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和《相辉堂》背后的故事

2015年,复旦研究生剧社排演了一部

校庆原创剧目《相辉堂》,

该剧在吴文政报告厅上演,

获得首届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征稿比赛一等奖。

一别三年,2018年5月26日、27日晚,

《相辉堂》在相辉堂正式开演

1200多名观众在相辉堂与《相辉堂》相遇。

2015年 《相辉堂》演职人员合影


从找材料、编剧本到挑演员、排剧本,

《相辉堂》凝聚了剧社全体成员近三年的心血和努力。

《相辉堂》回归之际,我们邀请到话剧的主创们

讲述他们与《相辉堂》背后的故事



赵以 总导演

戏剧影视双栖导演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首批“联合计划”艺术硕士


缘分

最早是因为机缘巧合。我来复旦研究生剧社帮发小排戏。我是一个有综合类大学梦的人,却在艺术类大学呆了7年,那时候还在北京读研,来上海在复旦待了4天对这里产生了不少好感,临走时发小带我参观复旦看到了相辉堂,说这个是复旦目前最有故事的剧场,但当时已经闭馆了,我说如果有机会,研究生剧社能来相辉堂演场戏就完美了。


一年后研究生剧社社长邀请我执导《相辉堂》,我抽出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上海租了房子,潜心给剧社排练这个戏,这一个多月,我被复旦的创作生活,也被上海这座城市深深吸引,我决定我要来上海工作。


《相辉堂》当时是在吴文政报告厅演出,演出结束的时候我说,希望有一天《相辉堂》能真的在相辉堂上演,而且要更加精彩。今年,已经在上海工作了快两年的我终于走进了相辉堂新建的剧场。


有些事情是你无意中埋下了一个很小但是很深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这个过程你也许很难察觉,但是就在生长,当你注意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么坚定,那么有力。《相辉堂》这个戏就是当年的一份念想逐渐成为现实的过程。

 

剧社

“我们是多么希望学校能有一个自己的礼堂啊!” 这部戏虽然说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灵感也源自于真实历史故事,其实也寄予了许多研究生剧社的情愫在里面。


在这些年创作高校戏剧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综合类院校有许多热爱舞台艺术热爱戏剧的年轻人,他们在努力探索,并严格要求自我,这使得他们在解读剧本和呈现一部戏的能力上,甚至是远远高于许多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我觉得一定要通过一部戏,尽可能帮助他们拥有一个更加专业的创作机会,《相辉堂》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这让演员在这个戏里尽可能地表达,只不过是给他们穿上了民国时期学生的壳。

2018年 《相辉堂》剧照


成长

这个戏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绝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剧,我们始终在破除大家对传统历史剧的印象,3年前我们第一次登上舞台的《相辉堂》我们在重新解读“团结”这个词,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个体,往往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一个追求,和其他的个体不谋而合。这种解读使得《相辉堂》的呈现上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观众不会觉得大家的奋斗离自己很遥远,反而是有着和当今年代极其相似的共鸣。


不过话剧的魅力就在于,我们可以不断地修改完善,三年过去,我对《相辉堂》这个戏又有许多新理解和更多的不满足,到了这一版《相辉堂》,我希望它能随着时代继续提升。我们重写了剧本的现代戏部分,以及调整了部分民国戏部分,让民国戏的人物更加饱满,而现代戏加入了青年人创业的背景,把整个戏的基调更加贴近当下,和民国戏呼应也更加紧密。


到了这一版,我们希望努力表达不同时期大家那一份相同的可贵的奋斗力量,用这种力量不知不觉感染观众,观众走进剧场,是要体验生活中难以言喻的感受和鲜为人知的故事的。


我非常希望《相辉堂》能满足观众的这种诉求,也让他们更加走进历史、理解历史,把这份感动和震撼给现在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2018年 《相辉堂》剧照

陈夏玲 执行导演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11级硕士研究生

2011年加入复旦研究生剧社


要说和相辉堂的缘分,也许可以说上一天一夜吧。2011年刚来到复旦的第一个学期,刚加入复旦研究生剧社的第一部大戏,就是在相辉堂演出的《倾城·张爱玲情事》,我还记得在黑暗中上台的时候觉得浑身紧张得发抖,但是头顶的灯光一亮,突然心里就定下来了,这个舞台像是有一种魔力。


那一年在相辉堂演出了《楼梯的故事》还有《暗恋·桃花源》的片段。接着,相辉堂就开始大修了,突然告别了这个古朴的舞台、温暖的灯光,还有可爱的陈堂主,总觉得很不适应。当时还想着能不能在毕业的时候赶上在相辉堂演出毕业戏,可惜这个愿望也落空了。


2015年,适逢复旦校庆,剧社接受学校的信任,根据校史馆的资料原创了校庆话剧,也许是因为对我们心中复旦第一的话剧舞台不舍的怀念,剧社把戏的核心和主题,都定在了“相辉堂”,而当时已经毕业的我,真是万分幸运,可以出演里面“夏槿”这一角色。她最吸引我的,就是和传统戏剧中的主角不同,不但不再高大全,甚至有着一系列的缺点和毛病,和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并无不同。

2015年 《相辉堂》剧照


这部戏里的其他角色也是如此,都是有着这样那样不完善普通人,就像编剧和导演说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一群普通人的戏,和我们身边的人一样不完善的人,但是我们想说,即使是一群普通人,我们依旧会在那个大时代下,凝成一股力量,去完成共同的使命,去完成生命的升华。我想,这才是“相辉堂”的力量,才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2016年相辉堂再版,我依旧出演夏槿,但是这一次我们更加渴望,能让这部戏出现在真正的相辉堂舞台上,让戏里的梦,在戏外实现。所幸,这个曾经遥不可及的梦,终于要在2018年的校庆圆梦了,这次是新一批的演职人员,而我也走到了执行导演的位置上(总导演和制作人包揽重活,我很惭愧)。走进如此新建的相辉堂北堂,突然感到无法言说的感慨。


已经说得太多了,希望“相辉堂”的故事,能带给一代又一代的复旦人,温热的情感。


2015年 《相辉堂》剧照

2018年 《相辉堂》剧照


熊丰 编剧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3级硕士研究生

在校期间担任复旦研究生剧社副社长


记不得这是第几次说自己和相辉堂的故事了,有点没了表达欲,但也真的感到开心,说明它一次又一次地被搬上了舞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说明真的是好戏,说明大家是真心喜欢。


和《相辉堂》结缘是2014年年底的事儿,那会儿我研二上,在构思一个微电影的剧本,本打算研二下的时候自编自导。但2015年是复旦110周年的校庆,研工部的负责老师早早地规划了起来,问研究生剧社,能不能为校庆做些什么?老师和我们几个剧社的负责人坐在研工部聊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就聊起了抗战时期复旦内迁重庆的经历,聊起了相辉堂。最终几个人一拍即合:就以相辉堂为载体,写这部戏吧!


接来下的寒假,跑了好多次校史馆和研工部,不知道看了多少当年抗战时在重庆的资料。因为我自己是学近代史的,对那段历史格外亲近。等到开学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动笔构思全剧的第一稿了。


创作的过程大概花了我一个半月的时间,因为是历史正剧,有史实的依托和支撑,写作的过程还算顺利,说不上难产,但也绝对是绞尽了脑汁。好多个夜晚里写到词穷,灵感全无,于是骑上自行车穿行杨浦,以发泄心中的郁结。


转眼三年过去了,《相辉堂》基本是每年都演,剧本也已经更新迭代到了3.0版本。当年毕业的时候,心愿之一就是未来能在相辉堂里看一出《相辉堂》,作为它的“亲爹”,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这个愿望得以实现。现在,愿望变成美好的现实。


2018年 《相辉堂》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每一个作品都是各方心血的凝结,

蕴含了主创们的创作初衷和美好愿景。

感谢《相辉堂》的故事,

感谢它带给复旦人的感动和震撼。

相信经过更多的排练演出,

每一次都会变得更好。


 

猜你想看:

复旦版抖音 | 纸短情长,我的故事还是关于你呀

复旦校庆 | 113岁生日,我想换个头像为你庆生

大幕开启 | 相辉堂里的《相辉堂》

优秀毕业生 | 顾卓雅:师从钟扬教授,传播科学与艺术之美

回顾 | 博讲人的一周

复旦爱情|承蒙你出现,够我喜欢好多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