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告老还乡还修复了湘湖!杭州这座桥原来是纪念他的~
漫步流韵桥,穿越湖山岛,便是碧云洲。碧云洲上生长着大片的水杉树,种植菖蒲、鸢尾、芦苇等水生植物,构成丰富的湿地景观。
碧云洲虽是一个湖中岛屿,但它离岸很近,南北长,东西窄。岛上有7座桥:在东岸依次是暖波桥、尚书桥、翦波桥、敛翠桥,西岸依次是求索桥、文曲桥、磴步桥。这些桥造型各不相同,展示了湘湖桥文化的深厚底蕴。
今天,民民带你走近其中两座桥:暖波桥、尚书桥,听听他们的故事~
暖波桥
暖波桥建于2011年,长24米,宽4.2米,高3.3米,拱高2.6米,跨径9.7米,连接着碧云洲和湖山岛两个景区,是一座单孔圆弧形石拱桥。桥名取意于宋代吴文英《扫花游•赋瑶圃万象皆春堂》词:“暖波印日,倒秀影秦山,晓鬟梳洗”句。
这座桥造型优美,桥面平缓,由石板铺成,桥顶平面约7平方米,两坡斜,无石阶。
暖波桥桥栏与桥联
桥两边置实体石栏板,置望柱10对,莲花柱头,栏板末端置抱鼓石。桥上有联:
桥联一
红绿归桃柳,寒温测鸭鹅
(郭星明撰 赵伟荣书)
桥联二
宾至融南北,镜开证古今
(徐雅群撰 金林书)
暖波桥外是浩浩荡荡的外湖,桥内是狭长的内湖。几只野鸭似乎已知湖水的暖意,在湖中游来游去欢快地嬉戏。在朝出日落中,湘湖清波万顷,映日粼粼,阳光熠熠。来自各地的游人汇聚于此,犹似共同验证湘湖的美景和文化。
尚书桥
尚书桥建于2011年,位于暖波桥东南,碧云洲东岸,桥名由胡进曦书写,由单孔半圆形石拱桥与2孔石梁桥组合而成。这石梁与石拱相结合的设计,使内湖景观隔而不断,凸显灵秀之美。
据《湘湖风景桥梁》记载,尚书桥总长30.6米,其中石拱桥长14.7米,宽3.3米,高3.75米,拱高2.85米,跨径5.2米。桥顶平面约15平方米,上建亭子一座,歇山顶,四角飞檐,红漆木柱,柱脚与桥面连接处设置美人靠,既使得亭柱下部整体稳定,也可供游人憩息、观景。
桥两坡各设15级石阶,落坡处接平台,北坡的平台为石梁桥,2孔。石阶、平台两侧置实体石栏板,间以望柱,石栏板末端置抱鼓石。借鉴萧绍古桥与生活景观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地在尚书桥头建了河埠,此桥近明朝南京吏部尚书、湘湖湖贤魏骥之墓,故名。
魏骥(1373—1471),萧山城区人,曾任明代南京吏部尚书。景泰元年(1450),77岁的魏骥告老还乡。回乡后,他朴素低调,平易近人,与乡邻平等相处。他平时在家时总是穿粗布衣服,吃简单的饭食,出门巡行,常足穿草鞋,头戴斗笠,与田间野外的一般农夫没有任何差别。虽过古稀之年,他并没有颐养天年,而是以老迈之躯,奔波于萧山的各个水利工地,主持了麻溪坝、西江塘等多个水利设施的修筑。
当时,湘湖因年久失修,已是一派湖堤坍塌、湖滩淤积的湮废败象。一些豪强乘机开垦造田,营建房舍,蚕食湖区,致使湖面迅速缩小,蓄水量大减,依靠湖水灌溉的九乡百姓深受其害。魏骥急民之所急,主动承担起修复湘湖的领导工作。他拄着拐杖,到湖区各处踏勘,制定修湖方案。又邀集耆老、乡绅、工匠等共同商议,广纳各方意见,使方案切实可行。然后他带领百姓清退豪绅所占湖田,恢复湖面,加高湖堤,砌石护岸,新建堤闸涵洞,又在堤塘上广栽杨柳。在魏骥的不懈努力下,先后清退被占湖田7318亩,湖塘涵闸等工程得以顺利修复,湘湖又恢复了昔日的容颜。
柱脚与桥面连接处设置美人靠
魏骥回乡后与乡邻和睦相处,处处为乡邻着想,为家乡人民干了许多实事,也为保护湘湖水利干了许多实事,他与乡里百姓关系亲密,受到了家乡人民的尊敬与爱戴。他在《郊行》中说:
东阡西陌步徐徐,入望青山雨过初。
樵子农夫情恳恳,无人不说老尚书。
在残暮之年,他还将自己告老还乡后从事故乡水利事业20余年的探索心得,撰写成《水利事述》及《水利切要》等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魏骥去世后,葬于湘湖之畔的石岩山之中。将此桥命名为尚书桥,就是为了纪念他为湘湖所做的一切。
撰稿:萧山区民政局
参考来源:《湘湖百桥》
编辑:方沁薇、章琳帆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延伸阅读
●“道南”原来是这个意思!这座桥的名字有大学问
●杭州这座桥居然和“程门立雪”的典故有关,你去过吗?
●因为一件利民生的大事,杭州为他建了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