、福建福鼎暑期宣讲活动,并作为代表出席上海台北双城论坛青年分论坛。
初心:成为知识的分享者
2015年秋,我告别工作三年的工作岗位,重新领到了一张研究生证。最初几个月,难言的兴奋和焦虑充塞着血管,既担心自己作为“翻新的新生”难以融入朋友圈,又忧虑间隔期会带来过大的能力退化。那时候,对博士研究生的日常状态存在一些天马行空式的假想,大部分来自于道听途说的标签化印象——所谓文科博士生,大概应该就日日坚守书斋、坐拥笔阵,透过厚厚的眼镜片扫描泛黄的文献吧?为了给日常生活增添一些期待感和意义感,我开始积极寻找稳定参加公益活动的机会,并且期待通过志愿服务结识朋友、开阔视野、分享知识、提升能力。在一片迷茫的适应期,博士生讲师团的讲师招募通知撞入了我的眼帘——定期宣讲+专业分享+公益服务这不正是我理想中的实践渠道吗?怀着满满的信心,我很快申请加入了博讲团。在超可爱的团友们的帮助下,度过了培训期,迎来了分享实践的机会。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开始的分享活动并不如理想般顺利。
前年盛夏,我和枫林的朱师妹一起去上海中学国际部给初中部的小朋友们分享《东坡词与东坡精神》,活动时间并不长,连头带尾四十分钟。起初我信心满满,以为自己讲过中学辅导课,也讲过大学通选课,给初中小朋友们讲以风趣幽默著称的东坡应该不会有什么难度。然而结果却颇为尴尬。我刚刚“八卦”完东坡的人生经历,他的几阙重点词作还完全没有展开,和气的班主任就上台提醒,“不好意思,孩子们该去吃午饭了,下午还有课”。后来我一直颇为怀疑那天的几十个小同学事实上是不是完全没有get到我想讲的,度过了没什么收获又匆匆结束的四十分钟。
那之后我每次备课的时候,总会把这段经历回味一下,于是死宅拖延症尤其擅长斐波那契式列计划的那部分自我就感觉DDL的flag坐着火箭飞奔而来——“不好好准备,就等着再囧一回”。不过,无论如何精心地备课,总有怀疑主义的幽灵阴影四散:难道是我并不适合分享宣讲类的实践活动吗,还是没有把握住知识分享的方法和诀窍呢?不太成功的分享体验,开始促使我反思宣讲之道。
(付优在交大附中进行宣讲)
体验:讲好故事的困难度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鸡汤型励志故事,我在做讲师这方面,并没能迅速奋发图强,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三分钟一个梗的成功之路。我只是越来越发现,做一次比较有效的分享,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容易。受众、场景、目标、工具都会切实地影响分享的效果。这个道理我们在大学的教育学原理课上都学过,然而不到face to face的时刻,所有的道理都长得像考点——看上去很美,吃起来没滋味。给退休的叔叔阿姨、国际部的初高中生、技术学校的高职生、幼儿园的小朋友讲传统游艺,讲传统服饰,讲三国,讲东坡,分别应该侧重什么,讲到什么程度,注意什么细节?我承认,在遇到困难前,这些问题我从未认真考虑过。
在分享历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人文类知识分享与主题宣讲,需要做到的也许是积极打造知识分享的沉浸模式,努力通过同课异构和翻转课堂的细分式、场景化教学模式,为幼儿提供“万花筒”(形象化的知识+故事化的表达+倾听孩子的声音),为中小学生提供“望远镜”(打通学科界限+丰富思考角度+展现知识远景),为职业人士提供“显微镜”(打破思维惯性+深挖专业领域+提供探讨平台),为老年人提供“隐形眼镜”(无难度的知识+无障碍的接受+生活化的细节),让大众畅享有故事有趣味的人文科普。
去年端午节期间,博讲团面向五角场街道各社区的伤残军人、烈属、病故属等优抚对象开设了节日主题公益讲座,叔叔阿姨们聚在一起,一边吃粽子,一边聆听我们讲述屈原的故事、曹娥的故事、平原君的故事,描绘五色丝、五毒、菖蒲、艾草在习俗、观念和图像中的变迁,还认真举手回应分享自己的端午节日记忆。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传统与现实的联系、专业服务社会的价值,也更加迫切地希望和团友们一起进一步参与社会、理解社会、解读社会。参与分享的时间越长,我们越相信,一期一会,每一场分享都是独特的,都是检验我们知识的战场,加深我们经验的学堂,修正我们见解的论辩场。
(2017年端午节期间,付优在五角场街道进行宣讲)
收获:点亮生活的朋辈力
加入博讲团两年多以来,在团友们的陪伴下,我在校内面向本科生、留学生同学,在校外面向静安老年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中学、杨浦区延吉幼儿园、五角场街道等十余家单位开设以中华传统游艺、传统民俗为主题的公益讲座,先后主讲了近70场主题分享活动。尤其是去年春季参加浙江义乌“望道故里”文化探源时,我有幸亲耳聆听到老党员同志介绍陈望道老校长当年在分水塘故居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历程,亲眼观察到何斯路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傲人成果,并面向望道中学的数百名的同学分享了《见字如面:漫谈传统书信的礼仪、人情与文化》微课程。在这样有细节有温度有思考的实践中,博讲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得以不断强化、传承和延续。
(16年12月,静安老年大学赠博讲团锦旗一面,左二为付优。)
两年多以来,博讲团给予了我非常多宝贵的体验和收获,帮助我不断尝试整合知识资源、翻转思维方式、体验沉浸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在博讲团,我收获了一群可亲可爱的小伙伴。能认识闪闪发光的你们,是很幸运的事。每次习惯性陷入低谷期的时候,刷刷朋友圈,看看正在努力工作、实习、实验、写论文的你们,总觉得不好意思再接着丧下去了。这种安慰、鼓舞和激励的力量,大量就是我最初想在志愿服务中寻找的朋辈力吧!
尽管不断有历史学家、心理学家指出,快乐来自于预期,来自于足够多的血清素、多巴胺和催产素。但作为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者、研究者,我们仍然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以专业技能推进个体和社群的进步,提升自身和他人的理性,是产生愉悦感、意义感、获得感的途径。
下一个加入博讲团的你,会遇到怎样的博讲故事呢?
这样的期待,难道不是我们旦旦生涯的惊喜时刻吗?
图片提供:陈聪 李燕飞
学以致用双向增进
宣传理论服务社会
如果你有热情想加入我们的话!
一定要赶紧行动起来咯!
博讲团这个大家庭超级温暖而且福利多多哦~
(Ps:我们不仅需要讲师也需要运营团队的工作人员哦)
我看你有戏!!
我们需要你!!
具体招新信息及报名方式请点击以下链接查看。
或者直接点击阅读原文填写报名信息!
注:报名截止时间延后一周
讲师:2018年3月23日24:00截止报名
工作人员:2018年3月17日24:00截止报名
猜你想看:复旦人的N种植物培育经历,哪个是你?
@fduers,天天在支付宝浇水,不如来种你的复旦树
招新 | 全民制作人们,「复旦研究生」等你来pick属于你的部门!
通知 | 2018年国家公派留学项目申请材料准备辅导会暨现场答疑
缅怀 | 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复旦2018年考研复试分数线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