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世纪的中国文学,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辉煌 | 社会科学报

2017-09-10 许明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文学


《马克思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艺活动》(许明主编)是一部8卷本的著作。从课题设计到全部校对完成交稿,历时5年,涉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大学5个学术单位,分别由8位教授主持各卷。现8卷本终于完成并将与读者见面了。


全文大约2000字,阅读时长约为5分钟。


报纸原文:《鸟瞰中国20世纪文艺活动主潮》

作者:《上海思想界》   许明


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程


20世纪的中国,云谲波诡,历史事件众多。在这万花筒式的历史演变之中,有一道亮丽的目标明确且成就辉煌的主线——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发展,这是与20世纪中国历史事件血脉相连、相融为一的一股清新的文艺主潮,同时又是翻天覆地的中国革命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百年里,事件迭出,人物诸多,佳作连篇,义薄云天!马克思指导人们进行革命活动,改造了中国;同样,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文艺活动,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程。

  


中国20世纪的文艺活动史既是一部产生过《阿Q正传》、《黄河大合唱》等巨作的可以与世界顶级艺术相媲美的艺术史,更是一部掺杂了血与泪的战争史,它更重要的使命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变革,这是无法回避的中国20世纪文艺的历史性命运。

  

为什么在整整一个世纪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能为主流政治力量奉为宗旨并践行不息,内中定有缘由。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起,它就被本土化和“被改造”了。诞生于欧洲文化土壤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对最初的中国革命者来讲,是解放的武器和改造社会的工具。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发育发展,其曲折的过程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料想不及的。在种种危害性的倾向之中,我们不能不提到教条主义的、照抄照搬苏俄经验的倾向,它使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其惨烈的损失并付出了血的代价。教条主义倾向也反映在文艺活动中。正如本书所披露的那样,“左联”时期的革命文艺家组织中出现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倾向,不顾中国国情一味要求“无产阶级斗争”的倾向,不讲艺术性只讲政治需要的倾向,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革命文艺活动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左”倾政治路线曾经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文革”十年在极左路线的支配下,全民的文艺活动被扭曲成为“八个样板戏”和三突出的“高大全”形象,使得20世纪中国革命文艺活动被抹上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笔。

  


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20世纪历史上能留下辉煌的一笔,内中主要原因是它坚持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核心价值”。“为人民服务”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的精神宗旨,同时又是行动的指南。尽管20世纪政治风云诡谲,变化多端,但共产党人坚持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大原则,总能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拥护并逐步赢得胜利。

  

从文艺活动的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中国20世纪文艺活动,是积极入世的,干预生活的,引导精神发育的,而不是躲在“小我”的精神世界中自我陶醉的、无病呻吟的。所以,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与中国革命、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相融在一起的组成部分,这是已经翻过一页的20世纪的中国文艺活动史的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


在改革开放年代还能不能起指导作用


1978年启动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使20世纪的中国文艺活动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更为复杂的历史时刻。在和平发展、改革开放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文艺活动还有没有作用?还能不能起指导作用?这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本书后几卷描述了新时期文艺运动的发展因素,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文艺活动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然而,这仅仅是一场伟大历史实验的开始,社会主义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问题远远没有暴露出来并得到深入的、有说服力的论证。

  


就社会主义性质的文艺活动而言,在和平发展条件下的当代中国面临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尖锐挑战。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个人”“自由”“利益”“平等”“公正”“法制”等理念,与传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矛盾吗?如果这两者是可相融的,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就有可能重新建立起来,并付诸新的实践。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实践,当前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话题在中国理论界被再三提了出来,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命运的一个尝试和必要的选择。

  


在中国改革开放并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又如何与“市场的社会主义”建立必然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是发自运动内部的和出自历史深处的?这样的问题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化运动的发展格局。棘手问题的求解途径在于重新挖掘马克思主义内部天然包含的继承了欧洲人道主义内涵的元素,并重新把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解放”的价值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上。在这一点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社会主义的文艺运动,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的指导下成熟起来,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文化发展所获得的崭新的精神环境和历史氛围,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运动可能的新的出发点。当然,这个新的开局将是困难和充满未知数的。但是,如果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在中国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在中国如果不能为了“人的解放”而作出辩护,还有什么必然存在的意义呢?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在21世纪的中国文艺活动中,必然获得重生。其“为了人”的社会性总体关怀是不可磨灭的,是与人类历史的健康发展永恒相伴的。

  

(本书被列为国家重点图书出版工程,即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4期第8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荐读 | 文学家?漫画家?其实,我是个诗人——丰子恺

文学 | 玛格丽特·杜拉斯:她是法国的《情人》,留下《广岛之恋》……

观点 | 克洛德·西蒙:他是语言的“魔术师”,更是一位文学的“战士”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