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凭啥那么牛? | 社会科学报
社科报 深度调研
原题:创新驱动·解码深圳
作者:上海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 杨可方
201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而十年前,深圳正经受“四个难以为继”资源瓶颈带来的阵痛,努力求解“深圳,你将被谁抛弃”的转型之问。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贸易模式,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圳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跳过重工业,直接由轻工业过渡到以信息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跳跃性地完成了产业升级路径。并借此发展总部经济,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从上世纪90年代打下产业基础,到2005年以来加速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从外部环境的倒逼,到内生动力的培育;从被动应变,到主动求变,深圳终于在近两年迎来爆发期,初步实现了创新突围、弯道超车。2015年,深圳制定并开始全面落实《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向更高的创新形态迈进。
本研究报告从技术集聚、产业配套、金融支持、城市气质以及创新生态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深圳如何从传统发展模式中破茧而出,华丽变身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栖息地,并成功打造“创新之都”、“硬件硅谷”、“创客之城”等崭新的城市名片。
技术集聚——从“山寨之都”到“创新之都”
深圳创新的奥秘:从对世界一流企业进行模仿和跟随起步,立足中国市场,努力融入全球产业链,从而使创新成为深圳参与全球竞争的商业模式。当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乃至一个区域发展到下一阶段,单纯靠模仿就日益难以行通,必须要靠自主创新获得相关专利。创新方向的选择以及创新如何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决定了创新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及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时至今日,深圳也是中国最早与最成功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的地方,创新被当成一种用于竞争的商业模式,于是从制造到创造、到品牌、到设计,深圳所取得的商业成就都领先全国,而且成功进入国际市场。
1.“硅谷+深圳”的双城记创新组合
深圳创新竞争力的表现之一,是其创新已与国际同步,这从深圳与硅谷紧密的人才、技术和产业联动中可见一斑。硅谷是全球技术创新的聚集地,可以接触最前沿的信息;深圳供应链发达,可以把技术快速转化为产品。已在深圳和硅谷同步创立三年的柔宇科技就是其中的代表,研发端和产业端合作互补,让柔宇科技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齐头并进。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仅2014年上半年,深圳就引进留学人员2040人,同比增长63%。深圳市海归协会秘书长唐安丽称,深圳海归总量估计有六七万人,就业与创业的比例约为8∶2。
2.从“生产基地”到“研发中心”
在数万海归精英携核心技术流入深圳的同时,一大批跨国企业也将深圳从一个生产基地、市场拓展桥头堡重新定义为全球研发基地和技术交流窗口。英特尔、三星、莱茵集团、阿科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深圳加快布局的步伐。截至2014年,有超过1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设立地区总部,30多家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或采购中心。深圳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交流窗口”的职能开始显现,并日渐强化。
3.“富可敌国”的专利申请量
当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海归创业者们向深圳聚集时,从深圳成长起来的企业,如华为、中兴通讯、华大基因等也开始了进行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的步伐。这样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带来了深圳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2014年,中兴、华为两家企业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5600件,比排名全球第7位的英国还要多。这一年,华为成为全球申请PCT专利最多的公司。而在2011年和2012年,中兴则连续两年蝉联这一数字的全球第一。
小结:通过梳理中国企业发展历史脉络,深圳的企业亦不例外地沿着贸易、代工、模仿及授权生产、开发、创新这样一个顺序拾级而上的成长经历。目前的深圳,创新驱动已成效初显,中兴、华为等企业正在从“渐进式创新”向“颠覆式创新”迈进。
受益于改革开放的窗口优势,深圳也是中国最早与最成功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的地方。创新被当成一种用于竞争的商业模式,从制造到创造、到品牌、到设计,深圳所取得的商业成就都领先全国,而且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并逐渐融入全球产业链。
产业配套——硬件硅谷,产业温床
近几年来,深圳创新驱动气象万千,以华为、中兴等通讯巨子为代表的旧产业链从产业链上游杀向下游,迅速跻身手机业全球前五;以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新产业链条的领头羊带领一大批配套企业高歌猛进,书写了新能源汽车的深圳传奇。与此同时,以大疆创新、光启等为代表的新锐企业,让外界对深圳的智能制造刮目相看。深圳已成为硬件制造领域产业链配套最成熟的城市之一,人称“硬件硅谷”。
1.旧产业链的新跃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子工业部旗下的华强等企业以及大量合资电子厂让深圳成为收录机等电子产品的主要产地,到了九十年代后期,这里成为音响和家庭影院的天下。进入新世纪后,手机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电子消费类产品,深圳又成为手机之都。去年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中,深圳的华为、中兴、酷派均跻身全球前十,这还不算在深圳代工的苹果和部分在深圳生产的小米手机。
当前,全球最快的手机产业链来自于深圳30多年的产业积累和变迁。多代电子工业的升级和发展在深圳留下了大量的产业制造基础,这些“基础”又随着产品迭代而生产着不同的产品,起初用来做代工,一度又被用在了“山寨”产品上。而随着深圳的企业开始把自主创新和设计的元素注入其中,整个产业链就实现了华丽升级。目前,深圳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业基地,
2.新技术催生的新链条
受益于产业链基础的深圳企业并不局限在手机这种典型的电子消费类行业。以迈瑞为代表的医药器械企业,借助于珠三角地区成熟的电子元器件产业优势和国内的软件发展基础,研发推出临床监护仪器,并逐步得到市场认可,而后迈瑞又如法炮制进军检验领域,并逐步在这一领域也建立起竞争优势。凭借深圳的产业链和自身的研发制造能力,迈瑞的产品在达到同样技术水平甚至更高性能水平的前提下,能做到价格低于竞争对手20%-30%,5年来以接近26%的复合增长速度与巨头抢占全球市场。
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电池生产商,克服了珠三角没有汽车工业的优势和基础以及没有专门供应商愿意向其提供价格合适的汽车配件等困难,凭借自己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自行生产除了轮胎和玻璃以外的一切整车零部件。靠着自己的潜心研发和数十亿的前期投入,深圳最终从零开始收获了电动整车生产的全产业链竞争力,搭建起了“电池+汽车”的新能源整车生产的链条。2010年5月,奔驰系列车型的制造商戴姆勒公司选择比亚迪作为它的电动汽车研发合作伙伴。2013年在美国成立了铁电池及电动大巴工厂,以满足欧美等地的订单需求。到2015年,比亚迪生产的一款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3.不同产业链的创新“杂交”
深圳形成了很强的一个企业群,这不是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而是不同产业之间互相推动的生态群落,不再拘泥上下游的合作,而是在产业和产业之间形成创新产业圈。比如做金融的有平安,做整车的有比亚迪等,这使得大量企业形成了从电子到医疗、从生产到研发、从实业到金融等一系列的跨界组合。比如大疆科技的无人机、中兴通讯的努比亚Z9手机、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等等,它们之间的跨界组合看似没有逻辑可寻,却是孕育创新的温床。
小结:深圳的产业经历了“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传统产业升级后,目前正在上演一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跨界产业配套组合新模式。产业配套不直接带来创新,却是创新实现的绝佳温床。深圳的产业配套则让创新以更快、更短、成本更低的方式产品化,让创新在产业与产业的跨界碰撞中不断涌现,并最终掀起深圳的创新浪潮。
金融支持——资本助推创新
资金对于中小企业成长发展非常关键,深圳发达的金融业为深圳创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截至2014年末,我国境内外上市公司约3000家,全国上市公司中,从深圳创投怀抱培育出来的企业占比近13%。深圳成为全国创投最活跃的地区。2014年以来,深圳金融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完善的服务,成为国内首个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城市,前海微众银行成为首家获批开业的民营银行。前海跨境人民币贷款备案金额突破800亿元,是去年的5.3倍。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创新金融快速发展,全市互联网金融企业超过500家。前海股权交易中心通过深圳本地市场挖潜和市外各地开发,挂牌展示企业数量已突破4000家,是全国挂牌展示企业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1.风投天堂孵出创新绿芽
20世纪末,深圳确立“创新立市”发展战略。1999年,原本默默无闻的荔枝节变身“高交会”,走上“中国科技第一展”的发展道路。在深圳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资本就是创新企业的血液。创客、创新与创投在创新生态体系中共生共振,而资本则是创业团队打通人才、市场和渠道的关键。
腾讯在创业起步阶段穷得连官司都打不起的进退维谷之际,接受了美国IDG和香港盈科数码共同注资220万美元,这是腾讯发展史上最为生死攸关的救命钱,也使得腾讯从1998年只有50万元资本的创业企业一跃成为今天庞大的商业帝国。腾讯走过的17年,也是深圳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17年。实际上,国内大部分创新企业最重要一跃都离不开资本的扶持。携程、百度、小米、乐视背后都有VC/PE(风险投资)的身影。截至2014年8月,深圳已聚集了逾8000家创投机构,约占全国1/3。每10家上市公司中,至少有一家来自深圳创投。
2.驱动创新发展的引擎
深交所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制。2004—2009年中小板、创业板推出,创业创新在深圳呈现爆发性增长。1999年,第一届“高交会”在深圳召开,同年证监会宣布由深交所研究创业板。政策的东风让正苦苦寻找机遇的技术人才、创业企业和创投资本聚集深圳,创业投资的种子开始萌芽。经历四年暂停新股发行后,2004年6月25日,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敲响开市钟声,首批8只新股于当天集中挂牌交易,重启了深交所驱动深圳创新发展的引擎。
3.资本与技术良性循环
深圳是全国中小民营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深圳的创投机构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在资本市场的锻炼中,腾讯、中兴、华为等一大批优秀创业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长期规范发展。产业资本的积累反过来又推动了创新的发展。像“华为系”、“腾讯系”的实业派投资人,他们从创新事业中赚了第一桶金,再用这笔资金投到创投行业去,最终形成资本与技术的良性循环。
4.健全的金融制度
创新制度的核心是金融制度,创新驱动的轮子中,金融一定是大轮子。与广州等大城市相比,深圳的优势在于风投,在于资本市场。正是因为深圳有大量的融资平台孵化器,有大量的风投、公募基金、私募基金,所以很多大学科研人员虽然人不在深圳,但却更愿意将科研成果拿到深圳去转化。
小结:金融创新是深圳创新生态形成的催化剂,面对层出不断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无疑为营造良性创新生态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城市气质——创新成就深圳气质
在创业活力方面,截至2015年3月,深圳累计实有商事主体181.5万户。其中,企业91万户,个体户90.5万户,商事主体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创业密度也居全国之首。
在人才引进政策支持方面,2011年,深圳市颁布实施《关于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的意见》(深发[2011]9号)及高层次人才确认办法、认定标准、享受特定待遇的若干规定、创业创新专项资助办法、团队评审办法等5个配套文件(及“1+5”文件),加大力度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012年,深圳又出台《深圳市出国留学人员创业前期费用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度补贴预算为1500万元,其中,80%以上用于资助留学人员来深创业。
在学习氛围方面,深圳居民平均每日阅读图书29.72分钟,阅读报纸16.68分钟,阅读杂志12.23分钟。深圳居民的每日阅读时长及周阅读率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政策倾向造就创业之城
深圳“创一代”积淀的创业精神影响深远,而在政府扶持政策引导下,大批高素质人才将科技创新作为了创业突破口。
1987年,主动打破政策天花板,深圳适时出台《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文件最关键的一条是承认知识产权的价值,允许科技人员用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
2009年,深圳推出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每年对每个产业投入5亿元支持发展。随后,深圳又将产业领域扩大至文化创意、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术。
2.新生代创客引领创新浪潮
深圳,这座市民平均年龄才30岁出头的城市,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创客团队,让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聚集了众多拥有梦想的,带着奇思妙想的年轻人来深圳实现人生突破和自我价值。
以年轻人为主的“海归”群体,逐渐演变成支撑深圳创新的重要人才队伍。过去5年,深圳累计认定高层次专业人才4620人,累计引进留学人员6万人。深圳留学人员企业总数达3300多家,均属智慧型的科技创业企业,其中超亿元产值的逾30家。从加拿大回国后,王磊先去考察了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最后决定来深圳。正如他说:“上海的草根创业氛围不如北京、深圳,北京更务虚,深圳更务实,大家都在动手做事。”
3.创新源自阅读
爱读书是深圳人追求进步、拼搏精神的突出表现,不少年轻人从阅读中获得了创新、创业的原动力。深圳图书馆的统计表明,从深圳人借阅图书的种类来看,文学类高居榜首,而工业技术类和经济类排名第二和第三,平均借阅量占比达到13.75%和12.07%。这样的读书结构,与深圳这座城市科技、金融地位强势的产业特点十分一致。
深圳人还是一个在工作上异常拼命的群体,一是因为深圳人多为外来年轻人,无家庭负担,对事业有抱负;二是因为深圳大小周(隔一周周六上班)加班文化很普遍,加班氛围较浓。
小结:创新实力的比拼,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在大学的扩招以及留学潮的兴起的背景下,深圳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专门制定实施“孔雀计划”,引入高科技团队和个人,成效显著。从“孔雀东南飞”到“海归五洲来”,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鼓励创新的城市精神,良好的产业配套,宜居的生活环境,成为特区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软环境,使深圳成为“人才栖息地”。深圳已将“人口红利”成功转化为了“人才红利”,在创新驱动上领先一步。
创新生态——正向振荡的综合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从广义来看,包括观念、文化、科技、金融、商业模式多方面、多层次、多要素的整合联动,是一个综合的、可持续的创新体系。从狭义上来看,创新生态可理解为依托创新孵化器、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等创新载体,形成的创新的圈子。在这个圈子里,有创新创业者、技术的流通、产业的配套、资本的支持等等,创新在圈子内部溢出、集聚、共享、化合,从而发挥更大的效应。
1.数百家孵化器打造创新创业温床
多元化、专业型、互动式孵化器群,在促进区域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事实上,深圳就是一个大孵化器。以宝安区为例,宝安区桃花源科技创新园,2006年即跻身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行列。园区现有华北工控等在孵企业175家,在孵项目389项。开园以来累计孵化企业358家,孵化项目723项,承担及参与863计划、973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39项,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92个,已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44家。事实上,深圳就是一个大孵化器,去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5173.49亿元,增长11.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8个百分点。
2.大中小企业配套打造创新体系
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经过多年努力已成为了一个创新型经济体,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南山的医疗器械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医疗器械圈一个口口相传的说法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看深圳,深圳的医疗器械产业看南山。”
在深圳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以华为系、腾讯系为代表的创新圈子引人注目。从一流创新型企业离职后,不少人自立门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尽管离职后他们各自创业,领域迥异,但原东家的创新文化、工作经验,在他们创业中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实际上,大型创新型企业离职员工的创新圈子,正是一种隐形创新溢出的集中表现。
3.配套政策促进创新创业良性发展
在2015深圳国际创客周举行之际,深圳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和《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吸引更多创客来深圳创新创业。
《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将设立创客专项资金,对创客空间、创客项目、创客服务、成果转化、创客活动予以支持,并全面撬动银行、保险、证券、股权基金等资本市场各种要素资源投向创客发展。政府还将设立创客母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客投资基金,通过阶段参股、受益让利、风险补偿和投资保障等方式,引导创投机构投资创客项目和创客初创企业。
《若干措施》还从建立完善创客空间、培育创客人才队伍、强化创客公共服务、营造创客文化环境、拓宽创客融资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引导等六个方面拿出了共25项促进创客发展的“政策红包”。其中,提及资金资助、支持、奖励的措施就有10项,还有创客们最关注的提供用地用房,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使用,软硬件供应商开放接口、平台和开发工具,更好与创投资金对接等一系列福利。
小结: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科技创新路线图。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终极目标不是论文、专利,而是论文、专利等成果的市场开发,最终形成企业新的发展能力,带动了更多的企业参与或者成为供应链合作伙伴。这是深圳创新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及以往创新传统的重要标志。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需要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只有不断地创造制度红利,才能使深圳的创新生态体系好比一个激光器,越振荡强度越强,进入良性循环。
这里是《社会科学报》微信公众平台。欢迎关注,分享。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社科报网站已入选全国七家理论传播重点网站名录,并成为教育部成果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
《社会科学报》电子报正式上线
点击http://www.shekebao.cn/
免费注册阅读!欢迎投稿至skb.skb@163.com。
搜索微信公众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