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绘制中国未来发展新蓝图 |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国家层面专门制定青年发展规划。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青年肩负着重担更有着无限的机遇。
报纸原文:《青年力量:绘制中国未来发展新蓝图》
本报记者 田川
推动青年全面发展是国家战略性工程
百年间,在中国社会巨大的历史变迁中,青年群体的社会参与行动从没有缺席。1915年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轰轰烈烈地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强大的传统保守势力、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最先呼吁变革并付诸实践的大多是青年有识之士。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中最积极最炽热最具有创造性的独特形式,青年的力量不仅在过去与未来,更在当下。
2015年5月,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在党中央书记处指导下,由共青团中央牵头,35家中央部门和单位参与,历时近2年。制定和出台青年发展规划是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1992年联合国推出《21世纪议程》,特别强调“尤其要促使妇女、青少年、少数民族、工人和科学界人士及团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目前,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美国、俄罗斯、法国等52个国家都有关于青年发展的专门规划或政策性文件。《规划》的制定实施,将为我国更加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青年事务、更好展示中国青年的良好风貌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梳理近两年青年网友向互动平台“青年之声”所提的问题,共青团中央抽出了一万个样本,整理出一些带有倾向性、规律性的需求。《规划》聚焦当前我国青年成长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权益,从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权益保护、预防犯罪、社会保障十个领域,分别提出了每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并且针对每个领域青年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重点地提出发展措施。
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14—35岁青年人口为4亿2千万人,占总人口约30%。“青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群体,首先青年是从少年向成年过渡,这段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客观上,他们确实面临着不少困难,比如要把学业搞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从学业到就业的转变,应对社会对青年的严峻挑战,再加上我们国家当前的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也使青年在婚恋、权益保护等方面面临着一些困难。”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向记者表示,基于此,在总书记的直接关心下,国家开始制定实施青年发展规划。
青年发展通常被定义为“给青年赋权,提升青年的地位,赋予其谋生所需的能力和技能,让他们从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和法治环境中受益,并确保其公民参与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俊彦认为,通过全面、系统、精准地推动青年全面、积极和首先发展,帮助青年直面“全球环境变迁所衍生之新兴挑战,以及生涯发展过程中面对之重要人生转折”,具有重大政治社会意义,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常务副馆长胡献忠则强调,共青团需要在改革中实现结构性转型,使工作领域、工作内容更加明晰,以“精雕细刻”的方式、“项目化”的运作开展工作,把青年群众工作的精神和原则落实到青年事务之中。
社会转型导致青年社会问题显现
最近一期《经济学人》推出的“全球青年状况特别报告”从多个角度描绘出全世界年轻一代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现在要成为事业有成、经济稳定的“成年人”比以往更难了。教育越来越贵,房价也在上涨,尤其是在年轻人大量涌入的全球化大城市。无论性别,现在的年轻人都因为现实考虑而倾向于推迟婚育时间,由此导致的低生育率是社会要为此付出的代价。美国智库全球发展中心的研究认为,几乎所有国家都停止在年轻人涌入的大城市新建住房,这使得现有的户主资产升值,同时也让年轻人无力负担。如今,美国18到34岁间的年轻女性与父母同住的比例达到1940年以来最高。
人民日报曾刊文称“80后集体变‘老’,暮气沉沉。”在近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青年人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新的问题。住房、教育、就业、婚恋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日渐沉重地压在中国青年的肩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科学技术极速发展,随着西方价值观念和现代文化潮流的涌入,国人精神领域中价值体系也更加多元化。
当社会变迁速度加快或社会急剧转型时,社会原有的传统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常常受到破坏,新的社会行为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其中也会夹杂着一些新的失范行为并可能导致新的社会问题。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告诉本报,这些变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强烈地冲击并深深地影响着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和定型过程中的这一代青年,而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些青年社会问题正是这种冲击和影响的外在表现。“一方面,大量研究显现出了青年一代与中年、老年群体代际间的明显差异。另一方面,青年群体本身的社会分化较为突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李春玲指出,中国青年“婚恋焦虑”现象出现的背后,存在着人口结构、经济条件、社会观念、交际方式、家庭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态,也改变了青年群体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当代青年被称为“互联网的一代”,互联网的出现及迅猛发展、社会信息获取和处理手段的变革使青年社会化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如今网络已经成为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外在因素,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平向本报表示,《规划》里提到的“法治宣传”,应当包括“预防犯罪”和“预防被害”两个方面。未来可以加强工读学校的建设,在完善未成年司法保护体系的过程中,注重弥补程序缺陷。
推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在日前举行的非盟第二十八届峰会上,“向青年进行更多的投资”成为最大亮点,非盟希望通过加大对非洲青年的投资来推动非盟《2063年议程》。在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李克强总理每到一地考察,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青年人无疑是主力军。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走高,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议题。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创新创业,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谈到,大学教育要着重培养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创新与未来有关,创新更与青年有关,参与创新的过程也是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年轻人通过创新创业塑造未来的同时,也在塑造他们自己的人生。”上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近日发布的《2016年上海市民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上海16周岁至35周岁青年的创业活动率为12.4%,每8名青年中就有1名是创业者。青年创业活动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化、社会对创业的宽容,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带动等。
习近平主席曾特别强调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为适应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在原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自2014年起,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大赛面对所有的大学生、城市青年和农村青年举办。大赛每次可以覆盖2000多所高校,10多万个青年社会组织,每次都有10多万个项目。大赛推出的一些项目有的已经进入商业运行,比如Mobike单车,就是“创青春”全国大赛获奖的项目。
“创业肯定缺钱,为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团中央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合作,设立了青创板,这是在主板、三板之外的,专门面向青年创业者设立的创业板。同时在广东、辽宁、山西、陕西、江西、内蒙古等地也建立了本省或者跨区域的青创板。另一方面,我们设立了全国的青创投资联盟,这个联盟现在有40多家会员单位,管理的资金超过千亿元。以上两个措施主要是解决投资。”秦宜智向记者介绍,每年会选派金融领域的2000多位年轻干部到团县委来挂职,主要让他们了解基层的金融需求,采取更多的措施,为青年创业者特别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返乡务工青年,以及农村的致富带头人创业,解决融资方面的一些需求。
“青年发展要发挥社会各方的力量,去呼吁、关注,形成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着力解决青年所遇到的现实问题,针对青年的服务落实,这便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来研究制定相关制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所所长吴庆告诉记者,推动青年发展规划的实施,必须多运用大数据的理念,有指标、有监测,才能切实有力地落实完善,不流于空谈。
必须清醒认识到,青年发展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亟待提高,部分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青年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影响就业公平的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青年创业创新的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鼓励青年创业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需要不断优化;人口结构的新特点新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增大,在婚恋、社会保障等方面需要获得更多关心和帮助;统筹协调青年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各方面共同推进青年发展的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0期第1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社会科学报》新媒体平台
相关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