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钟扬老师 | 学生人生航程中的指路明灯
钟扬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
但是钟扬老师的教导和关怀一直在我们心里
谨以此文深表对钟老师的思念与纪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转眼间,钟扬教授在复旦园已度过 17 个年头。在大学教授这个既平凡又不凡的岗位上,钟老师兢兢业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精英学子。如今,他的学生在世界各地拼搏奋斗,而回忆里那位在昏黄灯光下认真工作的导师身影,探讨科研问题的一幕幕画面,那些关乎学术更关乎人生的谆谆教诲,无不成为激励他们努力前行,传承复旦精神的最大动力。
钟老师始终认为,“立业先立人,立人先立德”是我们应当奉行的一个教育理念。钟老师闲暇之际常邀请学生一同聚餐,闲话间,时常追忆起年轻时的经历,以此来教育我们注重对自己德育的培养。他常说,即使在科研上不能有所建树,至少要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即使默默无闻,也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当我们知道钟老师在本科毕业之后没有选择石油石化这些高收入单位,而是去了武汉植物所投身科研工作,为我国植物学科的建设刻苦钻研时,都被钟老师为科研献身的精神强烈感动,于是大家在科研中不知不觉多了一份勤恳和坚持,少了几分抱怨与浮躁。
王夫之先生说:“身教重于言传。”故而钟老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大多是通过自己生活与工作的诸多细节来体现的。
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一次,一个学生在实验数据处理中跳过了一个他认为不太重要的环节,这么做一方面节省了工作时间,另一方面也并不影响最终结果的正确性,可后来钟老师在与该学生的工作讨论中得知了此事,劝勉他说:“很多科研工作的创新点都来自于那些微不足道的环节,比如青霉素的发现,虽然跳步骤可以节省时间,但也有可能同一个重大的科研发现失之交臂,所以注重细节尤为重要。”于是,整个实验室在钟老师严谨求实作风的感染下,凡事都追求尽可能做好细节,可以优化的地方无论大小都尽力做到最好。譬如在论文修改中,学生可以和钟老师充分地互动,了解他的思维过程:如何让研究更严密? 在哪些问题上要尤其注意?怎样修改最好?……每改一篇论文一般都要花费 30 小时左右的时间。通过这样苛求细节的锻炼,钟老师的学生几乎人人都经历了科研论文写作的规范化训练,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更容易发现重大的研究成果。
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钟老师始终认为自己今天的成就源于武汉植物所十几年的积淀,从一个门外汉到一个植物学家,漫长的成长之路正在于能够忍受寂寞与孤独、永不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最近钟老师的一位学生在西藏发现的高原生态型拟南芥就是该学生遵循钟老师的理念,在坚持每周去野外采样的过程中幸运地得到的。
谦逊是为人的基本要素。钟老师经常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我们做人应当谦逊。2013 年上海教委要为钟老师拍一部纪录片,随行的都是媒体工作者,钟老师经常抽空向这些媒体人请教一些电影电视制作的相关问题,不到两周的拍摄时间,钟老师就已经掌握了这个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让人不得不赞叹钟老师的学习能力与求知精神。在钟老师这里没有权威与面子,只要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都愿意谦逊地去学习,去求教。这不仅是科研工作者面对科研问题与后辈们的一些新奇想法时需要的态度 , 更是我们在面对任何行业任何人时需要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一如王阳明所言:“人生大病, 只是一个‘傲’字。”钟老师这种谦逊的态度值得学习。
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和工作。由于钟老师经常需要在西藏与上海两地奔波, 只要一有零碎的时间。钟老师就会拿来学习。他的学生兼同事扎西次仁说:“钟老师很忙,忙到每天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因为忙,钟老师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非常善于利用时间的碎片。钟老师自己也说:“我很喜欢利用‘废’时间, 跟朋友约会早到了几分钟,我就一定要干一件事,这样就不会冒火,甚至会觉得朋友怎么不再晚来一点呢。我能在飞机上写文章,坐在主席台上也偷偷写, 如果写100字的东西,写到50字时必须去做另一件事,我就停到这里,等那件事干完回来再接着写,这和生物信息学原理一样。”这使我们更加明白坚持的重要性,虽然利用零碎时间是一件小事,但是我们倘若可以坚持5年10年甚至更久,必然可以积以跬步,有所成就。
有教无类
钟老师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在于教育,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钟老师教书育人的宗旨。钟老师的学生可能来自许多不同民族,各有其信仰风俗。 而他对民族教育尤为重视,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对于民族教育,钟老师一直认为:“再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不同的民族背景下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与生物的适应性是一样的——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最优,只有对环境的适应。在许多复杂的问题上,也许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普适价值’,只有对特殊环境的适应意义。”在他看来,少数民族学生研究家乡的生物多样性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由于不同的教育背景,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稍有参差,但他们都很聪明,又有故乡背景资源之便。于是,钟老师带出了西藏藏族第一个植物学博士,也带出了哈萨克族的第一个植物学博士。在他的眼里,藏族学生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人很难取代的,“因为在藏地考察,对地形的了解,对当地生物分布的熟悉,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比外来的学生要强得多。只要给他们适当的学术训练,他们做出成果来是必然的。”
钟老师的“有教无类”不仅将科学的精神传播到了我国边地,同时也给予了一些学生新的希望和机会。曾经有一位学生因患肌无力,很多老师都不愿收为学生,然而钟老师力排众议,毅然收做自己的博士生。这名学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后说:“我今天很激动,特别要对钟老师说一声谢谢!他的胸怀,像青藏高原一样辽阔,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坚强与拼搏,看到了对生活和事业的挚爱。我期望有一天,也能到青藏高原去!”这名学生如今已经毕业,在中科院任副研究员,钟老师的知遇之恩他始终铭感不已。
因材施教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 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
随着历史的车轮步入 21 世纪以来,学生们大都是80后或90后的年轻人,个性越来越突出,对生活与工作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如何同学生做朋友、如何在指导中与时俱进、如何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这是钟老师在复旦的教学生活中最为重视的问题。
钟老师与学生在一起
钟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成长计划,虽然门下弟子众多,但每个人的道路都有其独特性,无法简单模仿。钟老师曾有一位学生对科研工作并不十分热爱,但对国际事务与接待工作特别用心,钟老师看在眼里,每次遇有相关事务都会交给他去做,经过几年的培养,该生博士毕业后去了丹麦领馆工作,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有一位学生对课堂教育充满热情,于是钟老师把国际学生课程的教授工作交给她负责,经过了博士生涯的教学历练,她成了钟老师国际教学的左膀右臂,毕业后如愿到复旦附中国际部担任相关工作。 直到今天,钟老师依然在用同样的思想指导学生,比如目前,由一名优秀研究生牵头组成的4人创业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关于红树植物的引种驯化与示范推广的项目(目前已获得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该项目不仅能将科研与社会生产对接,同时也为学生科技创业树立了榜样,项目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孵化过程,现在正在向工业化生产与社会推广的转型之中,也许不久的将来这里可能会走出一个企业家……钟老师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中挥洒汗水,虽然大家的发展并不相似,但成长的道路中对个人特质和理想的充分挖掘,诚然要归功于钟老师在教育中对每个人独特性的肯定、引导和包容。
在科研兴趣与方向培养方面,钟老师也力图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兴趣。钟老师一般不会随意给学生指定课题和项目,更多时候是与大家讨论自己在学习科学上的一些困惑,抑或对前人想法的质疑,于是很多有意思的、具有创新性的课题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中诞生了。无论是做科研也好,从事其他工作也好,兴趣才是人们最好的老师,钟老师从不强迫一个学生做不喜欢的项目,所以大家对自己的科研项目都具有相当大的热情,也能得到理想的成果。每个学生都很享受与钟老师一起做科研的日子,这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方式值得发展与传承。
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我师恩日月长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钟老师虽然很少用言语直接表达对学生的关爱,却在众多场合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了对学生无尽的关怀。众所周知,去西藏进行科学研究可说是一项与危险同行的工作,10年间,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孤独荒凉的阿里无人区到激流滚滚的雅鲁藏布江边,无论多么危险,只要能对科研有所帮助,钟老师一定会带着学生去探寻,于是他有了一个特别的外号——“钟大胆”。但是,无论在多么困难多么危险的处境下,钟老师总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哪怕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2010 年在阿里地区的一次野外考察中,一个学生因为缺氧而晕倒了。“吸氧,快给他吸氧!”钟老师喊道。时值半夜,连续几天奔波,已极度劳累的钟老师也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当有学生挣扎着拔掉氧气管试图换给钟老师时,他一把抓住了该学生的手,还强打精神开玩笑说:“别动,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这么不讲卫生,快点插回去!”钟老师就是这样忍受着痛苦并且以自己幽默的方式照顾着学生。那一夜,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熬过去的,但是等到第二天朝阳升起之时,他又有说有笑地与学生们踏上了征程。
落红护花,春雨润物。钟老师始终将自己的学生放在第一位,无论何时, 只要力所能及,一定倾其所有指导学生。即便他日常工作很忙,宁可饿着肚子也会抽出时间来进行授课,讨论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印象深的是有几次,钟老师刚刚在学校开完重要的会议,直接赶到三教给同学们上生物信息学,等上完课我们询问时才告诉我们他还没吃饭。我们诚然感佩钟老师身上的敬业精神,他对教学的认真与投入让我们一方面为偶尔的请假或逃课感到惭愧,另一方面也切实地感受到久远而深厚的鼓励与温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钟老师如同我们人生航程中的指路明灯,将科学的精神洒遍神州大地,在寻求真理的路上虽蹈危履险以赴之,亦在所不惜。钟老师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身正则不令而行。我辈自当紧紧跟随恩师脚步,谨记恩师教诲,于科学的漫漫道路中,上下而求索。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 2013 级博士生徐翌钦
本文选自《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书稿
猜你想看:
复旦最良心月饼测评 | 小编用“每逢佳节胖三斤”的试吃经验告诉你哪些值得吃!
迎新 | 警惕!远离非法“校园贷”和非法集资,你需要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