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物理学
一、院系及专业简介
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依托物理学一级学科建设。自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物理学科,历经百余年,历史悠久。2009年院系调整,物理学科组建成为物理学院、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等三个学院,集物理学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于一体。百年来,南京大学物理学科培养学生近2万人,他们活跃在科研、教育、军事、经济建设、信息技术等行业。走出了程开甲、朱光亚等一批共和国元勋,成长出冯端、闵乃本等学术泰斗。改革开放以来,更涌现出张翔、王贻芳、吴岳良等国际学术领军人才,以及赵令欢、高振东、钱东奇等业界翘楚。多名校友获得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等学术头衔,为我国物理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物理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构建了一流的物理学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体系,拥有物理学与声学两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全国首批拥有国家级理科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2017年首批通过教育部物理学专业最高级认证,2020年首批入选教育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2.0”和教育部“强基计划”。学院在教材编著和教学实践上硕果累累。冯端与金国钧所著《凝聚态物理学新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数学物理方法》获国家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力学》《热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教程》《电动力学》《固体物理学》等基础物理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相关教学成果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物理学院学科研究方向全,综合实力强,国际影响显著。拥有中科院院士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9人,教育部物理类专业或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4人,还拥有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江苏省创新团队和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创新团队。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生物物理及软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前沿方向和材料物理、光电技术、量子科技、生物医学等应用方向的优秀研究力量。在高温超导材料和理论、拓扑材料搜索、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费米量子液体等物理学前沿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在超平整石墨烯制备、高维量子纠缠光源、最高并行度神经形态计算硬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自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获奖总数名列全国前茅。近五年,新涌现一批引领国际的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以及年度 APS 十大进展等。
物理学科作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前四轮学科评估中两次位居第一。学院拥有一批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首批十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在历次评估中均为“优秀”;近代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声学基础研究等方面实力雄厚;2014年牵头成立“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二、培养目标
物理学院以南大物理百年传承和一流学科支撑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厚基础、宽适应、研究性、国际化”的培养理念,围绕“熔炉工程”建设,依托“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以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国际化视野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前沿开展创新工作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出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物理学领域的领军人才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交叉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三、培养特色
物理学院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所有课程实施小班授课,为相关课程配置学科优秀教师,保证教学质量。大学一年级起设立拔尖导师,陪伴助力学生成长。拔尖导师由包括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等高水平教师担任,保证学生在学业和身心等方面全面发展。积极推行研究性教学,学院所有学科资源对拔尖学生开放,并系统安排创新创业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层次学科竞赛等科技活动。学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定期组织全国拔尖夏令营、著名科学家论坛等交流活动,紧跟科学前沿和时代步伐。
四、本科生培养质量
2022届毕业生30人全部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其中南京大学12人、清华大学4人、北京大学5人、复旦大学1人、中国科学院大学2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人、国外(境外)高校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