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说 | 踏上讲台,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好导师

师说 | 第二期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 但即使是在同一方讲台,每个教师所呈现在学生眼中的角色,也各有千秋。



国务学院 - 陈明明老师



老师总是盼着学生好,只有学生好了才有做老师的好。盼学生好,并不是对他要求不严格。

 

我对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六个字‘谦恭、勤勉、本分’,好好读书,用心做事,快乐生活。学生不一定需要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那需要机缘,需要砥砺,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和心机,是要花时间的,当然,如果他能成为社会活动家也是很好的。

 

总之,我希望学生本本分分地读书,安安静静地做论文,能够顺利通过答辩能够如期毕业。也许有的同学觉得在院系里面不一定得到什么东西,老师也未必能够直接给他什么东西,说起来这些其实都不是特别重要,老师各有专攻,也就各有局限,重要的是,这是一个自由读书、风清气正的地方,在这里做学生,可以接触到校内校外许多很好的学者、思想和学术,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知识、见识都有长进,学问、心性都有升华,毕业后也能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这就够了

 

如果慷慨一点,学生出去后回首度过的岁月,说在这里没有虚度光阴,这里的人还算周周正正的读书人,充其量坏不到哪去,那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褒奖了。”


国务学院 - 竺乾威老师



我对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在学校里自由地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个性,不要去抹杀学生独特的方面。我们不要去强求一致的东西,让学生自由地成长是更好的做法。

 

研究生阶段主要是给学生定一个研究方向,帮助他们选择一个研究方向,保证最终论文的质量高。学生会走向不同的岗位,那么继续做学问的学生和工作的学生可能在发展上会稍有些不同。

 

我们现在采用的教学方式基本上都是讨论式的教学,再辅以大量的阅读。我对他们(研究生们)的要求就是,在这个领域里的重要书籍要读,然后就是对硕士生的英语阅读量要求比较高。硕士生大量的阅读是用英语材料,博士相对就略少一点。我认为英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我认为文科的学习没有太多的诀窍,多读书是最重要的。研究生教育的重点我认为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比较好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要比一般人来得深刻和准确,这种能力是学生在今后无论从事哪项工作都需要的。

 

要培养他们看问题的方法——同样一个问题怎样从不同角度去看,所以我们比较强调学习一些理论,因为用理论去理解一些问题能够更为深刻。”


物理学系 - 周磊老师



“因为我其实走过很多地方,除了在我自己的博士生导师这里学到很多之外,我自己在做博士后的时候也碰到很多的导师,包括后面我在日本和在香港做了很多年的poster,这中间我也接触了很多不同的导师,我感觉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人格魅力。


我觉得好老师的标准其实是没有一个定式的。但是总归每个人有着他们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所以我们在后来自己工作时,都会去整合那些影响过我们的老师们的优点,试图做到他们做到的事情,避免他们没有做到事情。


所谓学术自由、学生职业发展,无非是每周要有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讨论。除了这些细节讨论之外,还要提醒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形成他的人生规划。要时刻提醒他,否则,学生经常会陷入一个局域态,你不提醒他,他就走不出来了。


作为导师,更应该和学生谈他整个学术生涯,还有他毕业之后的发展规划,这些大方向的事情需要有意识地和他谈。要提醒这个学生,让他自己去规划他以后的发展,然后让学生对自己的整体生涯规划方面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想法。这个学生经常会陷入的问题,比如课题做不出,文章写不出、发不出等等。这个问题是怎么都解决不了的。但是这些就只是大风险中的一个小小的坑而已。作为导师,阅历比学生多,这个时候一定要提醒他。因为你站得更高,看的更多。”


法学院 - 郭建老师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有三个。一个是我本科时候的林增根老师,他是华东师大历史系的老师。当时他在课堂上讲了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据此写了一篇论文交给他。我那个时候根本不懂怎么写论文,也没有正式的稿纸,就拿了个白纸手写给他看,而且我的字也不好看。这篇文章他仔仔细细地给我改了三遍,第一遍改好后,第二个星期去上课给他看,他又拿回去改,一共改了三遍,告诉我标点符号、格式,怎么写论文,从这些基本工作开始。之后再说怎么提炼观点,怎么积累资料,这些都是他教我的。我这个老师这辈子没评上教授,但是他的这股认真劲,他对学生的这份感情,这份投入,我自愧不如,这方面我没有做到。

 

还有一个是我们叶老师,我的研究生导师叶孝信教授。他有一种书卷气,一看就是读书人的样子,这个我也没学到。叶老师说出来的每句话基本上都能够成为篇文章,但是他又不像在背书,他是直接和你说,每句话都非常精妙,每句话都非常有价值,上课没有一句废话,不像我上课老吹牛,老说废话。总之他是有种书卷气,这个没办法具体阐述,这是我第二个心目中的好老师。


第三个呢,就是我们现在的院长王志强教授。他是我的学生,我本科、研究生都给他上过课,但是我觉得他远远超过我。为什么呢,志强老师受过完整的正规训练,他做学术的进阶性,就是学术应该怎么一步步进行,这种学术进阶性我没有。我们这一代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很完整的教育,我小学没读完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了,中学也没有好好读。之后自己凭着“小聪明”考上了大学,又凭着“小聪明”考上了研究生。尽管我受到叶老师严谨的训练,但是中青年时代我没有受过很好的训练。志强老师就不同了,他小学、中学没被打断过,而且都是上的最好的学校,他原来在南昌一中学习,之后在北大读博士,后来又到耶鲁读博士,他受的都是很好的教育。所以怎么分析学术问题,如何进行论证,他条理十分清晰。我不行,我就是聪明点、机灵点、灵活点,但是学术进阶性的训练不行。我现在上课可能大家听得很开心,可以启发有能力的学生做进一步研究,但是我没有能力带他一步步进行学术研究。

 

所以就教学热情、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学术的严谨性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不如这三个老师,我不认为自己是心目中的好老师。我对学术的研究凭兴趣,而且转移很快,完全是靠拍脑袋的,靠想象的。但是如何进行严格论证,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如何进行比较,这个我都不会,这样的论文我写不出来。我擅长的是讲别人没讲过的事情,一片空白比较容易,不善于提升已经讲过的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证。我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这是我这个时代的烙印。”


基础医学院 - 程训佳老师



我认为应当是朋友的角色。作为朋友我们一起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大家沿着感兴趣的方向一起探索。作为朋友,我们之间能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能够构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下做研究是愉快并且享受的。


我认为我们之间是平等的,我们是一起学习一起研究,我也只不过是比你们经验多了些,我主要是把我经验传授给你们,引导你们走的更远。每个同学来念研究生的目的不同,有的同学是为了获取学位,有的是对某个研究方向感兴趣,而既然我们走到了一起那就是一种缘分。对我来说这种缘分很重要,我们能够在一起从事同一种工作,讨论探究同样感兴趣的问题,这都是十分难得并且愉悦的事,大家在一起工作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基础医学院 - 瞿涤老师



“育人理念是眼界决定境界,登高望远,学无止境。做人第一,做事第二。先成人,再成材。


作为导师,应该培养他们‘做人第一,做事第二’的行为规范,先建立健全的人格,再做有用的科研。作为导师,还要时刻关注研究生在学术及生活中的进步和成长,适时地提供有用的建议,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们,激励他们的斗志。导师还要注意掌握研究生的科研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为他们提供建设性意见。作为医学研究生的导师,还要提醒研究生关注国家医疗改革动向,让他们在未来的科研和工作中找好自己的定位。


学生的事就是老师自己的事,学生的利益永远高于自己的利益。在学生的研究项目出现难关或者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也会急得夜里睡不着觉,陪学生在实验室里找解决方法。”


基础医学院 - 马兰老师



“既然是导师,就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其实一直到本科,学生们都是在被动地被灌输知识,这样的教育只能被称为知识教育,而素质方面的培养,按我的理解其实是从研究生开始的,我们的研究生毕业后并不是只能在本领域内发挥技能和知识,而是能够从事各行各业,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研究生做人做事的素质,做学问方面我更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希望我的研究生能够拥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处理社会上、科学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相信研究生阶段是一个心智成熟的过程,如果毕业后的学生对科研深恶痛绝,或者连基本的社交都搞不定的话,那我觉得这是一个失败的导师。每当新生入学时我都要仔细询问家庭情况,尽其所能为学生解决困难。当发现学生遇到困难、思想上有波动时,就会第一时间找他们谈心,和学生父母取得联系,及时了解情况,耐心开导鼓励,使其放下包袱,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业中。”


基础医学院 - 汤其群老师



“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应该是非亲似亲、亦师亦友的关系,和其它任何关系都一样,需要双方共同经营、互相付出,从而成就彼此。


之所以说似亲非亲,因为导师与学生的确没有血缘关系,不是亲人;但在教育孩子、学术传承、成就事业上,导师对学生的期望丝毫不亚于其父母。学生来到复旦大学,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导师就有责任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考虑怎么将学生培养成才。这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更是对学校、对国家的责任,国家对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培养出于国家能有所贡献的栋梁之才,导师就应该负起这个培养责任来。


亦师亦友是师生关系中非常理想的状态。“授业”、“解惑”为师之本职。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授业就如工匠制陶。导师首先要具有陶冶情怀,所谓“陶”,是烧造泥土,使成大器,所谓“冶”,是熔炼金属,煅就钢材。不同的产地会有不同质量的产品,一方面与材料本身有关系,但更多的取决于焙煅“火候”与必要锤炼,也即手艺人的制陶工艺水平,材料和工艺二者相辅相成,才能铸就优质产品。一个课题组往往会烙下相似的烙印,这便是师之导的力量。


师者如只知制陶不能解惑,友者只为功利之用都是不可原谅的。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要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科学之惑、人生之惑,及时告诉他们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正确引导学生少走弯路。科学创新非常具有挑战性、课题研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师生之间应如朋友般经常互相启发、寻找新思路,相互砥砺、共同攻克难题,形成“学术共同体”,研究生应该是“和”导师工作,而不是“为”导师工作。学生在某些方面也不一定不如师,比如自媒体的运用、现代生活方式和潮流,那么导师就要与时俱进、努力适应,也可向学生学习沟通。由此,才能达成最终的共赢。”


儿科医院 - 黄国英老师



“现在大家都称导师为“老板”,认为导师出经费,研究生就是来“打工”的。其实我不赞同这个观点,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是学生做课题出成果,但是如果研究生抱着“打工”的心态来做课题,只是完成任务就可以了,那么就会失去很多学习和科研的乐趣,也体会不到读研的真正意义。


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后,相信学习能力都是具备的,研究生不应局限于课本的学习,而是需要全方位、多视角去挖掘知识来扩充储备,除了看专业书籍外,还需要广泛阅读文献、锁定一些专业网站、多听讲座以及参与国内外会议的交流等等。


导师除了确定研究方向外,还会与导师组一起帮助研究生制定实验方案、指导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学习,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所以我认为研究生如果能在学习期间聚焦于一个研究方向,并能形成良好的研究思路和熟悉常用的实验技能,这才是最为重要的,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完成任务”那么刻板、简单。作为老师,我们希望看到学生的研究成果,希望他们能更多的文章能发表,但是我们更愿意看到他们一步步的成长,毕业的时候与刚入学相比,能觉察到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这才是我们感到最最欣慰的。


其实每一届学生毕业,我都会很有感触,少则3年、多则5年的相处,我们互相都会更加了解,这个过程我也在不断调整心态和改变方法,希望能与下一届的学生更加融洽、高效地沟通;毕业后的学生也会常常和我联系,继续分享他们的成长。因此,我认为导师的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每次看到学生们的进步,我心里总是特别地高兴。”

 

妇产科医院 - 华克勤老师



“为人师者,我非常推崇韩愈在《师说》中所表达的思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为学生传播仁心仁术,教授医学知识,解答难题疑惑。但是,又不仅限于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仅仅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如今的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只是教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内容,他们将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应该成为研究生的“启迪者”和“引导者”,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以成就日后“做学问”的基础。同时,我也在思考教学相长的道理。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和思路,有时也会开阔我的视野,而我用自己的知识和资源帮助和引导他们,师生共同进步。这就是‘师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妇产科医院 - 李大金老师



“导师和研究生应是良师益友,是搭档,是伙伴。‘工作是学生的,业绩是导师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导师和学生应分享学术成果,不存在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我从来不阻止我的学生用博士毕业论文为基础作为申请国家自然基金的前期工作,没有导师的无私,学生是不可能起步那么快的。


一个课题组里面研究生和学科带头人还有科研骨干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个社会里什么样的人都有,大部分人热爱学问,但也有人做学问是为了学位,叶公好龙,当然这是少数。现在社会有一股不正之风,一切向钱看,学术上有人喜欢耍小聪明,这不是真正的科学工作者,终将危害科学事业,终将遭人鄙视。


过去有很多学生在快毕业的时候才进入角色,现在我们的学生都成长很快,我在学生培养上的总体规划是,本科生着重培养医学知识,硕士阶段应系统训练生命科学研究的能力,而博士要利用硕士期间的培育、经验及理论修养,在博士期间探索未知,开展原创性研究工作。再通过个别交流、学术活动、讨论科研计划和修改论文使导师和学生达到很好的互动。指导研究生,导师应该身体力行,勇于创新。在我的团队里,核心思想在导师,研究生要勤奋好学,追求科学,按创新性思维工作,这样才能取得成就。导师应该站得高看得远,学生要勤奋好学,不断思考,探索未来,不然就一事无成。”


妇产科医院 - 徐丛剑老师



“导师的地位和角色不是‘找一个人帮自己干活的人’,不是一味的让学生为自己做课题,写论文。而是要言传身教,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切切实实的教育学生,教诲他们治学的态度和做人的道理。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是与导师的教导息息相关的,是受到导师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巨大影响的。因此,导师的使命是很重大的,他不仅是学生学习科研的领路人,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指引者。”


暑期特别栏目“师说”系列

将由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为你“传道、授业、解惑”

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


欢迎持续关注!


猜你想看:

暑期最强生存指南 | 收藏这一份就够了!

通知 | 复旦大学2018级研究生新生入住生活园区申请须知

毕业师语 | 这里有着老师最殷切的希望

通知 | 话剧《天地玄黄马相伯》演员招募

优秀毕业生 | 刘思颖:复旦二字对于我的意义

优秀毕业生 | 王梦云:所言即所行,落地刚枪不要怕!

同学,研究生新生骨干培训班了解一下吗?

毕业纪念品揭秘 | 爱存复旦 志在四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