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发展,政策扶持与内生动力是关键

2017-09-12 廖林燕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农村发展

只有将“要我脱贫”真正转变为“我要脱贫”,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自力更生思想,这样,政府提供的各种就业与致富机会以及各种技术培训、文化提升培训才能不断发挥实效,才能不断提升农户的脱贫致富能力。


全文大约2400字,阅读时长约为6分钟。


报纸原文:《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内生动力》

作者: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廖林燕


由于历史、自然和地理的原因,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为确保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如期实现,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投入、扶持与政策倾斜;另一方面,还必须充分激发民族地区农村自身的内生动力。


一是要激发农村干部尤其是“第一书记”等政治精英的内生动力。

  


少数民族农村干部不仅是有效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各项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在边疆民族地区这样的地理环境与生产条件下要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更需选准配强村干部尤其是“第一书记”,并充分激发这些政治精英的内生动力。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山地高原,而且山高坡陡,这种地势下的土地常常分散、不集中、而且凹凸不平,这极大地影响到农业机械化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进入。在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下要带领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显然更加考验乡村治理主体尤其是村第一书记的管理能力与水平。也就是说,边疆地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有一支有文化、有本领、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乡村治理队伍作为支撑,尤其是要有一个讲党性、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有奉献精神、有开拓创新意识、组织协调能力强、办事公正、清正廉洁的村支部书记作为人才支撑保障;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包括乡村精英的大量外流,乡村管理人才资源极度匮乏,并使大多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陷入“越落后越留不住人才,越没有人才越落后”的恶性循环。

  

因此,激发乡村政治精英内生动力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待遇激励、人文关怀等不断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以吸引部分外流精英的回流;在此基础上,要通过优化治理环境、理顺治理关系,尤其是要为乡村自治能力的成长创造环境,为乡村治理自主性的发挥提供条件,使国家行政权力与乡村自治能力实现良性互动,以此激发留守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


二是要激发致富带头人等经济精英的内生动力。

  


虽然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整体发展较为滞后,但是依然有部分人凭借在生产经营领域中的个人能力、较强的市场敏锐性与判断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通过经商、承包工地、兴办企业等途径从而积累起了相对富足的物质财富;此外,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协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成为致富能人。在这些人先富起来之后,要引导、鼓励和激发他们树立起先富带动后富的责任。农村本来就是一个熟人社会,邻里之间基本上都是沾亲带故,这些先富群体对于普通农户不仅有很强的示范带动性,而且是困难群体脱贫致富可以依靠的重要对象与资源。可以通过先富群体的经验分享、技术指导、能力提升、招工录用等途径,大家齐心协力、心手相连、共奔小康。


三是要激发传统民间力量等文化精英的内生动力。

  


在中国快速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人用无限的创造力与高科技创造了让人瞠目的财富与成就之后,蓦然回首,却发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也在与日俱增,传统的习俗与道德在日渐失落。最初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重利轻义、兄弟反目等现象也开始在一度民风淳朴的边疆少数民族农村滋生。这就要求把对少数民族农村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提高到新的高度。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一个是伦理道德动力,这是一个最好的动力;一个是市场经济动力,这是一个最强的动力。在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往往更需要市场经济动力;在现代化的后期,人的全面发展又要求重拾与整合伦理道德动力。

  


目前,尤其需要挖掘和利用新乡贤、寨老、宗族权威等民间力量在强化道德约束、实现道德教化、改善人际关系、重建农村本体性价值方面的促进作用。笔者近期从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佤族村寨的调研中发现,这个村寨在尊老爱幼、孝敬老人、长幼有序、父慈子孝、与人为善以及良好的乡风家风和生态保护方面蔚然成风,堪称楷模与典范。在毒品问题、走私问题、艾滋病问题、非法宗教活动问题都比较突出的边境地区环境下,这个佤族村寨至今没有一个人吸毒、更没有盗窃、乱伦等不良社会风尚。对于良好风尚的形成,农户一致回答是因为“村里的老人教得好”。村中有一个以寨老为中心由八位老人组成的老人集团,这个老人集团主要致力于乡风家风教育与引导,并为此制定了很多村规民约。为营造良好的乡风家风,农户代表定期要去寨老家开会,老人集团也常常开展各种传统风俗节庆活动,通过这些形式,不断对农户进行道德的教化。在这些教化的熏陶与影响下,村民积极向上向善,精神面貌非常好,幸福与和谐指数也非常高。然而,从整个发展形势来看,少数民族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普遍遭遇不同程度的瓦解,各种民风习俗、礼仪规范都在慢慢淡化,一些民间权威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消退。因此,激发传统民间力量内生动力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弘扬与传承,只有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才能使传统民间权威获得对少数民族群众精神上、心理上施加影响的能力。


四是要激发普通农户的内生动力。

  


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倾斜以及资金投入,极大地提升和增强了少数民族对党和国家的拥护与认同,使他们心存感恩,对作为中国公民感到无限的骄傲与自豪;当然,也滋生了一部分人的“福利依赖”心理,包括依赖低保过日子的心理,以及借着建档立卡户这个称谓逐渐产生的“等靠要”思想。

  

在国家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要及时引导农户的自力更生思想,同时也要不断提升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等农户的自力更生能力,通过能力的提升,最大程度地减少返贫现象。其中,能力的提升必须以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先导。只有将“要我脱贫”真正转变为“我要脱贫”,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自力更生思想,这样,政府提供的各种就业与致富机会以及各种技术培训、文化提升培训才能不断发挥实效,才能不断提升农户的脱贫致富能力。如此,通过国家、社会与农户各方力量一起合力攻坚,共同谱写和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愿景。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574期第2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大家都在看

全国农村老人宗教信仰状况调查:他们在信什么? | 社会科学报

调研 | 令人震惊的全国农村婚姻真实现状,农民结婚竟这么难!

农村低保:保了谁,保得如何? | 社会科学报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