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经典 | 邵纯:关于《论语》我有四个“读不懂”

2016-07-14 邵纯 社会科学报


读经典

《论语》存疑

—— 上海 邵纯


尽信书,莫如不读书,这没有例外。读书不能望文生义,不能浅尝辄止,要刨根问底,思索到底,否则对不起那书的作者、编印者和发行者,更谈不到因读书而有所创新。


我读《论语》有两次,第一次是1974年全国“批林批孔”,当时我是新疆机械研究所的一个车间副主任,要负责组织工人们进行“批林批孔”的活动。对于批孔,动用全国的舆论工具,昼夜不停,声嘶力竭地辱骂一位两千多年前的老祖宗,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当年,我时时有一种面对洪水猛兽的恐惧,和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煎熬感,那个时代真可怕。但是,“四人帮”的暴政可以使人沉默或山呼万岁,但它征服不了所有人的内心世界。我公开说的和暗中想的完全不同。与我同类者无数,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孔子的代表作是《论语》,为了解开心中之谜,我从一友人家中借到了一本解放前上海教育书店出版的《四书白话句解》,在书的扉页上我写了“反面教材”四字做掩护,每晚在戈壁滩上一间极简陋的小屋里,打开那本“反面教材”阅读,想看个究竟。好在有“白话句解”,我基本上读懂了字面上的含义,但实在看不出这本书有什么罪过。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批林批孔”时的“孔老二”,“文革”后再度成为“孔夫子”,几年前在央视的“百家讲坛”节目中,《论语》变成了“心灵鸡汤”。我读风靡一时的《论语心得》,对其内容疑点甚多。比如作者说《论语》全书有两万多字,而我印象中的《论语》根本没有这么多字。由此,引起我把《论语》抄写一遍的冲动。抄写的结果,《论语》全书共计15918个字(我的统计如有误差,不会超过10个字)。在这个抄写的过程中,我对《论语》的理解加深了一步,但也产生了许多疑问。与友人谈,向专家请教,均未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我的主要疑问例举如下:



— 《论语》书名是什么意思 —


第一个问题:《论语》的书名是什么意思?经多方查阅资料,我看到了两个说法,其一是汉末郑玄所言,他说:“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圆转无穷故曰轮,蕴含万理故为理。篇章有次故曰次,群贤集定故曰撰。”这段话如释成白话,大意是说:论,纶、轮是一个意思。轮转是无穷的,《论语》中蕴含着无穷的道理。


此书有篇章之分,这叫“次”;许多贤人集定了此书,这叫“撰”。另一个答案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圣者遗训为经,述经叙理为论。论者,伦也。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故仰其经目,称为论语。”刘勰的意思是说“论者,伦也”,两字通用,孔子讲的是伦理,所以此书叫《论语》,按他的说法《论语》叫《伦语》亦可。


上述郑玄和刘勰两个说法,哪个正确?


— 《论语》由何人编撰 —


第二个问题:《论语》一书到底是何人编撰的?



我查阅了许多辞书、著作、文章,几乎众口一词,都说《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而成书。其中,中国和美国合编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第460页有《论语》的条目,此书是中美两国的专家合编的,《论语》这样的条目,显然是由中国第一流的专家撰写的,此书中写道——


《论语》,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西汉时《论语》有三种,即今文本《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和《古论语》。后两种均亡佚。今文本《论语》系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为主,结合《齐论》编成,共20篇。


所谓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实属语焉不详。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弟子三千”传说而已,而那“七十二贤人”大部分是有名有姓的,如颜回、曾参、子思(同名者有三人,其一是孔子的孙子)、子夏、子贡、子路……这些人与孔子有长期的、密切的师生关系,是谁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流传至今?这,早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难解之谜。


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说法,能不能说张禹是《论语》最初的编者?不能。但他和今文《论语》有密切的关系,《辞海》中写道: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字子文,通经学,为博士,元帝时,授太子《论语》。成帝任丞相,封安昌侯,专治《论语》,兼治《易》,曾改编今文本《论语》,将《齐论》、《鲁论》合为一书,称《张侯论》。


可见,张禹是《论语》的改编者,而不是最初的编撰者。《论语》最初的编撰者到底是谁?我心存疑。另外,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此公活着的时候《论语》还没有成书,不知他独尊的“儒术”是些什么具体内容?


— 子曰是孔子说么 —


第三个问题:《论语》全书开篇第一句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子”为什么就是指孔子?我查阅了多种辞书,对“子”的解释其说不一。



有的说“子”是对男人称谓,有的说男女都可称子,如男子、女子;有的说“子”是对晚辈的称呼,如儿子、孙子,也有的说“子”是对男人的尊称,但在“子”的前面一定要加上其人的姓氏,如管仲称“管子”,庄周称“庄子”,孙膑称“孙子”,孟轲称“孟子”……还有的人自称为“子”,如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开篇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里的“苏子”就是苏轼自己。我统计了一下,《论语》第一章“子曰”共出现了8次,为什么不写为“孔子曰”呢?难道凡“子”必是孔子吗?对此,我心存疑。



— 《论语》中存在矛盾? —


第四个问题:应该说《论语》全书构成了一个儒家的思想体系,但只要细读《论语》就会发现其中有不少自相矛盾的地方。最突出的一个例子是孔子对物质生活的看法,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他赞美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是孔子对生活简朴的赞美。孔子还在“述而”这篇中说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也是对简朴生活的赞美。但是在《论语·乡党》中孔子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惟酒无量……”此时的孔子,与他对颜回的赞美判若两人,他主张食物愈精愈好,挑剔甚多,否则不吃。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又比如,孔子主张“诲人不倦”,但又主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不也是自相矛盾吗?


笔者学疏才浅,孤陋寡闻,借此短文,将我心中的疑问敬白区区如上,如有专家答疑解惑,则幸甚。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
shehuikexuebao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长按识别二维码

立即添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