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今年你最不应错过的“文明盛宴”

2017-07-09 杜娟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被称为“今年上海最令人期待的展览”——“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于6月28日正式在上海博物馆开展,为公众带来一场“文明的盛宴”。

百物展

原文:《“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展:再现人类历史发展的相似性和相关性

本报记者 杜娟


“上下两百万年,横跨五大洲,几乎涵盖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重要文明的遗迹和遗物,力图全面生动再现人类和世界的发展轨迹——这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展览。”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指出,此次展览贴合了近几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潮流,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整体史观。人类历史有不同的路径,但其中表现出一些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则基于人类的天性。各个地区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明背景,都有各自的路径。在整体史观的影响下,学术界力图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完整图景。他认为,这种整体史观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切入,一个是发现其中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一个是揭示其不同之处。两者互补得好,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一个更完整的世界史。这个展览侧重了第一个角度,即相似性和相关性,其文物的挑选是比较成功的,里面有很多故事可以讲。应该说,这个展览的重点是讲故事,并不以艺术和艺术史为标准。可以看出来,侧重历史背景和社会关系,遴选文物更注重文物的历史价值,这正是大英博物馆展览风格的集中呈现。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2010年,时任大英博物馆馆长的尼尔·麦瑞格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用100件文物讲述跨越200万年的世界历史,并且尽可能地涵盖地球上所有地区出现过的文明。该馆于2014年推出了世界巡展,在世界各地都引起了轰动效应。作为大英博物馆世界巡展的第9站,此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展期将从6月29日持续至10月8日。 

  

本次展览按照时间线索,划分为九个部分,从人类文明鸿蒙初开时期直到我们创造的当今世界,通过来自大英博物馆100件(组)难得一见的藏品,向人们讲述一部悠久而丰富的浓缩世界史。开幕当天,此次展览的第101件展品也正式揭晓——一枚由此次展览的100组文物精心构图而形成的“二维码”,成为这次上海展览最特别的展品。 

  


除了序厅中古埃及的“佘盆梅海特内棺”之外,100件(组)文物被分成了八个部分布展,主题分别为:开端、最初的城市、权力与哲学、仪式与信仰、贸易与侵略、适应与创新、邂逅与联结和我们制造的世界。各种展品既按时间顺序摆放,又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为引导,体现了一种宏大的整体史观。

  

可以说,“大英博物馆百物展”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这些物品涉及200万年以来人类发展的各个时段、各个地区、各种材质,共同诠释了人类如何改造世界、世界又是如何塑造人类的漫长历程。比如,距今约120~140万年前来自坦桑尼亚的奥杜威手斧,是人类先祖有意识制造的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公元前700-前600年的“大洪水”记录板,用楔形文字记录了类似于《圣经》的“诺亚方舟”故事,时间上却比后者早了约400年;约公元前1280年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再现了古埃及法老王的黄金时代;也门出土的公元100~300年的阿拉伯铜手,作为信徒献给神灵的供品,反映了该地在前伊斯兰时代的本土宗教信仰,等等。展品中还包括9件来自中国(含第101件)的展品,其中有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沬司徒疑簋(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青铜镈、东汉釉陶六博俑、唐三彩文官俑以及元青花瓷盘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志刚馆长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编写过一套名为《世界分合》的书,提出研究世界历史有分与合两个角度。这个展览就是讲世界的“合”。以展览中的一些展品为例,如中国产的太阳能节能灯具,作为科技转化而成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又如展品中的霍克森胡椒瓶,被发现于英国霍克森,是罗马帝国时期的日用品。但是我们知道,胡椒是通过贸易从东方的印度传到西方罗马帝国并成为当地人的必需品的。再如,展品中的元青花盘是丝绸之路上的典型器物,当时被外销到中东,而元青花盘上的蓝色钴料却又是从中东进口到中国的。以上这几个例子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同样的,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贝琳达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她对记者表示,此次展览与人类创造有关,从人类最早制作使用的石制工具,到太阳能灯具这样的现代科技产物,代表着人类创造并克服技术困难,并促进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关联,展示了人造物品的独特魅力。“我们用这些物品讲述丰富多彩的故事,介绍世界各地的多种文化,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时刻或特别的历史瞬间,比如两种不同文化首次相遇的瞬间,或者那些富于创造力的天才改变艺术和科学发展方向的时刻。所有物品都是为了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人类都面对着相同的问题,怀揣着相同的希望。”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65期第4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欢迎转载原创文章。如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